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525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2012年1月第1期南京晓庄学院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nYJan.2012No.1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周倩倩(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902(2012)01008507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台湾作家如白先勇,聂华苓,琼瑶,三毛等人的作品,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先后掀起了”琼瑶热”,”席慕容热”,”三毛热”等台湾文学作品热.1989和1990年,三毛的三次大陆之行其行程遍及上海,浙江,北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拉萨等地更将”三毛热”推向了顶点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三毛作品广泛传入大陆,研究三毛及其作品的学术文章逐渐增多.有论者指出,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三毛热不是孤立的,同期还产生了美学热,文化热等等,从本质上而言,这些都是读书热这是一个从没有书籍的年代到书籍蜂拥而来的过渡时期”J.诚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的文艺界和文艺作品在经历了四五十年代的转型,五六十年代的”被规范”,以及”文革”之后,终于能逐渐脱离政治的干预而迎来一个”新时期”.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重申了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的有效性,文学转而注重其”独立性”和”艺术性”.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锁政策被打破,西方的文

3、化被大规模介绍进来.与此同时,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大陆同台湾的文化交流也开始起步.值得注意的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文学,包括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或”反思文学”,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寻根文学”,不论其题材,创作视域,还是其精神意向,都反映了作家对历史的”清算”和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因而充斥收稿日期:201l一0826作者简介:周倩倩,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着一种沉重,紧张的基调.这种基调与当时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潮流不符.相比而言,同期由台湾传人大陆的一些作品,如白先勇的具有”现代派”特色的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以及三毛的作品,或是迎合了大陆”现代派”的文学潮流,或是

4、带来了轻松自由的文学气氛,自然受到大陆读者的追捧.而大陆改革之后出版界的日益市场化又极大地推动了这股热潮的膨胀.三毛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她的陌生而瑰丽的异国生活,也不仅仅因为她的曲折唯美的浪漫爱情,而是存在于她悲苦决绝的生命态度.就像一位大陆读者所说:”三毛的魅力是慢慢的向你浸透的.她是一股强有力的灵魂,慢慢的却是顽强地浸透你的心灵,使你不想摆脱也摆脱不了.”_2三毛的休学自闭,她的异国放逐,她的孀居,都是凭着倔强固执的个性支撑下来的,而她在13岁,26岁和48岁的三次自杀(前两次未遂)又都昭示了她心底终其一生未能平息的苦难感.这样性格浸淫下的人所演绎的人生也必然是跌宕淋漓的.对于三毛的这种生命

5、态度,台湾作家司马中原评价说:”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_3这种对人生的执着诉诸笔端之后,自然会引来种种羡慕,崇拜和想象.三毛最早传人大陆的作品,是早年的一首歌词橄榄树.作为1979年台湾电影欢颜的插曲被刊登在大陆杂志音乐爱好者上,橄榄树带着三毛一齐进人大陆.1981年,何慰慈发表在广州文艺第3期上的我所知道的三毛一文中说:”三毛是近年在台湾和香港最有名气的作家之一.没有读过她的小说的人,也会听过由她作词的歌曲橄榄树.”1981年,广州文艺刊登了

6、三毛的散文爱的寻求.此后,三毛的文章陆陆续续地被大陆媒体引进.最先被刊登在广州文艺,福建日报,海峡,文等刊物上,之后又扩大到电视?电影?文学,中学生阅读,海外文摘等报刊杂志,内容多以三毛最新作品为主.同时,三毛的作品集和作品选在大陆编辑出版.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陆第一部三毛作品选集张默芸选编的三毛作品选.至2006年,大陆共出版了三十几种三毛作品选编.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撒哈拉的故事开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湖南文艺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等,都出版了成套的三毛文集,以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三毛作品集最全,包括了从

7、撒哈拉的故事到高原的百合花共18本书,排在最后的三本文集亲爱的三毛,我的快乐天堂和高原的百合花是三毛死后她的家人整理出版的.2003年,哈尔滨出版社与台湾出版机构合作,取得了三毛全集(共19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合法出版权.这套图书上市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最后一本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是2001年在台湾出版后第一次进人大陆,书中刊出了三毛的部分照片和信函.之后,哈尔滨出版社又推出了一套三毛全集口袋本.200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将三毛的文章重新选编成集,出版了一套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包括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干山走遍共5本.2009年,三毛的部分

8、演讲和采访的合集流星雨也在大陆授权出版(附CD).1985年,三毛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和新加坡华文文艺金狮文学奖颁奖大会,并在会上结识了大陆作家秦牧,姚雪垠和萧乾,这个契机使秦牧和姚雪垠分别撰文向大陆读者介绍三毛.1989年三毛第一次回大陆之前,各媒体对三毛的报道侧重于介绍三毛的作品和经历,1987年以后,对三毛的介绍和报道更加全面,文先后刊登了三篇三毛的答记者问和对话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三毛昨日,今日,明日和三毛的世界,书中收录了李敖,张拓芜,倪匡,司马中原等港一86一台作家和名人对三毛的评价.1989和1990年报道的焦点围绕三毛在大陆的行程和言行,人民日报及其海外

9、版,浙江日报,文艺报,台声,青年博览,报告文学等都进行了追踪报道.三毛接受了很多媒体的单独采访,也接待了一些造访的读者,并且于第三次返大陆时在成都召开记者会.这一时期是大陆媒体对三毛报道的高峰期.就在大陆读者还在回味三毛的音容笑貌时,三毛却于1991年1月4日凌晨,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的病房里以一根丝袜自缢身亡,留下了巨大的震惊和无数的猜测.很多出版社连夜出版三毛作品集和三毛纪念文集,同时也引发了探究三毛死亡之谜和出版三毛传记的热潮.对于三毛的自杀,大陆三毛迷们在哀痛与希望幻灭之余,写了大量的缅怀文章.三毛的大陆亲友们也有一些对她的追忆,如周瑞珍的文章她很苦,她的心苦记我的表妹三毛,摄影师肖全的文

10、章我拍三毛,以及大陆作者梅子所着的书三毛,你为什么失约.此外,还有浙江省舟山市的三毛祖居纪念馆以及纪念三毛的研讨会.2011年6月26日在北京中古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题为”永远的三毛”的纪念研讨会是最近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三毛生前,即有人质疑其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滑稽的是,她死后五年,自称她”好友”的马中欣在中国旅游报上郑重推出了一篇访谈录:”当代徐霞客”谈三毛j.马中欣以其重访三毛在撒哈拉,加纳利群岛以及西班牙的亲友之经历,兼以其尖刻的话语,攻击的姿态,彻底否定了三毛作品内容,特别是三毛与荷西浪漫爱情的真实性.不久后羊城晚报开始连载马中欣所撰写的”三毛真相”,其原本准备的15万字的17篇文章,无奈

11、在读者的抗议下,只刊出了前6篇,并掀起了一场关于”三毛真相”的唇枪舌战.此外,三毛生前与大陆文化名流的交往也成了可供消遣和炒作的素材.三毛第三次大陆之行时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情感纠葛一直处于半公开的状态.1994年,王洛宾的一篇回忆初见三毛情形的文章初相识的两个傍晚在现代妇女杂志上发表,触发了外界长期以来的隐忍和猜测,三毛和王洛宾的爱情悲剧,王洛宾和三毛的”黄昏恋”之类的文章被刊登出来.2003年王洛宾去世后,其子王海成写成我的父亲王洛宾一书,其中对三毛和王洛宾的交往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如果说王洛宾与三毛的关系尚有挖掘空间,那么对于贾平凹与三毛之间关系的演绎就嫌勉强了.贾平凹与三毛素未谋面,却

12、因众所周知的哭三毛,再哭三毛以及几封与三毛的通信,成为与三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热点人物.2001年,自称三毛研究专家的张景然甚至推出一套贾平凹三毛往事,逸事,秘事,包括了岁月情事,神秘逸事等八本书.关于这件事,连贾平凹都表示,写了8本书确实有点多了.大陆学术界对三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1991年三毛去世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三毛研究,同当时整体的大陆台湾文学研究有着相似的经历.叙述模式表现为“作家生平+主要作品的内容介绍+思想主题+艺术特色”的程式,并呈现出一种”趋同”的研究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习惯于对文学现象和作家创作做平面的描述和评价,而不善于透过现象和

13、创作的表层,对潜藏的创作规律和多维的艺术关系做深入一步的理论探讨”L6J.对于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方面,”那些新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符号系统和新的思维方式在对台湾女作家的个体研究中得到大胆的尝试,如运用私小说理论,跨时空比较,文化研究等方法寻求对热潮作家研究的突破.除上述特点外,三毛研究还侧重于分析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兼有对台湾文学传人大陆以及”三毛热”的思考.张默芸是最早也是较有见地的研究者,她将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大致归结为四个方面:内容题材新奇,人物形象摇曳多姿,真情,语言幽默活泼.l8这一评价为后来的多数研究者所认可.白祥兴与之不同,他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崇高的人性美以及诗与画的统一这三

14、个方面分析.-9陆蔚青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认为三毛中西融合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对于大陆的三毛现象,一些研究者把三毛与当时同样在大陆掀起热潮的台湾女作家陈若曦,琼瑶相比较,但文章内容相对浅显,或叙述各自的特色,或对其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等简单对比.古继堂等人从三毛的作品出发,解释其受欢迎的原因.古继堂将原因归结为三毛作品的叙事自然,真实,流畅的特色,同时也呼吁台湾文学的研究者应该向广大读者推荐更多更好的台湾文学作品;孙慰川认为是三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启示了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使命感;L1于燕燕则提出三毛在艺术创作上混淆了真实生活中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

15、,使读者产生了迷误,加之东方人习惯性的窥秘心理,从而”唤起了人们的全部热情”13.这里,于燕燕对于”三毛的迷误”的分析,在三毛死后成为研究者们研究三毛创作心态的热点.其实早在1983年,张默芸在台湾女作家三毛创作简论一文中就指出了三毛创作的主要缺点,即她的笔力有时候太”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可以说,这是大陆学界对三毛创作姿态的最早评价.黄晓玲,徐新建认为,张默芸的批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体偏见,用叙述学的语言来说,这种创作方式反映的是”作者,叙述者与角色所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_】,而三毛作品的体裁也被认为是源自于日本的私小说.对此,王绯的两篇文章三毛的私小说论(上)和三毛叙事琐谈三毛的私小说

16、论之二对三毛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别论述了三毛私小说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以及文学审美简化与三位一体视点的叙事风格.之后,对三毛创作中的私小说论和三位一体的评价一直承袭下来.王德威曾将三毛划归为张爱玲的追随者,认为她虽然继承了张爱玲”作戏”的一面,”但三毛学得了张爱玲的天真,却失却了张的狎瞪;铺陈了张的自恋,却了无张的警醒.易人梦而不易(也不愿)惊梦,三毛的修为火候未够,到底使她成为滚滚红尘下的牺牲”l.以三毛之死为起点,大陆研究者们受到震动之余,做出了重新的思考,他们开始更多地更深入地探索三毛的内心和创作心态.这一转变并不突兀,在三毛创作后期,即有论者开始将目光关注到对三毛内心和情感的探索上

17、.王晓丹将三毛的tl,境分为十七岁的彷徨,流浪,沙漠中的洒脱,一己之生四个阶段,进而提出”三毛的意义不仅是文学世界里开出一朵奇葩,更在于使人生实现了一种境界,为众多迷途的羔羊提供了一种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_l7J.一般地,三毛的创作阶段被分成前,中,后三期,从三毛休学在家至出走西班牙为创作前期,居住于撒哈拉沙漠和加纳利群岛时期为创作中期,荷西去世之后为创作后期.对于其中的第三个阶段,三毛生前,研究者称之为三毛人生境界的超脱阶段,刘灵菊在文章中把这个阶段命名为”野地里怒放的荆棘”ll.三毛死后,对这一阶段的评价发生了很大转变,黄德志将之概括为”悲怆抑郁的感情低谷期”L1引,陈飞鲸称其为”因情所累

18、与后期创作”203,杨小兰,贾向敏称之为”情感低落期”l2.这都表明研究者对三毛创作后期的评价,转为消极与低沉,一87但也并不完全否认其创作成果.研究者们从三毛的自杀窥见其迷茫,以此为人口探寻三毛的心理状态,最终将研究主题归结为流浪,死亡与生命悲剧.徐学在当代台湾散文中的生命体验一文中指出,三毛”总是在追寻那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流浪的心境依旧根深蒂固地挥之不去”2.这成为20世纪9O年代以后大陆三毛研究的主要基调,并引发了诸多关于三毛作品中各种意识,观念和情结的阐述.其中,对三毛流浪意识(或日流浪情结)的研究是主要内容.这一研究趋向最早出现于孙慰川的”三毛热”与现代意识一文中,真正兴起于上

19、世纪90年代,流行于最近十年的研究中.可以说,这类研究主要是对三毛精神世界的探索,从属于微观研究的范畴.”所谓精神世界,并不意味着封闭的主观自我.真正的个体精神体验是深邃的也是开放的,与历史,与社会现实,与其他文本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交错与互动关系,这实际上是微观理论视角的真正意旨,即并非排斥文化语境的描述,而是将主体精神置于文化语境的中心,突出的是主体受制于各种文化力量冲击的状态”,其中最本质的要求是将作家”当成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个体,直面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对于三毛及其作品中的流浪意识,有人盛赞,如肖丽,宴青称其为”自由率真的流浪之歌”243,唐洁流浪方舟论勒克莱齐奥与三毛的流浪书写及流浪

20、精神一文,将三毛的流浪书写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作品相提并论,称赞其延续了中国流浪文学的传统脉络.但更多的研究者在三毛的流浪行为中读出了她的追寻与迷失.有的谈到了工业文明对人类造成的迷惘,从而在流浪中追寻失去的自我.如蔡永兴的浪游与追寻:三毛创作的个性与意义,陈兆荣,温越的从三毛看现代作家的流浪意识,黄国娟,孙海军的行走的生命浅析三毛的流浪情结.有的将三毛的流浪同她的人生悲剧紧密关联.马莉亚认为三毛的流浪是”对自身身份的追寻和不懈的精神探求”2,并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葛敏怀认为”流浪者永不满足的乌托邦式的追求,注定了三毛的追寻是一场悲剧”,而这种”真实与偏执的三毛式乡愁,体现了挥之不散

21、的孤独感和死亡意识”L2.黄国娟系统分析了三毛作品中流浪主题的呈现,成因以及归依,最终将死亡归结为三毛永恒的归宿和家园.其次是对三毛生命意识的阐释,认为其主旨是追求生命超越,体现人格的舒张,例如,宋苹的生命的探询:感悟三毛,张亚群的三毛的爱情观和一88一生命意识,许王桥的用爱叩开生命之门解读三毛的生命观.其中,后两篇文章对于三毛的人生情怀有过誉之嫌.另一方面,对于三毛的自杀,有人认为,三毛”还达不到那种大化大历的境界,为情所苦,为爱所累,而最终以自杀了结生命”2.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提到了三毛及其作品的人道主义特色,半原始主义情结,”神秘”意识,死亡意识等,可惜没有展开更加深入的论述.进入20世

22、纪90年代的大陆三毛研究,在上述研究特色之外,势必受到当时文学批评的整体发展趋势的影响.批评的独立性和理论化(如叙事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是90年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又相应地出现了被称为”文化批评”的形态,”这种批评并不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作出判断,而关注作品的文化性质和它如何被生产,被接受的过程,因而对文学的市场化作出了更为有效的解释”.反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毛研究,对于作品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承袭了上一阶段的成果又有所突破.钱虹从读者阅读接受的层面,对三毛作品特色的分析.对于三毛的比较研究开始着重于同大陆女作家如萧红,残雪等的比较,对作品和人生背景的分析也更有深度.研究

23、方法上亦有所拓展,主要是运用符号学,接受美学,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等方法来解读三毛的作品.其中,运用比较得当的是吴世伟的硕士论文尤今与三毛的作品语言的修辞比较一样的沙漠不一样的风情和张博华的硕士论文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张博华的文章不像其他分析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文章那样,简单重复三毛的创作与作品的各种特色,而是向我们呈现出了作家,媒体与读者的关系网.此外的绝大多数文章仍然落于从文学角度解读的窠臼,各种学术名词不过充当装饰物.关于三毛创作姿态和作品文体的探讨仍然是热点问题.钱虹,陆士清,葛敏怀都在各自的文章中指出真实的三毛被幻化了,”普通的陈平完全幻化为三毛,三毛也就躲在了自己

24、编撰的时空中”.三毛的这种创作心态,不但影响了她的生命轨迹,使她“被我们了如指掌而步履维艰,不得不再次受伤,然后跑出人世”_3,而且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其中,陆士清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三毛为自己设置了传奇模式陷阱以及爱和情的陷阱,前者”到后来她的作品反过来制导了她的创作”引,后者限制了她的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这一说法颇似江郎才尽的故事.方忠的观点与上述迥异,他在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中将三毛的创作归为个性化写作,而非”自我幻化”,因为”即使是再如实地反映和描摹生活,作家所写出来的生活与原来的生活素材之间也必然会存在距离.这艺术加工过程便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虚构”,所以”三毛表

25、现的是一种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特殊的审美化真实”_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较多的研究者把三毛的作品作为旅游文学进行研究,对其创作姿态和文体的探讨也相对减少.周成平认为三毛的散文十分接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波列伏依所说的”旅途特写”【3的特点.吴晶将三毛的旅游文学作品分为娱游,行游,神游三类,并将其旅游文学创作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近年,陈柳芬重提三位一体的创作概念,他在论三毛的自叙传文学一文中引经据典,追本溯源,用自叙传文学一词为其正名,并称之为三毛创作的特色,并指出那些企图将三毛作品同三毛的经历分开的行为完全是对三毛的误解.四刘俊先生曾对1979至1999年20年间”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台

26、湾文学研究论文进行过如下统计:”在被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320篇文章中,关于作家作品研究的文章有126篇.这126篇文章论及50位台湾作家,其中研究白先勇的文章最多,共有11篇,其次是三毛,有9篇.”可见大陆的三毛研究在数量上有了一些积累.但是,刘俊又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1979至1999年间的大陆三毛研究中具有较高水准的成果很少.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后,大陆三毛研究开始成为大学里的研究课题.目前可搜集到的有12篇硕士论文.但是这些论文的整体水平有限,特别是同台湾研究三毛的硕士论文例如李梅兰的从歧异的诠释出发重探三毛文本相比,仍有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三毛研究的专着问世,更不用说达到

27、大陆对于其他台湾作家如白先勇等人的研究水准.即便是三毛传记,写作上也常常差强人意.1991年及以后,三毛传记蜂拥而至,如三毛传,一个奇怪的女人三毛p引,妩媚的花园三毛传,三毛传J,三毛:流浪歌者,三毛传奇,永远流浪:三毛传,三毛私家相册,一个真实的三毛,三毛画传,三毛:19431991等.这些传记或按时间或按专题叙述,但在具体内容上,“大多数是以三毛作品为主线穿插补充一些情节就此来出版”_4,把三毛的作品当做研究三毛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情感的唯一依据而不加佐证.同时也不应否定有质量较高的作品,崔建飞和赵琚撰写的三毛传记是其一,虽然在上述问题上也存在偏差,但总体来说,内容公允,行文专业,而且对三毛各

28、个阶段的作品辟出专章评论.目前的大陆三毛研究者大多数都在扮演类似“乡愿”的角色,他们没有深究三毛作品的文学内涵,没有琢磨三毛文学现象发生的文化理路,也没有过多思考三毛传奇造成的社会文化效应.多数人一提到三毛研究,列出的参考资料无非就是大陆出版的种种三毛作品集和三毛传记.具有同样或许可以说更高文学价值的中文剧本滚滚红尘基本上无人问津,更不用说三毛的演讲,访谈,有声书和译着,即使是三毛集中收录的三毛相册和三毛家书也鲜有涉及.因此,很多情况下的三毛研究,几乎是研究者的拼凑和臆想.例如,论述三毛流浪意识的研究者,总是无意或有意地忽略了三毛自己对流浪的说法,大唱”橄榄树之歌”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出版的橄榄

29、树和三毛当初写的并不一样.三毛说:”我流浪,绝不是追求浪漫,而是我在这个地方学业已经完成了,而且找不到事情怎么办呢?我就再到另一个地方去念书或者做事.所以说流浪的心情,我个人的经历是被迫的.99这样一来,很多堂而皇之的结论是不是显得有些尴尬了呢?此外,大陆学术界对于三毛作品的评价标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有研究者认为三毛的作品一直以来在大陆都被当作”通俗文学”来解读,而大陆文学界在书写文学史时仍然热衷于”严肃文学”,从而造成了”文学史对三毛的疏离”j.这似乎指出了文学批评的一个困境,即很难建立一套雅俗兼顾的批评机制.有人曾提出过折中的办法,将”通俗文学”作为传播”精英文化”的手段来对待,如此,作

30、为”通俗文学”的三毛作品,其意义就在于广泛传播了”五四”以来的”精英文化”,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种看法实际上还是落人了”严肃文学”(或日”精英文学”)优越论的套路.其实,我们只要抛开纷繁复杂的有关文学类型的定义,回到一条最简单的标准,即”分析它为什么能够存在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三毛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找到文学的核心价值,如此,艺术形一89式的呈现也有了具体的意义.目前的很多文学评论者,如丁帆,杨剑龙,王元骧等人,都将这一价值指向人性或人学.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精神承载”是超越了审美形式的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更高标准之所在.特别是

31、当我们开始反思何以应对”沉沦于物”的危机时,”人们发现了文艺还是抵制人的物化和异化,维护人的整体存在的守护神”.如果用上述标准来衡量,三毛的一生就是一部体现人性的着作.她的作品中人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爱,这是三毛作品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三毛说:“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5副其实之前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三毛作品中的爱这一基调,但是常常把它作为作品内容的一个方面,而非作品的灵魂,甚至有人否定三毛作品中的情爱.陆士清认为三毛陷入了情与爱的陷阱,李敖单凭三毛的国际爱情路线就否定了其作品的价值.但是,这些忽略与否定并不妨碍我们进行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和解读.例如,三毛在

32、她的作品(如西风不相识,亲不亲故乡人)中表达了很强的民族感,但是她又何以在滚滚红尘中美化了一个汉奸的形象?其实前后并不矛盾.从爱这一主题出发重新审视,就会发现三毛滚滚红尘要反映和传递的是,将爱作为置于任何藩篱和物质之上的追求和信仰.如此,一些费解的地方似乎也迎刃而解了.是不是可以说,无论作家的创作也好,对作家的评论也好,对人性的关怀始终都应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呢?参考文献:1吴华山:论”三毛热”产生与消减的隐性因素,晋中学院)2006年第1期.2曾空等:面向三毛的世界,书林1987年第1期.3他们说三毛(序),温柔的夜,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4宁永春:”当代徐霞客”谈三毛,中国旅游报1

33、996年3月28日第3版.5王文艳:大陆的台湾文学出版和台湾文学研究(19791989),华文文学12006年第6期.6刘登翰: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7李娜:艰难的起步可贵的拓展台湾女性文学研究概观,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卷第4期.8张默芸:沙漠奇葩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小说,海一90一峡1982年第2期;张默芸:台湾女作家三毛创作简论,福建论坛1983年第5期;张默芸:三毛创作论,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鹭江出版社1986年版.9白祥兴:略论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艺谭1987年第3期.10陆蔚青:野地里的荆棘三毛风格谈,文艺评论1986

34、年第5期.11古继堂:阅读和思考评琼瑶,三毛热,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12期.12孙慰川:”三毛热”与现代意识,海峡1987年第4期.13于燕燕:三毛的迷误,华文文学1988年第2期.14张默芸:台湾女作家三毛创作简论,福建论坛1983年第5期.15黄晓玲,徐新建:从虚构到纪实三毛作品与私小说,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6期.16王德威:张爱玲成了祖师奶奶(代序),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17王晓丹:痛苦的追求,灵明的超越台湾女作家三毛心灵小史,上海文论1988年第2期.18刘灵菊:试论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人生探索之足迹,渤海学刊1989年第4期.19黄德

35、志:试析三毛的感情历程与创作轨迹,南通师专(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20陈飞鲸:三毛:情感促成创作,宁德师专(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21杨小兰,贾向敏:论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小说创作,兰州学刊)20o5年第3期.22徐学:当代台湾散文中的生命体验,台湾研究集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23袁勇麟:”国族想像”与”精神私史”大陆学者所撰台湾文学史的理论视野,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24肖丽,宴青:自由率真的流浪之歌三毛人生与创作解读,(n,-t代文学)2oo9年第18期.25马莉亚:成长中的追寻评三毛及其作品,山东大学2004年硕

36、士学位论文.26葛敏怀: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27黄国娟:4-毛作品流浪主题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28李红叶:三毛形象意蕴探寻,娄底师专(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2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页.30钱虹: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同济大学(社科版)2003年第6期.31葛敏怀: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2万燕:残雪与三毛的创作心态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哲社版)1992年第1期.33陆士清:透明的黄玫瑰论三毛的散文创作,台湾文学

37、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4方忠:(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305页.35周成平:走进三毛的艺术世界,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6年第4期.36刘俊: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19791999以”人大复印资料”为视角,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4期.37陆士清,孙永超,杨幼力:三毛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38刘志清:一个奇怪的女人三毛,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39敖林编:妩媚的花园三毛传,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4O崔建飞,赵琚:三毛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后更名为凄美的欢颜:三毛,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41

38、屠茂芹:三毛:流浪歌者,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42张瑞德,陈爱璞:三毛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3刘克敌,梁君梅:永远流浪:三毛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44师永刚,陈文芬,冯昭,沙林编:三毛私家相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45刘兰芳编:一个真实的三毛,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46白帝:三毛画传,北京时代出版社2006年版.47师永刚,陈文芬,沙林编着:三毛:19431991,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48朱少培:哭泣的百合花评(凄美的欢颜三毛>,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OLO年第3期.49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50张剑:试论三毛的游记散文创作,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51朱国华: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52丁帆: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文学评论)2OLO年第1期.53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54王元骧:文艺理论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55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责任编辑:张青运)一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