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530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宗教论文 藏族宗教及文化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摘 要: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藏区长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对藏族的现代教育影响深远。尽管寺院教育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藏族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其独特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对现代的学校教育仍有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藏族 ;寺院教育;藏传佛教 ;现代教育在藏族的历史上,寺院不仅仅是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是传递文化的机构,担负着文化教育的责任。藏族的寺院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其内容除了藏传佛教的经典,还融入了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工艺制造、音乐美术等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各个历史

2、时期都为藏区培养了大批宗教、政治、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寺院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目标乃至所指向的价值观都与现代学校教育差异甚大。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藏族同胞融入时代发展的需求,但其对藏族的文化、教育影响仍在,其中积极的方面对今天的现代学校教育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一、 寺院教育对藏文化的贡献勿庸讳言,寺院教育虽然主要是佛法教育,但其内容实质上又超出了佛法教育的范围。因此,我们只有赋予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以教育文化上的意义,才能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藏族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轨。历史使藏族选择了佛教,并且使其成为藏族文化的主要意识形态。藏传佛教寺院不但是藏传佛

3、教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藏族文化累积与发展的形式。藏族人民对自身及自然界的认识,以不同的形式由藏传佛教寺院得以累积,同时,藏传佛教在佛本斗争中战胜了本教。又从本教中吸收了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因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格鲁派兴起后,规模宏大的寺院相继建立,使藏族寺院教育达到了顶峰,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拉不楞寺、塔尔寺等著名寺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历史上对藏族创造的文化通过累积功能予以整合,是藏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在文化累积过程中使藏族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并进一步规定和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区没有形成

4、完整的学校教育之前,它就承担着文化传递的功能。李延恺先生认为,九世纪上半叶,藏族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直迄后来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及医药卫生等诸方面的全面昌盛,绝大部分都是在藏传佛教寺院进行的,故称之为“寺院教育”。寺院控翻了教育,宗教教育占据了藏族教育的统治地位,寺庙成了最集中的的文化据点,藏传佛教成为藏族社会唯一的正统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座较大的寺院就是一所大学,或者叫一所专门学校。寺院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佛学人才、历史学家、翻译家、政治首领和在大、小五明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学者。如仁钦桑渡(905- 1055)、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

5、、八思巴罗追坚赞(1235- 1280)、布敦仁钦珠 (1290-1364)、蔡巴贡噶多杰(1309 1364)、宗喀巴罗桑扎巴(1357 1419)、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 1682)、三世松布(1704 1781)、三世章嘉(1717一l786)、根敦群培 、喜饶嘉措、才旦夏茸、穆格桑木丹、东噶洛桑赤列等等,他们对藏族文化、教育等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深刻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功能。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是佛教教育,而且也融人了音乐艺术教育、医学药学教育、政治经济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等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古代藏区的

6、大学教育的特点。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吸取自然之灵气,以歌舞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歌舞艺术。藏传佛教吸收藏族民间的歌舞形式来表达佛教的文化旨趣,进而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藏传佛殿音乐。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使宗教与世俗沟通,将不同地区及民族文化融合,从而使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丰富多彩。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中一般都设有“曼巴扎仓,专门从事藏医藏药的教学与研究。这说明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充分发展时期,也给藏医藏药教育一席之地。如果说藏传佛教宗教教义解脱了人们的精神痛苦,藏医藏药则是解脱了人们的肉体痛苦。从而使众人在藏传佛教的怀抱中得到

7、灵魂与肉体两重痛苦的解脱,以此显示宗教地位之神圣。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也体现出其经济政治教育的功能。寺院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成为其本身发展的支柱,同时,也为其取得政治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形成后,寺院教育就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寺院教育挟政治势力以求发展,政治则通过寺院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藏传佛教寺院创造、汇集了数以千万计的藏族历史文化典籍。在这些浩繁的卷帙中,有许多蕴藏着渊博的佛教哲理和逻辑思维方面的真知灼见,也蕴藏着无数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算、建筑艺术、历史、地理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发展中,大量的佛教理论典籍教翻译、

8、出版,丰富了藏文词汇,促进藏语文的规范化 ,推动了藏文藏语的发展。在其他教育方式没有产生之前,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对藏文的推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促进藏民族的凝聚力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虽然在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还要看到它对社会及文化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消极作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主流是佛法教育,它宣扬“佛法无边”、“人生苦海”的说教,以“平等佛性”安抚世间受尽剥削压迫的人民,以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诱导人民逃避严酷的现实,尽一生之追求,寄来世之希望。要求人们安于现实,服从于农奴制的统治。这些教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窒息了人民

9、的意志 ,从而影响到西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藏区唯一的教育形式,人们要接受教育就必须进入寺院学习,从而使藏族的知识分子集中于寺院,广大劳动群众失去了享受教育的权利。寺院教育极力传播佛学思想,反对先进的科学知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藏民族的整体民族素质下降,藏族地区人口中文盲所占比重很大,严重地阻碍了藏族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历史上强大的藏民族陷入落伍的深渊。寺院教育漫长而复杂,终生把人禁锢在佛学范围之内。如格鲁派显宗学院的学僧完整地接受完五部大论教育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以色拉寺为例,显宗学院共设 l3个班级,学完全部课程,正常时间需要17年,毕业后成绩优秀着进入

10、“名达僧扎”班,学习时同一般又为 67年。如果继续进入上下密院深造,则需要更长时间。寺院教育的极度复杂和漫长,使许多僧人半途而废,丧失奋进向上的精神。即便取得功名,也只有为宗教服务。纵有满腹经纶,也无益于社会。藏族传统寺院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体系。佛法教育本身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封闭性。其教义不公开传授,而是严格按照仪轨在严密的佛殿内传授。各派都有本派严禁外传的绝密法。对于教派理论,僧人只有绝对信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由于受这一体系内在价值指导,学僧丧失自我评价、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墨守陈规,观念落后,排斥异见,拒绝接受新知识、新理论,以固守传统为荣。二、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模式1

11、内容 藏传佛教的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藏族文化研习、传播机构。僧人们不仅要学习佛教理论,还需掌握讲辨、译著能力、为世间众生服务的技能,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其教育内容以五部大论为中心内容,包含了藏族文化的大部分,共分为五大明、五小明,以内明(佛学)为主,另有因明(类似形式逻辑)、声明(梵文和藏文文法)、医方明(藏医学)、工巧明(工艺技术)以及天文历算、诗学、词藻学、音韵学和戏剧学等。各寺院可根据本寺研习重点、规模等选择开设课程。以青海塔尔寺为例,该寺共设有参尼 (显宗经院)、居巴扎仓(密宗经院)、曼巴扎仓(医明经院)和丁科尔扎仓(时轮经院)。其中参尼扎仓分十五级,依次深入,主修五部大

12、论;居巴扎仓根据学僧来源不同而相异。自小进入密宗学院的学僧,主要修习密宗本善胜乐、密集、大威德三金刚和其他金刚、护法等密法、修供仪轨、建立坛城的有关知识和求雨、驱魔等本领。由参尼扎仓升入居巴扎仓的学僧则进行显密结合的修行证悟,系统学习密宗教义及仪轨;曼巴扎仓专穆医方明,传授诊断、治疗及采药、制药等藏医知识,以宇妥? 元丹贡布四部医典为基本教材,学成优秀者可获“曼仁巴”(医学士)称号;丁科尔扎仓主要研习藏族历法、天文、佛教外、内、别三种时轮道理等。优秀者经“孜仁巴”(算师)称号。 2教学次第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制度各派都不尽相同,其中最完备、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格鲁派。该派各寺院均以五部大论的教学次第

13、,从低到高设立班级,每级修习时间不等,各寺也略有差别。一般分三科:是先显后密,即先在显宗学院修习 152O年,完成全部课程后,可考取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后转入密宗学院继续学习;二是直接进入密宗学院而不经过显宗学院的学习,学成后也不转入显宗学院;三是只在显宗学院学习,学成后不再入密宗学院学习。如塔尔寺寺的参尼扎仓即显宗学院共分十五级。入寺先从因明学开始,分五级讲授法称释量论,每级学期一年;慈氏撰现观庄严论五个学级,每级学期一年;人中论为“慧”学,主讲龙树中观说,学期两年;般若学学期两年,主讲世系撰俱舍论;律学学期一年,主讲功德光的戒律本论。此外尚需学习格鲁派前辈的有关注疏,作为辅助教材。全部学完

14、需十五年。3学位制度藏传佛教的格西学位制度早在格鲁派三大寺创立之前即已建立起来,并有不同级别格西学位的称谓。格西为藏语“善知识”。五世达赖继宗喀巴之后,总结多年教育经验,规定了各科的考试标准和奖励办法,在他执政期问,第四世班禅罗吉杰参将各大寺有格西学位的人集中起来,选出学识最渊博的格西在拉萨传昭大法会上辩经考试,创立了拉然巴格西学位的制度,规定了格西学位的等级和名称。西藏格鲁派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依据本寺学僧情况,将格西学位分为四等:等为“拉然巴”,意为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每年一次在拉萨大法会期间,由甘丹寺法台主持,在三大寺僧众及前来朝佛的善男信女面前,考僧立宗答辩,圆满回答他人质

15、疑后,方可得此最高学位。拉然巴全藏每年仅取 16名。二等“措然巴”,意为全寺最卓越高明的人,其学识、地位仅次于垃然巴。考僧在拉萨小昭寺的法会上,通过拉萨三大寺高僧的答辩佛教经律论后,可获此学位,每年定额 10名。三等称“林赛”,意为从寺院里选拔出来有才学的人,考僧在三大寺中任何一寺内通过答辩即可考取,三大寺每年每寺有8个名额。四等“多然巴”格西,意思是在佛殿门前石阶上通过辩论问难考取的格西,此学位只需通过本学院内的答辩即可获得,年无定额但各寺的名额不得超过三大寺等格西总和的半。其它寺院有的将格西学位分为两等,也有的分为三等,不尽相同。如塔尔寺参尼扎仓的格西学位分三个等级: 等为“拉然巴格西”;

16、二等为“噶居巴格西”;三等“噶然巴格西”。要获得无论如何个寺院的哪级格西,都要通过规模不等的公开辩论。4教学方法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最具特点的学习方法是背诵和辩论。藏传佛教特别注重记忆力的训练,背诵经典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学僧自幼时出家,先在师傅指导下学习藏文,初步掌握藏文字母及拼写法则后,便开始背诵些简单的经典,到十二、三岁入扎仓学习,仍要背诵经典。由于强于这种训练,藏中僧人常有记忆超群者。据记载,宗喀巴大师从小养成每天背诵 17页经文(约一万字)的习惯,一次给万多名僧人讲经,连注释都一字不漏讲了三个多月。学僧中能背诵 8000多页经文而不错乱者也有之。通过背诵,佛教经典具备在心中,同时通过辩论

17、来锻炼思维能力、开启智慧,达到学以致用。在辩论中要大量运用记忆中储存的论点、论据和经典原文,没有长期积累无法参加辩论,不通过答辩则不能获得任何格西学位。争辩有两种形式,种叫“立宗辩”,即由立宗人自立宗并为此辩论,他盘腿而坐,回答问难人的提问,不能反问,要忍耐、镇静。问难人手持念珠站立,他可击掌高呼,手舞足蹈,对方答不上来时甚至可以奚落揶揄。辩论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原则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增进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通常寺院的每个扎仓都有个露天的辩经场,除了星期天和宗教节日、法会,每天下午僧人们都到辩经场互相切磋学

18、习。彼时场内辩论之声不绝于耳,击掌声此起彼伏,还时有哄笑之声,气氛热烈活跃。学僧们每天早晚独自背诵经文,在下午的辩论中,所背经文作为理论工具得以应用。因此,背诵和辩论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中两大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背诵经典和辩论也是寺院考试的主要方式。在背诵经文的考试中,背诵的经典越完整、篇幅越长,成绩越高;辩论考试中,(谁?主持人?)围绕某学说或论点提出许多疑难问题,由考僧一一回答,对答如流、阐释清晰、逻辑严密者考试及格或成绩优异。这种方式从低年级就纳入学僧的学经之中,经过多年训练,每位学僧都记忆超群、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并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能力。三、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19、 学校教育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它所传递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科学知识和文明观念,因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传播的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意义的知识体系。寺院教育传播的是宗教内容和世界观、价值观,与现代学校教育想去甚远。尽管如此,寺院曾是藏区主要的教育机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影响深远。藏族的寺院教育内容广泛、制度完备、方法独特,考试和教学评价方式公平,颇有现代教育可借鉴之处。1重视对学生的记诵训练,加强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重视记忆力的训练。学僧入寺时通常只有六、七岁,师傅教会初步的读写后便开始大量背诵经

20、文,师傅并不解释经文内容,因为即便讲解,学僧也听不懂,惟籍此抓住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在头脑中储存经典、训练记忆,日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丰,慢慢就会理解所背经文。这种方法应当说是符合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从小进行记诵训练,使其敏锐、准确,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人一生的求学和事业中都将受益无穷。今天的学校教育严重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即便有背诵任务,其内容也很少涉及能让人终生受用的经典。记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记忆的训练离不开背诵。在儿童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不开发这种潜能,实在是可惜。笔者认为在学校课程中,有些科目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如英语课,背诵一些经典短篇对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帮助。前几

21、年在社会上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疯狂英语”,即选择地道的英语日常用语和短篇,要求学习者背得滚瓜烂熟,最后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头脑中句型积累的多了,渐渐就能触类旁通,交谈流畅。 2注重对学生辩论的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如前所述,藏传佛教还非常注重辩论的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学僧学业成就的主要标准。学僧们对每一个法相概念和理论命题,甚至藏文翻译都要一一思辨推论,对每个问题的把握都要经过正、反两面反复论证,细致入微、旁征博引。这种方法能帮助学僧将深涩难懂的理论原理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促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准确性和灵敏度,拓宽思路。并目通过参加大大小小的辩论

22、,能够增进师生、学友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将学僧融入到一个即强调独立学习又重视集体交流的环境中。从这种独立思考、自由辩论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往往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善于分析、长于表达、思路清晰,言谈行事逻辑性很强。背诵与辩论相结合,妥善处理学与用的关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除了大学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毕业时安排一场答辩。平时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很多学生在面对公众讲话时,神情紧张,言拙口讷,前言不搭后语,或滔滔不绝却离题万里,让人不知所云。许多学生也许其理论功底、思维能力并不弱,但缺乏表达技巧,然而现在的社会要求全面型人才,不仅要肚里有货,还要善于展示自我。而课堂辩论不仅帮助学生巩

23、固所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仍以英语学习为例,中国学生的普遍优势在于书写和阅读,而短于口语交流,所谓“哑巴英语”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英语教学)长期忽视口语训练,课堂上仅有的对话仅限于书本上简短的例句,或基本就是照着书本念对话。其结果是学习很多年英语,张嘴却说不出来。如果把这种辩论引进学校课堂,让学生经常有机会自编对话,自由练习,这样学出来的英语,才能真正在这个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的社会里学以致用。辩论在大学和硕、博阶段的学习中尤其重要。做学问不光要“研”还需学会“究”,对理论、原理要细究根底,换位思考。高等教育常常不限定教材,要求学生自己找参考资

24、料阅读,则课堂辩论不仅锻炼思维、表达能力,还可以把每个学生的知识交流分享,营造自由热烈的学习气氛,共同提高。 3采用多元化的灵活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 藏传佛教寺院的考试其实就是一场公开辩论,无论学僧出生如何、家境如何,都视同仁。即便是转世活佛如达赖喇嘛、班禅等人,自孩提时代即被人们顶礼膜拜,他们一生中也要经过几次规模盛大的公开辩论,以此证明自己的修行,否则也不能得到万民信仰崇拜。这种考核制度,给学生较大的发挥余地,也比较公正。在辩论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答辩者面对问难人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论证符合逻辑,引述准确,表达流畅,即可通过。而现代学校考试中,无论理科文科,几

25、乎都要求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不符合即为错,这显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对于一些思辨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评价方式应当有一定 的灵活度而不是一刀切。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衡量学生的能力高低,而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症下药,巩固优势、弥补不足,积极地发展自我。因此教学评价制度也应当具有激发创造力、促进思维的作用,并且各科的考核内容方式应根据本学科特点而有所差别,不能所有科目都用一张试卷、一套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4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重视践行,佛教中说:“行为而没有了解,是盲目的;了解而没有实践,是浅薄的。当二者合

26、一,便有自我控制(自由)。”学佛不仅是钻研经典,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到实修上。只念经,不修行,那学佛也只是空谈。事实上任何教育都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真正学有所成,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也要到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否则徒有满腹诗书,却于社会个人无益。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只重书本不重实践,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相互脱节。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等,学到高中毕业,其知识就应当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然而真正能把课堂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抱怨学的用不上,能用的都已忘光。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堂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上,如此既

27、可巩固知识又有助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如此,思品课上套道德、行为标准,而实际生活中却并不以此为准。思品教育的目的是要指导、规范行为,如果不能将学到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并付之于行动,则口不对心,言行不一,思品教育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寺院教育在漫长的历史中,保留了藏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为藏族社会培养了无数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因此客观、公正地看待寺院教育,取其积极合理的一面,或可补充现代学校教育之偏,也为我国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民族教育提供借鉴。参考文献 : 1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J世界宗教研究,2004(3) 2周润年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口

28、西藏研究,1999(1) 3周毓华寺院教育与藏族文化及藏区现代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0(5) 4华 热,才华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王建民,何 波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 ,l988(2) 6穆 赤云登嘉措藏族的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 ,1994(4) 7许德存西藏传统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中国藏学,1999(3) 8苏发祥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0(4)西 北 民 族 大 学首届兰州军区藏语培训班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藏传佛教期末考核题 目: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姓 名: 马卫军 所在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藏语培训班 学 号: 54 指导教师: 赵 学 东 日 期: 2010年12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