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毕业论文.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摘要.3第1章文献综述.5 1.1质量管理概述.5 1.2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9 1.3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12第2章绪论.15 2.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5 2.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 2.3本文研究的内容.17 2.4本文研究的方法.17第3章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18 3.1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18 3.2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20 3.3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阶段.21 3.4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24第4章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26 4.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26 4.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30 4.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 32 4.4建筑工程质量
2、管理的方法.36第5章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研究. 42 5.1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42 5.2建筑工程质量形成阶段的控制措施.43 5.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因素的控制措施. 51第6章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实例. 58 6.1工程项目介绍. 58 6.2项目组织机构. 58 6.3质量保证措施. 58 6.4重点分项工作的质量控制. 61 6.5成品质量保护措施. 73 6.6本章小结. 77第7章结论与展望.78 7.1结论.79 7.2展望.80致谢.81参考文献.82研究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摘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
3、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建筑怎么发展,对质量的要求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社会效益性。目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对工程建设的能力和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研究,结合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及质量问题的特点,
4、建筑工程质量的各个形成阶段,了解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实例的运用,将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本文对质量、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对国内外质量控制与管理理论发展的探究,结合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阐述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及质量问题的特点,建筑工程质量的各个形成阶段,并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次,研究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体制,阐述了质量管理的过程,明确了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
5、容,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出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的运用,将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旨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优化质量管理,改善建筑产品质量。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控制 管理第1章文献综述1.1质量管理概述1.1.1质量、工程质量与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IS08402-1994质量术语标准中,对质量作了如下的定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工程质量是指工程具有一定用途,满足业主需要的自然属性,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
6、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建筑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特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的协调性。质量管理是围绕使产品质量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控制、保证、改进监督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它是组织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质量管理首先需要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全部的管理职能。1.1.2质量管理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各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经过近二十儿年的发展,质量
7、管理理论得到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通过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机器化大生产方式与手工作业的管理制度产生了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出现了管理革命。20世纪初,以E 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质量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
8、始设置检验部,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在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经房了从操作者到工长再到检验员的演变,这些管理方法对提高产品质量、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或出厂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因此它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并不能真正保证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管理。(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24年,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了“预防缺陷”理论,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一旦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就及时进行控制,使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转到了事中控制,把单纯的质量检验变成了过程管理。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e法,采用统计质量控制图控制生产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
9、使质量在发生偏离质量目标前就进行预防,使不合格产品率大为下降,对保证产品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率先运用数理统计理论来解决质量问题,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得到了推广应用。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成立了专门委员会,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但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过分强调,使人们认为统计质量管理是少数数理统计人员的责任,而忽略了广大生产与管理人员的作用,影响了管理功能的发展,限制了数理统计方法作用的发挥。20世纪
10、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生产技术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出现了许多大型产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大型产品和系统工程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可靠性在产品质量概念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单纯依靠统计质量控制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产品质量高标准、高精度的要求。因为,即使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得再好,每道工序都符合工艺要求,而试验研究、产品设计、试制鉴定、准备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方面工作不纳入质量管理轨道,不很好衔接配合、协调无序,则仍然无法确保产品质量,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向全面质量管理发展
11、的新的要求。(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日本的QC小组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如美国、法国、英
12、国、挪威、巴西、墨西哥等,纷纷借用日本的方法,开展QC小组活动。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理结果转变为管理因素;把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综合管理;把以产量、产值为中心变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化为满足顾客需要;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提高最终产品质量。(4)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的形成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发达国家和企业为了适应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纷纷制订出新的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虽然有助于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不同的标准也不利于国际经济交往与
13、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解决国际间的质量争端,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统一国际质量工作语言,制订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在70年代末着手制订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1987年3月制订和颁布了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标准,此后又不断地对科学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提高,从而对该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标准的核心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己任;重视过程控制;强调以预防为主;持续的质量改进;重视高层领导的作用。 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标准是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顺应了国际经济
14、发展的形势,适应了企业和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为生产方提供了当代企业寻求发展的途径,有利于一个国家对企业的规范比管理,更有利于国际间贸易和生产合作。1.2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1.2.1国外质量管理研究(1)零缺陷理论著名质量管理学家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零缺陷理论的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2) 6o理论六西格玛(6o )概念
15、作为品质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于1986年提出,其目的是设计一个目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提升品质。6o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3)重建工程理论Robert SKaplan, David PNorton(1996)认为131,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重建工程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要。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维持”和“改进”质量来满足顾客需要,以“质量为中心”的过程导向和内向型管理,
16、管理的重点是质量。重建工程理论是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导向和外向型管理。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是“显著地”、“彻底地”、“从头重新做起”的“改革”,不惜“推倒重来”。(4)战略策划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一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质量战略策划这一重要的一环,其结果将影响质量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如果说全面质量管理是“把事做正确”的话,那么质量战略策划是“做正确的事”。前者是个方法问题、技术、战术问题,后者是个方向问题、战略问题。方向错了,战略不正确,那么方法和技术、战术再好也是徒劳。质量战略及其策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结合,可使整个企业的各个
17、子系统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地展开工作,从而求得全局最优的整体效应。只有质量战略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才能确定改进活动的方向,安排出轻重缓急的计划,并且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集思广益。不仅使质量战略决策更正确,而且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总之,全面质量管理需要质量战略策划的支持,而质量战略策划有赖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介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2.2国内质量管理研究两种质量的概念是张公绪于1981年在指导桂林制药厂土霉素生产中诞生的。当时为分清上下道工序的责任,终于发现通常的质量概念实质上是当前工序本身的固有加工质量,以及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的影响(
18、简称“上影”)两者的综合。正由于扯在了一起,分不清上下道工序的责任,所以这就促使我们提出两种质量的新概念。张公绪将当前工序本身的固有加工质量称为分质量或工序固有质量,而将通常的质量,即分质量与上影二者的综合称为总质量或工序综合质量。QC小组活动是实现质量改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自1978年开展QC小组活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与世界各国,特别与日本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效果都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在贯彻国际标准和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中,要把QC小组活动作为要素纳入质量体系,必须引导QC小组致力于质量改进。运用行为科学原理.从职工个体、群体和领导三个角度着手研究,从需求分析入手,着重讨论了如何使职工向质
19、量目标所期望的状态运动。质量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想方设法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激发积极性向质量控制转化。认为传统的质量管理偏重于产品的质量标准等硬件,而忽略服务、环境等软环境,强调从“质量的管理”转向重视生产经营全过程、注重人的因素的“管理的质量”。提出从转移管理焦点、拓展管理过程、创新经营理念、建立危机意识四个方面来提高管理的质量。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 LP理论通过改善活动消除隐藏在企业里的种种浪费现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强调从成本质量、产品质量、交货质量、售后质量这四个方面入手,达到真正的精益生产,即低成本,零浪费、高效益。二八定律
20、在建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工作策划阶段,二八定律在建筑质量管理的应用实际是对质量循环提高流程的应用。用它提高建筑质量的思路是:寻找能用最小努力,获取最大成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信息对进行采集、存储、分析,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建立工程资料信息库、质量通病库、质量控制点知识库,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帮助。1.3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1.3. 1不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有的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手续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有的工程不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存在图纸未经审查合格即用于施工,以及重大修改和变更不重新报审的情况;有
21、的建设项目脱离正常监管,工程质量存在失控风险。有的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1.3.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不严格一些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如工程勘察野外记录、工程验收记录等无有效签字,不按施工技术方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等;勘察设计深度不足,甚至违反强制性标准要求,如勘察钻孔数量少,钻孔深度达不到要求,设计计算书存在缺漏项,荷载及配筋取值不足等;施工质量通病仍比较普遍,不少工程混凝土有胀模、烂根、夹渣、裂缝现象;少数工程混凝土回弹强度不达标,甚至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1.3.3监
22、理、施工图审查等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理工作力度较弱,把关不严,如现场监理人员配备不齐,旁站监理不到位,监理通知单和监理日志缺失,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督促整改不力;施工图审查存在错审、漏审现象,特别是对勘察文件的审查深度不够。同时,一些施工图审查单位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不记录、不上报,客观上纵容了勘察设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1.3.4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欠缺,技术力量不足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严重不足,超资格范围执业情况仍较普遍;部分技术人员水平偏低,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准、掌握不深、经验不足;一线操作工人缺乏有效培训,缺乏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职业素质较低。1.3.5部分地区质量监
23、管薄弱,执法不严不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问题,影响监管力度;部分监督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如有些明显的质量问题,当地质量监督机构多次巡查、抽查却未能发现;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严,督促整改不到位,监督责任不落实。第2章绪论2.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建筑企业不断扩大,建筑从业人员也与日俱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物也呈现出了更丰富的姿态,造型更加美观,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结构更加多样化,高层、超高层、大跨度的建筑也不断呈现在人们视野。不管建筑怎么发展,对质量的要求始终是放
24、在第一位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然而,从近10多年来看,我国各地相继出现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如仅2009年,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发生建筑工程质量事故。2006年09月17日,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9栋正在建设的连体楼发生垮塌,造成4人死亡,6人受伤;2009年03月23日,重庆涪陵区一化工厂内正在建设的厂房突然坍塌,12人死亡,2人受伤;2009年0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号楼整体倾倒,一名工人遇难;2009年07月9日,西安市未央区一处在建厂房发生坍塌,2人死亡,3人重伤;2
25、009年08月4日,石家庄西北通镇一座在建厂房在雨中坍塌,17人死亡,3人受伤;2009年8月,合肥某新建小区一栋还未交付的新建楼房,底层4根立柱出现裂缝,裂缝最宽处达5至6厘米;2009年08月17日,重庆铜梁某水泥厂发生在建工程脚手架垮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一次又一次的建筑事故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必须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2.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说:“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以质量为主题的21世纪,我们必须迎接他的挑战。世界著名的管理专家桑德霍姆教授说:“质量是打开世界市场的金钥匙”。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日趋激烈的国
26、际竞争和挑战,对工程建设的能力和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从建筑物的生产过程、性质等方面可以看到,建筑物具有庞体性、固定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建筑工程项目,从投资策划、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要经历一个比常规产品要长得多的生产过程,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材料、能源。质量低劣的建筑产品在进行返修、加固、补强等的过程中,不但大幅度消耗人工、器材、能源,延长工期,提高造价,而且还将给业主增加使用过程中的改造费用。同时,也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建筑物的经济价值。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
27、优劣,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经济效益。建筑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购买某一种产品时,往往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带来的功能,好的产品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有好的质量作为保证。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产品质量是就是企业生命的今天,产品质量己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产品的生命,乃至企业的发展命运。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素质、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质量还是争夺市场最关键的因素,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
28、方式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这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己被国内外众多的企业家所认识,对于建筑生产企业来说,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角逐中认识更加深刻。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名优产品当作市场竞争的法宝,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己被多数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所认同,从这一意义上讲,建筑市场的竞争己转化为产品质量的竞争。2.3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对质量、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进行了
29、论述,提出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最后针对具体的施工项目质量实例进行研究和分析。2.4本文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见图第3章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3.1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建筑产品具有庞体性、固定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建筑施工具有长期性、流动性、单件性、复杂性的特点。建筑产品的特点和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3.1.1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系统性的工作,从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项目的建设要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步骤,只要在某一环节或某一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
30、整个工程的质量。3.1.2质量隐蔽性大在建筑工程中所有被后续分项封闭的施工项目均可称为隐蔽工程,比如基础工程、预埋件工程、地下室工程、防水工程等。对于隐蔽工程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单从建筑产品表面进行检验,是很难发现内部问题的。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3.1.3质量波动性大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施工的单件性,因此建筑产品的施工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波动性。即使同一类型的建筑物,选用标准设计、通用构配件,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施工条件下,对于建筑产品施工的准备工作、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建筑工程施工
31、工序多,交叉作业多,任何一道工序存在质量问题都会对后续工序产生不良的影响。3.1.4终检局限性大建筑产品在完工以后不可能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通过拆卸,分解进行质量检测,仅从建筑产品的表面进行检查,很难发现内部的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终检的局限性。3.1.5评价方法多样化建设部于2006年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在标准中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性能检测检查评价方法,质量记录检查评价方法,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检查评价方法,观感质量检查评价方法。3.1.6质量的重要性一般的工业产品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维修、返工甚至淘汰进行处理。
32、但是建筑产品一旦存在质量问题,小则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大则造成人民财产的损失和生命安全的威胁。3.2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3.2.1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有的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延长工期,增加工程造价;有的会给工程留下隐患,降低工程整体质量;有的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有的会使建筑物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是使建筑物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3.2.2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多发性在施工项目中,某些工程质量,如“渗、漏、泛、堵、壳、裂、砂、锈”等,由于经常发生,成为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虽然
33、没有涉及到结构安全,但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另外,一些相同类型的质量问题一再重复发生,如雨篷倾覆、混凝土强度不足等问题,形成多发性建筑事故。3.2.3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可变性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多随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使建筑物发生变形、开裂、倾斜甚至破坏。钢筋混凝土大梁上出现裂缝,其数量、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成构建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倒塌。3.2.4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判断,性质分析
34、以及处理的复杂性。如建筑物的开裂,可能是设计构造不良,或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形,或材料质量低劣,或施工质量较差,或使用不当,或周围环境变化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3.3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阶段建筑产品的形成过程,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它是由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这几个阶段质量的综合反映。3.3.1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我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是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建程序的规定,经过不断研究、实践、总结逐渐形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对有关建设方案、技术方案和生产经营方案等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
35、作,必须从系统总体出发,对市场、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以确定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来考察拟建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合理性、社会经济生态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设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对多因素、多目标系统进行的不断的分析研究、评价和决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程序,并与投资目标相协调。因此,该阶段直接影响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设计质量。3.3.2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决策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基础上
36、,通过分析、比较对建设方案做出决策,使项目的建设与地区环境相适应,充分反映业主的意愿,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者协调统一。所以,该阶段主要确定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水平。3.3.3勘察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的活动,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依据建设工程设计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和地质勘测报告,对工程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对工程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细部构造,结构形式,设备安装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构思,筹划,设计,形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等相关文件,为施工提供直接的
37、依据。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需要通过设计加以具体化。设计质量总的目标是在经济性好的前提下使建筑造型、使用功能及设计标准满足业主的要求,结构安全可靠。设计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都将决定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以及工程实体的质量。勘察设计质量的优劣,影响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投资效益,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据人们对有关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42%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而在施工图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任以建筑、结构的居多,建筑占23%,结构占37%.勘察设计质量既要满足业主所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又要遵守城市规划、环保、消防等一系列
38、的技术标准和规范。3.3.4施工阶段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施工过程在建筑场地将设计意图通过工程实体得到体现,最终形成建筑产品。工程施工活动直接关系到工程使用功能的保障,结构的安全可靠、建筑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实体质量的决定性阶段。3.3.5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指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开发建设单位会同设计、施工、设备供应单位及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该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以及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质量进行全面检验,取得竣工合格资料、数据和凭证。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是保证最终建筑产品质量的阶段。3.4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影响建筑
39、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环境( Environment),简称4MlE因素。3.4.1人的因素德国一项调查数据表明,75%90%的质量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指工程项目中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经历和身体条件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人既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质量控制的客体。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3.4.2材料的因素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筑工程材料种类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质量保证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3.4.3机械设备的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能明显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