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主要内容,一、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二、学校传染病流行原因三、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四、常见传染病防控,一、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一)机构健全,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二)制度完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图晨(午)检制度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等,(三)具体措施落实到位,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环境卫生、消毒传染病隔离预防接种证查验,重要的日常工作措施,晨(午)检记录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记录传染病病愈返校复课
2、证明及记录,加强培训、健康教育,对象:学生、家长、教师方法: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健康教育课宣传展板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二、学校易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学校的特点 相对封闭、人群聚集、接触面广 容易相互传播(特别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学生的特点 个体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传染(流感、水痘、流腮、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和青少年),三、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三、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三、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三、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四、常见传染病防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感
3、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冬春季较常见。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呕吐、恶心多见,成人患者以腹泻为多,呕吐少见。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的特点,18个诺如病毒就能让人生病,此外传播途径多,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接触病人、接触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吸入气溶胶都能引起发病,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暴发流行。,病毒特征,诺如病毒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 病毒。高发病率(86%)低致病剂量(10-20 个)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酒精、紫外线耐受)在环境水体中可存活几周到几个月,而在贝类体内可存活6-12个月,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1248
4、 小时,中位数为34 小时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其次为腹泻、恶心、腹痛、头痛、发热成人腹泻更常见,儿童更容易出现呕吐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3 天,四川省诺如病毒暴发场所及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应洗手;(2)食物要经过煮熟后再食用;(3)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水安全管理,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如果有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4)同时应加强晨、午检工作,若有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隔离就医,其呕吐物或粪便应立即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患者须待症状完全消失72小时后方可上学,以免传染给他人。(5)诺如病毒
5、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较短,预后良好。,环境消毒,发生诺如病毒疫情时,重点对病例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病例尽量使用专用厕所或者专用便器当病人在教室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呕吐,应立即向相对清洁的方向疏散人员,并对呕吐物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和清洁过程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扬尘消毒人员应按标准预防措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
6、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颔下腺。多数病人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背痛等,急性期症状可持续3-4天,约10天左右消退。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被感染后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流行性腮腺炎最大的危害在于可引发睾丸炎、乳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发病情况,2020年我县报告率为5.80/十万,我县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均为1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多为学生,免疫空白的学龄儿童的人群聚集有可能引起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预防措施:,目前以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腮腺炎疫苗等方式为主要
7、的预防措施。2020年6月1日起,国家实施2剂次麻腮风疫苗免疫策略,即8月龄和18月龄分别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既往只接种1剂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者,建议在4岁以后再接种1剂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出现腮腺肿大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隔离。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或发病后14天。对于接触过传染期流腮病人的易感者,应从最后接触之日起观察25天。,水痘,疾病科普: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表现为全身发作的瘙痒性皮疹、红斑或疱疹,孕妇、新生儿、青少年、成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感染。水潜伏期约为1221天,平均14天。发病较急,
8、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若水疱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皮肤坏疽,甚至引起败血症。,流行病学,水痘传染性强。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染。本病主要为210岁的儿童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1)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 结痂时,均有传染性。(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9、。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预防措施:,(1)对于托幼机构、学校发生的疫情,托幼机构、学校应主动上报辖区疾控机构,并按照规范处置,需要停课的应做停课处理;(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急性期水痘病人接触;(4)水痘患儿应避免外出,以免传染给其他人;(5)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在水痘流行期间,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减少水痘发生。,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
10、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原学特点,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对热敏感,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对75%酒精耐受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传 播 途 径,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疱疹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临床表现,潜伏
11、期一般210,平均35天;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口腔粘膜较早出现散在疱疹;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和臀部出现斑疹、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发病概况,2020年报告358例,发病率103.77/十万,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70.65%。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全县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五位乡镇分别为长宁镇227例、竹海镇35例、老翁镇20例、双河镇19例、铜鼓镇13例。年龄分布,发病人群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占发病总数98.32%,1-2岁年龄组发病数最高,为149例,占发病总数的41.62%,男女性别比为1.39:1。,预
12、防措施,勤洗手、多通风、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打疫苗,预防措施,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及在公共场合玩耍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遮住口鼻。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地,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针对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经常接触的玩具、用具)消毒。可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感染相关手足口病和其它疾病(如疱疹性咽峡炎),接种该疫苗将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5岁以下儿童是接种重点人群。,学校/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和医学观察技术指南,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第6版)、流行病学(第5版)、实用传染病防治(第2版)、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流行停课标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