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4467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避暑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单位:哈尔滨市物业供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松江避暑城供热分公司(盖章)编制日期:2015年4月黑龙江环盛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项 目 名 称: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环 评 文 件:环境影响报告表项 目 类 别:新建委 托 单 位:哈尔滨市物业供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松江避暑城供热分公司编 制 单 位:黑龙江环盛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评 价 证 书:乙级,国环评乙字第1719号法 人 代 表:孙宝魁项目负责人: 姓 名职 称登记证编号签 名王海棠高级B17190051000编写人员:姓 名负责的主要章节岗位证书编号签 名李金明项目基本情况、自然和

2、社会简况、环境质量现状、适用标准、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 B171900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

3、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目 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8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9环境质量状况1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8评价适用标准(总量控制指标)19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0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23环境影响分析24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30结论与建议31 注释3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

4、记表35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单位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松江避暑城供热分公司法人代表那海涛联系人单磊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北京路联系电话13895750503 邮政编码150010建设地点哈尔滨市呼兰区松花江避暑城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E4852管道工程建筑用地面积(平方米)1950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11800.19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206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75%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 期2017年9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松花江避暑城地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600万m2,实现集中供热面积

5、1527.5万m2,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5.47%,采暖综合热指标57.01W/m2。建设规划分三阶段实施,近期规划为2014年至2017年,建设区域集中在松花江避暑城东侧及南侧部分区域,实现供热面积216万m2;中期规划为2017年至2022年,建设区域集中在松花江避暑城中部岛屿及北部区域,实现供热面积888.5万m2;远期规划为2022年至2030年,建设区域集中在松花江避暑城西部区域,最终实现供热面积1527.5万m2。以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作为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的唯一主热源,先期以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热网松浦大道与北京路口DN600管线,沿北京路敷设进入

6、避暑城区域内;后期修建DN1200主干线,直接从哈三电厂供热首站出来,经规划区域北侧新建中继泵站接入。热电厂出口一级网的高温水设计运行参数为14070,二级网散热器用户采用8560的供暖水温参数,地热用户采用6050的供暖水温参数。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规划供热面积1527.5万m2,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一期工程为2014-2017年,二期工程为2017-2022年,三期工程为为2022-2030年。一期工程:建设热网14409m,最大管径DN600,主干线长度为10323m,建设热力站13座;二期工程:建设热网25720m,最大管径DN1200,主干线长度为14400m,建

7、设热力站40座、中继泵站1座;三期工程:建设热网12809m,最大管径DN700,主干线长度为12950m,建设热力站31座。总建设热网52938m,最大管径DN1200,建设热力站总计84座。 受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松江避暑城供热分公司委托,黑龙江环盛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了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的影响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对拟建项目初步工程分析,对项目所在地及周围环境现场踏勘、调查、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分析及污染因子分析,编制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本环境影响报告表只对一期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

8、进行分析。二、项目概况1、项目建设概况(1)项目名称: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2)建设性质:新建(3)建设单位:哈尔滨市物业供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松江避暑城供热分公司(4)建设地点:哈尔滨市呼兰区松花江避暑城(5)建设规模:建设热网14409m,最大管径DN600,主干线长度为10323m,建设热力站13座(6)工程投资:11800.19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2、供热现状松花江避暑城区域现状为未开发的村屯、农田和鱼池,基础设施近乎空白,区域内无大型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未来该区域规划目标定位为现代避暑、度假、旅游、休闲的避暑度假新区,规划至2030年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527.5万m2,

9、其中居住面积约占70%,其他为商业、金融等生活及市政配套设施,因此该地区基本均为采暖热负荷,无工业用热规划。该区域附近的大型热源为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其供热主干线为4根DN1200管线(两供两回),从哈三电厂引出后,沿哈萝公路向西进入呼兰老城区至建设路,继续敷设至哈黑公路,沿哈黑公路向南至利民开发区中继泵站,中继泵站至利民开发区长青大街敷设两根DN1200管线,中继泵站至松北区三环路敷设两根DN1200管线,设计运行参数为140/70,近期运行参数采用110/70,随着负荷的不断发展,通过提高运行参数达到140/70,热网主干线供热能力可达5260万m2。目前已实现供热面积,

10、利民开发区为280万m2,松北区为40万m2。供热主干线沿松浦大道敷设,在北京路路口口处留有DN600分支,拟待北京路两侧热负荷发展后自西向东延伸敷设。3、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1)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建设热网14409m,最大管径DN600,主干线长度为10323m,建设热力站13座。 表1 热力站数量统计表 热力站规模5万10万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合计数量146213小计146213表2 管网工程量统计表热力站规模DN600DN500DN450DN300DN250DN200合计数量101841685265925100035014409小计(m)1018416852659251000

11、35014409(2)管网走向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热网主干线沿松浦大道敷设,在北京路留有DN600分支接口。本期规划将此DN600管线沿北京路向东敷设进入避暑城区域内,此管线一直敷设至东部主干道东环路与北京东路路口后向南北分两条直线。沿干道向北支线敷设过北一路,至北二路。在北一路、北二路路口分别向西敷设,北二路支线直接连至RA18热力站。另一分支由主干线沿东部主干道向南敷设经牡丹江路继续向南敷设至RA33热力站后向南预留400m管线, DN600主干线及向南干线均有跨越大水系处,采用架空敷设。(3)热网敷设方式大部分管网敷设区域内主干路沿线或周边环境较好区域,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

12、、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工期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因素,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为主。直埋敷设按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2013)的规定执行。跨越铁路及重要道路采用涵洞。(4)管道及附件管道材质:管径DN200选用无缝钢管,材质选Q235,管径DN200的选用螺旋焊缝钢管,材质选Q235。阀门:本工程阀门全部选用金属硬密封式蝶阀,关键位置采用焊接球阀。排水、排气:在局部高点设置放气阀,局部低点设置放水阀。固定墩:在直埋管道的阀门或补偿器附近,根据管网的布置设置固定墩,固定墩应尽量设置在管网的驻点上,以减小固定墩的尺寸,降低工程初投资。检查井:直埋管道上有阀门、分支和补偿器处均应设置

13、检查井。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查井顶板为现浇盖板或预制盖板,砼强度等级为C20。5、项目主要设备表3 一期工程热力站主要设备表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型号及规范1换热机组台14.0MW2换热机组台45.99MW3换热机组台67.98MW4换热机组台29.98MW5板式水-水换热器台24.0MW;S=496板式水-水换热器台85.99MW;S=737板式水-水换热器台127.98MW;S=978板式水-水换热器台49.98MW;S=1229循环水泵台2Q=216t/h;H=32m10循环水泵台8Q=334t/h;H=34m11循环水泵台12Q=445t/h;H=35m12循环水泵台4Q=556

14、t/h;H=36m13补水泵台2Q=4t/h;H=35m14补水泵台8Q=7t/h;H=38m15补水泵台12Q=9t/h;H=41m16补水泵台4Q=11t/h;H=43m17除污器台5DN20018除污器台9DN25019除污器台4DN30020除污器台8DN350续表3 一期工程热力站主要设备表21软水器台1产水量4t/h22软水器台4产水量7t/h23软水器台6产水量9t/h24软水器台2产水量11t/h25软水箱台1V=2m326软水箱台4V=3.5m327软水箱台6V=4.5m328软水箱台2V=6m3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工程投资为11800.19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企

15、业自筹。7、劳动定员本项目劳动定员22人,主要为维修运行及巡线巡视运行人员,项目所在地无常驻办公人员。8、环保投资环保投资估算见表4。表4 环保投资估算项目内容投资(万元)扬尘污染控制定时洒水、车辆运输时覆盖帆布、作业场地将采取围挡、围护50施工固废处置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集中处置6生态环境保护地貌、植被的恢复80噪声减振、隔声70合计206本项目工程投资为11800.19万元,其中环保设施投资为206万元,占项目投资总额的1.75%,其环保投资总额可确保本项目污染物达标排放,环保投资是可行的。9、工程施工2015年5月末工程开始施工,2017年9月竣工。10、工程占地及土方量本项目总占地

16、面积为29950m2,其中管线工程占地面积28000m2,为临时占地;换热站工程占地面积1950m2,为永久占地。项目总土石方量为管线工程土石方量及换热站工程土方量,土石方量约为4000m3,均用于建平整土地和修铺道路,所以无永久弃方。11、换热站选址本项目新建换热站13座,根据松花江避暑城供热要求,本项目新建换热站主要位于避暑城拟建规划住宅、行政办公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医疗单位的独立设备间内。目前,换热站选址现状均为空地。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环境问题:本工程为新建项目,无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

17、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与范围哈尔滨市地处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东端,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部的政治、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北纬4509-4645,东经12542-13010之间,西北与肇东、兰西、绥化接壤,东南与巴彦、宾县、尚志市相连,西南与五常毗邻。辖区总面积5.3104km2。松花江避暑城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境内,紧邻利民开发区,西靠滨北铁路、南接环城高速路,东侧、北侧分别与呼兰河、松花江相毗邻,规划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2、地形特征哈尔滨市地形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地域平坦,平均海拔151m。东南临张广才岭支

18、脉丘陵,西北为呼兰河、泥河流域低洼地带,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总的地形特点是岗、平、洼地交错分布。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拨132至140m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拨145至175m之间,由第一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的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区、道外区、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侵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农业区,本工程即建于此阶地上。第三级阶地海拔180至200m,主要分布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逐渐过渡张广才岭之余脉丘陵地区。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地貌类型属松花江河川平原型,自然起

19、伏平缓,有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平缓坡地、岗丘及洼地,地势西高东低家湾地区用地由原有三家子民堤一分为二,其中民堤内侧荒草蔓生,并分布少量水塘;民堤外侧地貌多为滩涂和水塘,整体地貌情况简单,适宜开发建设。二、气候哈尔滨市是我国地理纬度最高的大城市。因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季风区,常受西伯利亚冷干气团(冬季风)和副热带暖湿气团(夏季风)影响,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按全省季节划分指标,其四季如下:4月中旬6月上旬为春季,6月中旬8月中旬为夏季,8月中旬10月上旬为秋季,10月中旬4月上旬为冬季。四季气候变化很大,冬季漫长、严寒;夏季较短、湿热;春多大风,易干旱、秋温骤降,多冻害。尤以冬季结冰期长著称

20、,素有“冰城”之称。年日照时数(以市区为例)为2641小时,多集中在310月,月日照时数均在2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3.6,冬季在极地大陆(冷、干)气团控制下,气候严寒、干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4。10月5日到翌年5月2日(210天左右),日最低气温小于0。12月30日到翌年2月2日,日最低气温30,其中30的最多日数为26天。地面稳定冻结期多出现于11月上旬到翌年4月上旬,长达5个多月。最大冻土深度为2.05m(1981年3月4日)。松花江哈尔滨段封冻期为135天(11月26日翌年4月9日)。夏季受暖湿气团支配,气候湿热、湿润。高温日数不多。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2.8。年降

21、水量较适中,但分配不均,夏季最多。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23.3mm,年际变化较大。冬季多为降雪。降雪期长达半年(10月中旬翌年4月中旬)。但降雪日数不多,普遍为20多天。哈尔滨市30年来年盛行风向为南(S)风、南南西(SSW)和西南(SW)风,风向频率分别为均频率16%,13%,10%,静风频率为5%;夏季盛行南(S)风,风向频率为16%,静风频率为4%;冬季也盛行南(S)风,风向频率为14%,静风频率为5%。年平均风速为2.7m/s。4月最大(3.3m/s),8月最小(2.1m/s)。三、水文状况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蚂蜒河

22、、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松花江常年水位水深4-7m,最大流量15700m3/s,1998年百年不遇的最高洪峰流量达17400m3/s,最高水位120.9m。年平均流量1344m3/s,平均水位标高115.8m,平水期平均流量719.5m3/s,枯水期平均流量166.6m3/s,最低水位111.30m。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江段属平原河流,河床变化小,江面较宽,主河槽宽400-600m,4-5月为春汛,7-9月进入雨季,11月初开始结冰,11月下旬封冻,封冻期达5个月之久,冰冻

23、厚度1.0m。松花江的水质、水量与哈尔滨市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四、森林、植被全市森林面积22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66%;活立木总蓄积1.9亿立方米;草原面积369.26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20.35%。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区划及人口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西北临大庆油田,南连长春、沈阳、大连东北经济带,北望森林宝藏大小兴安岭。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道外区管辖

24、。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双城9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尚志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71.4万人。呼兰区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区、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是省城、市府通向北疆腹地的交通要道,处于哈大齐经济带枢纽部位,成为人流、物流、自息流、资金流交汇之地。2012年,呼兰区辖腰堡、兰河、利民、呼兰、学院路、建设路、康金、双井8个街道,沈家、方台、白奎、石人、二八、莲花、大用、长岭8个镇,许堡、杨林、孟家3个乡,共19个乡

25、级政区;下设社区居民委员会38个(居民小组108个)、村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1465个、自然村462个)。2012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2万人,加上驻区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呼兰区总人口达80万人。二、社会经济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推进“一城一谷一集一纽”的建设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截止1

26、2月末,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7.7 亿元,增长9.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4.7亿元、116.9亿元和116.1亿元;分别增长7.1%、7.1%和12.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3.1和4.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19:40.6:40.4。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涉农工作有序推进。截止12月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1.2亿元,增长7.1%。粮豆薯总产达到22.03亿斤,增长7.55%。一是调结构。主要水稻育秧大棚都实施了稻菜轮作,新增棚室蔬菜7000亩。新增农家乐项目20多个,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二是推进畜牧强区建设。截止12月末,全区建成规模化奶牛

27、场(小区)28个、生猪养殖场62个、家禽养殖场(小区)223个。三是抓改革。基本完成了无异议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房产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建设了区土地流转中心、乡镇流转所、村流转站的流转服务网络,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6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个。规模工业较快增长,企业户数有所增加。截止12月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1亿元,增长9.9%;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增长9.8%;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户。在全区规模工业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1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8.5亿元,增长8.1%。生物医药企业1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12.2%。装备制造企业

28、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59%。新型建材企业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35.6%。三、社会事业教育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加固维修改造校舍6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所,建设标准化学校7所。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94%和9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0.6%、90.4%、91.6%。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区敬老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完成。城镇、农村分别新增低保1280人、3670人;全区城保、农保分别发放救助金1857.2万元、1243.6万元;收缴、

29、发放养老金19500万元、37500万元;新型农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分别完成目标的100.3%和114%;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完成市级目标的100.1%,拨付养老金281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完成目标的11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目标的118%;企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完成目标的124%;新参保企业60户、新参保职工3500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1000万元,完成目标的204%。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20.5元,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9元,增长15.2%。四、交通运输哈尔滨机场是国际重要航空港,通航40多条国内外航线;哈尔滨港是国内八

30、大内河港之一,沿松花江经黑龙江可直接出入日本海;哈尔滨火车站处于5条铁路干线交汇点上,西北接西伯利亚铁路直通欧洲,向东连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南下可达北京并连接国内各大城市与世界各地往来;哈尔滨高速公路直达北京、大连、大庆等,7条主要公路呈放射状通往东北各地。哈尔滨市是中国内陆开放的中心城市、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城市,享受国家赋予的一系列倾斜政策,特别是哈尔滨设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内陆港”,是中国内陆城市的第一个内陆口岸,是没有海岸的港口城市,集装箱货物可直接入港入关、出港出关,弥补了没有海港的不足。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31、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2013年哈尔滨市环境质量概要查得,哈尔滨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值为81g/m3, PM10年均值为119g/m3,二氧化氮年均值为56g/m3,均未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值为44g/m3,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臭氧均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细颗粒物:道里区、松北区、阿城区、道外区西部污染相对较轻,道外区东部、香坊区、南岗区相对较重,各区均超年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呼兰区、松北区、道里区、道外区西部污染相对较轻,道外区东部,香坊区、南岗区东部相对较重,各区均超年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松北区、阿城区、

32、平房区污染相对较轻,道外区、香坊区相对较重,大部分地区超年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呼兰区、松北区、道里区、平房区污染相对较轻,道外区、香坊区相对较重,小部分地区超年二级标准。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13年哈尔滨市环境质量概要查得,按年均值评价,2013年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质总体状况为优。朱顺屯、阿什河口下、呼兰河口下、大顶子山、摆渡镇和牡丹江口上6个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均达到水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其中,阿什河口下、呼兰河口下、大顶子山3个断面的水质优于水体功能区规划目标。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100.0%。主要监测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33、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年均值分别为5.45毫克/升、0.749毫克/升、2.60毫克/升、17.5毫克/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三、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13年哈尔滨市环境质量概要查得,2013年哈尔滨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般(三级),市区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范围为49.3-66.7分贝,等效声级面积加权平均值为55.8分贝,与上年相比下降0.1分贝;夜间等效声级范围为30.0-55.9分贝,等效声级面积加权平均值为46.5分贝。呼兰区区域声环境昼间监测数据为51.0dB(A),声环境质量较好(二级);夜间监测数据为41.7dB(A),声环境质量较好(二级

34、)。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现状: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经多年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但由于气候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导致区域野生动物、鸟类、水禽、水生动物的物种及数量有所减少。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与稳定,湿地保护区将建管理站、瞭望塔、湿地监测站、水文监测站、气象监测站、动物救助站等进一步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敏感区为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东距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100米。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松花江北岸与呼兰河河口区域,它是由呼兰河与松花江交汇而形成,沿松花江北岸带状

35、延呼兰河口湿地于2008年正式立项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北部与双井镇、方台镇、杨林乡相连,南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黄土山乡、巨源镇、宾县的糖坊镇隔江相望。地理坐标北纬455344460404,东经12641001271500,保护区沿松花江北岸东西带状延伸,东西长63.5km,南北宽21.3km,周长179.5km,总面积19262h。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的珍稀水禽资源,管理机构为黑龙江省呼兰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为黑龙江省林业厅。保护区内地貌类型依据形态单元可分为岗阜状平原、微倾斜平原和阶地、漫滩,整个地势平坦开阔,西部

36、低平、中部平缓、东部有黄土山,形成东高西低的趋势。区内土壤肥沃,主要发育着黑土、沼泽土等8个土类,19个亚类,34个土种。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位于保护区中心,分布在保护区松花江沿岸连同江心岛屿,由于保护区沿松花江带状分布,核心区长度较长,但宽度不大,面积为767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87%。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陆地及江滩,面积389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22%,是自然性景观向人为影响下的自然景观过渡的区域,主要起隔离核心区与实验区的作用,以缓冲核心区的外来干扰或影响。实验区在缓冲区的外围,保护区西部的沿江地区及松花江主航道向岸边

37、200m宽度,面积为768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91%。松花江避暑城与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图1 呼兰河口湿地地理位置图 根据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2020)(调整后)可知,本项目不在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项目距保护区缓冲区最近点距离约为100m。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本工程为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工程所占土地类型均为建设用地。本项目主要污染阶段为施工期和运营期。根据本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特点及区域环境现状,确定环境保护目标见表5。表5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名称方位距离备注水环境松花江东侧100m地表水

38、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大气环境避暑城拟建规划住宅、行政办公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医疗单位管线两侧200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声环境避暑城拟建规划住宅、行政办公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医疗单位管线两侧200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避暑城拟建规划住宅、行政办公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医疗单位换热站周边200米(拟建换热站周边现状为空地) 生态环境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东侧100m保护本区域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松花江避暑城区域内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一级2、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9、3096-2008) 2类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4、黑龙江省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DB23/485-1998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2、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总量控制/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一、施工期工艺流程简述:1、线路走向一期工程沿避暑城规划道路走向埋设,线路总长14409m。2、管线施工工艺过程本项目管道施工由专业化队伍

40、完成,其过程如下:(1)首先要清理施工现场,划定施工区域,因为管道沿线主要为城市路,因此不需新修建施工便道。(2)利用挖掘机进行管沟开挖,采取分段开挖的方式。(3)开挖完成后,将运到现场的管道进行对接,然后利用吊管机下管到管沟内。(4)以上建设完成后,进行覆土回填,管沟回填按生、熟土顺序填放,保护耕作层,回填后管沟上方留有自然沉降余量(高出地面0.3m)。然后清理作业现场,恢复地貌。(5)本项目工艺流程简述见下图尾气废水噪声覆土及路面整理敷设管道开挖管渠 固废固废固废扬尘扬尘图2排水管道施工及污染流程图3、项目土方工程量项目总土石方量为管线工程土石方量及换热站工程土方量,土石方量约为4000m

41、3,均用于建平整土地和修铺道路,所以无永久弃方。主要污染工序1、施工期(1)施工噪声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于挖掘机、电夯等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噪声声级在70dB-100dB之间。 (2)废气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施工扬尘及施工机械废气。施工期产生的扬尘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建材(如黄沙、水泥等)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因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尘扬尘;而动力起尘,主要是在建材的装卸、搅拌过程中,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再悬浮而造成。(3)废水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作业产生的废水。 本项目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

42、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水质相似,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本项目分段进行施工,施工人员约100人,每人用水量按40L/人d,每天用水量为4.0m3/d,废水按用水量的80%计算,则每天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2m3/d,根据类比资料,COD浓度 350mg/L,NH3-N浓度为25mg/L,则本项目施工期排放的COD为1.12kg/d,NH3-N约0.08kg/d。 本项目施工作业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管道施工时土层里积水、运输车辆、作业机械的跑、冒、滴、漏的油污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一定量的油污水。(4)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为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本项目新建管网14

43、409m, 新建换热站13座,项目挖方土量约为2000m3,约80%的土方回填,弃土约4000m3 ,生活垃圾以人均产生垃圾1.0kg计算,施工人员按照100人,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1t/d,根据相关资料,施工过程中,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30t,本项目施工面积约29950m2,则施工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89.85t。(5)生态影响生态影响主要来自施工带清理、开挖管沟、施工活动中施工机械、车辆、人员践踏等对土壤的扰动和植被的破坏,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以及由于扰动了水土保持设施、地表开挖扰动和弃渣引起水土流失的影响。(6)社会影响本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道路沿线的施工会产

44、生大量的弃土弃渣,这些废渣堆放在道路上,会使施工路段交通变得拥挤。增加了司机对喇叭的使用频率,使交通干线噪声值超标。同时,城区交通拥挤、堵塞也会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会对当地居民生活、交通、商业等产生一定的影响。(7)城市景观影响分析工程施工期间,城市道路路面开挖、施工弃土弃渣和施工材料沿途堆放;雨天施工弃土弃渣、建筑材料经过雨水冲刷以及车辆的碾压,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这些都会影响城市景观和整洁。2、运营期本项目为松花江避暑城集中供热工程,项目建成后主要的环境影响为换热站内机械噪声。(1)噪声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为换热站内水泵等设备噪声,噪声声级在80dB-85dB(A)之间。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