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3引 言3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4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采取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提出4二、研究方法及框架5三、代际理论的研究:本研究的着力点5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综述6第二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综合研究7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与生活现状解析7一、居住状况与住宿条件不容乐观7二、工作状况亟待改善,工资拖欠依然存在8三、工资收入水平总体较低9四、工资收入的用途寄钱回家的比重总体稳定9五、务工渠道非正规渠道主导、官方正规就业渠道重要性缓慢上升10六、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大众化特征明显10七、努力
2、工作的动力及个人追求:一个因性别与年龄而变化的变量11八、面临诸多心理问题,认为打工生活劳累但有奔头12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保障与维权现状法律意识初醒13一、劳动合同签订状况13二、工伤保障状况13三、法律意识整体淡薄14四、工作单位的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及其职能行使状况14五、青年农民工维权的渠道与现状15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要及利益诉求16一、新生代青年农民工渴望学习,发展意愿强烈16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16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期望17四、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全力投入子女教育17五、生活方式的选择向往城市生活18六、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利益诉求18第四节 新生代农民
3、工的社会认知状况19一、对婚前同居、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分化严重19二、认为社会严重不公20三、新生代农民工眼中社会不公平的种种表现20四、新生代农民工眼中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21第三部分 新生代与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比较研究23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基本视角23一、新生性24二、时代性24三、农民性24四、工人性25第二节 新、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比较研究25一、收入水平存在差距25二、文娱活动形式差异显著26三、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融入城市的更好条件;但由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等,更易产生孤独感,更易与新的环境产生摩擦26四、两代农民工生活态度、生活感受、生活现状满意度及生活预期均存在差异28五、新生
4、代农民对婚前同居和婚外性行为态度更为开放与包容29六、两代农民工消费状况比较29七、工作态度与择业观与上一代农民工分化明显31八、工作待遇与劳动保护现状改善很难、具有刚性31九、工作量显著减轻,休息休假增多,重视闲暇价值和劳动权益32十、依法维权意识更强,维权耐力和韧性不足33十一、继续学习、再培训意愿折射出强烈的再发展动机33十二、未来期望更高,定居目标更倾向城市34十三、工作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取向,相信靠个人打拼可以实现成功梦想35十四、社会认知更为独立,但感性、激进,易走极端36第四部分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与政策建议36第一节 就业及维权方面36一、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状况、改善工作环
5、境,增强和完善劳动保护36二、相应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37三、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37四、发展和完善政府部门等正规就业渠道,规范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渠道37五、切实保证劳动合同签订率,重点监督签订率低的企业,维护农民工正当的休息休假权38六、切实健全和发展团组织、工会组织的职能38七、加强立法建设,加快立法进程,根本上保证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普法教育进工地、进工棚38八、规范行业秩序,践行行业资格审查准入制度,实行“民工权益受侵害一票否决”制39第二节 发展型需求方面39一、提供更多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39
6、二、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40三、妥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40第三节 制度公平方面41一、社会公平为目前青年农民工最大的诉求,应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农民工待遇的平等41二、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取消户籍制度41三、惩治腐败问题,消除他们对社会的负面情绪42四、改革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农民工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42第四节 社会保障及城市接纳方面42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公共服务系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保驾护航42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42三、倡导城市社区的接纳、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43四、教育进城农民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城市接纳
7、和社区融合43五、杜绝媒体片面的报道,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的正面形象43六、加强人性化管理,给农民工合理的生存空间44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文化娱乐方面44一、要特别重视性别比例失衡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和生殖健康问题44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严重,需要社会服务的心理呵护45三、加强对未成年农民工、低龄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心灵呵护45四、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民工文化氛围、打造农民工文化品牌45五、竭力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语权,促进相关组织及协会的建立46六、丰富农民工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健康的娱乐方式46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47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引 言农民工是
8、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与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农民工是国家经济改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者,他们在受益与贡献中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长久以来的城乡户籍制度,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仍然不能取得与拥有城镇户口身份的劳动者平等的地位并享受相应权益。改革开放已历经20多年,农民工也已经历了两代,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城市中,两代农民工均面临着低工资、较差的劳动生活条件和社会融入的困难。然而,两代农
9、民工中新生代农民有着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环境。有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除了户籍以外已经没有了农民的影子,他们没有农业技能更不希望回到农村。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无论从就业技能到心理预期都将自己定位于城市,这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就应当有着比其父辈更为强烈的权利诉求,他们的最终归属是产业工人、市民而不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将对我国的就业和城市发展政策产生深远的意义,这决定着我国的城市发展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农民工。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本次调查以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状况为主要调查内容,选取了北
10、京(建筑业)、唐山(采掘业)、山东(制造业)和成都(服务业)四个省市的各一个行业作为抽样调查的样本范围,调查对象人数共计4673人。调查选取范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获数据翔实。本调查报告首先从产业、性别、年龄等维度对青年农民工(尤其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及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描述,并通过和老一代青年农民工的对比研究和代际研究,分析他们和老生代农民工的差异,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然后深入分析其内心世界,刻画他们精神特质,概括出他们对于社会的利益诉求。最后,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的群体特征、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利益诉求等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政策建议:鼓励社会纠正对农民工的偏见、倡导农民工摒弃自身不良
11、行为、促进城市社区的理解和接纳、呼吁政府之新政全面惠及我们的“农民劳动大军”,同时呼吁社会尤其对年龄较轻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最多的人文关怀。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采取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是,他们在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下采取的做法,虽然昭示了伴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为我们提供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
12、而且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现实基础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如何解决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平稳转移的现成模式。毫无疑问,中国的农民工问题非常特殊。当前,外来务工青年已成为一个与国家发展大局密切相关的、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主体是“新生代农民工”,即80年代后出生的进城务工青年,全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农业和农村的特征减少,城市的特征明显增加。他们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型成为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极为鲜明且富于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一
13、个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性格及特点最终成型的阶段,他们现今的变化趋势直接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流农民工的属性、特征和境遇状况。从代际理论可以知道,对于代际的划分需要考证人群是否具备了其显著的区别于其他代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但是为了便于实证调研,本研究对新生代的界定仍然用年龄作为划分的标准。即新生代是指年龄在25周岁(1980年以后出生)以下16周岁以上的农民工,而与之相对照的是25周岁以上的农民工。应当指出的是,年龄的划分是基于研究假设的划分,而是否形成了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划分或者是初步的代的形成,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二、研究方法及框架对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进行研究,实证调查中的问卷法
14、是一种可取的选择。然而,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抽样框的建立就成为一个很大的困难。时至今日,恐怕没有人能确切地指出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同时,农民工的分布与城市的产业分布高度相关,不同的城市就有不同职业特点的农民工群体。因此,在可行的前提下,本研究采取了选取特定省市代表特定行业、分阶段随机抽样与非随机配额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选取北京市建筑业的青年农民工、山东省制造业的青年农民工、成都市服务业的青年农民工和唐山市采掘业的青年农民工作为这四个行业的代表进行问卷调查。这四个行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除问卷调查外,文献研究法和个案访谈法也是本研究采用的重要方法。三、代际理论
15、的研究:本研究的着力点代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但与特定的历史事实相联系构成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和文化价值时就成为一个社会事实。代,首先是一个人群的自然属性,是通过年龄所区分的不同人群。然而,代际的自然属性仅仅具有形式的意义,其深层的划分标准应当是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生活处境、思维方式乃至语言习惯的人群。目前我国关于代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的形态划分、特征描述、代沟的产生与原因等内容。如廖小平在代论中从代的属性(自然与社会属性)、个体之代与类之代、代的进场与退场、代与亚代等方面充分探讨了代际的内涵与联系。从研究角度上看,代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中的代沟问题和家庭中的代际
16、关系,主要探讨代际对于文化和伦理传承的影响。如汪堂家在代际理论的两个维度中提出,代际理论研究的维度可以包括微观上的家庭中代际的伦理关系和宏观上的国家、民族中代际的伦理传承。从研究方法上看,代际问题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则重在不同代对具体问题的差异。如贺常梅、乔晓春等采用个案访谈、典型组讨论及两代人对话的方法,对两代人关于老龄化问题做了实证的调查研究。代沟问题研究是代际研究的一个重点,其中包含了关于伦理、价值观念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代沟。这些研究多基于人口学研究,较少涉及农民工这个具体群体。但是代际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无疑给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视角和方法论。以代际视角关注农民
17、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后对农民工问题研究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对迅速崛起的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的研究与“三农问题”的研究一样,曾经长期处于“问题研究”的层面。以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初现“民工荒”为转折点,国内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原来的“问题研究”、“道义关怀”逐步转向对农民工的“身份确认”、“平等权利”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有学术界和传媒两大领域的关注。在学术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有的学者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权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1;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
18、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王春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进行新老生代农民工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分析的视角与思路。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理论基础与公认的研究方法。以往多注重研究和阐述农民工及民工潮的起因、现状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宏观方面原因,多从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及社会迁移等宏大的角度出发,最近几年的研究开始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来分析出现的新问题。以往的研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的代际差异涉及面不足
19、,同时存在着研究不深入的状况,只是从年龄、年代、文化程度等外在角度进行描述。同时这些研究都基于人口学研究,社会经济学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传统分析角度,专门涉及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具体群体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传媒领域也对新生代农民工即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农民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大量而集中地报道了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体现出的巨大差异,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大量的报道认为新生代农民工颠覆和抛弃了上一代农民工的优良传统,并列举了颠覆和抛弃农民工传统的若干观点: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娇气,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爱体面、追求时髦,三是他们在工作上不能吃苦、对工作挑三拣四,四是他们对自己的
20、权益更加重视。这激起了网上的热烈讨论,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即将作为中国主力生产大军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已经成为“垮掉的一代”,他们能否成功托起未来。针对上述争论,本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比较研究”部分将依据翔实的研究数据,事实求是、多维度分析,力争还原最真实的新生代农民工,逐一澄清上述争议与误区,回应社会争论。第二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综合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综合研究是一种横向研究,综合了各地的分报告,从行业、地域、年龄、性别、收入、文化水平、婚姻等九个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思想认知及其他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描述和解析。力图呈现真实、全面的新生代农民工
21、发展现状。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与生活现状解析一、居住状况与住宿条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居住条件很一般,甚至是艰苦的,多数情况还是住在集体宿舍,其次是租房住宿。集体宿舍是单位所提供,居住条件绝大多数都比较简朴甚至简陋,而在打工所在地租房住宿的条件也并非很好,自己买房的较少,只占12.6%。如表1。表1:青年农民工居住条件状况居住条件有效百分比集体宿舍49.8%租房住宿25.1%自己买房12.6%工地工棚6.2%亲友的房子4.3%进一步分析表明,建筑业、制造业和采掘业的青年农民工多数住在集体宿舍,从事服务业的青年农民工中,最常见的是租房住宿。这与他们的行业工作特点相吻合:制造业、采掘业
22、和建筑业是工作场所比较固定的行业,这些行业的青年农民工主要都是住在集体宿舍。对于服务业而言,由于职业内容宽泛、地点不固定,工作时间也不固定,他们主要选择租用他人的房屋住宿。男性青年农民工主要住在集体宿舍,而女性更常见的是租房住宿。由于女性大多数从事服务业,而服务业的住房特点是租房住宿居多,所以才会出现住房方面的性别差异。文化水平同他们的住宿条件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文化水平的升高,住在工棚和工地宿舍的比例降低,同时自己买房和租用他人房屋的比例越来越大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务工时间的角度看,显著的趋势是随着务工时间变长,买房的人数增加,同时租房和借住在亲友家的人数减少。从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23、青年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的最多,在外资企业务工者多为租房;就居住条件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外资企业最为灵活多样、民营企业次之,国有企业的住宿条件最为固定和单一。外资企业的农民工的住宿条件更为多元化,自己买房、借住在亲友家等情况所占的比例也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高。从收入的角度分析,收入越高,居住在集体宿舍的比例越大,租房或借住的比例越小。可能的解释是:在大城市居住在集体宿舍为他们省去了很大一笔生活成本,使其收入在无形中增加了,同时提供集体宿舍的单位多倾向于国有企业,福利比较丰厚,工资稳定水平较高、并且很少拖欠,收入相对有保障。所以居住在集体宿舍的人的整体收入相对很高。二、工作状况亟待改善,工资拖欠
24、依然存在对新生代青年农民工工作状况的分析,我们主要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保护三方面入手:总的来说,青年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工作环境总体水平一般偏差,建筑业、采掘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工作环境都不容乐观。其中尤其以建筑业和采掘业的工作环境最为恶劣,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青年农民工的劳动强度一般偏大。多数青年农民工认为劳动强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属“一般”(65.7%)。认为劳动强度“大”或“很大”的有近三成(28.9%),认为劳动强度“小”或“很小”的仅有5.4%。比较而言,采掘业、建筑业的劳动强度较大,远远大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保护方面,只有部分的劳动保护者居多(59%
25、),说明广大青年农民工还没有得到完善的劳动保护,而国家对于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正处于完善阶段,但是力度不够,进度也很慢。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这种情况在建筑业最常见,表示能及时领取工资的只占调查对象的45%。三、工资收入水平总体较低经本次调查粗略测算,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主要在1000-1500元的范围内。这种工资水平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高于其所在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的行业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采掘业、建筑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资水平。采掘业平均工资最高,建筑业的高收入农民工比例最大(近10%),制造业居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最低。男性的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26、女性在低收入水平占的比重大,而男性则在高收入层次的分布人数远远高于女性。文化程度高,工资收入也相应比较高。务工时间长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务工时间短的农民工。已婚者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未婚者。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最高,略高于民营企业,而在外资企业的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最低,普遍集中在700-1000元的范围内。四、工资收入的用途寄钱回家的比重总体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第一位是用于自己的生活消费和开支(44.7%),然后才是寄回去补贴家用(40%),这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独特的消费支出特点。从行业角度和性别角度来看,北京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寄钱回家里的比重最大,达到了70.8%,个人消费只占17.6%;恰恰相
27、反,成都市服务业青年农民工的生活开支最大,达到了58.7%,而寄回家里比重仅为20.6%。由于服务业女性占大部分,行业属性和性别特征决定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从事服务业的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经历比较多、经常可以最直接接触到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她们思维比较活跃、漂泊感强烈,这就导致了她们偏重于以自我为中心,毕竟人在外“照顾好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会相应增加个人消费、减少补贴家里的费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生活开支增加,学习培训和人际交往的费用相应减少,寄回家里的人数比重维持稳定。从婚姻状况的角度分析,青年农民工的支出状况出现很大的差异,已婚者寄钱回家补贴家用的比重明显高于未婚者,未婚者花在学习培训和
28、人际交往的费用比例明显高于已婚者。已婚者比未婚者责任感更强,更会照顾家,这是可以理解的。从收入水平的角度分析,很明显的趋势就是: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开支比例递减,而寄回家里的比例递增。700元以下收入者的收入中个人生活开支占据了51.7%,而到了1500以上的收入水平,生活开支比例降为34.8%的同时,寄回家里的比例上升到53.1%。从这一细节就可以窥知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贵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对家庭的照顾。在收入很低的时候他们除了进行必要的个人生活消费之外,省下的钱多数都寄回了家里补贴家用。随着收入的提高,他们的收入在上升的同时并没有随着加大生活消费,而是节约、控制自己的消费开支,将省下的钱
29、寄回家里,这样才致使随着收入上升,补贴家用的比例递增。五、务工渠道非正规渠道主导、官方正规就业渠道重要性缓慢上升青年农民工进入所在工作单位的方式中最多的情况是“自己找的工作”和“通过亲戚朋友、同乡介绍”两种形式,二者合计占70%,然后才是通过政府中介部门或劳动部门。从行业维度看,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绝大多数是通过亲戚朋友、同乡介绍,还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由私人包工头带出来等渠道找到工作的,这也是建筑业的典型特色。服务业最多是靠个人能力和个人资源进入的,服务业多为女性,她们凭借自己的年轻、气质、口才等个人综合能力找到工作,她们很少通过正规的介绍进入服务业。受教育文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通过正规渠道自己找
30、工作,越倾向于通过本地政府部门和劳务市场找工作。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其使用劳动力市场信息、运用社会公共资源的能力越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越高。国有企业的青年农民工的进入方式不是通过政府中介或劳动部门,反而大多数通过关系或者熟人才能进入,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个人自由择业。但是调查也发现,政府中介部门或劳动部门等正规就业渠道的作用正在稳步上升,越来越受重视,但是进程缓慢。可见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实现用工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遏制打击企业在招工用人方面的“暗箱操作”。六、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大众化特征明显看电视和阅读报刊杂志在青年农民工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听音
31、乐、上网、聊天的比例也不低,成为时尚前卫青年农民工的文娱活动的主导。排名前五位依次是: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听音乐、上网、与老乡或工友聊天(见表2)。可见他们在平时紧张的工作之余,对外界信息时刻保持着较强的探知欲和需求。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比较闭塞、打工生活单调而缺少调剂,所做的工作也都是主要靠体力挣钱,所以他们会尽可能通过电视等身边的媒介了解外界,通过阅读报刊杂志获取信息和知识。表2:青年农民工业余文娱活动状况文娱休闲活动有效百分比看电视24.2%阅读报刊杂志20.4%听音乐14.2%上网11.0%与老乡和工友闲谈11.0%从性别的维度,女性更倾向于看电视、上网及听音乐,男性更倾向
32、于打牌下棋、打麻将、与老乡或工友闲聊。男性和女性在阅读报刊杂志、业务学习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阅读报刊杂志、业务学习、上网和听音乐;文化水平低的倾向于打牌、打麻将、与工友或老乡聊天。最明显的就是上网:小学水平的上网比例是3.8%,到了大专及以上,比例高达44.5%。从年龄的角度看,上网、聊天、听音乐等在城市里非常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也为年龄轻的农民工所钟爱,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我们通过统计数据也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时尚、阳光、青春的一面。月收入越高的青年农民工越注重和老乡以及工友聊天,可见联系网络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提高收入的途径,同时收入
33、提高也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七、努力工作的动力及个人追求:一个因性别与年龄而变化的变量从工作的动力方面就可以看到青年农民工的可贵品质对家人和家庭的强烈责任感。60.2%的被调查者表示努力工作是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仅18.8%表示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认为努力工作为了贡献社会和证明自己实力的均占不到10%。新生代农民工在为自己的家人、为了自己活得更好的同时也就为社会、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只有每位农民、每个农民家庭生活地更好,整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与进步。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动力主要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好,而是为了自己的
34、家庭和家人活得更好。尤其是多子女且有孩子在上学的情况更为典型:家里的老大、老二为了家庭生计、为了弟弟妹妹能够完成学业,他们“牺牲”了自己,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了陌生的人群,从事了起初很陌生的工作。所调查的四个行业中都是为了家庭及家人努力工作占据主要工作动机的地位。服务业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生活地更好的比例最大,为24.4%。从性别的角度看,男性更多的是为了家人努力工作,女性努力工作则倾向于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和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也是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在农村女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是远远小于男孩子的。从文化水平的角度看,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青年农民工中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倾向逐渐加强。
35、比较已婚和未婚的青年农民工,未婚者努力工作更倾向于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为社会做贡献,已婚者则倾向于为了家人生活地更好而努力地工作。婚后的农民工的思想比较实际,而未婚者则相对理想化一些。工作的时间越长,其为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的动力越大,而刚刚进入行业或进入时间不长的青年农民工则相对更多地考虑努力工作为了自己过得更好或者为证明自己的能力。刚开始进入工作时,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很有热情,有比较远大的志向。随着时间的消磨,随着进入工作角色,随着看到很多的不公正和无奈,他们变得更加务实、更加理智、也更加现实。八、面临诸多心理问题,认为打工生活劳累但有奔头新生代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生活舒适度一般来说是比不上在家
36、里的。但对他们来说,精神生活的孤独与空虚才是更严峻的考验。他们远离亲友,只是一个“半成人”的社会化水平,还是孩子,每每在外面遇到不顺都会想起自己的家人,想到他们之后暗自神伤;他们正处在一个恋爱的季节,却发现身边鲜有能够在一起说心里话的伴侣,四个行业中只有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男女的比例较均衡,建筑业和采掘业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而服务业大多数则是女性,这三个行业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使在其中的农民工在工作的范围内很难找到异性的朋友。最让他们觉得不公平的就是看到城市里的同龄人过着时尚、青春、阳光的生活,而自己则过着清苦、微薄、单调枯燥的生活。“人类之痛苦在于有比较之心”,这种比较是最令新生代农民工痛
37、苦的;他们处在一个最爱体面的人生阶段,却在城市里遭到无数的白眼与蔑视;他们正处在培养自尊自信的关键阶段,却很少得到尊重;在老板的面前,他们的自尊、自信、体面都曾经一败涂地过;他们不满于现状,却又由于文化、能力有限,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他们渴望异性的交往却很难得到满足。在青春期,有效而充分的人际交流对于青年的人格塑型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交流过少,则不利于性格的健全和发展;他们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种种歧视。迷茫、彷徨、愤慨、无助、仇视、向往等多种思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青春期复杂的人格和思维状态。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的(40.8%),并且很大程度上
38、是忙碌和劳累的,她们认为为生活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很有奔头,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生活很辛苦,希望换种活法,这多是年龄偏轻的那部分人的想法。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保障与维权现状法律意识初醒一、劳动合同签订状况本次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一半(62.1%)的青年农民工和所在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仍有38%没有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无合同就业导致了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受到损害的时候没有法律依据,比如很多农民工遭受工伤的时候用人单位不仅逃避责任,同时单方面终止劳动关系,这是很恶劣的行为。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了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很大损害。国有单位同个人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最好(73.8%
39、),其次是外资企业(68.6%),民营企业的签订率最低(55%)。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企业的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二、工伤保障状况总体上看,60%的情况下出现工伤时,单位是支付资金治疗的。但依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单位或雇主是必须100%出钱为其治疗的,可见单位负责的程度不够。服务业的工伤保障情况最差,仅有47.3%的得到单位的费用支付,52.7%的人表示不知道或无工伤保障。制造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的工伤保障相对较好。从性别的维度,男性发生工伤时更容易得到单位出钱为其治疗。原因有:一是男性从事的工作更具危险性,更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二是女性争取自己权益的意愿、能力和效
40、果均不及男性农民工。国有企业的工伤保障状况最好,好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即使如此国有企业的力度也不够,仅为64.8%。国有企业对其正式员工的工伤是“工伤保险”,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没有为农民工建全工伤保险,致使工伤事故出现时为农民工出钱治疗不够及时、充分。三、法律意识整体淡薄青年农民工整体法律意识淡薄。16.7%的青年农民工真正了解劳动法,大多数青年农民工只是对劳动法了解一点,而15.3%的人则一无所知。广大青年农民工对于相关的劳动领域的法律还是非常陌生的,法律意识整体上很淡薄。这说明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普及力度也不够、各地的普法活动频繁,收效却不好,大有形式主义倾向,并没有切实关照到青年农民工这个特
41、殊群体。进一步分析发现,四个行业青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由此可以推断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劳动法律普及状况不佳、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男性对劳动法的了解好于女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对劳动法等法律也越了解。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农民工在对于劳动法的了解及法律意识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四、工作单位的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及其职能行使状况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共青团组织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不及工会组织的普及程度,仅为55%,而工会组织则已达到63.3%。团组织建设情况最好的是制造业(74.2%)和采掘业(68.4%),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团组织是比较少的,普及率较低。74.4%的国有企业
42、的建立了团组织,运行状况良好,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从团组织的职能行使状况看,青年农民工对于团组织的期望和评价还是较高的,多于一半的人认为团组织可以有效地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青年工人素质的提高。制造业和采掘业的团组织建立状况最好,他们的行使职能效果也较好,对团组织的评价较高。63.3%的青年农民工的所在单位存在工会组织。其中国有企业存在工会组织的状况远远好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青年农民工对于工会组织的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有一半的农民工对于工会组织是非常满意的,认为工会的存在维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并促进了青年工人素质的提高;三分之一的工人认为工会的作用有限,极少数也存在工会被老板控制而
43、形同虚设毫无作用的情况。五、青年农民工维权的渠道与现状当合法权益受损时,青年农民工选择最多的维权方式是寻求法律援助(44.7%)、找政府的劳动仲裁机构(33.9%)和向工会求助(41.2%)。可见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依法行使权力维护权益的意识在青年农民工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同时也有少数人通过求助亲友、反复找老板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少数人感到无奈,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业中主流的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不是通过合法化、程序化途径解决,而几乎都是通过“反复找老板”这种非正规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见在建筑业(北京)一方面是这些青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不强,但更多的则和北京建筑业
44、的市场秩序有关,市场管理相对不够规范,建筑业用工准入制度不够健全,对包工头资格的审核不够严格,导致了很多老板(包工头)对青年农民工很不负责任。在建筑业通过法律化、正规化、程序化的途径往往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这才会导致农民工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更多地采用反复与老板交涉的途径。而这种方式农民工很大程度上是处在被动、弱势的位置上,往往造成对农民工合法利益的巨大损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维护合法权益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青年农民工也会出现显著的差异。男性消极对待、找工会、找政府和依靠暴力解决问题的动机明显,女性则更会依赖法律途径、求助亲友、求助妇联的方式维权。可见,女性的维权行为更加积极、更为理性,男性
45、的维权行为更消极、感性、暴力和冲动。年龄很轻(16岁及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很少选择通过法律渠道、程序化、正规化地解决问题,而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解决,找亲友、反复找老板、消极维权的方式,这也反映了他们依法维权意识的淡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了通过正规程序化、法律的渠道解决问题,通过找律师、找工会、找政府机关、找劳动仲裁机构、找妇联等方式依法维权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文化水平高者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方面的知识也会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了解深入了,会选择法律化、程序化、正规化、更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单位性质的维度,国有企业青年农民工在维权时最倾向于找工
46、会,而外资企业农民工最倾向于诉诸法律、寻求法律援助。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要及利益诉求一、新生代青年农民工渴望学习,发展意愿强烈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这种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细微的差别。专业技能知识是青年农民工进行再发展、获得更好工作和更高收入的必备条件,对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他们的生涯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法律知识也是他们迫切需要的。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得不到保障,遭到肆意侵害与践踏,这与立法不足、法律意识淡薄都有直接的联系。文化知识之所以成为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则是因为社
47、会文明的高速发展、激烈的竞争使他们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同时由于其当下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出于“代偿”的心理,则会更加愿意学习文化知识。劳动法规、社会保险、子女教育政策依次是他们最关注的法律和政策知识。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落实不够。继续学习的渴望、技能培训的迫切感、提高自身素质急切感在调查中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使我们感受到青年农民工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愿和危机意识。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文化水平越高,对于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更为强烈。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调查表明,将近80%的青年农民工曾接受过职业培训,仍有五分之一的人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建筑业(北京)农民工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最低,仅为66%,远远低于采掘业和服务业。行业危险性如此之高的建筑业反而拥有最低的工作培训比例,实在令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高,接受工作培训的比例越大。从月收入的角度来看,月收入越高得到的工作培训机会也越多。国有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情况最好(84.8%),外资企业最差(71.6%),民营企业居中(78.4%)。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短视病,培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培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