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3383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 业 论 文 课题: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乡镇企业管理班级: 08春 指导教师: 2009 年 12 月写作提纲1. 集约化养猪生态学的概念及方法2. 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集约化养猪的环境生态3.集约化养猪的营养生态 3.1 品种 3.2 生长水平的提高 3.3 密集饲养环境的要求 3.4 仔猪早期断奶的需要 3.5 饲料加工的影响 4. 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 4.1 集约化猪场猪病流行的特点 4.2 集约化猪场兽医防疫的新观点 4.3 控制工厂化猪场疫病流行的措施5. 集约化养猪的粪便生态6. 参考文献 目 录摘要1 1. 集约化养

2、猪生态系统的特点 1 2. 集约化养猪的环境生态。 1 3. 集约化养猪的营养生态 3 3.1 品种 3 3.2 生长水平的提高 3 3.3 密集饲养环境的要求4 3.4 仔猪早期断奶的需要 4 3.5 饲料加工的影响 4 4. 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 4 4.1 集约化猪场猪病流行的特点 5 4.2 集约化猪场兽医防疫的新观点 5 4.3 控制工厂化猪场疫病流行的措施 6 5. 集约化养猪的粪便生态 7 6. 参考文献 9摘要:本文从环境、营养、疫病、粪便等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对提高工厂化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指导意义,从而使集约化养

3、猪在农村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 我国对家畜生态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的事,它的形成是以普通生态学和畜牧学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集约化养猪是指猪群高度集中和密集饲养以达到节省建筑面积、节省环境控制的能源和节省人工的一种现代化、工厂化养猪方法。近二、三十年,工厂化养猪在我国崛起,目前,仅年出栏一万头商品猪的猪场就有2000多家,这使得我们不能不重视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的生态学问题,本文提出集约化养猪生态学的概念及方法以更好的使集约化养猪在农村更好的发展1.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的特点。集约化养猪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家禽生态学的重要内容。集约化养猪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经营的

4、方式是专业化、商业化;它的生产规模大,通常以年产一万头商品猪为一条生产线;它需要依靠畜牧服务行业的支持;饲养的是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化,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特别是由于采用人工控制环境使之与传统养猪生态系统截然不同。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与环境、猪与猪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用以指导养猪生产。2. 集约化养猪的环境生态。 动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协调一致,才能正常的生产发育和繁殖后代。集约化养猪由于人工控制环境并实行“全进全出”式的流水式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下,其生产效率定比传统养猪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生态平衡。 集约化养猪根据养猪生产的

5、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等六大环节组成一条生产线进行流水式的生产。“全进全出”使一栋猪舍内上一批家禽与下一批家禽间没有接触,也使得上一批家禽所有的相关微生物,因为家禽的移出,在禽舍经过消毒后而减到最少,下一批家禽不一易感染上一批家禽的疾病,提高了动物饲养效益及减少使用药物过多而造成体内药物的残留问题。 在集约化猪场中,生产母猪一般采用单体限位饲养,限位栏为金属结构,每头所占猪栏面积约为1.26平方米。这种猪栏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少;便于观察母猪发情和及时进行配种;母猪按配种时间集中在一区内饲养。便于根据怀孕期长短合理饲喂,方便操作;母猪不争食。不打架,减少机械性流产。这种猪栏的缺点是:

6、建造成本高;母猪缺乏运动,会影响延迟发情和利用年限;需要有周密的生产计划和细致的管理相配合。 工厂化猪场一般将临产母猪集中在分娩舍内分娩和哺乳,集中分娩有利于做好接产工作和哺乳仔猪的护理,而且可以节约劳动力。分娩栏为金属结构,中间部分为哺乳母猪限位区,两侧为仔猪活动区,分娩栏一般设计每头占3.74平方米(含仔猪活动区)。仔猪活动区一侧常设保温箱,下铺电热保温板和上挂红外线灯泡或在仔猪休息的地下安装水管,由锅炉或电热水器提供的热水(一般为60 )在管道中循环流动,以达到保温的目的。母猪和仔猪要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母猪适宜的温度为15-20。为了防止热应激。但是,初生仔猪的保温则很重要,1-7日龄

7、保温箱的适宜温度为32-28,8-30日龄为28-25 。寒冷是仔猪的大敌,尤其最初几天最为重要。 小猪断奶后转入保育猪舍,常见为全金属结构高床(距地面约20-30厘米 )全漏缝地板的保育栏,保育栏的育成猪每头占有猪栏0.30平方米。体重达20千克时转入生长猪舍,此时每头占用猪栏面积为0.50平方米。体重达60千克时转入肥育猪舍。养至95-100千克时出售,育肥猪每头占用猪栏面积为0.70-0.90平方米。3-5周龄早期短奶仔猪猪舍温度最好保持20-25,相对湿度50%-80%,低温高湿不但生长缓慢,而且易引起腹泻,造成损失。中猪及育肥猪的 适宜温度为 18-20,相对温度为75%-80%,温

8、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肥育效果。相对湿度达90%以上,猪增重减慢,饲料利用率降低。公猪舍应保持13-22,适宜相对温度为60%-80%。集约化养猪由于饲养密度大,一栋猪舍通常养猪500-1000头,因此预防夏季热应激就很重要。猪的一生所需的温度是由高到低的,从出生时的30左右降至成年时13 左右,传统养猪是无法满足猪对温度的要求的。气流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也有很大影响。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咬尾现象比较普遍,引起猪咬尾的原因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如饲养密度大,环境卫生差,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贼风侵袭,光照过强都会引发咬尾。 此外日粮营养不良,采食不均,同一栏的猪体重相差悬殊,猪患贫血,寄生

9、虫也会发生攻击别的猪,发生咬尾现象。这就是在密集饲养的生态条件下,猪与猪挤在一起所出现的不良现象。为此,一般在出生当天就给仔猪断尾。 根据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在密集的饲养条件下,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发挥猪的生产力,是集约化养猪环境生态的一大优点。 3.集约化养猪的营养生态集约化养猪生态营养学是以最小的饲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多质好的猪肉为目的,研究环境(饲料库)一猪(基因库)-肉产品(产品库)三因素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平衡,满足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环境。 集约化养猪与传统养猪不同,除了栏舍建筑的高投入以外,还表现在饲养的利用上,集约化养猪的饲料开支

10、往往占总的80%左右。 出于追求生产快,出栏率高,以减轻每生产一头商品猪所负担的栏舍折旧费,它在饲料利用上,主要以玉米、豆粕、小麦麸等精料为主,不再使用粗粮,由于饲养头数多,一般也不用青饲料。因此就要由添加剂预混料其营养不足,除了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及油和蛋白质及含氮营养物质等营养类饲料添加剂外,通常还要加入生产促进剂、饲料保藏剂和驱虫保健剂等非营养类的饲料添加剂,用以完善饲料营养全价性,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保健防病,促进生产和减少饲料加工及贮藏中养分损失,这就大大增加了猪的饲养成本,而集约化养猪营养需要量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品种 优良品种其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11、,需要优质全价饲料。集约化猪场饲养的猪品种瘦肉率高、生长快、体型大,它比地方猪种及其杂种的营养需要就要增加。 3.2 生长水平的提高 现代养猪力图以最少的饲料投入换取最多的猪肉。动物营养科学的进步,有可能使料肉比大大提高。深圳光明农场合营猪场105头30-90千克杜洛克、斯格商品猪委托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测定,平均日增重882克,饲料转化率2.55。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营养的预备混合剂是分不开的。在广东,一些工厂化猪场,出栏一头商品猪,所用添加剂预备混合料的价值约在30元左右,这相当于30千克玉米的价值。 3.3 密集饲养环境的要求 由于猪群密集,热应激和通风不良的影响和临床疾病发病率增加,使猪对

12、诸如维生素c等具有抗应激作用的维生素需要量增加。为了提高猪的免疫力,也要增加维生素a、e的供给。同时,由于采用金属或水泥制的漏缝地板、猪断绝了来自土壤的某些营养物质,而必需从饲料中得到补充,很多工厂化猪舍不见阳光,缺乏紫外线照射,皮肤含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工厂化猪场对维生素d和钙、磷的需要也增加。 3.4仔猪早期断奶的需要 由于提早断奶能提高母猪繁殖力,提高分娩猪舍及设备的利用率,可降低生产一头育成猪的产栏设备的分摊成本。一般集约化猪场多实行21-28天断奶,从而提高了仔猪对营养的需求,日粮中常添加乳清粉,喷雾血浆蛋白粉,卵磷脂棕榈油及菌体蛋白粉等。 3

13、.5 饲料加工的影响 饲料加工调制的工艺常影响维生素的活性。在混合粉料制颗粒过程中,加热就会破坏维生素的活性;维生素a、b1、b6、k3和叶酸与微量元素添加剂直接混合时,其效价将会降低;氯化胆碱与多种维生素之间都有被碱性较强的胆碱所破坏的可能,饲料贮存也可使维生素损失,因此,在预混中往往比饲养标准成倍增加维生素的用量,以补充在饲料加工、贮藏时损失的部分。近年,西欧国家推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液态喂猪设备,在喂猪时,维生素、微量元素、药物等准确称量后。通过不同的管道与基本饲料混合,拌匀加水混喂,就要避免维生素活性被破坏的缺点。 由于集约化养猪广泛使用饲料添加剂,生产环保肉产品就极为重要,以免为了促

14、进猪的生长和提高瘦肉率而使用一些禁用的药物或激素,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饲料-家禽-人类的三元生态关系将是未来家蓄生态学和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4. 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 研究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目的在于了解在密集饲养条件下,猪的疫病的发生,发展、发病率和发病强度的关键因子,以便根据工厂化猪场的环境条件和疫病流行的规律设法消除或控制这些因子,达到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控制疫病的发展的目的。 工厂化养猪利润的有无,兽医起着决定性作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养猪业以户养为主,品种以地方品种为主,集体养猪不多,猪的疾病主要是三大传染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常见病还有猪喘气病、仔猪白痢、蛔虫病、肝片吸

15、虫病、食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十多种。进入八十、九十年代,由于饲养的猪品种从土种向培育品种转变,多渠道地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密集的工厂化养猪均使得猪的疫病流行表现出新的特点。 4.1 集约化猪场猪病流行的特点 4.1.1新的猪病增加: 新增加的猪病主要有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母乳无乳综合症、梭菌性肠炎等。 4.1.2 老疫病仍在流行:如已控制的水泡病、猪瘟又重新抬头。 4.1.3 毒株变异而出现非典型疫病,使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非典型猪瘟,这些疾病易引起误诊和免疫失败,造成经济损失。 4.1.4耐药性菌株增加:这与长期

16、使用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有关,使很多细菌产生耐药性,常使防治失败。 4.1.5条件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肿病、红白痢目前较为普遍。 4.1.6多病因混合感染:猪发生的传染病,很少是单一因素,如猪的呼吸道病,通常是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混合感染。猪瘟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与伪狂犬病,猪气喘病与巴氏杆菌、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等。 4.2 集约化猪场兽医防疫的新观点 针对上述新出现的情况,猪场兽医防疫应树立的几个观点: 4.2.1必须树立自繁自养的观点,自行培育后备猪,尽量减少引进种猪,防止新的疫病传入。 4.2.2必须树立预防为主观点,由临床兽医学向预防兽医学转变,

17、由被动防疫转为主动防疫,采取全进全出制,切实做好隔离饲养消毒、免疫接种等各项措施严格、有序,能有效控制和消灭场内已有源。 4.2.3必须树立群体保健观点,制订猪群健康标准及经济、技术指标、每天检查猪群体况、毛色、粪便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通过饲料途径整群全面预防的原则,是集约化猪场兽医应牢记的预防猪病的原则。 4.2.4必须树立猪病发生的多病因观点,重点研究猪传染病的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发病机理。诊治疫病,不仅要查明致病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原,还应了解外界环境、营养水平、管理条件、应激因素、免疫状况等与疫病发生有关联的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8、4.2.5必须树立系统论的观点,养猪生产是一个大系统,疾病的发生常与饲料营养、繁育技术、管理方法、生产责任制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杜绝疫病的发生,必须从养猪生产系统中、找出薄弱环节,治疗仅是应急措施,不能根治,执行兽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及人力的安排是否合理。 4.3 控制工厂化猪场疫病流行的措施为了保障猪群健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3.1选好场址猪场四周最好为农田、鱼塘、果园或山林,以一条年生产万头猪生产线为一个单元,如猪场规模很大,二条生产线之间应相隔1千米。在猪场布局上,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防疫墙、防疫沟、防疫林带,并设工作人员的洗澡更衣室和进场消毒设备。 4.3.2建场时,同一

19、生产线的600头种猪在2个月内应来源相同。若来源不同,则其微生物体系不同,在密集饲养条件下,往往容易发病。如因更新血缘,要从无疫区购入,在场外隔离2个月,经兽医观察、检验认为健康无病的种猪方可引入生产群。必要时可以无特定病原猪的培育方法引进健康种猪。 4.3.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证全场猪常年处于有效期内,并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4.3.4严格执行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是防治传染病的有力措施。对不同猪舍要制订出消毒程序,包括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剂的选择及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工作应形成制度。 4.3.5提高检疫技术,开展疫病普查:目前多用霉

20、标测定仪检测猪瘟、一、五号病抗体。要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要求,采取以检疫、诊断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是必由之路。通过疫病普查防止传染源进入市场流通渠道。广东省种猪场检收时,由省兽医防疫站检七种病:猪瘟、布氏杆菌、一号病、五号病、霉形体、萎缩性鼻炎、密螺旋体病结果都是阴性的,才发给种猪场证明。 4.3.6早期隔离断奶:仔猪一般在15-21天断奶,断奶后仔猪与母猪分隔饲养,距离在1000米以上。优点为:仔猪尽早地与母猪所带的病原隔离,有利控制疾病。 4.3.7部分减群:当猪群呼吸道及其他慢性疫病较严重时,可采用此法。即出售部分仔猪或全部清除保育舍仔猪,

21、并进行彻底清洗和三次消毒,空栏二周后才重新进猪,本法对控制呼吸道病和其他慢性病等有效。 5. 集约化养猪的粪便生态 对猪的健康、生产力、繁殖力、肉品质的影响;集约化养猪与大气污染的生态关系(猪舍臭气产生的控制,猪舍周围空气污染指数及细菌数的测定);集约化养猪与其他生物(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蚊蝇和老鼠等)的生态关系,工厂化猪场多建在大城市附近,由于饲养猪的头数多,粪便集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近郊农民不再视粪为宝,加上粪便常年处出产,而农田使用却有季节性,以致需求过剩,致使粪便大量堆积,若运到农田施用,花费不少,污水流入河中,又会被环保部门惩处。若对污水加以处理,又要花费设备投资和消耗能源

22、。在此,我国传统养猪农牧结合的优越性就更加突出显现。 由于猪采食饲料类型不同(青料型或精料型)、饲喂方法(干喂或湿喂)、清粪方法(水冲法或干粪收集)、季节不同(冬季或夏季)等因素的影响,猪的排粪量有很大出入,现列举一些资料供参考,据原苏联资料介绍,年产10万头猪的综合企业,每日粪尿排污量为300吨,每小时向空气中排放56千克以上的氨和15-20千克的粉尘,在距离猪舍80米空气中的细菌足以构成疾病传播的危险。根据我国资料介绍,年产万头猪场每天排出粪便20吨,日排污水100-50立方米。 据报道,每头大猪每天排粪3千克,污水10千克。猪粪是农家的优质肥料,一头肥猪可产粪肥1.7吨,共含氮7.6千克

23、,磷2.3千克,钾6千克,可上3亩地,氮素不足可用化肥补充。 猪粪施到土壤中,在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使土壤中的氨和铵盐转化成硝酸盐,此即硝化作用,硝酸盐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氨基酸,氨基酸又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水。这些物质在土壤中可被植物再利用,也可能留在腐殖质中被雨水淋洗,随着河流进入海洋,为水体生态系统所利用。在一个农牧结合的良好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能保持良好的平衡。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类固定在机体内,供给作物生长。动物采食植物性饲料后,通过粪尿排泄回到土壤,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的氮平衡。 猪场的污水若未经处理流入江河中,能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孳生,堵塞江河,污染水环境,导致水质缺氧

24、、缺光、严重时,使水生生物大批死亡,最后藻类也因缺氧而不能生存,致使水质发黑发臭。这种因“富营养化”造成的水质恶化,往往难以净华,难以恢复,其害无穷。 要把猪场的粪便和污水处理好,必须做到无害化,不产生二次污染:变废为宝,便于利用:实行农牧结合,有利生态平衡;节约投资和能源,经济合理,便于推广。这都与畜牧场的生产规模、布局、清粪工艺、排污标准有关。 我国的工厂化猪场已积累丰富的污水处理经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取“养猪-沼气-种植(鱼)业”结合,以大办沼气为纽带,农牧结合,彻底解决了全场职工的生活能源问题,保护了山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利于防疫工作。利用沼气发电、沼液养鱼、种果、种西洋菜。

25、利用沼液渣养鱼:利用沼液养蚯蚓-喂鸡;利用沼液、沼渣制有机复合肥;利用沼液、沼渣作肥料。培育中药和花卉,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可见,集约化养猪粪便处理有待发展。有关集约化养猪的生态系统,生态育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培育出适合集约化饲养的猪种);环境因素有待深入研究。 通过从环境、营养、疫病、粪便等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在农村工厂化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各种方案的控制来养猪的条件,科技型的养猪,减轻一些不必要的的养猪负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集约化养猪在农村更好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参考文献1:养猪学(第7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美)霍登/恩斯明格|译者:王爱国 2:家禽粪便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中国养猪大成,农业出版社,赵书广 4:高效养猪大全,张永泰、中国农业出版社 5:中国养猪,中国农业科技,郑友民,苏振环6:宣长和等主编的猪病学7:南京农业大学(1986)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