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541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课件.ppt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CONTENT,药物外渗的分期,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药物外渗的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概述,发生率,严重性,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是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护理问题之一,,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 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的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 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

2、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压力和责任。因此,为预防医患纠纷、减轻患者痛苦,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非常重要,一旦发生及时正确处理尤为重要。,概念,患者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技术因素,影响因素,外渗的分类,按药物发泡性能分,按是否与DNA结合分,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

3、起的外渗。,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造影剂,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患者因素,$,新生儿:新生儿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

4、渗。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由于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了外渗的可能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疾病因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

5、生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药物因素,$,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发泡性药物1)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紫杉醇。2)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3)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性药物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6、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技术因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临床表现,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疼痛,局部可出现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黑色结痂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

7、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水泡,皮肤发黑,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静脉炎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大、疼痛,可出现发热;,1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受累,预防方发,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做好宣教,提高预防意识

8、,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血管的选择,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

9、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留置针做好护理。,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掌握药物性能,预防方法,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

10、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尽量从静脉留置针中抽吸残余药液和血液。,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但不拔除原有静脉输液针/留置管。(保留留置管的重要性:有助于局部释放解毒剂,避免组织附加的损伤;有利解毒剂更直接接触局部外渗药物,最大发挥解毒作用。,戴手套,1,2,3,4,外渗处理的一般程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药液或注射2ML1500单位u透明质酸酶。从原留置针中注入解毒剂。,拔

11、除静脉留置针。处理注射器及容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容器中。,处理注射器及容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容器中。,通知医生,一般程序,1,2,3,4,程序,如可能抬高局部,减轻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外渗药液吸收。,观察记录。(住院病人至少48小时,门诊病人至少3天。),根据药物选择热敷或冷敷。,所有与渗出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病历中避免局部受压,即使轻微的压力也会使发泡剂引起的外渗面积扩大。,碳酸氢钠、造影剂、胺碘酮、甘露醇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3、50%的硫酸镁湿敷,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

1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3、654-2 20mg加生理盐水10ml加5%利多卡因10ml湿敷至肿胀消退。,造影剂,脂肪乳,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3、香丹注射液湿敷至肿胀消退。,葡萄糖酸钙,多巴胺,多巴胺、阿拉明外渗的处理: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2、立其丁(又名酚妥拉明)10mg加生理盐水10ml局部封闭,注意观察血压变化;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热敷适用于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

13、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冷敷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疼痛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热敷,冷敷,局部封闭,主要适用于化疗药物的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的

14、防止外渗药物与组织结合。,小水泡处理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 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大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经 1cm 以上 伤口消毒 12号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远红外线:5-30分钟/次,2次/天 超短波 30 分钟/次,一次/天、期伤口换药后进行,红外,物理,超短波,远红外线:5-30分钟/次,2次/天 超短波 30 分钟/次,一次/天、期伤口换药后进行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

15、为超短波疗法,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

16、tamet,consectetur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TITLE,TITLE,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马铃薯外敷。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芦荟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次的方法进行治,中医疗法,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

17、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0 4,外科手术,.,最严重外渗的治疗-手术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1,2,小结关于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外渗的预防较

18、处理主动的多,留给自己的权利,千万不要轻易失去外渗的处理是多方面的联合,早期的急救处理往往最重要,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1,2,4,3,应急预案,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

19、外渗处理程序进行,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安慰病人,作好心里疏导。,5,6,7,8,0 5,药物外渗处理流程,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