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96594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0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居庸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项目可研报告 中国(北京)居庸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地点: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编制单位:北京居庸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前 言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就用楔形文字和甲骨文记录春种冬藏与部落战争的故事。从那时起,逐渐有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及古中华文明这些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从原始、封闭的过去,一步一步地走到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就是历史。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非物质文化。然而,当人类用互联网让世界成为一个村落时,人们渐渐忘记了那些记录着人类祖先生活遗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忘

2、记了那些“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与“民族记忆的背影”而这些,却正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根”和“灵魂”;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幸运的是,我们凭着对远古神话和祖先经历的热爱,在投资建设一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以表达对人类祖先的敬意。这些文化作为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见证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抢救、保护、展示、传承、弘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集代表性、真实性、独特性、直观性、艺术性示范园区,它以非物质文化的展示、演艺、生产和销售、保护的学研和交流、教育和培训为核心内容,并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产业化延伸。按照“传承历

3、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示范基地建设将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的示范基地。建成后的示范基地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体验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基地。第一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名称中国(北京)居庸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二、项目地点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长城三、项目性质非物质文化保护、研发、培训、教育、宣传基地四、项目承办单位北京居庸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1、法规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2、标准原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国家相关条例与资料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发200751号)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六、项目建设概况1.项目建设范围本项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北京)居庸

5、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就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迫切性、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为投资决策部门和承办单位建设提供可靠依据。2.项目建设地址本基地占地约5000亩,紧临居庸关长城,南临高速公路,距京昌八达岭高速公路居庸关出口仅5分钟车程。基地内四面环山,山势秀美,植被丰富,空气清新,为天然氧吧,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必将成为吸引客流的主要优势条件。“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年四季中外游者很多,而且交通十分便利,从二环路德胜门经京昌八达岭高速公路到此地约40公里,驱车约有30分钟的路程。四面环山、山间环抱良田、植物茂密、泉水潺

6、潺、风水绝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的首选佳地。3. 项目建设目标项目以抢救、保护、展示、传承、弘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事业理念,是集代表性、真实性、独特性、直观性、艺术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演艺、制作和经营、学研和交流、教育和培训为核心内容并与旅游业态相融合的复合型文化旅游区。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示范基地建设将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的示范基地。建成后的示范基地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7、、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体验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基地。4.项目投入总资金和效益项目规模总投资5500万元。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预计年均综合收入达到4000万元,年实现利润总额2000万元,上缴各种税金500万元。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投资收益率:50%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50%财务净现值FNPV(税前):2000万元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35%资本金净利润率:35%投资回收期(税前):Pt=3年年均营业收入:4000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2000万元6.结论当前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绝佳时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

8、遗产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下出游势头的迅猛发展,“民族非物质文化示范基地”的形成,使项目获得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先进的战略及运营模式是非物质文化示范基地成功的基础经过了近十几位专家对项目建设的时代背景、宏观政策、市场以及消费群体等的调研、分析与探讨,已经形成了从战略理念、战略定位、运作策略到运营模式等一整套创新的、系统的发展模式,特有的地域性使其具有发展性,因此它有条件成为中国最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示范基地。将做大做强,可有力推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立足首都北京,面向世界,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备此项目建

9、成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可以使这些濒危遗产得以传承,通过整合现有的制作加工作坊,使艺人们得以技术创新和交流。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珍惜;有利于活态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与弘扬;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有利于提升在保护、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世界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战略目标。该项目的建设,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发展背景1.国际非物质文化发展背景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现代化选择日益普遍,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在此背景中,高速发展的经济、根本变革的社会,与尊重、认同、传承、弘扬

10、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全球民族国家普遍性问题。这一问题深刻地关系到这些国家是否能够在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持续维护民族文化特征,持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民族自尊心等等根本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先行了一步。日本在战后确立了文化复兴国策,颁布民族文化财产保护法,成立了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全国上下依法保护的工作程序。法国为抵制美国文化冲击,进行了一次次文化保护、精神捍卫全国性行动,致力于加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乡土的热爱。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开展“人类口头流传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确立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民族文化保护浪潮。世纪之

11、交,部分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以产业方式传承、弘扬本名族传统文化。日本富田农场,以大面积薰衣草种植园为形式,巧妙传递了日本原生态乡土民俗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典范。韩国民间民俗文化,在纯娱乐性氛围中源源不地向全球输送,亮丽青春的偶像、完美包装的活力歌星、不断翻新的流行组合,再扩展到韩国料理、韩国佐料、韩国泡菜、韩国服饰以及美容方法。美国人则往往强势改造全球文化遗产,用于属地化演示美国文化价值追求。2.中国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背景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繁盛不衰,在当代越发显示出极强的时代活力和魅力。东汉之后的中国瓷器、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走向文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仅长三角江南

12、优秀民间文化技艺而言,15世纪以来,水稻及丝绸的耕织技艺,成就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皇帝宅经、木经、鲁班经、营造法式、以及清稗类钞、醒园录等著作,真切记录了中华先人们行旅车辇、农耕养殖、畜牧养蚕、渔船鱼器以及民居建筑等方面精巧的技艺和丰富的智慧。(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多元的,就汉民族为主体的聚居地区而言,根据其文化性质,大致可划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关东文化等。由于聚居在这些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区域内的族群属于同文同种,故现今存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长期的历

13、史发展和嬗变,整体而言基本上大同小异。但若深究之,仍然是一个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圈”,呈现众多带着相异文化痕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56个民族,这些不同族群和不同语系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类似和戏曲相关的面具、道具、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民间舞蹈、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剪纸、年画等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2)、挖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令人

14、心惊的现状。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年画早在宋代就已有彩版印刷,到清代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作坊。闻名的年画区域就有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四川夹江、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等地。但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剪纸,几乎南北各省都有,流传甚广,但目前正在迅速消亡。有专家介绍:上世纪80 年代初,在陕北等地窑洞中看到的民间剪纸铺天盖地,仅安塞一个县就有2万名妇女会剪纸,而20年后再去那里却看不到剪纸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墙上张贴的世界名模画像。当年安塞县就有民间剪纸大师40人,而现在大多数已

15、故去,在世的几位却因年事已高不能剪纸了,有的还要为生计操劳。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犁花落”。皮影,原来在大江南北演出,但现在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小,团体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前,皮影剧团约有上千个,现在连两个人的团统计在内也不足百个,能够正常活动的只有十几个。近年来,我国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弘扬,已达到空前未有的重视程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色,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在党和国家

16、正确决策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整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举办各种民族文化节庆、发展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国的一致行动。炎黄祭祀大典、帝王陵寝保护、长城修缮恢复、古籍整理刊行等等,成为举国关注的国家文化重大工程。北京的百工坊、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南京的夫子庙等,成为以民族民间文化工艺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重要景区。3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象扩大。随着民俗学的发展以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概念,保护对象的外延逐渐扩大,内容逐渐增加,分成

17、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民俗等10大类别(2)手段增多。除最基本的普查手段以外,北京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深入调查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并编撰民俗文化遗产的目录与详细档案。结合城市民间民俗文化综合性的特点,举行各种形式的民间民俗文化汇演活动。(3)渠道拓展。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和文化体制改革,北京民间民俗文化保护活动,逐渐体现出了多元化、多渠道特点。比较突出的是大量行业博物馆和家庭博物馆兴起,全市已出现很多家颇有影响力的民间博物馆,藏品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杯碟碗筷到女红针线等,与政府开办的大型博物馆相辅相成,为民俗文化保护事

18、业增添了活力。但是,北京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一些现代大都市,如巴黎、纽约、东京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中国首都北京文化大都市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仍然存在盲点。部分民间民俗文化或技艺项目面临消亡,项目衰亡现象十分严重,老艺人逐年减少,后继乏人,普遍面临失传危险。(2)资源管理欠缺。近年来北京民族民俗文化整理保护工作有所加强,但是部分整理资源未能得到妥善管理,整理工作缺乏长效机制,特别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搜集编写的集成资料,整理机构撤销而随之损坏、流失。一部分民间博物馆主缺乏专业馆藏知识,设施大多简陋狭小随意,也经常发生损坏、流失情况。(3)侵权现象严重。大量民间民俗文

19、化遗产属于集体创作,所有权属关系不甚明确,版权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一些人单纯追求商业利润,将集体作品占为己有。(4)集成保护不足。目前北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大多分散进行,行政色彩较浓,保护行为本质上仍然局限于资源种类、分布的随机性层面,受基础状况和保护主体认识程度的制约比较明显。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空间中,针对民族民间民俗保护利用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形成主题明确、艺人积聚、项目集中、品牌集合、机制集约、经典荟萃的集成化、规模化区域。第三章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研究1.联合国大力推广、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支持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发起的一场全球运

20、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纷纷响应。中国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在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同年文化部下发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和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提出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21、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6月1日起执行。保护“非遗”是政府的法律责任。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纲要,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

22、展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文化部门和专家们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政府推动下,目前国内诸如北京、上海、四川、浙江、新疆、湖南、广东等地纷纷响应,一场保护与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风声水起,潮头涌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也成为向文化产业进军的号角,20

23、042005年间,国务院分别颁发了近50个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文件,从法律的角度为我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文化产业是大产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演绎出大量文化产品,如:演艺类产品(歌舞:印象刘三姐等)、影视类产品(动画片:花木兰等)、工艺类产品(图腾造型、剪纸、绣花、皮影等),这些文化产品则可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美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利用非物质文化创造的文化产业价值占其国民经济总值的30,而埃及、泰国等国家则主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撑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

24、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

25、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当前,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和护持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为此,国家文化部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着力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26、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在国家新兴的文化产业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各地方政府把文化振兴、大力发展文化创立产业以及培育骨干的文化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来抓,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方兴为艾的局面。2. 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将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本基地将会得到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文化局、昌平区政府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的支持政策如下: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昌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昌平区

27、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昌平区扶持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昌政发2005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四章 示范基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托首都北京大都市建设,把握我国正值大力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契机,发挥万里长城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着力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优秀民间技艺集成开发协调发展战略。在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同时,围绕做大以优秀民间技艺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保

28、护与开发联动,全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完善服务平台和推进机制,促进优秀民间技艺大师、文化创意人才、相关文化企业、投资商、配套服务企业高度集聚,夯实保护环节、拓展产业领域,扩大国际优秀民间技艺交流,建立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优秀传统技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中华优秀民间文化创意、优质民间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主题思想,示范基地建设将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产生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知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29、示平台,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本示范基地将锁定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众多目标,最终建成后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全国最大的非遗博览平台、非遗演艺中心、非遗文化产业基地;不仅是打造世界级“非遗”示范基地,成为我国知名度的非遗文化品牌,更要“立足国内、面向东亚、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这必将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文化多样化人才传承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典范。第五章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位“文化遗产日”,并且每年都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这些展览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

30、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国内外百姓的欢迎。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空间而濒临灭绝;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它根植于人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之中。而这种特性使其消失和破坏更容易被忽略。在并不遥远的20多年前,木偶、皮影在我国还随处可见,而现在要想看一场这样的演出却相当困难。丰富的电视节目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许多传统的民族的表演艺术日益失去观众,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丢失,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工艺技术、传统风俗的传承,我们失去的将是数千年文明、文化积淀的特定基因和内涵。这

31、种遗产是民族精神和创作的源泉,是历代人积累的价值和经验宝库。可以说,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如果丢失了自身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便失去了他们的文化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正的本源文化,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未来世界真正的持续发展和国富民强,文化发展的因素日益重要。此基地建成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保护的同时可以使这些濒危遗产得以传承,通过整合现有的制作加工作坊,使艺人们得以技术创新和交流。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珍惜;有利于活态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与弘扬;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有利于提升在保护、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

32、作在全世界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战略目标。该项目的建设,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意义。第六章 示范基地的定位及发展目标1.项目定位将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以传承“人类文化基因”的指导思想,积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全世界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本底资源,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适应发展中的文明人类的精神需求,创设中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精神定位“非遗”基地将以散射“和而不同”之文化光芒的“精神家园,美妙记忆”为主题景象统摄全局,构筑“形散意聚”的项目一产品系统,使之成为静态

33、非遗展示的精彩窗口、活态非遗传承的生动载体和面向未来的非遗产业创新工厂。总之,示范基地是游览者的精神蓝图今天,这里承载着人们的美妙过去;明天,这里也是一抹不掉笔的美妙记忆!形态定位“示范基地规划定位为:以原生态民间技艺的“传承、生活、创新”为核心价值和显著特色,兼备博物。收藏、展示、研究、推广、教育、交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型集聚区。力求塑造与国际接轨、与全国联动的平台,全面带动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永续发展发展中华民族民间的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及产品密切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使源于民族、来自民间、贴近民俗的各种创意走向集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本基地

34、将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致力于鲜明的园区特色、产业特色、运行特色、以及赢利模式的塑造,以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式整体拉动中国优秀民间技艺发展,确立优秀民间技艺在文化大都市中的重要地位。功能定位非遗基地以文化保护、培训传承、旅游参观为核心功能,以会议活动、工艺品销售、休闲为辅助功能,既是国际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平台,又是世界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中心,同时兼具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之职能,最终构筑一个多无开放、互渗共融与动态生成的具有强劲内容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地。并成为:优秀民间生活技艺活动基地各类民俗主题博物馆民间技艺创意文化产业的交流中心民间生活工艺推广场所让游客体验兼具传统创新

35、的中华民间技艺、提供新型态的民间技艺的休闲体验空间优秀民间技艺传承中心以及培训专业民间技艺人才、传承技艺精神的培训中心民间技艺设计技术研发平台,成为全国各地的民间技艺业者与国外交流的窗口结合草根工艺造镇的目标,塑造一个兼具丰富人文、地方资源的工艺新地标,一个与国际接轨、交流的工艺园区总体定位以加快中国非物质文化抢救步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世界影响力,实现非物质文化产业化为宗旨,充分发挥基地的基础条件、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旅游、电子商务贸易要素整合、产业链建设和业态创新,推动国内优质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民族文艺的高度集聚,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高效率配置,实现产业化运作,保护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36、。完善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实现创新运营模式,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能,集聚非物质文化保护信息,通过非物质文化产品现代化及产业化,扩大民间工艺品及民俗文化动漫及影视书像产品的出口规模。构建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以旅游幅射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平台,涵括网络、电子商务、动漫影视、出版印刷、文化会展、文化创意、文化信息服务、娱乐演艺等产业领域的制作及加工,民间手工艺或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民俗文化及演艺的策划经纪、展示交易、投资服务、人才培训等文化服务贸易的全过程,形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集聚的“产业化保护”国家战略基地。2.发展目标非遗基地发展的四大战略目标分别是:文化目标全国最具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博

37、基地:经济目标全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的非遗产业基地;生态目标以和谐为指归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园:社会目标后现代精神生活方式大观园。不难看出,“非遗”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具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通过静态展示、动态表演方式将我国的国粹精品呈现在游客面前,不论是走在基地小路上,抑或是站在广场中,只要身在基地内,便能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感受到意味深长的民族精神。总体目标实行计划在未来5-15年间,坚持不懈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战略,逐步构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为核心内涵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展示及交易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科技创意展示交流基地、非物质文化服务贸易创新基地、非物质文化产业贸易高级人才

38、培养基地同,全面带动全国非物质文化产业保护发展,努力建成国家非物质文化“产业化保护”战略基地。阶段目标(1)2010-2012:集聚区规划确立、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政策和服务框架成型,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及保护规划确立,非物质文化保护数据库建立,(手)工艺品国际销售渠道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视频及手工艺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引入30-50家国内民间工艺大师大师入驻古镇建立工作坊,引入10-20家动漫及影视创作企业入驻,引入20-30家文化服务贸易知名企业,在政府支持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示范区。在政府扶持下,运营主体初步形成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模式,同时作好进入资本市场的准备。(2)2012-2

39、015:非物质文化保护数据库初具规模,非物质文化视频网站及电子商务网站已在同行业位居前列,非物质文化产业化模式运营成熟,非物质文化保护规范动作成熟,全国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功能性大项目建设完成,文化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形成集聚和交汇。运营主体形成成熟的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模式,并以良好业绩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初步预计,优秀民间技艺为文化保险单集聚区的旅游客流年增长率不低于30,非物质文化保护实现产业化的年增长率不低于30,手工艺品年产量及销售量不低于30。到2015年,非物质文化产业化收入争取达到5亿元(人民币)。(3)2016-2020:形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业化服务贸易功能,服

40、务体系实现国际化,实现中国非物质文化国际化传播能力,规模和辐射能极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发展从以硬件转向软件,运营及盈利模式全面成熟,平台与各方面融合势头良好,充分显示在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第七章 示范基地成立的必要性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濒危迫切需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物质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固然重要,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也同样重要,它既是祖国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人类文明社会在文化发展中的特有产物,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联系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居民间相互通融的精神

41、纽带,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文化的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就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代人身上。然而受现代文明冲击,许多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已趋“边缘化”,同样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化、商品化的冲击,原来依存的土壤和社会环

42、境日趋消亡,正处于濒危状态,单纯依靠政府文化事业投入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既增加政府负担,也难以面面俱到。项目的实施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遗产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宣传、培训,在抢救中达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使其“后继有人”。同时也可促进民间文化同各种现代文明横向交流,使之在体现民间文化传统特色同时,剔弊纳新,体现时代精神,为其发展输入新鲜血液。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历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在文化原产地进行“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承,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

43、遗产的集中展示和演艺,促进保护和传承,从而推动历史文化象多元化发展,更能促进全国各民族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珍惜。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每个民族历史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或、国家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各个产业都带来巨大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为应以金融危机适时推出了保民生、促发展的一揽子工程。截止2009年底我国GDP保持9.6%的平稳增长,而逆势上扬的文化产业GDP却达

44、到17%,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各级政府推出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链被更多的文化机构所认同并实施。在这样的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我市相关部门一定要抓住契机,与时俱进,率先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为传统文化向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和场地,为树立北京旅游的新形象,为打造首都北京大都市的文化品牌作出应有的贡献。4.本示范基地的建设将很好地补充了北京首都作为全国文化发展中心的缺憾,也将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民间文化的输出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她的文化中心、古都北京,却一直没有一个传统文

45、化的展示基地,确实是个遗憾。我们这个基地建设成功将很好的补充了这个遗憾。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不仅历史底蕴丰厚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但受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民间文化常囿于当地“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为更多群众服务。项目的建设,将会采用现代方式对民间文化经营和管理,向群众有偿供给文化商品,使之更贴近广大群众生活,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与此同时,项目的建设将全面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发掘、整理、传承、创意、提升,将文化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纽带,以创意理念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推进、传统文化旅游产业“裂变式”发展,让非物质文化

46、从民间文化走向主流文化、从远古走向时尚、从国内走向世界、从遗产走向资产。促民族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崛起做出贡献。5. 本示范基地的建成将成为面向世界的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本基地将成为居庸关长城脚下一个北京市地标式的旅游项目。成为外国旅游者的必游之地。“爬长城、吃烤鸭、看民俗”将成为每一个来北京外国旅游者的口头谈。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和运行,可带动当地旅游业、娱乐业、演艺业、民间工艺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群的发展,有利于塑造地区整体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

47、良性互动,放大文化活动对其它经济活动的乘数效应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示范基地的开发原则1、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前进中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的浸透,这种一般经由口耳、形体传播的方式,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在2OO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入选的19项中,中国只有昆曲一项,这不能不说遗憾。要想利用开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经济服务,首先应该挖掘、遴选本地区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才能有开发利用,推选出本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是,开发利用

48、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不能违背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因为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而盲目开发,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旦消失,要想再现则根本就不可能了,那就会遗憾终身,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惨重的。因此,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此外,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也就等于一纸空文。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2、独特性与文化性互补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传递,以它为资源来开发的旅游,则是围绕文化现象而展开的文化旅游活动,因其文化性,能给旅游者带来文化的享受,能使旅游者处处感受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