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姓名 学号 407101040124 学 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专业 统计学 指导教师 2010年11月08日设计论文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选题依据:1.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 国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研究较早,比较经典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乔根森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等。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立二元经济模型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现代部门不断将利润转化为资本,以增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从而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现代部门大大
2、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20世纪60年代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产品出现剩余应该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被称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该模型基于刘易斯模型对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显形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阶段,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提高,其值介于零和不变
3、制度工资之间,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水平,农业部门商业化,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由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市场共同决定。配第、克拉克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变动规律,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转移途径。中国农村剩
4、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慎重,也早已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外部转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业内部转移,这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二是大力发展与农业有关的乡镇工业,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分工的理论认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健全深分工的市场机制,围绕深分工的需要及时搞好配套体系的建设,使每个农村剩余劳动者充分地发挥经济与技术上的个性,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一般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劳动力的转移动力和转移能力强,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越大以及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小,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克拉克定理的提出,96年姜玉华在山东经济发表的农村经济中就提出,第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渠道,他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有利条件,认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让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完全主要渠道。04年张玉铃认为,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远选择作为补充,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提出有效措施。2006年刘涛通过多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做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回归模型,认为改革开
6、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扩大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刻画该动态调整关系。2010年农村经济10期王蕾,方玉媚发表的四川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初探,采用结构偏离度作为工具,说明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容纳劳动力的空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村向城镇转移做出卓越贡献。2.理论及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从上述的国内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动态中可以看出,目前对剩余劳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元经济
7、理论上的研究,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占国内的生产总值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日益旷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特点,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较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值就业比重也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也就业的弹性系数越大,从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利途径,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既节约了成本,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建立模型关系,定性分析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相互作用
8、,证实农村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吸纳,对于进行劳动力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积极的作用,。(2)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农村却有大量的劳动力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种情况在落后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产化是第三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发展过程。三产化的程度越低,反映此地的产业结构越落后,也反映此地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和就业潜力越大。研究表明城镇劳动力和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工业和服务业。而对河北省这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劳动力饱和,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劳动力和
9、农村劳动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而这就需要优先发展与工业息息相关的第三产业,优化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总量增长,使第二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展,从而扩大城镇劳动力和农村流动人口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可配置资源察赋,促进农民非农产业就业,从而减少农民数量。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的实践证明,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有效途径。农民就业是现阶段最大的民生问题,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安置劳动者就业,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繁重任务。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呈现向第
10、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先在总体上对目前河北省剩余劳动力资源现状进行宏观概述,按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定性分析河北省第三产业对河北省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的长期趋势。2.运用Eviews软件,通过对两量进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单位根检验,建立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对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和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的模型。3.分析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主观因素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4结论及感谢。可能的创新点:1.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农业的部门经济
11、当中,随着第三产业的日益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成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力途径,本文将范围细小到河北省,并主要针对分析河北省第三产业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2. 通过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分析农村劳动力向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单位检验,建立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模型和农村劳动力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模型。完成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阅读文献,查找资料,了解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就业方向与特点; 2.通过对两量进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单位根检验,建立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对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和第三产业发展对农
12、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的模型 研究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量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法建立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对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和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的模型。定性与定量分析河北省农村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进度安排及各阶段主要任务9.10-10.28 收集文献,查资料;10.30-11.08 提交开题报告;11.10-12.09 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1.10 开题报告答辩;5.1-5.12 提交论文初稿;5.15-5.31 论文修改;6.1 提交论文;6.4 论文答辩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年 月 日开题报告会纪要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开题报告会意见: 指导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年月日学院意见负责人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