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0998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会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社会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社会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社会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社会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社会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社会化摘要:本文对传统的“社会化”概念进行了修正,将其中的“个人”修正为“社会组织”个体: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准绳的过程。然后从和谐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化的外延和生产社会化的内涵。关键词: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政府;组织;和谐发展Abstract: This article “ socialization” the concept has carried on the revision to th

2、e tradition, “individual” the revision will be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individual: The individual for the adaptation now and future social life,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y way of the pedagogical activity or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individual identify and will accept the social value

3、system, the social norm as well as the behaviour pattern, and will internalize to the individual at heart, will become the individual values and the behavior criterion process. Then elaborated socialization and production socialization connotation from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gle.Key Word: socializ

4、ation;production socialization;government;organ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1.社会化socialization1.1社会化概念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也就是说,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能够给予合

5、适、稳定的反应。通过社会化,可以使人们形成各自独特的个性,以和谐的方式来应付社会环境中各种刺激,这种和谐的方式,又是通过社会化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2个人社会化与团体组织社会化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组织集体社会化。1.3社会化过程社会化伴随人类发展全

6、过程,即终生社会化。人类社会的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间共生、竞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再社会化。早期社会化,个体降生伊始,以学习为主,在社会中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使自己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相对来说,早期社会化的个体活动范围较小,先是通过学习、模仿同类或邻近其他个体的活动方式,逐渐将其他个体的行为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继续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个体间协调、再学习获得新的社会行为规则,使自己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

7、个体生命的始终。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在于: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错误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化,形成新的正确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则是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使之更加完善。再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与原先的不一致,而继续社会化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原先的相一致。再社会化过程是一种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向另一种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基本的、急剧的、迅速的改变,不适应感很强烈;而继续社会化过程是逐渐的、部分的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8、。再社会化有两种方式:主动的再社会化,通常称之为自觉改造,即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活动、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强制的再社会化,通常称之为强迫改造,对违法犯罪者判刑或实施劳动教养,就属于这种方式。1.4社会化特点社会化过程有主动性、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等特点。主动性。每个个体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贯穿于个体的一生。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个体一生要经历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方式,因此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个体特点和所

9、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于社会化,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教育学侧重自然人的个体化,公共政策管理侧重政府组织的社会化。1.5社会化依赖的因素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活动3个因素。自然基础。即个体的自然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指挥系统,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自然前提。对于自然人来说,自然基础是自然人的生理系统,其指挥系统就是人的神经系统;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自然基础就是组成组织的物质基础,包括组成组织的人员、物理环境等,其指挥系统就是管理系统。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

10、,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友伴、群众、宗教、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体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中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性质和表现形式。如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造成人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社会化大生

11、产和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化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使金钱至上主宰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切;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不仅扩大到很广的范围,而且渗透着集体主义精神。1.6社会化外延(1)政治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体现在如何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政策、以及个体政治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2)民族社会化指热爱和忠于所属民族的优良传统、风尚、风俗,但这并不是盲目排外或把自己所属民族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中华民族的民族社会

12、化水平是很高的,即使是长期侨居在国外华人,仍然保持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不同。据美国J.L.塔普等人研究发现,个体法律推理有3种水平:习俗前水平,因害怕惩罚而遵守法律,不明白必须遵守法律的道理,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习俗水平,认识到社会需要有控制管理,才能使这个社会有秩序和存在下去,并以这种习俗的认识,去理解为什么要制定法律。这是一种中等水平;后习俗水平,能通过抽象的法律概念来证明法律存在的合理性,懂得为什么要遵守法律的道理。(4)道德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

13、会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道德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5)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形成社会对其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社会、民族、文化等的不同,对不同角

14、色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在角色社会化中,按照社会化依赖因素,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自然属性差异。不同角色的自然基础差异造成的自然属性差异。如不同组织的组成人员差异、所在地理区域差异,自然人的性别差异等。社会属性差异。不同角色的社会基础差异造成的社会属性差异。如组织的阶级差异、行为目标差异,自然人的人格特征差异等。行为方式差异。由于角色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对于自然人来说,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6)行为社会化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自己的、合适的行为方式,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社会规范

15、,理论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组织而言,行为社会化包括组织的集体行为和组织原则、专业知识等;就自然人而言,包括职业技能、个人习惯等。(7)语言社会化语言是社会化的基础,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体社会化是以语言通用化为前提。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就自然人而言,语言指的是自然语言;就组织而言,还包括组织语言、专业语言与规范等

16、。1.7社会化载体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很多,就“人”的方面来说,有父母、教师、同伴、领导等;就物的方面来说,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这些媒介对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12.生产社会化(production socialization)生产社会化理论是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的理论概括,马克思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历史状况和主要趋势,把生产社会化主要理解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认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矛盾,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的结论。其实这只是狭义的生产社会化,即社会化大生产(soc

17、ialized mass production)。所谓社会化大生产是指通过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各个行业的生产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2.1生产社会化的主要涵义 所谓生产,就是用工具创造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3从生产的定义来开,狭义的理解,生产的产品仅仅是指物质资料;从广义上理解,生产的产品还包括非物质资料,如信息、管理活动、艺术作品等等。因此,笔者认为,生产社会化,应该涵盖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

18、说,生产社会化包括以下3个过程:(1)初级社会化:生产者初创阶段。生产者从其所在社会环境中获得社会行为规范,并努力使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使自己得以生存。(2)中级社会化:生产者成长阶段。生产者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根据自己的组成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行为,使自己发展壮大。(3)高级社会化:生产者成熟阶段。生产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上述生产社会化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过程不是绝对的:有些生产者,从其产生伊始,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如一个新的国家职能机构的产生,它就同时存在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化三个方面的行为,新机构的创建与发展,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来影响社

19、会行为规范,并积极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社会是复杂的巨系统,社会剧变、改革,都有可能使生产者在任意状态下创建、灭亡或某一生产者突然壮大。如战争,可以毁灭许多生产者,社会变革也可以加速许多生产者灭亡,并有可能促进新生生产者迅速壮大。由于生产者的组成决定了生产目标,具有不同目标的个体会按照目标组成生产者。因此,不同的生产者的不同行为,对社会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就自然人个体而言,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它的行为方式大不相同,有奋进型的,终生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有普通型的,终生默默无闻;有享乐型的,终生追求享乐,甚至于为了享乐不择手段,坠为堕落型,危害社会。生产者也是这样,一些积极型社会组织(生产者),积极谋

20、求社会和谐发展;多数普通的社会组织(生产者)为了本身利益的同时,努力生产,为社会发展默默作出贡献,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少数社会组织不顾社会总体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危害社会,甚至于蜕变成反社会、反人类、反发展的邪恶势力集团。不同的社会组织,目标不同,它们的发展过程也不完全相同,寿命也不相同。2.2生产社会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从生产社会化过程分析可见,生产社会化具有三重含义:生产产品通过社会化,实现商品交换,在商业化社会里,社会化程度越高,商业化程度也越高。社会化促进生产集中化、大型化、全球化。社会化促进社会分工,使生产更加专业化。社会化使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和谐。

21、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集团化,不可避免会出现技术垄断、行业垄断,这就要求政府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及时以合适的方式遏制垄断,杜绝两极分化。2.3生产社会化对生产结构的调节生产社会化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这种分工协作既包括各个中劳动力要素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还包括其它生产要素的分工。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生产结构的调整:(1)生产社会化基本规律,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2)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影响这种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现实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由社会在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且这种社会需求的结构,即提出

22、对各种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生产部门。二是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决定着生产各种一定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也就是,当社会对某种产品提出需求时,在该生产部门应投入多少社会劳动,就取决于该部门的生产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这些生产条件就从另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量在各部门的分配。(3)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价值规律的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分散的商品经济中,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自发调节来实现的。二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

23、断阶段以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是在依靠价值规律调节的同时,国家对经济也进行了干预,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和国家的干预来实现。2.4生产社会化在当代的新发展(1)企业社会化在当代社会生产发展中,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通过集中化,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集体力量)和规模效益;通过社会分工,实现专业化,提高劳动的个别生产力和专业生产水平。无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第一种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集中和垄断(主要是横向一体化),美国的微软公司、INTER公司都是这种典型代表,而且这种形式的集中和垄断是集中和垄断的主要形式;第二种是以一定的社

24、会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分工为特点的集中(主要是纵向一体化)。第三种就是二战以后出现的所谓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这是一种混合一体化。正是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一体化,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资产总量的增大,有利于实现资产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付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新产品、新地域、新领域的开发。社会分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和结果。一种是从集中化的生产中产生社会分工,即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企业之间的分工,这里存在双重的结果,一方面,一部分生产从原有的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了,由另外一些独立的企业来

25、承担,因此原来的企业在生产内容上变小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原有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可能变得更大了。社会分工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分工关系,即创造原来没有的生产,这一点在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利用新的技术发明,生产和提供以往并不存在的新产品和服务。1(2)政府社会化政府机构的目标、职能、行为方式与其他社会机构完全不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济为行动手段。政府则是以全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公共行政管理手段(其中以法律为主要手段)来调节各社会阶层关系,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

26、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为了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政府社会化必须以以下四个方面为重点:紧紧抓住社会发展新动向,研究社会发展动态,制定社会发展对策,倡导发展新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公共政策和行为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政府组织机构和公共管理行为也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对社会成员服务专业化、技术化、综合化、双向化,搭建政府与社会成员间无障碍沟通平台,实现政府与社会成员共同进行公共管理。4,5(3)其他组织的社会化其他组织的社会化,则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谋取本集团利益,对于一些公益性组织,则是在志愿者自发或在其他组织支持下运作,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是政府公共管理的补充,弥补政府管理的缺陷。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社会化DB/OL.2杨欢进.反思“社会化大生产”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6-173汉典.生产DB/OL . 4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J/OL,科学网(2008-1-11 )5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知识论坛,(1999-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