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870876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2、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3、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4、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5、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声音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辨产音 1、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 二、听声音,描述声音 1、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

3、: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 自然界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12种声音,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出示课本上的记录表范例 生听声音,并记录 3、全班交流:我听到的声音 听到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鸟叫声 鸟的喉咙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汽车喇叭声 司机按汽车喇叭 很响(强),比较刺耳 狗叫声 狗的喉咙 比较响(强) 咳嗽声 人的喉咙 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 云层的碰撞产生 响(强),低,比较

4、刺耳 下雨声 雨滴撞击物体 比较轻(弱),悦耳 溪水声 溪水撞击物体 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 马蹄撞击地面 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 手指撞击门 比较响(比较刺耳) 闹铃声 闹钟指针撞击闹钟 很响(强),比较刺耳 鼓声 鼓棰撞击鼓面 很响(强),比较沉(低) 笛子声 嘴巴吹,手指按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手册) 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

5、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3、教师引导: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四、听音乐,辨声音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你能识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声音有高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下一节

6、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

7、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那么我们能够制造出声音来吗, 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 活动一:研究橡皮筋的发声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实验要求: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步骤。 第1步: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第2步: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8、 第3步: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4步: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二: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

9、下面我们继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图片一: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图片二: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图片三: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用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 全班交流,预设: 生1: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

10、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 生2: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 生3: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问题: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

11、动呢, 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 四、拓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

12、官声带。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课继续探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13、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能听到。 2、教师引导: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仍然能够听到 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还能听到闹钟发出声

14、音吗,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预设: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预设: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

15、音。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声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

16、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4、出示课本第7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击打音叉后,要立刻用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

17、,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研讨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8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

18、、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这是对的。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没有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四、拓展 1、引导: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 2、实验材料: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

19、连起来,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8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土电话”的效果。 8、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

20、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知道鼓膜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3、通过学习,知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重点 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同学们,上课了,请大

21、家仔细听一听,现在我们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 学生仔细聆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预设: 风声、雨声、呼吸声、读书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走廊上有人走路的声音、远处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等等。 这些声音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大,有的小,他们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又是怎样使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那么我们的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有什么特点,发挥哪些作用呢, 活动一:观察耳朵结构图 出示课本第9页的耳朵结构图,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耳朵的结构。 全班交流,

22、教师相机补充有关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等一些方面的知识。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人的耳朵从外到内,分别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活动二:探究耳廓的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知道耳廓吗,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廓。 我们的耳廓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出示课本第9页的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然后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实验

23、要求: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第1次是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第2次是去掉“纸喇叭”再听一听这个微弱的声音。每次实验的声音都要小一点,而且声音一样大。 全班分小组进行实验,注意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学生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两次听到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预设: 使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发现声音很微弱,听不清楚。 交流讨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耳廓在听到声音这个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人类的耳廓有着特殊的用途,不仅可以收集声音,而且可以将过大的声音进行

24、折射,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引导:人们利用耳朵听到声音,其中鼓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鼓膜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这两幅图上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及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一块布、橡皮筋、音叉等等。 实验方法: 第1步:如图所示,先把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用橡皮筋固定,模拟鼓膜。 第2步:在鼓膜的上面放上少量的碎纸屑。 第3步:用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 实验要求:观察鼓膜是否发生震动,并且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要领:这块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是为

25、了模仿耳朵鼓膜。在鼓膜的上方用音叉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同时要仔细观察鼓膜是否发生震动。检验鼓膜是否发生振动的标准就是看碎纸屑有没有在鼓膜上振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说一说自己得出的结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出示课本第9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耳朵工作的原理。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震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可以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

26、受到了声音。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耳廓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里面有两个振动片,人体器官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诊器的传送,直接传送到医生的耳朵里,听诊器利用的就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下一节课,我们将来探讨声音的强和弱,请大家课后预习。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通过使物体发出

27、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懂得声音的强与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探究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钢尺、皮筋、鼓、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我们周围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些声音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声音的强弱。 板书课题:1.5声

28、音的强与弱 二、聚焦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变化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探索 活动一:研究钢尺的振动 利用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记录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活动二:研究皮筋的振动 用不同的力量拨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记录皮筋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活动

29、三:研究鼓面的振动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鼓面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如细沙或黄豆等物体。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四、拓展 还有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例,并利用音叉弹开小球的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 1.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

30、,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通过尺子实验,探究尺子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关系,懂得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得出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铝片琴、口琴、钢尺、竖笛、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声音的强与弱,知道了声音的强与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

31、音越弱,音量越小。其实,声音不仅在强弱上有区别,在声音音调上也有区别。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高与低。 板书课题:1.6声音的高与低 二、聚焦 声音为什么会有声调的高低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声调的高低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铝片琴的音调高低 敲击铝片琴,观察铝片琴各个铝片的长度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铝片越长,发出的音调就越低,铝片越短,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铝片琴中铝片长度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探究口琴的音调高低 观察口琴各个金属簧片的长度与声音音调高低的关系。 较短的簧片发出的声音较高,较长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学

32、生通过实验,认识口琴中簧片长度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探究钢尺的音调高低 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提示:用柱状图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钢尺振动的长度、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四、拓展 推测其它有规律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将怎样变化。 学生利用知识来回答问题并解释这三个现象。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长短、粗细不同

33、,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2.通过实验活动,能够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4.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琴弦的粗细、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能够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准备 课件、弦乐器、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声音的高与低,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让物体发出高低

34、不同的声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板书课题: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聚焦 像二胡、吉他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弦的粗细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粗细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琴弦的粗细影响声音的高低,琴弦越粗,声音越低沉,琴弦越细,声音越高。 活动二:探究弦的松紧程度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琴弦的松紧影响声音的高低,琴弦越松,声音越低,琴弦越紧,声音越高。 活动三:探究

35、弦的长度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利用实验验证改变弦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琴弦振动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振动长度越短,声音越高,振动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四、活动总结 全班讨论:琴弦的不同状态与声音的高低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通过以上实验,发现琴弦的粗细、松紧、长短与声音的高低有关系,琴弦越松,声音越低,琴弦越紧,声音越高。 琴弦越粗,声音越低沉,琴弦越细,声音越高。 琴弦长度越短,声音越高,琴弦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乐器发声的原理,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2.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3.经

36、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技相结合。 4.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乐器发声的原理,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小乐器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声音的知识,知道了物体发出声音的原理。这节课,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制作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乐器。 板书课题:1.8制作我的小乐器 二、聚焦 我们研究了乐器的发音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

37、器吧。 学生们先确定自己的乐器类型,进而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三、探索 活动一:制作弹拨类的乐器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作弹拨类的乐器,选用不同型号的橡皮筋作为琴弦,将橡皮筋在板上按粗细顺序依次排列固定好。调整琴弦的松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学生通过实验,调整琴弦的松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活动二:制作敲击类的乐器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敲击类的乐器,可以选择规格相同的碗,调整碗的振动快慢,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学生通过实验,依次向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这些碗能发出连续且有规律的声音。 活动三:制作吹奏类的乐器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吹奏类的乐器,可以选择吸管进行实验

38、,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学生通过实验,改变吸管的长度,从而使吸管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个乐器的名称是排箫。 四、活动总结 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实验,发现自己是如何调整乐器的,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连续声音,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感受呼吸的

39、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我们无论是走路、玩耍,还是学习、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1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教师引导: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那么,我们的呼吸是怎

40、样进行的呢, 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 呼吸器官主要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 1、什么是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吸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做吸气的动作,感受一下吸气的过程,反复进行三次。 指生说一说吸吸气时的感受。 教师引导: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就会进入我们的肺。 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感受胸的变化。再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吸一口气,感受腹部的变化,然后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出示资料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学生再次做吸气的动作,

41、感受吸气的过程和人体身体的变化。 3、呼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深深的呼一口气,然后初步说一说呼气的感受。 感受呼气的过程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肋骨上,然后深深的呼一口气,感受胸的变化,再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变化。 出示资料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再次做呼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呼气的过程,感受呼气时人体的变化。 活动三:了解氧气的作用 出示资料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讲解:人体在呼吸时,一般是吸进氧气,供我们人体需要,然后呼出二氧化

42、碳,二氧化碳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又产生氧气,为我们人体提供呼吸,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神奇的自然界。 活动四:模拟人体的呼吸 出示课本22页的下面模拟人体的呼吸装置。 了解呼吸装置,认识呼吸装置的组成以及模拟的人体呼吸器官。 动手操作,进一步了解整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了解吸气、呼气的过程中人体各呼吸器官的工作情况。 三、研讨 1、教师引导:学习到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呼吸的过程,那么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 我们人体还有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呼吸器官。 肺是气体和血液的交换场所,肺部是其他气道运送气体、排除气体的管道。 咽喉对气体有加热的功能。 鼻子过滤吸入的空

43、气。 气管在人体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 膈肌收缩和舒张使肺气体流入和排出。 2、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了人体呼吸的过程。关于呼吸,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就像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相信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知道人的跑、跳等一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3、知道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肺的功能的大小,

44、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4、知道呼吸功能强,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呼吸的作用,知道人的跑、跳等一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懂得人的呼吸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呼吸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两个小视频,一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坐在教室里,直喘气的情景;二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做作业时的情景。 2、教师引导:这两个小视频,一个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的情景,一个

45、是同学们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写作业的情景。这两种状态下,同学们的呼吸有什么不一样, 刚上完体育课,学生呼吸比较急促;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写作业,同学们的呼吸比较平缓。 3、其实不仅如此,我们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呼吸变化的情况。 4、板书课题:2呼吸与健康生活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 出示课本23页旁边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呼吸的作用。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发现呼吸是我们生命必不

46、可少的,我们需要通过呼吸来获得氧气,维持生命。 出示课本23页的柱状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从这幅图中,我发现人们吸进去的氧气比较多,呼出来的氧气比较少。 生2:从这幅图中,我发现吸进去的二氧化碳比较少,呼出的二氧化碳比较多。 生3:从这幅图,我们发现人的呼吸实际上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 活动二:探究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1、教师引导:人体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那么,我们的活动对我们的呼吸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话题。 2、第1步: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 教师计时,学生开始数一数自己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然后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一共测量三次。 3、第2步:思考我们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 预设: 跑跳、走路、玩耍、骑车、打球、跳高、爬竿、踢足球、吃饭、游泳等等。 4、第3步: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做完之后,测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明白我们需要测量慢走20步之后、快走20步后、跳动20次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有兴趣的同学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