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过程.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1179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演变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字演变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字演变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字演变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字演变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字演变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演变过程.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字演变过程汉字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载体。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几千年绵延发展,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对东亚、东南亚文化圈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汉字书写本身又发展成了一门艺术,这是别的文字无法媲美的,也是汉字的独特魅力所在。汉字的产生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ji)造字说和图画说等。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是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1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

2、子韩非子也有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 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2.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和“隹”对照,十分相似。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

3、彩陶盆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包含魏碑、正楷)、草书、行书等阶段。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

4、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作“兆”。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甲骨文残片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成的,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严整庄重,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2.金文金文是指

5、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共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铜器上的铭文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比甲骨文整齐匀称,形体渐渐

6、趋向划一,结构渐趋齐整。 西周大盂鼎 西周毛公鼎铭文3.篆书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石鼓文

7、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善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石鼓文石鼓文小篆又名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秦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小篆的笔

8、画粗细一致,形体整齐,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小篆以秦刻石为代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带领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均为后人翻刻,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秦 泰山刻石峄山刻石 4.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磔”。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是相对于篆

9、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日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礼器碑 曹全碑 乙瑛碑 现存的隶书遗迹,多为刻石:人们把镌刻在石板上的文字叫作“碑”,把刻在天然崖壁上的文字称作“摩崖”,尤其是在东汉,书写者和镌刻者的水平都非常高,并且社会上非常盛行树碑立传,因此大量风格各异的刻石被保存下来,约有两百多种,成为后人学习隶书的范本。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景君碑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乙瑛

10、碑史晨碑等。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代欧阳询)“虞体”(唐代虞世南)“颜体”(唐代颜真卿)“柳体”(唐代柳公权)“赵体”(元代赵孟颊)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犊。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魏碑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

11、在楷书方面,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颜真卿多宝塔碑刚劲雄强 柳公权玄秘塔碑匀衡瘦硬 欧阳询九成宫碑方圆兼施 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宽绰秀美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晋 王羲之初月帖张旭肚疼帖(局部) 怀素自叙(局部)7.行书 大约东汉末年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

12、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综上所述,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甲骨文指通行于殷商

13、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处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金文主要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大篆一般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标准字体,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碟,

14、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 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练习【汉字演变知识】1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 、 、 、 、 、行书等阶段。2甲骨文主要使用在 时代,是用刀刻在 和 上的文字。 3金文是指铸

15、刻在殷周 上的文字。所以叫“金文”。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 ”。4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大篆以周宣王时所作 最为著名。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规范字体,比较著名的有 刻石。5隶书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 ”“ ”。6楷书之所以叫做“楷书”,是因为其 。7请写出“楷书四大家”的名字8草书中的狂草出现于唐代,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如 的肚痛帖和 的自叙帖。9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汉

16、字经历了古文字、今文字两大发展阶段。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文字, 。事实上,这里的 “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 ,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汉字演变知识应用】1.甲金篆隶草楷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工整地写在田字格内。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年千文化的gu宝,yn cng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观可以

17、辫识事物的形象特点,析能够领会古人的劳作方式。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汉字,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gu 宝 yn cng (2)从两个古汉字中任选一个,用楷书写出对应的简化汉字。 答:3.2013年,汉字掀起了“最炫民族风”。许多市民开始拿起字典学习汉字,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写字板代替了键盘。下面是我市举行的“我与汉字”活动的部分内容,请你参与实践。(1)请你根据“云”字的演变过程,写出其中两个“云”字的字体。(2)古语云:“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财。”请你根据示例趣说汉字。 【示例】腐:衙府里的人天天吃肉,不腐才怪。 败:4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完

18、成第(1)-(2)题。(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五字错落有致,收放有度。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2)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答:_5.陶然亭有三大匾额:最早的是建亭人江藻亲笔题写的;另有书画大师齐白石题写的篆书,沉厚宽博,笔意朴拙;还有现代学者郭沫若所题的行书,舒展灵动,收放自如。依据文意和相关书法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是郭沫若所题写的匾额(2分)A B C D6.下面对4幅书法作品所属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篆书 隶书 草书 楷书 B草书 隶书 篆书 楷书C篆书 楷书 草书

19、 隶书 D草书 楷书 篆书 隶书7.下面的字分别属于什么书体?(2分) 8指出下面对联中的字体是哪种字体,并自己临摹写到本子上。【汉字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知识:1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2殷商 龟甲 兽骨3 青铜器 钟鼎文4石鼓文 泰山/峄山5蚕头雁尾 一波三磔6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7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8张旭 怀素9兰亭序10.今天(现代)的汉字就是今文字早于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古文字。11略 汉字演变知识应用:1. 略2. (1)瑰 蕴藏 (2)果 采 3. (1)隶书 楷书(2)文官爱钱,不败才怪。4(1)D(2)略5.C 6D 7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8隶书 篆书 楷书 行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