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069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2003年为首次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从2003年之后,大学生每年的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就业情况却未逐年好转。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建议1.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国的大学生从1999年的首次扩招以后,在2003年第一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到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面,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的趋势。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情况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伴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难,还出

2、现了城镇失业率上升,民工荒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主要的就业问题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就业市场不完善,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下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做以说明。1.1 大学生需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 2003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就业状况却不佳。下面为2003年到201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需就业的人数情况概览。 图1: 2003-2012年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变化2003-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0、660、680万人,但是每年的一次就业率基本在70%75%之间,一次就业率不高

3、。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半年左右才能找到工作,且大多对找到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对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34%的人毕业半年内就离职。2011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毕业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率没有那么理想,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数,以及每年大量的城镇失业人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据统计,2011年,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3267万人,再加上农村每年向城市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可以看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据估计2013年大学生的毕业总人数将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就业形势

4、依然很严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说,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2012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1.2 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一路走高的情形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选择取向,2010年有调查研究表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是本、专科毕业生心目中最受亲睐的就业单位,而一般竞争性的单位,如民企、非垄断性国企选择的比例较低。下面为当时统计出来的结果: 图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麦克斯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指出

5、: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36%。由此可以看来,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大多为可以解决户口,档案和职称等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而对于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他企业,大多不是毕业生的选择意向。在选择好单位进入以后,其相应的满意度也较高。1.3 大学生就业的区域特征大学生的就业不仅表现出来一定的企业单位选择意向,还带有很强的区域分布特征。麦克斯的20

6、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表明,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数代表某区域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的大小。计算方式是三个指标的平均数,包括本区域生源的毕业生在外区域就学后返回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在本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区域就业的比例、非本区域生源在外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然后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 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

7、最高的前5 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省级流动,2012年麦克斯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报告指出,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1.4 大学生就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对比于就业的增长来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下降。如下表所示: 表1:2000-2011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化年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20008.40.970.115220018.30.990.119020029.

8、10.660.07292003100.620.0622200410.10.720.0709200511.30.520.0456200612.70.440.0349200714.20.460.032220089.60.32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0.033620099.20.350.0380201010.40.370.035120119.30.410.0445注:此表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指数和就业人数计算从上表可以看出十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下降地位,除了2011年有所回升。可见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就业弹性一直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未给

9、就业带来改善。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也就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问题,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这样的经济增长势必不能给就业带来很好的拉动作用。2.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存在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局面。“民工荒”是指2009年8月以来,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来,同时出现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是相悖的。但是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的出现都是由于中国市场上的供需结构不平衡

10、所导致的。“民工荒”的出现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的户籍制度等导致的农民工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加大,以及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不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而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则是主要由于大学生的专业以及知识技能供给与市场的需求脱节。而农民工与大学生是两个就业方面不可替代的群体,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导致了“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其次,在大学生的就业当中,还存在相当多的就业歧视。这种就业歧视,不只是简单的性别歧视,还包括对学生生源地区的歧视(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的不同待遇)、对学生的户籍来源的歧视(如对北京户口和外地户口学生在面试时,用人单位比较喜欢北京户口的学

11、生)、对毕业院校的歧视(用人单位大多喜欢招收来自“211”和“985”等高等院校的学生,对非此类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对外貌的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外貌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一些工作可以本科生做的,但是有研究生的话会优先录用研究生)、对社会关系以及经验歧视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就业和求职的过程中都常遇到的歧视问题。再次,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在面试和求职时没有任何的关于劳动合同等的方面的法律知识,不知道用相应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受到侵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利用大学生不懂法律知识或者利用大学生急

12、于找工作的心态,不和大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动用工合同,而是以就业协议代替用工合同。这样,最后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此外,大学生就业面试时,大多存在着因为能力不足的自卑心理、因为没有定位的盲目和从众心理以及面试失败后的挫折和焦虑心理等。这些负面的心理因素严重的阻碍着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以及对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最后,在大学生的就业求职中,还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问题。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都希望招到具有良好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所以,许多大学生在自己的简历上面都会说明编造自己是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和任职经历。另外,北京的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吸引大学生,也会在招聘的时候说明可以解

13、决北京户口的问题,但是在招到大学生以后,却以正在等指标等理由一直拖延,未给大学生及时的解决当初承诺的户口问题。诚信的缺失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信息的不对称而日益突出。3. 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从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可以逐步的分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大学生的就业难可以归结为三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家庭的因素。3.1 社会因素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其就业的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中各个参与方的影响。在就业的环节中,参与方主要有政府、高校,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等。各方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就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1)政府对于政府来说,我国目前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建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改进

14、空间。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市场是分开的,此外,各个地区的就业市场也是相互独立的。就业市场体系的分割和独立,使就业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由此即会导致就业信息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信息的反馈不及时。另外由于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全国的就业服务没有得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在我国每个地区的就业保障服务水平都不一样,就业后得到的劳动保障不统一,这样,就导致了地区的就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就得不到有效的转移和流通,导致了就业效率的低下。此外,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国政府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

15、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 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 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毕业生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这样我国的大学生难免会存在就业的体制性障碍。2)高校从高校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难最应该负责的是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与企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实践环节相脱节。由于教育课程的设置偏于理论,缺少实践环节并且有些专业的就业市场已近饱和,但是高校仍然大力招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或者培养出来学生的知识水平已经不适合市场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在就业工作的指导方

16、面来说,高校并未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的就业指导的队伍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就业作出有效的指导。此外,很少有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只是针对大四毕业的学生,而对其他年级的学生并未涉及,这样的就业指导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此外,目前我国本土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面临着一些国际联合办学机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竞争。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通常有着更多的国际知识、视野更开阔,也兼有国内的一些环境知识,这些大学生的竞争力通常要高于本土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这也是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3)企业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来说,我国的企业在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17、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一些福利待遇好的企业、各种就业保障齐全的国企,央企等会受到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欢迎。这是我国近年来的考公务员热的原因。但是,这些企业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只靠这些企业解决就业,必然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失业。另外,很多企业存在用人浪费现象,即能用本科生的地方却要招聘研究生,在一些岗位上要求了许多过高的就业能力,对一些企业加上了很多限制,甚至有些企业只规定只招收男工。这些导致了很多的大学生丧失了就业机会。4)其他在就业的市场中,还存在一些就业的中介机构,但是我国目前来说,就业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这些就业中介机构设置比较散,很多就业中介机构会收取不合理的中介费用,中介机构的管理

18、不规范,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大多的中介机构给学生提供的是临时短期的兼职信息,而长期的职位信息却很少提供。这对解决大学生的实质性就业问题是没有帮助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存在越来越多的“海归派”,这些人有着很强的国际知识,而且对国内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其存在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空间造成了很大的挤压。就业市场中还普遍存在就业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用人单位用人的高标准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时的诚信问题。3.2 自身因素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主要来源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很多大学生上学期间没有过完整

19、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是迷茫的。导致了就业时的盲目性,没有针对性的投简历,就业成功的机会当然很小。此外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很理论化,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好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别说具有相应的知识运用能力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的参与社会实践,导致了自身实践能力的薄弱,实际运用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失败。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缺乏一些求职就业的必备的素质,面试时的紧张,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或者面试时没有可以展示的才能,这些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从大学生的心理和观念方面来说,大学生就业时,一味的寻求待遇好的大国企和央企,而对小企业不屑一顾,这些导

20、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的失败。大学生在毕业时对未来自己的工作的工资薪酬期望过高,导致了很多工资相对较低,但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岗位和企业被大学生所放弃。另外,大学生创业的意识薄弱,没有创业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水平。3.3 家庭因素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大学毕业生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觉得上完大学就等于抱着金饭碗,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如果孩子只能得到一份和农民工差不多的工资水平的工作,家长的心理会极不平衡。这些过高的期望无形中会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在求职时甚至只会选择家长期望的那些岗位,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的求职肯定缺乏竞争力。在一些家长的身上还存在一定

21、的攀比心理,如果身边有人家的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却全然不顾自己孩子的能力和工作偏好。大学毕业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会显得非常困难。4. 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从以上所描述的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症结,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对策来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改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4.1借鉴国外经验4.1.1设计基层工作的政策激励我们可以借鉴日美等国的做法,在就业政策上出台更具体的就业补偿优惠措施。比如说对于我们近些年来鼓励的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的做法,如,去新疆等西部的地区,我们可以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像对于去新疆实习半

22、年的毕业生一次性给予5000到10000的补助,对于以后留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考虑给予住房的优惠性政策等,并且完善其在新疆的各种社会保障工作。4.1.2完善劳动就业指导体系另外,可以完善统一我们的劳动就业指导体系。如日本的就业工作基本上政府为主导的。厚生劳动省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介绍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厚生劳动省中的职业安定局业务指导课是具体的职能管理部门,日本各大学内部的就业指导部门是直接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这样一个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目前我国全国性的就业体系尚未建立,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不高,并且就业指导的工作并未贯穿于大学四个

23、年级。以后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学习国外,如美国的经验,从小学的时候开始做起,小学时期就开始用一个标准的可测量的测评工具来评估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指导学生有所侧重的培养自己的能力,之后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贯穿这个指导原则,始终差异化的培养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培养出来后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各有所长。以后大学里面可以开始就业指导的专门课程,从就业信息,就业问题对策,面试求职等方面来有所强化。4.1.3建立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其他借鉴日美等国的做法为对政府制定的就业指导政策的信息网络服务。目前我国的就业信息比较的分散不集中,对求职的学生来说搜寻职位信息的成本很大,以后我国可以考虑由政府指定

24、或者设定一个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由其建立相应的就业网络信息服务和开展各个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个就业机构就可以相当于一个就业的中介机构,及时的发布一些就业信息,当然,这个就业中介机构更为正式,为政府所主导,各个需要招聘的用人单位都需要在这个中介机构进行登记和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这样,我们的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就可以建立并得以规范。4.1.4监督评估政策运行在政策制定后,我们要监督这些政策的执行并评估政策的运行效果。这个可以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进行。以此使我们的政府为主导的就业体系得以健康的运行。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未覆盖到所有企业和个人,这样

25、无形之中造成了就业的选择趋向。如果我们的政府可以将社保体系通过立法覆盖到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职工,这样我们的就业的一些矛盾如就业扎堆的现象就可以得以部分解决。4.2高校各方面的改革除了借鉴国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国家,我们的高校方面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高校课程的设立和改革。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应当设立一些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想法和打算。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在各个年级阶段分层次开设,而不是只是为了大学四年级的同学准备,只有这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提高。高校也可以积极发展校友资源,校友是我们高校可利用的关系网络,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对于校

26、友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校友资源未发挥其应有的就业带动作用。我们的高校,可以尝试建立校友的资源库,将毕业的校友信息集中记录建成一个信息库。然后,定期更新,并且和校友们保持常态联系,定期邀请校友回校宣讲自己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学生的就业工作予以指导。也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大型的校友回校访问,和在校毕业生进行双向互动。这样也有利于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境地。4.3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我们科研考虑实行校企合作的方式。这样的校企合作不只是简单的校企的“产学研”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参与的方式上改革,例如,可以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基地,管理上实行高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对学生负责。学生

27、的实习的评价来源于高校和企业双方,这样不仅是高校对学生负责,企业也负责评价学生实习的质量,这样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另外可以使高校在与其合作的企业内设立开办“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精力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此外还可以鼓励校企联合办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使企业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支持。4.4发展非盈利组织另外,我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能够大力发展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并使得政府在非盈利组织运营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给予他们财力的支持和监督,这样非盈利组织也能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的非盈利组织

28、可以大力发展的为教育和医疗机构。4.5转变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首先需要转变就业的观念。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的意识薄弱,如果能够有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大学生的就业就会改善很多。如国外均有一日元公司或者一美元公司,这个我国也可以采纳,如可以鼓励大学生设立一元公司,五年内缴纳完其余的注册资本。也可以对大学生设立的公司给予其他政策上的优惠。只有大学生的创业风险降低,大学生才能乐于去创业。而大学生自己也要有创业的意识,能够有管理一个公司的能力和专长。此外,大学生在实际的求职和就业中,需要有错位竞争的意识,在求职的时间上避开求职的高峰时间,在求职的区域和行业上要选择那些不会扎

29、堆的热门区域和行业,同样对于求职单位,不要一味的追求大国企和央企,可以把目光转向发展潜力好的外资或者小企业,另外在求职的方式上,要有针对性的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只有拥有错位竞争的意识,大学生求职的成功率才能得以提高。总体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都作出一定的努力和改变。政府主要是在各项就业的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上保障大学生的就业;而企业需要给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作出的是指导和教育的作用;而大学生自己则是内因,要提高就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这是其求职就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多方面的全力配合,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才能很好的得以解决。

30、参考文献:1 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 人口学社, 2008,(1),10-142 周骏宇,李元平.人口流动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中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9-233 曾晖.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其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397),61-634 刘勇. 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J. 大学教育, 2012,(7),76-785 董志,李颖. 从信息不对称和就业风险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08,(4),63-656 夏凤军,祝仁涛. 错位竞争:

31、大学生就业中的另类思维J. 准海12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1),122-1247 卢小三,王吉成. 错位竞争: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J. 学习月刊,2012(7),96-978 王翠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 继续教育研究,2012(9),83-869 王晓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大学教育,2012(7),77-7810 邹治,陈万明. 非营利组织: 政府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10(3),104-10711 李宝芳.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J. 热点透视,2011(3),17-3012 吴立保,张斌. 日本及美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2011(9),49-5413 吕海金,左常江,赵忠坤. 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路径探讨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6-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