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8841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外对比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成倍增长,其中公路增长4倍,铁路增长1.51倍。目前尽管我国交通设施总量增长较快,但与发

2、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截至200保,其中美国以647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其保有量接近全球总量的1/5。中国公路保有量为35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美国万人公路保有量近213公里,日本万人保有量94公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153公里万人,是全球水平的3倍多。中国万人公路保有量27公里,分别仅为全球和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1/2、1/6(见图1-a)。2007年全球铁路保有量1 37万公里,仅25个发达国家就占近2/5;美国保有铁路227万公里,占全球的1 7%。中国铁路保有量为7.8万公里,占全球的5.7%。2007年,世界铁路万人保有量1.96公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5 6公里万人,美国铁路万人保有长

3、度约7.5公里,中国万人铁路保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和美国的113。截至2007年,全球机场保有量为44914座,发达国家保有量占全球保有量的45%;美国机场总保有量为14947座,占全球保有量的1/3;日本机场总保有量176座。中国机场保有总量为467座,占全球总量的1%。全球百万人拥有机场6座,发达国家超过21座,美国每百万人保有量达到近50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中国为0 4座百万人,分别仅为世界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7、1/53。全球规模以上港口2007年保有量721座,其中发达国家181座,占全球总量的1/4,美国1 1座,日本10座,中国8座。发达国家人

4、均港口保有量为19座/亿人,世界平均水平为11座亿人,中国仅为0.6座亿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门8、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2(见图1-d)。从单位国土面积交通基础设施保有量来看,我国单位面积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保有量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5、1/2、1/12和1/7(见图2 e-h)。除公路以外,我国其它交通基础设施的单位面积保有量甚至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无论是人均还是单位国土面积保有量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基础

5、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3年的不足1 .3%上升到1978年的1.87%,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呈快速增加的态势,到2007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67%。尽管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低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但是鉴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其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大量消耗钢材、水泥、电缆、沥青等多种建材,需使用各类工程机械。因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拉动了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基础设施施工属于

6、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规模的扩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短期来看,可以直接缓解我国因金融危机影响而不断扩大的失业率;从长期来看,能够持续稳定地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带动钢铁、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有利于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和完善能够扩大我国公共交通的运营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增加运营收入。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而良好的投资环境既有利于本地区企业的发展,又能够广泛吸引外资以增加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结论及对策建议综上

7、所述,我国各项交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量、人均还是单位国土面积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均有很大差距。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我国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期权宜之计,而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战略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够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运营收入等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以上分析表明,虽然国家已经把基础设施建设列为近期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但是要落到实处,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需要在结合国际整体经济形势的同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梯度格局,合理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中西

8、部地区到东部地区,从农村到城市呈现出从高到低的梯度格局。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出类似的格局。2007年我国东西部人均公路里程相差13公里万人;铁路相差304米万人;而单位面积公路和铁路保有量中西部地区分别均仅为东部地区的1/3(见表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合理规划建设布局,最大限度带动经济发展。多渠道筹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单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往往不能满足其快速扩张的需求。随着我国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也更加丰富,从单一财政拨

9、款向多层次、多渠道转变。在多种资金来源中,PPP、BOT等模式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多渠道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合作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盈利性企业和非盈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双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模式的实质是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民营化。政府不仅可以利用BOT模式吸引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减轻财政负担,而且通过BOT融资模式,政府还能将公营机构建设项目的风险转移到民营机

10、构方面,避免投资失控现象。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面临政府财力有限、国有资产比重过高、基础设施水平低等问题。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尽快引进PPP模式和BOT模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这样既能有效的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分散项目的投资风险,又可以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效率,有助于实现政府、企业、土地与金融要素的有机结合。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

11、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12、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13、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