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007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都坪镇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镇远县2009年乡科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刘  群 2009年8月22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核心又是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缓慢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难点,而且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农村的社会稳定。现结合都坪镇情,就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与对策谈些见解。 一、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根据调查了解,我镇发展增收存在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农意识没有真正得到转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经过近3

2、0年来的改革开放,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60%的农户依然存在“养牛一头为耕田,养禽几只为买盐,养猪一头为过年”的小农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十分低下。 2、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全镇主要还是种水稻、玉米、洋芋为主,产品单一,增产不增收。虽有特色农业,但没有形成产业化经济,还是不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目前全镇尚有60%以上的村民小组未通公路,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未能保证农业用水,近4000亩稻田靠天吃饭等。 4、贫困的面大,贫困程度深,全镇贫困村还有12个,占总村数的74%,有近4000人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5、教育

3、投入不够,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乡镇无职业教育场所,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文化知识教育未能得以开展。 6、财政对农业投入不够,虽然中央财政近几年来大幅增加了农民种粮补贴,但在补贴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致使土地搁荒,粗广放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7、政策引导与群众响应不协调。 二、农民增收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业的领导 农业是一弱质产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既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承受市场和政策的风险,因此,政府要着要于大局,切实加强领导,把抓农业不仅作为一项经济任务,而且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4、稳定则经济的稳定,国家才能稳定。解决好农民的认识问题就是使他们进一步转换观念,逐步摆脱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习惯,破除温饱农业的思想,树立现代农业、开放农业、市场农业的观念。这样才能促使农业在新的条件下,更新体制,适应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2、加大对农村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极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一是加大对农村通村通组公路的投入,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通村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差别极大,由于地处偏僻,目前有60%的村民小组尚未通公路。且这些组都居住在山坡上,相修路,山高坡陡,切割深,难度大,所有

5、的物质只有全靠人力肩挑背驮,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适应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所以必须编制我镇通村通组公路规划、,采取财政投入为主,群众自筹相结合的逐一修好通客车的乡村公路,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较大改善。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且维修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二是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我镇只有修改好水利基础设施才能实现农业旱涝保收。三是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质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初目标,而优质产业的前提条件是科技和人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人员短缺,全镇农技人员(包括乡土科技人才在内)不过15人,只占全镇人口的0.08%,全镇189平方公里的面

6、积仅靠这几个人来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又怎能谈得上科技投入呢?所以修建乡村职业技术学校,配足师资,建立长期的培训计划,用3050年时期加强科技教育的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增加科技含量,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四是资金筹措方面建议将种粮补贴转为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广大群众更实惠,更受益。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组织实施规模化经营 近几年来,我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绝大部分农户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不合理,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状况,这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

7、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坚持以市场需求,制定切实的生产发展方案,做到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一起抓,建立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使之成为支柱产业,这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五是组织实施规模性生产,农村改革至今,农户专业化水平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如果长期处于小农生产,不扩大规模效应,不论怎样努力,农业难以有大发展。因此,政府在农业工作中,要加大统筹力度,组织规模性生产,积极进行市场信息反馈,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逐步拉开档次,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性产

8、业。结合我镇实际,将天印、拱桥、下屯规划为天印贡茶基地和烤烟基地,将天印至地花龙江河沿岸坝区规划为杂稻制种和蔬菜基地区,将马家坪、大坝、新寨、坳背规划为畜牧业养殖区。 4、解决好政策引导与群众响应不协调问题。一是做好用市场的规律的知识来说服引导群众。二是引导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做给群众看。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让群众自愿接受。三是建立好农业项目风险保障基金。因为群众为弱势群体,经不起打击,一但失败,再好的产业也就无法实施了。因此通过做好以上几点,政策引导和群众响应得到协调发展。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很多,任务相当繁重,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众,不但需要法律的保护,政府的帮助,而且还需要自已来保护,从多种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协调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