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学论文: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摘要】上海城市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而郊区人口密度偏低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导致了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这种不对称分布问题,给城市进一步发展带来危害。可通过规划引导、构建郊区城镇反磁力体系、技能培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分布问题,进而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不对称分布;对策 一、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 (一)人口分布结构未及时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近些年来,上海贯彻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
2、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产业空间布局已经从“中心城区以二产工业为主、郊区以一产农业为主”转变为“中心城区优先发展服务业、郊区优先发展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中心城区集中发展12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发展了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区级工业园区,城市产业功能已做了重大调整,新的城市产业功能已经明确。上海也正在加快实施这一新的功能定位,上海城市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过多、人口密度过大,而郊区人口偏少、人口密度偏低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表1可以看出,内环线以内中心城区面积仅为100 平方公里,只占上海市土地面积的1.56%,却住着 占整个上海常住人口总量的22.94%的常住人口,
3、人口密度为3.67 万人每平方公里,而且这些人口中相当数量为历史形成的产业工人和老年人口;郊区面积为占上海市总面积的90.30%,人口密度只有0.11 万人每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人口如果不适度外移,就无法为现代服务业腾出空间和吸纳从事现代化服务业的人员。 (二)人口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问题的产生 上海市区人口过多、失业员工和老龄人增多、从事服务业人口未达规模、高学历人员偏低,这一人口分布结构与上海新时期城市功能的变化是不相适应的。现在,相当一批中心城区的工厂迁移到郊区,也有相当一批新企业落脚在郊区,但大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岗位的传统制造业工人却没有随同迁往郊区;新的现代化服务业虽然起来了,
4、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难以大量吸收这些传统制造业工人,留守的工人难以得到新的就业岗位,4050 人员(即女性40 岁以上,男性50 岁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涌现。现代服务业呼唤着更专业更有知识的人群,但这一区域却居住着大量历史形成的产业工人和老年人口,社会学论文大量的新老住宅区也难以腾出空间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再一方面,郊区失地农民本来可因制造业的迁入而有就业机会、继而有可能往城镇迁移,从而改善农民收入、推进郊区城镇化,但却因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公司不愿吸纳,宁愿吸收外来人员,农民无法就业,相当一批农民继续困守在紧缺、有限的农田上,“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也失去动力(见图
5、1)。 二、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的原因 (一)郊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郊区交通和生活不便利中心城区的失业工人不愿到郊区企业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郊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就医和生活不便利。上海大部分郊区和市区之间缺乏轨道交通,其它公共交通也十分紧张。由于路上的拥挤、耽搁的时间、消耗的精力、增加的交通费用,医疗和生活之不便利,员工生活的压力和风险增大等等原因,城里员工即使到郊区就业,大多仍希望居住在城里,甚至宁可失业也滞留城里。从城市交通面临的压力来说,随着企业外迁到郊区,中心区、外围区放射道路交通日益紧张,城市交通成本越来越大,这也造成了郊区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又倍增了城市基础设施
6、和交通的压力。 (二)城市居民就业观念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结构的变化 据上海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资料,由于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上海劳动力市场制造业的需求量却处于激增状态,2002 年上海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在上年16.3 万人的基础上增长60以上,招聘人数达26.6 万人,但却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但是同年上海居民第二产业失业、下岗人员人数达110万左右。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城市居民不能正视中心城区正在向服务业转变这一事实,他们也没有顺利地转移到第三产业。一些人对就业地点和职业的“高低贵贱”特别在乎,一些人依然轻视建筑、清洁、物流配送、物业等服务业。一些人依然把“城里”和“乡下”
7、截然分开,宁可放下自己手上的技术,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度日,闲赋在家中,也不愿考虑到郊区就业的问题。 (三)郊区农民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 由于郊区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宝山区为例,农业人口的文化构成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最大,占46.51%;其次是小学,占34.53%;文盲、半文盲也占有17.36%的较高比重,三者合计达98.4%。相对来说,具有高中(包括中专)的比重只占4.4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仅占1.13%,基本不具备从事郊区新发展工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致进镇农民也不能有效利用郊区工业的工作机会。 劳动者素质低下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存在矛盾,已构成了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
8、“瓶颈”因素。整理提供农业人口不仅文化素质偏低,而且经过专门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较少。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非农业部门对就业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较低的专业素质使农业人口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少,只能从事技能较低的产业和行业。因此,这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向第二产业再转移,并将成为制 约农村劳动力新一轮非农化再转移的重要因素。 三、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带来的危害 (一)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导致的城市问题 由于人口布局的不合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中心城区过渡集聚,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问题和不经济状况。 1.城市交通日益拥挤。由于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市区、摊大饼式的城市
9、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交通日益拥挤,政府费尽心机排堵保畅,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房价居高不下,动拆迁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大多集聚在市区,房地产开发较多地集中于市区范围,没有形成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的空间结构。因为郊区发展滞后,市区许多传统产业工人和住户动拆迁不愿到郊区,导致动拆迁矛盾突出。 3.“4050”现象严重,市区失业人群增多。由于许多从事传统二产的工人未能随着产业的外迁而外迁,又难以适应现代服务业,从而“4050”人员涌现。许多具有高级技能的传统产业工人,也因此失业或转岗,导致了大量高级技工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郊区人口密度过低,导致郊区发展滞后 由于大量人口还是集聚在市区,郊区基本上
10、还是以本区域的农民和外来务工者集聚为主,不仅郊区人口密度过低,而且综合功能严重滞后,郊区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郊区发展总体较为滞后。 1.影响郊区新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由于中心城区外迁郊区人口非常有限,郊区新地城镇化,是本地农民进城镇的过程,郊区城镇人口规模有限,缺乏人气,影响郊区城镇化发展。 2.影响郊区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和郊区工业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制造业外迁郊区时,其大多数熟练的产业工人并未同时外迁,大量熟练产业工人流失,大量的高级人才也未能被吸引到郊区工作,从而严重影响郊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进镇农民的就业问题。外迁郊区的制造业考虑到技能和文化素质等问题,大多吸纳符合企业用人条件的外
11、来务工者,对郊区进镇农民吸纳有限,从而导致郊区进镇农民非农业就业率非常低,不利于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分布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规划引导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分布 落实上海大都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人口、城镇、工业和生态用地规模,形成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和林地各约占三分之一的格局。中心城区重点集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和就业人群,主要包括:从事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的现代服务业的高级白领、从事都市型工业的知识性、科技型的现代产业工人、从事体现宜居城市的生活型服务业的就业人群。郊区重点集聚先进制造业的就业人群,主要包括:从事郊区制造业
12、的就业人群、从事郊区新城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从事农业的产业工人。 (二)构建郊区城镇反磁力体系推进中心城区人口扩散 着力塑造环境优美、特色浓郁、富有时代感的郊区新城镇,加快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向郊区转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完善城镇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郊区城镇绿化环境建设优于中心城,有配套的生活条件。新城的建设,社会学论文应高度关注配套的生活和交通设施,上海市公共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向新城转移,加快郊区的文教、医疗和生活设施建设,形成郊区良好的现代化生活社区,为迁居郊区的制造业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郊区生活环境。 轨道交通是解决当前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所面临主要矛盾的关键
13、。如果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组团式郊区城镇,公共交通交叉站点又与新城规划相配套,中心城区与各新城有方便的交通,城里人不会再为交通的不便而苦恼,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互动就会顺理成章。另外,相对于轨道交通而言,高速公路对于人口吸引的力度虽然是有限的,但对于物流及产业的支撑确实明显的。高速公路线建设,应在重点城镇处建设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在产业区增加高速公路出口,以此加快物流、促进产业区的发展与规模,从而带动人口的发展。 (三)通过技能培训促进人口就业结构调整 上海存在着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目前郊区制造业产业工人、城市餐饮、零售、建筑业等新增就业岗位多数是由外来人员在承担。反观香港,上述就业
14、岗位,主要是由香港本地人承担。要解决本市新增就业岗位需求与本市部分失业人员就业期望值不相适应的问题,除了在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转变就业观念方面要加强外,职业技能培训是重要一环。建议加大对过去的二产工人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就业技能;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都市区城乡融合 未来判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不再是农业时代的城墙,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而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未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利用原有的供电和电话线等进行远程数字通信,使农村地区可以享受到城市中的服务,
15、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因此,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都市区城乡融合,进而推进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分布。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上海人口分布变化与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R.上海市规划局课题报告,2004. 2 李仙娥,杨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 3 江
16、泽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 4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6 Frideman JR.Urbanization,Plann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M.London:Sage Publication,1973.文章结尾加上:本文由无忧论文网会计发表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欢迎各位光临获取更多有用资料。无忧论文网:英语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教育论文网:医学论
17、文网第一论文网英国论文网http:/www.ukthesis.org留学作业网http:/www.ukassignment.org留学论文网留学生论文网留学论文公司http:/www.ukessay.org上海论文网:http:/www.shlunwen.org会计论文发表网http:/www.ukessay.org核心论文发表网:http:/www.51fabiao.org古玩网http:/www.china-中国元素网http:/www.china-蜂朝网蜂朝商务网蜂朝百科蜂朝教育导航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发表网站与教育资料网供大家多多交流哦。无忧论文网QQ:357500023 发表:15221741752 QQ:86915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