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5422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课件.ppt(1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雪松 2012年5月15日,科技部2012年驻外人员集训班,一、国际经济环境二、国内经济环境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四、“十二五”发展战略五、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内容,一、国际经济环境,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积极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

2、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

3、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分工逐步形成了实体经济的三角分工局面。中国成为最主要的全球生产中心,接受着国际资本流入,享受了新技术的自发性扩散,发挥着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逐步形成大国开放经济的实力,但过度依赖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全球的主要市场,起到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但过度依赖负债消费;资源富集国家则通过出售价格不断提高的初级产品获得极大利益,但产业结构单调化问题突出。,国际实体经济的三角分工局面,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分工逐步形成了资本收益从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回流的金融格局。由于新兴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尚不成熟,贸易顺差国

4、所获得的外汇储备大量回流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市场,这是使全球金融市场繁荣的原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经济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国际资本收益从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回流的金融格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遭遇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也使这个三角循环受到很大震动。美国的消费市场地位明显下降,全球总需求结构出现收缩式调整,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低迷的周期阶段。展望金融危机后的中期世界经济前景,全球化的黄金时期可能暂时告一段落,世界最短缺的将不再是资本和初级产品,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Global r

5、ecovery is moderating,Global recovery is moderating,.but with major downside risks,13,Protracted slow growth in major developed economies,14,Growth moderat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5,Despite a rebound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recovery remains fragile,Moderating growth world trade,Oil prices on

6、 the rise again,US$pb,Non-oil commodity prices have also modera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1,Capital inflows to emerging economies slowing,Net portfolio equity inflows,To Achieve“Strong,Sustained,and BalancedGrowth”,Four Conditions:,Fiscal consolidation among developed countries,Public debt continu

7、es to rise,.and costs of public financing are rising in some EU countries,Yield spreads on two-year government bond%,.and costs of public financing are rising in some EU countries,Yield spreads on two-year government bond%,Global imbalances,42%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 government deficit greate

8、r than 4%of GDP in 2010,versus only 18%in 2007,Perc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Government balance(%of GDP),Source:World Bank DEC Prospects Group,Inflationary pressures have eased almost everywhere,Quarterly inflation rate,annualized,Source:World Bank DEC Prospects Group,美国经济目前的复苏力度是历次经济周期中最弱的,Impact

9、 of a US double-dip,How Long Will it Take to Recover Lost Jobs?(thousands;persons),U.S.Unemployment Scenarios,Sources:Haver Analytics;and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30,Decline in Unemployment(percent),US GDP,Summary of outlook(US),Probability of recession in 2011-12,希腊等五国(PIIGS)财政赤字率(UN,%),35,希腊等

10、五国对外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率(UN,%),36,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客观因素高福利、欧元区货币和财政制度不协调等体制设计因素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将私人债务转为主权债务、过度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等短期政策因素。尽管采取的许多救助措施,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危机,然而,由于造成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欧债危机在今后一段时期有可能延续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欧债危机的解决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与长期性,欧债危机的解决尚需时日,影响经济增长。紧缩财政使得政府减少公共支出,消减福利使得人们不愿消费,银行面临风险不愿向外贷款

11、,让人很难看到欧洲经济复苏的迹象。影响社会稳定。紧缩导致一些国家大规模罢工游行不断,严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使政府政策受限甚至发生更迭,制约了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影响金融问题。欧洲银行业因为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大量亏损,现在更因为持有的主权债券贬值而蒙受损失,欧盟又要求它们对希腊债务减记50%,对银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欧债危机的影响,通过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其经济持续低迷必然减少从我进口,对我们增长的负效应已经显现。影响我国物价的稳定。欧洲央行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冲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

12、币值受债务危机影响持续波动甚至贬值,可能使我们手中的欧元区主权债券和其他欧元资产蒙受损失。影响中国企业的融资。我们一些企业大量从欧洲银行融资,用来购买设备原材料等,欧洲银行信贷紧缩可能破坏这些企业的资金链条,进而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面临着竞争中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都必须尽快地实现产业升级,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拉动经济增长,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必须不断改革创新。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必须与自身的状况相适应,并随情况变化不断改革调整。选票许诺下的高福利政策使财政无法承受,“欧洲21世纪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

13、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欧债危机的教训,Industrial Production Japan,October 2010=100,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severely damaged the supply chains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 by destroying many parts and components suppliers.,Monthly consumption index,Consumption has sharply declined after the earthquake,but has almost re

14、covered.,Trade in real terms,Real exports had declined sharply due to supply-side constraints stemming from the earthquake disaster.Fortunately,the current level of real exports has recovered to pre-earthquake levels.,The impact of decline in nuclear energy on GDP,Percent deviation from no accident

15、scenario,Substitution nuclear energy to fossil fuel results in increase in imports of fossil fuel and electricity prices.,Japanese Economy:quarterly,Japanese Economy:annual,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on GDP,二、国内经济环境,从国内看(“十二五”规划纲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

16、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

17、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5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三大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54,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55,中国三次产业占GDP比率的变化,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

18、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国内看: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2011年中国经济季度同比增长率,

19、60,对原油、食品价格波动要保持警惕中国CPI增长率,61,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适应这种新的结构性变化,明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主体思想。,“十二五规划”的主体思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问题提出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

20、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而技术进步贡献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中国政府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过度出口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具备可持续性,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做出明确判断,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十二五规划”的主体思想,挑战:“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

21、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分配不公、收入悬殊而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除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之外,大部分亚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在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后,都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都没有逾越人均收入1万美元的关口。,中国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人均GDP(美元),世行2008年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低收入组:975美元以下 中等偏下收入组:976-3855美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3856-11905美元 高收入组:11906美元以上,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

22、等收入陷阱”国家的问题,在中等收入阶段,经济结构往往变化剧烈,在变化面前,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的盲目性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普遍现象。,一些拉美国家的教训,第一,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采取了进口替代和大企业垄断模式,脱离全球技术变化主流,缺乏技术创新力,不重视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利益,致使劳动者失去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缺乏市场支持,“中产阶级丧失”特征明显。,一些拉美国家的教训,第二,错误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致社会结构两极分化后,执政党采取了民粹主义的分配政策,政客提出高福利承诺缓解社会压力,反对党则煽动民情和制造阶级对立仇恨。但是,政府财力不支撑透支性的福利分配政治承诺,因此普遍采取超

23、量印发货币和高额借外债的做法支撑门面,最终导致高通货膨胀和资本外逃。,一些拉美国家的教训,第三,宏观经济的民粹主义政策使一届政府倒台后,但新上台的反对党政府同样没有能力和勇气摆脱恶性循环,这使政权快速更替和恶性通货膨胀相互伴随,致使两极分化现象长期化,最终使经济根本无法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在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出现的同时,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加剧,公立低质量教育和私立高质量教育的差距扩大,这使“穷二代”现象成为历史惯性,使贫困“再生产过程”循环反复而成为难以医治的顽症。,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有些发达国家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严重失误直接相关。

24、以美国为例,为了政治选票而呼吁提高低收入者住房产权拥有率,是这次金融危机的起点。而希腊等国家的情况则表明,经济增长和国家财务信用是永恒主题。一旦增长失去动力源泉,国家信用度下降,以往建立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就会面临崩溃的风险。这意味着,对任何国家来说,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设计都必须有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来支撑,都不能仅为短期的选举政治目标服务。,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中的问题,怎样避免在其他国家发生的悲剧重现,是中国正在面对的重大考验。尤其需要看到,国际市场总需求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点使中国经济增长本身面临结构转型的挑战,因为高投入、高消耗、高出口的增长条件已经逐步丧失,经济进入增长速

25、度自然递减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适应中等收入需求多样化特点的、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支撑的增长格局并未形成,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正在影响已经形成的发展共识。,提高“两个比重”,在认真研究国际经验教训和客观分析中国实际情况后,“十二五”规划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首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基本目标。只有提出这“两个比重”,消费和储蓄关系才能改善,低收入者数量才能减少,中等收入者数量才能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

26、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过前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的目标,“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避免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提高中产阶级比重,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这是实现国家角色定位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民共同富裕,三、“十二五”发展目标,主要目标,1、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2、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进行年度分解的7 个约束性指标中的11 个分项指标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

27、险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8 个分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但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3 个分项指标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011年“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2)进行年度分解的9 个预期性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7 个指标实现或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但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 个指标没有实现年度预期目标。,2011年“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2011年,一些指标未能完成年

28、度计划任务或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产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有的约束性指标是“十二五”规划新确定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已有措施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际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2011年一些指标未完成的原因,四、“十二五”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国际环境这个外生变量的假设不同。以往的假设是经济全球化处于黄金期,外部经济环境是给定不变的,因此规划者更偏重供给体系效率的提高;而“十二五”规划更重视市场需求问题。“十二五”规划的基本逻辑是,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动使全球

29、化进程放缓和市场收缩,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努力改善民生,这样才能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的基本逻辑,“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与主线,(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2)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3)实施“三化同步”战略(4)实施财金改革战略(5)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有利于转方式的发展战略,(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在国内投资率已经偏高并且出现产能过剩现

30、象的情况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重点,是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提高国内消费率。,中国扩大内需的问题早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就提出了,但那场危机过后,大量资本回流美国,美国一度萧条后采取的宏观政策使国际市场急剧扩张,全球化速度进一步加快,这反而淡化了对国内市场扩大的经济激励的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引起的国际市场变化,使“十二五”规划必须回答如何扩大内需这个核心问题。,第一,要通过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发展的成果。第

31、三,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复苏过程中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做出自己的贡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目标,在未来的发展时空中,一手要“按下去”,一手又要“提起来”。“按下去”就是要把一直以来的高投资率降下去,让资源和能源高消耗产业从国家产业体系中逐步减少。“提起来”就是要把内需和新兴产业等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能挖掘出来,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1)节能环保(2)新一代信息技术(3)生物(4)高端装备制造(5)新能源(6)新材料(7)新能源汽车,纵观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和产业格局的变迁

32、,一个基本规律是,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服务业的发展。这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成本降低,特别是交易成本降低起了重要的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带动我们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三是重视改善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取向,(2)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通常面临的发展陷阱,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3、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使中国的广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以其消费能力为支撑,使中国逐步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特别是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纲要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即增长7%以上。中国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10年时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翻番。,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从中国的国民收入构成来看,由于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大于居民收入增幅,所以更加准确地说,中国需要的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国如果成功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将引爆未来内

34、需消费:一是在消费总量上,随着由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有更多的钱来消费,零售业繁荣,内需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是在消费结构上,食品饮料、衣着服饰等必须消费品占国民收入支出的比重将逐渐降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耐用品、丰富居民生活的文化娱乐消费的比重将逐渐提升。,中国需要“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如何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35、趋势。,中国的“收入倍增计划”,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提高政府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既有利于增长,也有利于公平分配。政府要通过提供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来改善民生,这是解决增长与分配矛盾的政策着力点。目前政府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的比重约为38%,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6个百分点左右,改进公共服务的潜力还很大。对照拉美和一些欧洲福利国家的教训,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要与政府的财力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要有利于激励而不能影响劳动者的自我奋斗精神。,加快建立在财力上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要使低收入的群体逐步成为

36、中等收入者,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提高劳动力对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适应能力。从长期来看,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人力资本质量差距引起的,贫困的代际遗传是由于教育质量和机会不公引起的,因此“十二五”规划对教育发展特别是提高教育公平性和改善教育质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规划。,重视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收缩的客观条件。沿海和内地的分配差距在于沿海地区率先纳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带来的红利,在全球化形势逆转后,生产要素已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可能逐步缩小两者收入差别。城乡二元结构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逐步淡化,这也是历史必然。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已经出

37、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使劳动和资本的谈判力量对比出现明显逆转,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工资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中国实现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是可能的,近几年,政府公共政策的重点已经更多转向并将继续坚持改善民生和提供公共服务,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将使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比重出现变化。,中国实现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是可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这是“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农业和农

38、村为工业和城市提取积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大量从农业和农村流出。与突飞猛进的工业和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业现代化进程显得极其缓慢,以至于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3)实施“三化同步”战略,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源泉。中国城市化发展所创造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巨大,这将带动需求结构升级,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服务业的比重,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进而成为创造就业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扩大内需的主要源泉,“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为47.5,未来至少将有2-3亿农民进城,同时,服

39、务业在产业结构中至少存在10-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如果中国每年有一千万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为有就业的市民,在这个过程中使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提高,其能够为全球创造的市场规模将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城市化的潜力,按照功能分的两类城市:一类是有能力创造净需求的城市,一类是增加净供给的城市。“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就是要更多培育有能力创造最终净需求从而接纳农业转移劳动人口的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最好的城市化模式选择。,加快培育有能力创造净需求的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受地理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条件、经济全球化融入程度不同、就业机会多变和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

40、目前中国极少数特大城市急速扩张,人口和交通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大中型城市:成长相对缓慢,就业机会相对有限,生活吸引力不足。小城镇:数量众多,但多是生产供给型产业群。,按照规模区分的三类城市,用合理的方式在这三类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使更多的城市具备规模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是中国城市化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特大城市转移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没人去”的情况表明,需要选择一个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合理城市化模式增加大城市的数量和就业吸纳力。,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城市群的政策导向和建设网络化城市的发展模式。“网络城市”是通过轻轨、地铁、其他公共交通和通讯

41、系统,把不同区域内的大城市和中小城镇整合起来,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如“1小时经济圈”和OECD国家提出的网络城市构想)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以此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发展城市群和建设网络化城市,在这个模式下,大城市将更多提供市场和就业机会,而周边处于合理运输半径并被纳入城市网络的中小城镇侧重提高产业专业化分工职能,并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住房和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在选择合理城市化模式的同时,在农民工市民化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住房问题,“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通过建设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的思路。,中国城市化的合理模式,“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

42、增幅超过23。“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金额有望翻一番。现代农业需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做保障,重点支持的领域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民培训、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未来五年甚至十年都是农业投资的黄金期。,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金额有望翻番,对于一个具有13亿人口并刚刚进入中等偏上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一整套增加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和支持出口的激励制度,但实现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更重视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必须通过全方位的结构性改革和建立新的利益激励机制才能实现转型。,(4)实施财金改革战略,第

43、一,怎样改变政府行为,使政府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居民消费能力,而不再过度追求工业产出、GDP总量和出口规模。第二,怎样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使之具有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满足国内需求的强烈愿望和灵活的适应性,并能从中得到回报,而不至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第三,怎样引导个体行为,使之有能力抓住增加收入的机会,通过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扩大内需的主动力量。,改变不同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在推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又要防止偏激,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使改革能够稳健有序地加以推进。改革涉及到对未来改革方向的界定、对扭曲的经济信号的调整、对新

44、利益轨道的设计,任务显然十分繁重。,稳健有序地推进改革,我国实行分税制已经多年,现行的财政分级框架是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财政,弊端很多,县乡财力十分困难。改革方向: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框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内容的政府预算体系。这是一个全口径预算管理,所有政府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这项改革在十一五期间已经破题,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而“研究推进房地产

45、税改革”,短期看是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但是从长期看,资源税和房地产税又是为建立地方税体系打下财力基础。个税改革,短期看是为扭转眼下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长期看是健全我国税收体系的应有之义。,资源税和房地产税,“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主要成绩,在于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重点,将落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之上。基本形成产品创新的合理机制,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使金融体系能基本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能以不同的期限、形式来实现各种筹资与投资需求,这是国内金融改革的最基本目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

46、革,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面。,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经济角色可以简单概括为,在继续发挥全球制造中心作用的同时,逐步扮演全球市场大国的角色,使中国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中国需要继续发挥全球主要制造中心的作用,这是国际经济分工格局的结果,这种状况至少会延续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期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从全球经济分工的历史看,

47、德国先进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至今无法被其他国家替代。,(5)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从世界来看,全球的个体消费者仍然需要优质低价的中国产品满足基本需要,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人员也不希望面临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继续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符合全球利益。就中国而言,38的单位从业人员岗位、39的税收要由制造业提供,因此,中国继续扮演好制造中心的角色是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继续发挥全球制造中心作用符合全球利益,“十二五”规划提出,中国要逐步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的角色。这个提法在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内涵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

48、个定位是“十二五”规划基本逻辑和主体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和灵魂。事实上,这个新角色的表述体现了我国对全球化趋势的判断和对国际经济中期趋势的估计,表现了对中国宏观经济及国际收支政策的取向,也是国内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国将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的角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中国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但并不认为要用不适当的行政方式限制出口,中国的国情不支持采取汇率急剧升值的做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渐进升值是可以接受的政策选择。为了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中国要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要继续完善投资环境吸引

49、外资,同时要加大资本输出力度。这个定位反映了在开放条件下实现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的设想,支持着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理念。,开放条件下实现国际收支动态均衡,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因此,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作了突出强调,明确提出了节能减碳等十分严格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减碳,由于中国的资源生态条件支持庞大制造业的潜力已到极限,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支持组装加工贸易的力量逐步弱化,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完善投资软环境,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弹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

50、和物流配送能力,建立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贸易和金融结算系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传统竞争优势,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完善区域开放格局,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优化贸易收支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