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867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NMET谈谈跨文化交际英语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特定的情况里的恰当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必然容易产生困难和误解。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和作用,则会有许多地方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也无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关键词:比较 ,理解,交际运用,提高能力“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特定的情况里的恰当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必然容易产生困难和误解。请看以下几题:1. - Do you mind my taking this seat?

2、-_. (MET 90, 29) A. Yes, sit down please.B. No, of course not. C. Yes, take it please.D. No, you cant take it.本小题问句中含有 mind 意为“介意、反对”,若用Yes 回答则表明介意;若要表达不介意须用No 回答。因此可判断出选B项。2. -Hello. May I speak to Zhao Hua? - Yes. _. (MET 92, 15) A. My names Zhao Hua B. Im Zhao Hua C. This is Zhao Hua speakingD. Z

3、hao Huas me本小题为打电话交际用语,汉语中说“我是”英语中应用“This is (speaking)”;问“你是”应说“Is that ”;问对方是谁应说“Who is that ?”“Is that ”而不能说“Who are you?”或“Are you ?”3. - I had a really good weekend at my uncles. - _. ( NMET 99) A. Oh, thats very nice of youB. Congratulations C. Its a pleasureD. Oh, Im glad to hear that在英语中当别人告

4、诉你他的一段愉快经历时,你应用D项回答。A项用于别人主动提出要帮你忙的时候你的回答;B项用于你向对方表示对他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时的祝贺(注意婚宴上不可用此语对新娘或其家人说);C项用于对方对你的帮助表示感谢时你的回答。4. - Waiter! -_. -I cant eat this. Its too salty. ( NMET 2000 ) A. Yes, sir? B. What? C. All right? D. Pardon?该小题的语境是顾客叫服务员,从第三句看,服务员回答表示已听见并上前询问何事。B项易受汉语思维的干扰,是不合此交际场合的;D项表示请重复一遍,不合题意,故选A。从以

5、上几题可以看出,如果平时学习英语不太重视日常口语交际的实践积累,说出来的英语往往是用“汉语的想法+英语的形式”而显得生硬、不得体。实际上这也就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语言错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它是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通常赋予该话语的语用意义)。前几年据报载,我国一些在国外的留学生求职经常失败。他们在求职谈话里往往对于询问者的问题不能作出直接了当的肯定回答,常常表示对于所求的工作尚无把握等,因而得不到询问者的信任。在中国文化环境里对于自己的能力、学识等表示谦虚在许多情境里是一种恰当的行为,而在英美文化的求职谈话一类情境里则是一种不恰当

6、的行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语行为,这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另一语言的时候,要首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各自都有一套说话规约或习惯,如怎样开始交谈和保持谈话继续进行,怎样表示话语的连接,怎样表示强调,怎样表示礼貌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行为作出不正确的推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不要把一些本族语的说话习惯带到外语中去,造成文化交际中发生语用语言失误。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 称谓

7、系统各种语言都有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人们相见时用姓名称呼对方,这是包括说汉语和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社区里通常使用的称谓形式。但同汉语比较,英语称谓形式与使用规则有一些特点,如称呼未婚妇女Mary Brown: 有些学生误称之为“Miss Mary”。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TFN)”的称谓模式。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用“名+称谓词”模式。在汉语里,很熟悉亲密的人之间可以只称名。但在英美语言中,用名称呼对方并不一定表示双方很熟悉或关系密切,适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在英语中,称谓(尤其是社交称谓)具有比较浓厚的社会等级色彩。用英语称呼对方时的场合和方式可归纳如下:正式关系/场合称谓+姓一般关系/场合称

8、谓+姓或名非正式场合/亲密关系名英语中有大量的称谓,但常用的是Mr.(先生), Mrs.(太太,夫人)和 Miss(小姐)。现在,Ms. 这个称谓可用来称呼一切反对称她为Miss 和 Mrs.的女子,也可用来称呼你无法确定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在非常正式和非常随便的场合,要决定用何种称呼并不难。除此之外,要决定用何种称呼常常使人感到困难。通常的办法是,一开始用称谓+姓称呼对方,如果对方愿意你叫他/她的名字,自然会告知你。在英语中表示职业和职称的词也可用来做称谓,不过这比中国汉语中的要少些。切莫拿汉语中可以当作称谓的去称呼他们。比如,“老师”和“同志”一词在汉语中似乎是无所不包的称谓。但在英语中 “

9、 teacher” 一词不能用作称谓;而“comrade”(同志)在英语中现在往往带有一点讽刺意味,所以文化差异使褒贬含义特殊。二、问候问候的使用要遵循相互性原则。甲向乙致以问候,乙必须也向甲致问候。在英美国家,同事或同学之间在一天里初次相见可以说:“Hello. How are you?”但有许多人误以为“Hello. How are you getting on ?”也可以作一天里初次相见的问候语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它暗示了说话人已经知道对方正在干些什么事情,而询问进展情况如何。问别人吃过饭没有,这种问候形式在英语中是不妥当的,因为“Have you had dinner?” 不是问候而是真

10、正地想了解情况。问别人去什么地方,这种问候方式也同样荒谬。因为在英语中“Where are you going? ”这类问题涉及私人事务,是一个典型的、上对下的问题,有权威的人才可以这样问,除非是亲密的朋友。汉语中还有一种问候方式,即讲述对方正在做什么,如“你在吃饭?”但是在英语中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因为所讲的事本是一目了然的。在这些情况下,打一个招呼就可以了。如果希望表示友好,常用的办法是表示一下祝愿,或者对他们所做的事作点评价。比如,看见某人进饭厅,可以讲“Hello. Have a nice dinner!”看见某人在擦车,可以讲“Hello. Youre doing a good job

11、!”三、介绍在英美语言社区里,影响选择“介绍”的语言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情境。据此,可以区分正式的介绍和非正式的介绍。比如,把校长介绍给新来的教师要比在社交场合介绍两位朋友正式些,会议过程中的介绍要比晚会上的介绍正式些。在正式介绍中,通常要使用称谓语+姓,并且介绍者介绍时和被介绍者在作出反应时使用的语句较长,词语也较正式。在非正式介绍中,既不使用称谓语也不使用正式词语和长句,往往使用缩略句。如:当一位学生被介绍给一位教授时,可以说:“Hello, its nice to meet you.”然后(或)同时与对方握手。四、寒暄寒暄语通常包括问候、告别、有关天气的应酬话和其他闲谈。寒暄

12、的基本社会功能是在社会接触中调整人际关系。在包括说汉语和英语在内的许多文化里,在交谈的开始阶段寒暄几乎是一种普遍习惯。不过在某些情境里,人们又通常避免寒暄,如交谈双方在当天已经见过面并交换过寒暄语。听话人几乎总是能够判断出说话人在进行寒暄。就使用最频繁的有关天气的寒暄语来说,这里所谈论天气的词语是指对于天气状况的一种评论或一种预测,如“ Nice day; Quite a storm last night; Going to clear up; Its a fine day, isnt it?”等。但不能仅仅说“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这样关于天气的简单陈述。谈

13、话展开必然包括寻找适当的话题。不同文化常常表现在双方对所讨论的话题会有分歧,从而引起对方反感。如:Hello. Where are you from? / Are you from America?与陌生人谈话通常不先问候。所以“Hello”会使外国人很惊奇;“你到那里去?”这种问题也不是问候,有查询色彩,会导致对方的不快。另外,是否有兴趣或愿意谈话还会因个性而异,所以,要使谈话的话题于双方都合适,那么双方都应当对谈话小心留意。陌生人之间开始交谈要根据当时的情境自然地引入适当的话题,而不能唐突地向对方提问题。无论中外情况大致是一样的。不仅如此,有许多话题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是经常谈到的,谈论

14、到它们不会有多大问题。它们是:工作、爱好、假日旅游、住房、文化娱乐、新闻报道、健康、家庭、钱(收入)、年龄等。尽管是经常性话题,也应讲究谈话方式。例如:1)年龄 许多中国人在聊天时常喜欢问:你多大啦?(How old are you?)在谈话中问别人有多大年龄,在西方不是一件礼貌的事。尤其是对女性,如果提问的是男性,就更不礼貌。但问孩子年龄却是一件平常事,有些年龄较大的人也乐于讲出自己的年龄,尤其是他们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时。即使如此,直接用“How old are you?” 是不明智的。因年龄大的人或许想让别人夸奖他们看上去多年轻,他们自己会提出这个话题,并且想别人猜他们的年龄。在这种情

15、况下,谈论年龄就是无拘束的,但前提是自愿的原则,这很重要。尽管在西方人们通常不直接问别人年纪有多大,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对年龄漠不关心。他们会向别人了解情况,或者间接地试探这个话题。比如,一位女士在谈话中讲到她的小孩一经20多岁了,你感觉惊奇,较好的办法是说:“People would think you look very young to have children in their 20s.” 这句话的真意是:“Please tell us how old you are.” 但是,那位女士仍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讲出她的年龄。如果她说:“Many people say that. ”她的意思

16、是不披露出她的年龄。因为她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讲出自己的年龄,所以不会引起反感情绪。自愿的原则确实重要,当你学会尊重别人的自由时,你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2)健康 在英语中How are you?是问候语,并非用来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但是,通过语调、声音大小和手势,这句话是问候还是提问题是可以区分开来的。问候对方的健康是礼貌之举,不过,先用以下语句试探一下是很合适的:You sound as though youve got a cold. You seem rather tired. Are you O. K. ?You look a bit pale. Are you feeling all r

17、ight?讨论对方健康的程度要根据对方的愿意而定,用一些简单的语句,作一些肤浅的议论就行了。比如,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 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 要尽量避免按中国人的习俗劝人“多喝一点开水”或者“多穿一点衣服”“吃好一些”等。因为,这些建议是在对方明确提出咨询意见之后才能作出的表示。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就有点父母关照子女的意味了。3)钱(收入) 直接问别人挣多少钱,对西方人和中国人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然,与年龄问题相似,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提及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比年龄问题更容易引起人们反感。在汉语里,许多人

18、第一次结识对方后便询问:“How much do you earn? ”这样的问题。而在西方,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这样问是极不礼貌的,因而拒绝回答。与钱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问买东西付了多少钱。(How much did you spend on them / it.)在西方人们可能议论价格,但直率地问买某件物品付了多少钱一般是不得体的。因为这属于隐私范围。与年龄一样,这只能旁敲侧击,尊重别人自愿去回答。比如,你看到你的同事买了一件外套,可以问:It looks very nice. I expect it was expensive. 或 Did you manage to ge

19、t it for a good price? / Was the price high? 这种间接议论的方式的好处在于让对方有了选择的余地,如果愿意就确切告诉你价格,如果不准备确切告诉你,就作出一个含糊的回答:“Not really. In fact, I thought it was quite reasonable. ”等等。4)家庭 有的中国人喜欢了解某人是否恋爱或结婚:你的个人问题解决没有?(Have you solved your personal problem yet?)以此询问西方人士,是不得体的,而且他们也不明白问题是什么意思。可以使用试探性的语句就方便、安全得多:Is yo

20、ur family with you here in China? / Do you have a large family?许多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不久就喜欢问:“ Where is your husband (or wife)? / 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 / What does your wife do?” 这也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这种问题是认定别人已经结婚无疑。在别人作出否定回答后问者又立即表示歉意,这既没有什么必要,也容易引人误解是表示同情。因为未婚绝对不存在被同情的问题。许多西方人结婚较晚,甚至于不结婚,是个人自由选择使然。所以,中国人多半会有那

21、种对未婚者寄予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感情。这种对话最好是这样展开:- Are you here alone, or is your family with you?- Im here on my own, Im not married, in fact.- Oh, I see. I expect you have a lot of friends here though.五、告别称呼、问候、介绍、寒暄都属于谈话的开始语,告别属于谈话的结束语。告别语的功能之一是巩固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这一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结束语来实现。比如,先可以使用对对方的健康表示关怀的词语,如Take ca

22、re now; Watch how you go; Hope your cold gets better soon 等。然后,交谈双方交换告别语如: A: Bye. B: Bye. 这时候谈话才真正结束。六、请求请求言语行为的特点是听话人有接受请求或拒绝请求的选择自由。听话人对于请求的反应仅仅说一声Yes 或No 是不够的,他必须在接受或拒绝请求之间作出选择,回避对方的请求只是拒绝它的方式之一。但有一些请求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为听话人所拒绝的,例如在餐桌上经常说的“Will you pass the salt?”。请求言语行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请求提供信息、请求澄清、请求说明、请求证实、请求

23、评价和请求采取行动等等。如:- I wonder if youd mind posting this letter for me on your way home, John?-_. A. Yes, I dont mind. B. No, I mind. C. Yes, sure D. I dont mind.因该题是请求采取行动,仅仅用 Yes 或 No 的回答是不充分的,所以恰当的回答是C项。七、提议/提供提议/提供与“请求”有相似之处,即有可能为对方接受,也可能被拒绝,例如:- A:Like a lift? (提供)- B: (a) You saved my life. (接受)- (b

24、) Thanks, but Im waiting for my friend. (拒绝)所以,人们在作出提议或提供时也总是尽力避免遭到拒绝而陷入窘境。常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进行试探性的或不要过于直接地提出提议。如:你在街上看见一位外国人在看地图,你想帮助他,应该怎么说呢?(见高中英语课课练第二册下P30第8小题)。许多同学误以为用“What can I do for you?”实际上,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不太恰当,因为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表达得过于直截了当,好象那外国人肯定需要你帮助似的。其实并不能肯定那外国人真的是迷了路。而用“Can I help you at all?” 就比较恰当,它表达的“

25、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比较一般,不是十分直接与肯定,带有试探性的口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遭到拒绝也不至于使自己感到难堪。八、道歉道歉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公开承认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道歉的功能是补救某种无礼的言行,建立或恢复谈话双方的融洽关系。知道在什么时候和怎样道歉是许多言语社区里礼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的条件是道歉者必须真诚地道歉,同时,道歉者也希望受到冒犯的一方能表示宽容,接受道歉,比如说一声“Thats all right”。这样,一个道歉言语行为才算完成。要注意的是:汉语里接受别人的道歉经常说“没关系”,而在英语里“It doesnt matter”不能用来表示接

26、受道歉,要说“Thats all right / Thats OK / No problem ”等。九、 拜访和宴请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到各国文化习俗对其访亲会友都有一定的传统方式。访问者与主人的关系对相互之间的拜访和宴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双方关系密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对此一概而论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双方只是相识或一般关系,按正常的、传统方式行事是很有必要的,其间相互尊重仍是重要的原则。这里讲的是后者。1)安排访问 不论在什么地方,访友之前作好准备工作是必要的。有时中国人喜欢简单地直陈其事,或者写信告诉对方什么时候去拜访,这些方式等于向对方表示,不管对方原有什么打算,都应当作

27、好准备接待他们。有时候对方说:“Come and see me sometime.” 并不是一种邀请,仅出于礼貌而已,不必认真对待。如果真希望对方来访,讲话人应当作进一步补充,比如了解对方是否知道其住址、电话号码等等,或者向对方讲明什么时候有空。访问安排好了之后,准时到达在什么地方都是合乎礼貌的。如有可能,最好在接近预定时间到达。主人请客人入座,常用“Please take a seat.”或“Do sit down.” 而“Sit down, please.”多用于老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有一种上对下的口气。在社交场合应当避免使用这种用语。2) 喝茶吃点心 客人来访,请吃点心或喝饮料,中外都

28、如此。在西方,主人会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如果你想喝茶则可说:“Id prefer tea, if its no trouble.”等。若什么都不想喝,可说:“No. Thanks.”要注意的是,主人说过:“Help yourself.”或“Make yourself at home.”你便可自便,不必再等主人劝你吃点心或喝茶之类的。因为西方人不习惯一再劝客人饮食。3) 宴请邀请 发出邀请的时间通常是在赴宴之前一周左右,如果仅在宴会之前较短时间内接到邀请,会显得唐突和不尊重对方。一般来说,邀请都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某些邀请可能比较含糊,邀请者

29、将这种邀请作为一种有礼貌的试探。例如:-A: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B:Thank you. Id like to very much.- A:Ill call you then.- B:OK.对话中A的邀请就比较含糊,她以后是否会打电话也很难说。有时候,对一些含糊的邀请的回答也可是相当含糊的。邀请对方到饭店吃饭,而不是到家里吃饭,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谁付帐的问题。由谁付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关系。如果发出邀请的人打算付钱,可以讲明确一点:Let me inv

30、ite you. 如果没有讲,最好作好准备各付各的帐,或对半付帐。此外,要留意,比如庆祝某人生日,寿星通常是不付钱的;男性约女性,多半是由男性付钱,除非对方坚持自己付。朋友或同事通常是对半付帐的。4)如何作客与如何作东。 接受邀请去某人家中作客时,是否带礼物,或者所带的礼都是用于宴席之中,并不十分重要。在应邀时间准时到达,或稍晚5分钟左右到达是合适的,这与一般拜访不一样。如果讲明宴会前酒会是下午6:30,晚宴是7:00,那么抵达的时间可以在6:306:45之间的任何时候,比这个时间更早或更迟都是不合适的。宴会主人一般坐在靠近厨房的地方,作手势表示或指定客人就座。无论是西方人或者是中国人作主人,

31、在饭前对饭菜作自我否定的客套性质的开场白,比如: This is very simple. (这是家常便饭。)都是不恰当的。进餐过程中,对主人的饭菜烹调技术加以称赞夸奖是合乎礼貌的,但是连续不断地夸奖或过细地评议饭菜却是不合适 的。此外,在席上抽烟是不合卫生习惯的。即使在甜食之后抽烟,最好征询一下有无人反对吸烟。吃过饭后,主人应建议客人到起居室,在那里可以喝茶、咖啡,或者再喝点酒,同时进行自由交谈,直到客人告辞为止。5)告辞 什么时候结束谈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别人家吃了饭,马上就告辞,是不礼貌的。中外都是如此。一般是半小时之后,找到合适的机会就可以告辞了。告辞应当是客人开始的,由主人开始或暗

32、示的告辞是不够礼貌的。因此,客人应当十分敏锐地注意主人的反应,不要坐得太久,惹人讨厌。许多中国人用英语告辞的话都显得太突然和不讲礼貌,以至令西方人士费解。比如,“我浪费了你很多时间。”“真抱歉,花去你那么多时间。”在汉语中谦辞很多,谦恭的口气被认为是一种礼貌。但把上面的话译成英语:I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 和 Im sorry to have taken up so much of your time. 就会引起误解,或令人困惑。如果说:“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 或“Its very good to see yo

33、u again.” 仍能表达谦恭与礼貌的意思。还有,中国人用“我现在先走一步”作告别语的时候很多。(I am going to go first.) 实际上,这种英语仅陈述一种事实,而不能用来商议是否离去这类问题。因为告别应当是向在场的其他人说明情况。在英语中对主人使用告别的话语可以是:Im afraid I have to leave now. (抱歉,我现在该告辞了。)其它类似的句子还有:Well, I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Well, 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即使打电话,告别和结束也应有一些技巧。比如:Well

34、, I mustnt hold you up any longer.(我不该再打扰你了。)So, Ill see you on Saturday, then.(那么,既然如此,我们星期六再见吧。)告辞以后,如果主人与客人都是中国人,多半不仅送到门口,而且还陪客人一起走到街上或路口。客人常说:“请留步”或“别再送了”。主人常说:“慢走”或“走好”之类的话。一般地送客到门口就是礼貌的了。若是送西方客人时可说:“Take care”或者“See you, then.”而不能说“Go slowly”,这会引起西方人的困惑。总之,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于在某种情境里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往往不尽相同。即使发音正确、

35、懂得语法、掌握相当数量词汇的非本族语者在同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产生故障,引起误解。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的交谈中经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显得没有兴趣、缺乏反应;有时又口气过于肯定或显得盛气凌人等等。这是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交谈双方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正确的推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英汉文化交际中谈话方式上的差异,主动采取弥补措施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和冲突。参考书目: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王得杏 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英语新族秘书 夏 政 编 著 (重庆出版社)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顾曰国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