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211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2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全册教案.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情境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2、: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活动1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

3、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2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

4、扩散呢?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整杯水都变成红色,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知识拓宽:结合演示实验,阐述课本P3的图117中现象说明的问题。实验中如果将水注入硫酸铜溶液的下方,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活动3提出问题: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举例说明。归纳总结:(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时,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典例剖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

5、动的是()【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是看不见的,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的;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由此展开分析、解答。【自主解答】B归纳总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要是看得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都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探究点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提出问题1: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演示实验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

6、合起来,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演示实验2: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同样的实验,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演示实验3: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连接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归纳总结:(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个力是同时存在,又是

7、同时消失的。(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若d指“分子间的距离”,r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则有:当dr时,F引F斥,处于平衡距离处。当dr时,F引F斥,斥力起主要作用。当dr时,F引F斥,引力起主要作用。当d10r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提出问题2:结合P5的图1112,讨论交流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三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归纳总结: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无一定形状有无一定体积固态较小很大有有液态较大较大无有气态很大很弱无无典例剖析: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点拨】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8、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自主解答】不能,因为裂隙之间的分子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板书设计1分子动理论教学反思本节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知识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

9、内能和热量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温度与热运动知道热运动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2.内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3.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4.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举出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的一些实例5.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分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6.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情境导入关于玩具回力汽车运动的情况,知道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

10、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温度与热运动提出问题:温度对扩撒有怎样的影响呢?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比冷水中快,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归纳总结: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人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探究点二:物体的内能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活动2:用乒乓球与弹簧模拟分子间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类比

11、机械能,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以及机械能和内能的区别。归纳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运动的快慢、高度、位置等)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跟物体整体运动状态无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内能是储存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也会越大。例如,一杯水的温度由10升高到20,那么,这杯水的内能一定也增加了;南极的年平均气温是25,这里的冰山也同样具有内能。归纳

12、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探究点三: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活动:出示课件,分析下列现象中物体内能是否改变?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什么?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结论: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热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归纳总结:(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或温度不同的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相互接触时,内能发生转移,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2)条件:存在温度差。(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作热量。其单位是

13、焦耳,符号是J。探究点四: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演示实验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学生回答:手心变热。演示实验2:如图所示,让一学生来回弯折铁丝,并让另一学生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学生回答:一学生对铁丝做功,另一学生感觉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了。归纳总结:对物体做功,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演示实验3:如图所示,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学生回答:当瓶塞跳起时,可看见瓶内出现“白雾”,水蒸气液化成了小水滴,在此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归纳总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体的

14、内能减小。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列举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典例剖析: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B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一定相等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增加【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理解。【自主解答】D归纳总结:要注意联系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来进行区分。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大(如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但内能增大,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注意:温度一般用“降低”、“升高”等来表述;热量一般用“吸收”、“放出”等来表述;内能一般用

15、“有”、“具有”、“增大”、“减少”等来表述。探究点五:燃烧:放出热量活动1:自学课本P10图1210 中篝火,交流讨论在篝火旁为什么会感到温暖?从微观上来看,篝火周围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了,这意味着空气内能增加了,那么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归纳总结: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在现代社会,人类所用的大部分能量仍然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活动2:自学课本P11,可得出不同燃料释放热量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比较燃料释放热量的能力呢?进而引入热值的概念及单位、公式及各物理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归纳总结:(1)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作这

16、种燃料的热值。(2)热值的单位是J/kg、J/m3。(3)煤油的热值是4.6107J/kg,代表的物理意义是1kg的煤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4.6107J。QmqVq,其中m是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V是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是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J/m3。典例剖析: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有关B容易燃烧的燃料,其热值一定大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煤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D0.5kg煤油和1.5kg煤油的热值一样大【点拨】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自主解答】D板书设计2内能和热量教

17、学反思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应采用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意义重大。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然后通过概念及表述来区分温度、热量、内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和学习。内能的改变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故在教学中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众多的实例中区分哪些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哪些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然后逐步递进,加大难度,让学生分析有关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

18、的实质,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比热容的应用能够利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热量的计算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种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

19、入新课。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比热容的应用活动1:想一想:夏天中午,我们在海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观察沙子和海水图片,联系课本P15表中水和沙石的比热容,想一下怎么回答。学生回答:在沙石和海水受太阳照射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沙石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海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故感觉砂石烫,海水不那么烫。活动2:然后思考:在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打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方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

20、该怎样解决?结论:水的比较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制冷效果好;降低同样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归纳总结: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很多,有利于作冷却剂或用来取暖。(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知识拓宽:我国东部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是否相同,请学生阅读课本P15的“讨论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因为陆地基本上是沙石构成的,比热容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气上

21、升,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到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探究点二:热量的计算提出问题1: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学生回答:(1)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2)物体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cm(t0t)。(3)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提出问题2:在利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时,如何做好单位的统一?学生回答:物理量单位QJmkgt、t0、tcJ/(kg)典例剖析:小杨家的电热水器内装有5L的水,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4

22、0,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5kg的煤油吸收,那么煤油温度由20升高到60,求煤油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点拨】知道水的体积,利用密度的变形公式mV求水的质量,再利用Q吸cm(t2t1)求水吸收的热量;根据c求煤油的比热容。【自主解答】解:密度的公式由得水的质量:mV1.0103kg/m35103m35kg,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2t1)4.2103J/(kg)5kg(4020)4.2105J;煤油的比热容:c煤油2.1103J/(kg)。板书设计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在设计此课时,从夏季傍

23、晚纳凉问题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几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由提出问题入手来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道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比较不同物

24、质吸热的情况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2.比热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情境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得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提出问题: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得快?如何进一步探究验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物质质量/

25、g温度升高10所需要的时间/s温度升高20所需要的时间/s温度升高30所需要的时间/s水食用油交流讨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回答:(1)装水和食用油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食用油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食用油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2)如果在做固体物质吸热本领的实验中,固体物质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探究点二:比热容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了解比热容的定义。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P13P15的内容,得出比热

26、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归纳总结:(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2)单位是J/(kg)。(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质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少、热量吸收或放出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多少热量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

27、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热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质的温度变化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典例剖析: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水4.2103铝0.88103煤油、冰2.1103干泥土0.84103沙石0.92103铜0.39103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

28、状态无关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点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吸放热情况无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与物质的比热容成反比。由此展开分析,得出答案。【自主解答】C板书设计3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教学反思比热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构建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正确理解比热容的物

29、理意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1.热 机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内能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做功,内能做功的两种方式2.热机知道热机的概念,并初步了解热机的种类及工作原理情景导入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利用内能来做功1.加热举例:煮饭、取暖、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

30、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不利方面:能源浪费大,污染环境,应提高内能的利用率。2.做功演示:书中图2-1-3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分析过程: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探究点二 蒸汽机1.介绍蒸汽机的发明2.交流讨论:蒸汽机是怎样工作的 滑块阀门移到右端时,蒸汽从左面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右运动,汽缸内的废气从排气管排出。探究点三 形形色色的热机1.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2.了解内燃机及其应用。板书设计1.热 机教学反思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

31、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热机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2.内燃机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汽油机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2.柴油机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情景导入燃料燃烧时释放大量的内能,如何使这些内能为人类做功服务呢? 如图所示中,a图和b图是常用的交通工具轿车和飞机,c图是军事上用的坦克,d图是把卫星发送上天的火箭,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内燃机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探究点二 汽油机

32、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活动1:展示内燃机剖面图,让学生明确燃料直接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活动2:观察汽油机模型,自己试着找出汽缸、进气门、排气门、活塞、连杆、曲轴、火花塞等各部分构造的位置。 归纳总结:(1)汽油机的构造汽缸、进气门、排气门、活塞、连杆、曲轴、火花塞等;(2)活塞从汽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作一个冲程。活动3:利用汽油机活动模型,操作并观察汽油机工作中每一个冲程的工作情况,并试着完成下表: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进气门排气门活塞运动方向曲轴转动度数是否存在能量转化活动4:让每一组学生根据手中的模型上台扮演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边扮演边讲解)归纳总结:(

33、1)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2)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在这个四个冲程中,利用曲轴的惯性来完成的冲程是吸气、压缩和排气冲程。典例剖析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汽车多数采用汽油机作为发动机,如图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乙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丙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丁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点拨】热机的四个冲程为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压缩

34、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自主解答】A探究点三 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1)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2)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活动1:出示柴油机的结构图,自学课本19页到20页的内容,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析出汽油机与柴油机有哪些不同点? 总结:出示课件,展示不同点。 名称区别汽油机柴油机构造火花塞喷油嘴吸入的物质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只吸入空气燃料燃烧的方式点燃式压燃式活动2:对照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了解柴

35、油机工作中每一冲程的工作情况。归纳总结:(1)柴油机一个工作循环也是包括四个冲程;(2)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在这个四个冲程中,利用曲轴的惯性来完成的冲程是吸气、压缩和排气冲程。探究点四 飞向太空(1)简单介绍火箭发动机的原理:反冲原理。(2)讲解三级火箭的优势。(3)介绍我国在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板书设计2.内燃机教学反思内燃机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是由于学生很难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内燃机的内部的工作过程,仅仅靠文字性的叙述和教师反复的讲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

36、印象,教材的配图或者教学挂图等静态图片也仅仅能增强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在学生的大脑里,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印象仍然是模糊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呢?当然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用好活挂图和内燃机模型,使教学过程变得比较直观,以加强对内燃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主要应让学生知道重点应掌握哪些内容,这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和强调。在这里必须要学生记住如下的要点:进排气阀的开闭情况、活塞的运动情况、有无能量转化、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联系做工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加深对做功和压缩冲程的理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3.热机效率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热机效率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

37、效率的途径2.热机与环境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情景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领悟下列对话,咨询学生,你们是否理解这段对话?为什么不同的燃料释放热量的本领不同?如何比较出它们释放出热量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热机效率活动1:从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用煤气烧水时,煤气燃烧释放的热量能否被水完全吸收?有哪些能量损失?总结:(1)煤气不能完全燃烧,损失了一部分能量;(2)装水的容器吸收了一部分能量、煤气灶本身吸收一部分热量、高温的烟气带走了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散失掉了,只有水吸收的热量才是有效利用的。活动2:根据以

38、上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煤气灶的效率的表达式为。活动3:出示汽油机模型,演示其工作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热机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能量损失?如何来表示热机的效率?学生以组为单位阐明自己组的观点,其他组给予补充。师出示课件展示热机能量流向图,总结问题。 归纳总结: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作热机的效率。表达式为探究点二 如何提高热机效率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活动:让学生根据热机效率的能量流向图,分析、讨论得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总结:(1)使用上,正确使用、保养,保证良好的润滑;(2)在设计制造上,不断改进和革新;(3)调整运动零件之间的间隙得

39、当;(4)设法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探究点三 内能与环境1.内能对环境的影响:(1)废气污染(CO、SO、酸雨),(2)噪声污染。(3)温室效应2.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用余热供暖等)。(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蓝、水更清。板书设计3.热机效率教学

40、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热机效率。在实际教学中须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能流图分析问题还是首次接触,可以结合图解帮助学生想象,提高学生观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节的一个较大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考察了能量在具体过程中的损耗,要注意让学生细致的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思维形式。注意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要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思考关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1.电现象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静电现象了解电荷并掌握带电体的性质; 掌握电荷的种类;掌握摩擦起电及起电原因、实质,了解使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电荷间

41、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并掌握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电流了解电流并掌握电流的方向情景导入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 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静电现象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

42、是否相同呢?活动2: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

43、荷互相吸引。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 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归纳总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探究点二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分析、讨论现象原因,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归纳总结:(1) 构造: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2)原理: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3)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4)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典例剖析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点拨:排斥的一定带同种电荷,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