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300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况与因应对策之探讨钟任琴 张铁军(朝阳科技大学,台湾 台中 420) 摘 要:在世界各国之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提升其竞争力的情况下,如何让台湾的产学合作能提升研究成果的质与量,并藉此提升产业技术与人才培育成效,已成为台湾产、官、学界十分关注之焦点。基此,为能有效强化台湾高等技术院校产学合作之成效,以及解决目前所遭遇之难题,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之因应策略来应对:建立更具诱因的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投入产学合作项目,建立产学互动之信任感与合作意识、协助校内各系所组织跨领域之合作团队,建制更弹性的新创合作模式。此外,面对台湾高等教育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强化产学合作、发展应用性研究将

2、可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技职院校)胜出的蓝海策略。订定适当的产学合作规范,则可在高等院校参与产学合作的同时,秉持其学术专业性,以体现教育本质与使命,最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产学合作布局也须着眼于国际化。关键词:产学合作;技职院校;智慧财产权;策略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4(2008)02-0002-11序论台湾之技职教育一直以来,就是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其主要的教育目标。近年来,台湾在产业结构与科技的快速的转变下,技职教育所培育的人才与企业需求难免因而有所落差。基此,在社会环境快速变迁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方向,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内涵,

3、以使其毕业之后,能“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手”,已成为各技职院校急需克服的课题与必须达成的目标。再者,全球经济发展已经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唯有能够快速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在产业创新与商品化上,才是维系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邱邦洋,2005),故近年台湾教育部门所积极提倡的产学合作,即是让学校现有设备、研究人才与企业的应用研究充分结合,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藉此提升台湾产业界间的研究发展水平。 收搞日期:2007-12-03作者简介:1.钟任琴(1950- ),男,台湾云林县人,朝阳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2.张铁军,男,朝阳科技大学企管系副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博士。此外,林聪明(1993)也提出

4、,技职教育学生较缺乏实务经验,而主要原因为老师缺乏实务经验、课程未能及时更新及产学合作未能推广。基此,为了避免学生跟实务界产生严重落差,以及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产学合作”乃是强化学生与业界间关系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产学合作及人才的培育”,Rahmetal(1988)、Surmney(1989)与Chen(1990)等学者甚至认为藉由产业界及学术界间的相互合作,才能提升产业及国家竞争力。鉴于以往台湾各高等院校的产学合作通常仅止于产学双方资源的交流,学界与业界也多半独立行事,且多为较小规模的合作案,并无法真正整合其资源及能力,因而其功能也不易发挥。基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20

5、02年经评选后成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负责各区产学合作行政及媒合工作,并整合区域内产官学研设备、人力等资源,亦拟定了产学合作的相关作业要点(黄月香,2004)。继之,更于2003年将产学合作执行成效列入技职校院综合校务评鉴项目之一。由此可知,产学合作将成为提升技职校院竞争力及建立实务特色的关键点,因而如何扩大学界及产业界的合作及交流,就成为目前台湾技职院校建立自我特色的主要课题。再者,就过去台湾多数的技职院校推动产学合作的经验来看,在产学合作发展的初期多半以“校外实习”或“建教合作”方式来落实产学合作,即藉由将产业界的实务经验融入学校课程的教学内涵中,以期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务相互印证,藉

6、以达成“做”(Learning by doing )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藉由与产业往来的机遇,将学校丰沛的科研成果与人才,逐步与企业结合,形成互利双赢的结果。此外,台湾的研发水平与先进国家相较,诸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不论就总研发经费或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例来看,皆有不足的现象(邱邦洋,2005)。其次,台湾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相较,则较缺乏雄厚的资金来投入庞大的研发经费。基此,台湾的中小企业在自身资源缺乏的不利情况下,也唯有透过产学合作方式取得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产品开发、生产制程上,才能不断提升自身与整体产业的竞争力。相对的,对台湾的高等院校而言,近

7、年来由于教育和研发经费的缩减,使得各大学必须采取更积极的作法,另觅经费的来源,也因此导致了大学研究发展不再完全以理论为导向,而逐步转向应用及实务方向发展。综言之,在企业逐渐了解到大学在产业科技创新的研究潜力与能量后,纷纷参与大学的产学合作,而促使台湾的产学合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有鉴于此,如何结合学校及业界资源,经由有效的合作途径,以达成产学合作的预期目标就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课题。基此,本文将就产学合作之意义、合作类型及模式、产学合作之效益与障碍、台湾产学合作遭逢的问题及因应对策,逐一论述之。2 产学合作的意义及内涵从产业合作的对象来看,“产”是指公民营企业、政府机构及其实验研究机构等对象,“学

8、”即是政府所属学术研究单位、教育体系之学校等学术机构,而“产学合作”系着重于产业界及学术界间的各类型合作项目的规划与执行,而其推动之步骤为:观念建立、制度设计、示范执行、推广观摩及成果扩散等(林炎旦,1997)。产学合作之定义,如表1。 其次,“产学合作”其主要之目标,包括:人才训练、产业升级及经济成长等目标。刘锦龙(1983a)认为影响台湾企业与学术机构合作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人才、(2)仪器设备、(3)信息、(4)经费、(5)奖励、(6)市场、(7)环境、(8)研究发展接触媒。此外,洪荣昭、张吉成(2000)调查大学进行产学合作之现况后指出,其主要内涵,包括:人才培育过程之教育训练

9、、顾问与咨询、研究与开发及检测服务等4大类型,其中人才培育是其他合作项目的基础,经由人才培育活动之推展,提升了学员的基础能力和适应变迁的能力,因此人才培育之合作是发挥产学合作长远效益的主要项目。综言之,产学合作活动中,人才培育主要落实在:办理研习班、提供企业界人员在职进修、企业提供奖学金计划、合作学术研讨会等。有关建教合作与产学合作之比较,详如表2。表1 各学者对产学合作之定义作 者定 义林海清(1991)产学合作又称Teacher Industry Linkages,主要是源于建教合作,但却不等于建教合作。BloedonStoke(1994)产学合作为一种介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研究活动及计划,

10、而此一方案的经费是由企业所负担。林清和(1994)产学合作是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和充沛的研究人才,让学术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研究结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术理论与企业单位的需求能有更密切的配合,提升国内的研究发展技术水准。杜瑞泽(1996)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建立管道,加强教育界与产学界双向交流,促进相互关系。康自立(1997)杜瑞泽(1996)主张产学合作为在组织目标的引导下,学校与其性质相关的社会机构,为求资源的有效利用,或理论与实际之有效整合,基于互惠原则来共同努力,以使合作目的能实现之全方位合作措施。江义平(2000)产学合作应是教育单位以本身教学资源,结合企业厂商之相关

11、技术资源,使理论教学与实务应用相互配合之合作策略。吴亚君(2001)产学合作是指产业界与学术界双方进行之活动。李明义 (2001)产学合作系指,配合产业技术升级,整合学术界、产业界之教学与技术资源,促产、学界互动、互惠以达成学校为产业界培养实务人才、提供加值再教育及产业关键技术知识引进、生根、创新之目的。汤尧、成群豪(2004)产学合作为学术界及产业界二者之间的相互辅助、共同研发。吴清山、林天佑(2004)产学合作系指企业界与学校相互合作,一方面落实学术界先导性与实用性技术研究,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术界应用研究,培植企业研发潜力及人才,达到研究、训练、信息提供和人才培育等功能。表2 建教合

12、作与产学合作比较表项目建教合作产学合作理论结合学校理论与实务训练学校理论及企业实务合作对象1.生产性工厂为主。2.以学生参与为主。3.以高职阶段的学校为主。4.以工业、医护等实用性类科为主。1.政府机构、公营事业、民营事业研究人员、工程师与教师都是参与的对象。2.各种技术职业教育类科。3.技术职业教育中各级学校与研究单位。合作对象1.提供技术人力。2.培育基础技术人力。3.以地区性需要为主。1.各阶层人力的培育。2.培育内容为养成与在职教育。3.以合作双方的目的为内容主干。合作效益学生、教师受益。企业、学校、学生受益。合作范围以学校见习为主。涵盖行政配合、师资交流、设备技援、经费资助、课程规划

13、、教材编制、弹性学制、研究发展、法令规章等。合作目的1.协助学校训练学生。2.提供学习新技术、设备的机会。3.提供稳定的基础技术人力。4.以辅导就业为前导。1.训练学生、教师、工厂员工与管理人员。2.提供双方学习新技术设备的机会。3.以合作需要为优先考虑。4.提供产业界合作开发的畅通管道。5.提供学界自筹经费来源。资料来源:林炎旦(1997),专科学校建教合作策略内涵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未出版博士论文。3 产学合作类型与模式由于产学合作的类型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分类,而产业界与高等院校的产学合作方式则会因双方的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学校有不同的类型(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普通大学与

14、技专院校、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师资及办学目标(科研人力的教育或实作人力的培育),因此目前技专校院与企业界之间的合作方式不胜枚举。蔡吉胜(2001)所汇整出产学合作的类型,如表3。表3 产学合作的类型合作的类型内 涵研究计划型1.业界提供资金委托学校教师进行项目研究。2.学校将研究成果技术转移给业界。3.业界与学校共同组成项目小组研究设计开发新产品。4.业界到学校育成中心设研究室。推广教育型1.学生到业界参观访问、工读或实习。2.业界委托学校办理员工训练或在职进修。3.业界人员赴学校兼课。4.业界捐款、提供学生奖助学金或赞助学校办理活动。5.业界对学校课程设计的咨询。6.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业界访

15、问研究。技术服务型1.业界委托学校做产品设计、检验及测试。2.业界委托学校办理技能鉴定或竞赛。3.教师协助企业经营诊断及技术改良。资料来源:蔡吉胜(2002),“大专校院产学合作运作系统之建模”,建国学报,第21期,337-345。再者,李明义(1997)从人才培育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观点,认为高等技职院校与产业界合作的过程,高等技职院校系从实务教学之需求出发,而产业界则从学校实际教学所需之设备、教材和实务应用经验来提供其资源。至于产业界则由其技术提升需求出发,企求取得高等技职院校所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可迅速导入产业界之产品研发与制造。此外,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的报告(

16、1999)指出,OECD国家之产学合作关系约可区分为7类(曾铭深,1999):1)一般性研究(general research support):此为大学和企业间最典型的合作关系,即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助设备、设立奖学金或其它研究设施等方式,来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为大学的研究人员个别与企业就某个研究计划进行合作的研究关系,由于很少有一个人或一个单位能够涵盖跨越所有学门的知识,因此不同的学门或研究人员的合作或交流,便成为相当的必要的一环,同时也较容易成功。3)契约型研究(contract resea

17、rch):针对企业主本身的需要而进行,企业为了减轻研发投入的负担,乃将部分研发活动委外进行,以契约的形式和大学合作进行特定项目的研究,使厂商以较少的经费获得其所需的成果。4)知识移转和训练计划(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 schemes):大学和企业界的合作也可透过知识转移和人员交流来完成,例如大学教授可以担任企业界的顾问,针对其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意见。同样,企业界也可以透过合作计划,对大学的课题、研究计划提供意见。透过这种知识交流,将可使双方之研发更有效率。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为了鼓励企业界和大学拓展合作关系,政府大多编列固定预算资助二者所

18、共同进行的研发计划,特别是针对一些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以达强化企业界和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技术移转,让业者的研发投入发挥杠杆效用,以及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研发能力。6)研发联盟(research consortia):为了强化国家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各国政府有时也会针对特殊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这类计划(或项目)一般必须由企业界、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形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才可能成功,并且取得政府的赞助。此类计划有些是属于较竞争前期(pre-competitive)研究性质,有些则是较接近市场竞争阶段的研究。7)共同研究中心(cooper

19、ative research center):OECD国家在促成产学合作上,为整合高等院校中的各项资源,一般都以在大学里设立共同研究中心的方式,以强化大学基础的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尤其在整合跨领域的研究方面,希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企业界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具有发言权。台湾最近的例子,就是鸿海集团的郭台铭先生捐赠150亿台币给台湾大学,以建立其质子医疗中心;再者,台湾一般普通大学与技专院校在产学合作落实的形式上也具有某种差异,详如表4。表4 台湾一般普通大学与技专校院产学合作落实形式之差异比较学校类型内 涵普通大学人才培育、学术研发成果之移转、产学合作共同研发、产业界委托研究案、政府委

20、托大学代管工业导向的研发室、厂商赞助之实验室、进驻创新育成中心、一般性的研发赞助等。技专校院奖学金式合作、委训式、在职进修、推广教育、建教合作、三明治教学、参观访问、寒暑假校外实习、项目研究、专题制作、师资交流、设施交换、委托开发、代办技检与竞赛、进驻创新育成中心等。资料来源:徐作圣(1999);李仁芳(1998);李明义(1997);萧锡锜(1994)。 此外,以下就萧锡锜(1997)所提出之技职校院产学合作模式加以说明:1)三明治课程:此类课程的安排采用“理论-实务-理论”或“实务-理论-实务”方式进行,其形式与三明治相似,故称为“三明治课程”(吴清山、林天佑,2004)。此种课程是由学校

21、教育与企业实作交互合作进行,并以学生所学本科作为企业实习的主要内涵,如餐饮系同学到观光旅馆的餐饮部实习。2)建教合作:建教合作方案是由学校与企业机构合作,安排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学科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安排学生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康自立,1985)。此种方式对企业而言,也有助于其取得符合所需之专技人才。3)寒暑假实习:此种方式之主要功能为使学生藉由实习及早接触实务性工作,以了解未来就职方向,并且印证所学与了解所学之不足,以便未来返校后可调整其研习方向,来满足个别学生的就业需求。由于学生至校外企业实习活动期间通常较建教合作的期间短,约为1至2个月,所以企业界分派给实习生的工作一般

22、而言内容较为简单,过程也容易控制,且双方讯息可完全沟通,不确定因素小,工作可标准化的程度高,故学生较容易适应学习。4)专题制作及项目研究:目前台湾技专校院多数学生设有毕业专题制作,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及早接触到实务性知识。目前毕业专题制作的主题选定,多半以具有实务性或新兴趋势之课题。其次,在专题制作的过程中,因常常需和企业配合实施各项访问或有企业支持才得以进行,故在双方的互动中,学生可了解企业的实务运作过程及应用,企业也能由学生的专题成果作为往后决策及改善的方针,并可因此建立双方未来的合作关系。5)参观访问:近年来由于学校日愈重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落实,以及企业增加对学校回馈,故学校老师

23、带领学生参观访问企业的机会日愈频繁。惟参观访问形态的合作方式,主要为运用学校与企业间的人际网络关系(如校友关系、地域关系),使学生参观访问时,经由企业所愿提供资源,增进学生对企业一般性营运概况的了解。至于企业则可藉由学生参访机会来营销企业与提升企业形象,进而在未来增加吸引优秀人才赴该企业服务的机会。6)师资交流:此为学界与产业界人力资源交互提供使用之模式,使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利、发明可为产业界所用。过去教师借调至民间企业或是至企业兼职皆有许多限制,近年来这些限制已逐步解除,例如近年已有许多学校推行所谓“3加1”计划(如云林科大、朝阳科大等),即教师在学校服务3年,便可赴企业1年,之后再返校

24、任职。此一措施有助于深化教师的实务操作经验,以及更贴切掌握业界发展动态和趋势。7)创新育成中心:在 1996年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订定“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置育成中心要点”,辅导台湾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及民营企业。设置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以来,迄今已成长至60余家,其中又以学术机构所开发设置的创新育成中心为主体,藉由台湾高等院校所拥有之科研资源,并辅以政府补助成立,而以孵化具有前瞻性技术之科研成果,逐步发展为具成熟商品化之企业经营模式。4 产学合作效益及障碍4.1 产学合作的效益Ruth(1996)认为学校与企业是无法分割的一体两面,也唯有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相结合,学生才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

25、。此外,Ruth(1996)亦认为,学校与企业的联盟,具有如下优点:1.可由合作学校来培育符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2.可强化教师知识及实作技能;3.可强化学生对未来职场的准备;4.双方皆可获利(如声誉、设备、资源等)。萧龙生(2000)则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国先进国家均重视“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加强产业界与学术界之紧密结合,可加强研究成果之应用,及带动产业成长,提高国家竞争力。此外,徐作圣(1999)指出,随着企业界接受产学合作计划之意愿大幅提升,并纷纷出资和大学合作研发其内部所没有的专业技术,如此不仅可扩大研发的规模与范围,且可共同分担开发的风险,藉此机会厚植在企业的核心能力。戴肇洋(2000

26、)指出“产学合作”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面对产业环境的转变,企业唯有不断地研究创新,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高玉芬、何志峰(1996)则认为产学合作对学生、教师与企业的效益如下:学生方面:(1)增加学生毕业后之工作能力与工作机会;(2)经由学校与企业机构的合作,结合理论与实务,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3)具有职业试探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4)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培养独立、负责的品格,并能增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个人的自我成长。教师方面:(1)藉由赴企业的实务研习,可提升实务经验,不至与业界脱节,并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27、2)掌握并配合实务教学,进而达成实务与理论并重的课程目标;(3)可结合实务经验,提升授课的内容及质量,发挥人师经师的功能。企业方面:(1)调节企业人才的需求,并能储备未来的人力资源;(2)取得学校、教师及学生之专业支持,建立外部网络关系;(3)透过产学合作获得新颖的经营技术,并进而改善经营效率;(4)回馈社会,提升企业形象,并可藉此建立无价的商誉。此外,各学者有关产学合作对高等院校与企业之效益,详如表5。综言之,产业界对产学合作除了能透过与学界的交流,促使生产技术升级、产业经营得以改善,更能藉此培育所需人才。至于学术界也能经由产业界的合作,促使技术教学能切合需要,提升学生对于实务方面的经验。产

28、学合作若能适时结合各界的力量,积极开发技术人力,将可使技职体系学校也同样能培育符合业界所需的优势技术人才。表5 产学合作效益之汇整高等院校企业PetersFusfeld(1982)1.开创研发经费来源;2.经费的运用较自由而限制少;3.提供师生接触实务的机会。1.取得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员;2.接触尖端的研发资源或技术知识;3.需求解决特殊问题的知识资源;4.使用学界的特殊设备。刘锦龙(1983b)1.学生可增广见识、了解企业现状,增加学习兴趣,为未来就业铺路。2.扩增大学中研究机构的知名度,对企业与社会大众的贡献度。3.大学的仪器设备与研究人才可充分发挥。4.增加大学的研究经费与资金募集机会。

29、1.企业可以用有限的经费,运用最佳的人才来协助解决问题;2.企业可以经由合作提高生产力、改良产品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3.企业可以使用昂贵的仪器设备;4.可以吸收高水平的毕业生;5.经由合作,可以缩短学习时间。GeislerRubenstein(1989)1.大学研究资金较匮乏,由外界提供支持,是一项重要的诱因;2.寻找大公司的特殊设备及技术作为互补;3.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1.可以得到一般的技术指导以及接触最新技术发展信息;2.分散风险、节省成本;3.企业本身研究设备、能力、技术互补;4.可以间接获取竞争者知识;5.激发内部研发之创造力;6.招募高质量的人才资源;7.建立技术标准;8.建

30、立良好形象。曾鑫城(1990)1.经费、设备、收入的实质支持;2.教授对企业的参与度;3.研究生的生活与就业。1.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2.技术信息的取得;3.减少企业风险。林清和(1994)1.研究开发人才可随研发目标寻找合适人才;2.研发设备仪器可由产学机构相互支持,可节省庞大的经费。1.研发主题若研发成功,可进一步与产业界的经济效益结合;2.教师参与产业界研发,累积产业界经验,使教学效益更臻理想。徐作圣(1999)1.提升科技发展的知识;2.成本节省;3.弥补研究设备、技术上的不足;4.激发内部研发创意;5.提供学生或研究人员良好的出路;6.获得良好形象与声望;7获得政府补助。1.提升对

31、科技发展的知识;2.分散风险与节省成本;3.弥补研究设备、技术上的不足;4.激发内部研发创意;5.招募新进人员与员工训练;6.有助于成立新的研发中心;7.获得良好形象和声望,以及政府支持。4.2 产学合作的障碍 江秀聪(1984)曾指出,影响研究发展成果之因素有:(1)人员编制太少;(2)经费不足;(3)未受到有关单位重视;(4)与其他单位联系不够;(5)组织不健全;(6)法令不周全;(7)研究方法不熟悉。其次,OECD也曾针对各国推动产学合作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加以汇整,主要如下(曾铭深,1999;熊志翔,2002):1)观念和体制的差距:主要是指学校对于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企业在应用科技成

32、果的决心方面、思想观念和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2)利益和权益的分歧:指学校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衍生之经济效益,在利益分配上之歧异。3)信息和沟通的差异:大学和企业在对科技成果实际价值的评定方面存在不同认识。大学的研究成果未必受企业所欢迎。同样地,企业期盼的科技成果也未必是大学所感兴趣的。4)经费和政策的冲突:主要指大学的研究经费不足,企业不愿进行早期投资或投资的经费较少。此外,部分大学给予从事产学合作的教授之鼓励诱因不足,尤以在升等方面无法给予足够的体现。5)执行面的障碍:由于大学和企业在价值观、工作程序以及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组织和制度层面存有许多不利于产学合作的规定,亟须加以适

33、度修正,包括:研究人员的薪资、升等和报酬、退休金的计算、权利金的鉴价与分配等。6)智慧财产权的归属与利益分配:如何利用产学合作研究成果,往往是造成产学双方无法充分合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双方有必要在合作前,就智慧财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之处理方式建立共识,如此方可避免未来因此一问题所衍生之歧见与矛盾。7)商业化:就产学双方而言,如何将共同研发的成果商业化,应是参与产学合作的最终目的。这固然对促进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却也引起社会大众对大学是否因过度重视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活动,而伤害传统教育本质和研究功能之争议。对大学的长期

34、发展而言,与企业界间的合作关系,是学校应当好好经营的一环。5 台湾产学合作现今遭逢之问题产学合作在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行之有年,执行过程中也面临到一些问题,以下仅就几个较显而易见之问题加以论述(曾铭林,1999;李秋玮,2003;洪伟胜,2004;洪德生,2005;林君,2006;林君频,2007):1)教授升等无用:由于产学合作被定位在服务面向,目前教师的升等、绩效评鉴等,虽已将产学合作纳入绩效考核,但多数教师仍较关注理论性研究,且仍以此类论文作为升等的主要依据(评审也比较青睐此类论文),因而也影响大学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意愿。虽然近年台湾学术界已较以往更加关注到研究的使用价值,但在教师的论文发表

35、上目前仍以理论导向为主,因此在鼓励教师参与产学合作型研究之课题上,目前仍有相当大之改善空间。2)认识差异扩大产学鸿沟:学校与厂商二者之间,在达成目标、成果发表时限、保密协议、技术转移、执行程度、人力需求、经费总额、智慧财产权分配等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差异,对于研究的定义和了解也有所落差,因此经常因为这些差异,而使产学合作项目无法持续,这些复杂的问题也都一再重复上演。3)与产学脱轨的僵化制度:严格来说,由于多数产学合作仍须受到学校会计制度的约制,而学校内部制度为取得一致性,又往往以符合教育部之规定为依归,因此在经费使用与核销上,经常对研究人员造成繁复的申报程序与作业瓶颈,也因而造成研究人员相当多

36、的精力与时间的浪费,包括:花费许多时间与行政部门不停地协调、沟通,以及公文往返的繁复处理等。4)研究成果归属:岛外产学合作的法令限制都较松绑,产业界对学校也有相对的回馈。以美国为例,他们的产学合作研发成果是绝对属于学校,除非业界以优渥的价钱买断。然而台湾目前的现况是所有研发成果几乎都一面倒向出钱的厂商,甚至有私自申请贩卖专利的情况,是故应以绩效、回馈分配等方式来规范,以使研发成果归属处于相对较合理的情况。5)教育本质迷失:产学合作最终演变的情况是否会与教育本质相冲突?例如:老师本身是否因产学合作案而介入产业过深,或走出校园自行开业等问题,都需要从研发专利分配制度、成果回馈等作更通盘性的研议与规

37、范。 6 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之因应对策 Hans(1987)在对22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促进大学与业界合作的因素有:(1)人际的互动及信赖;(2)研究问题必须与企业有关;(3)地理位置必须接近;(4)注意成本及效益;(5)合作必须注意时效;(6)合作必须有弹性。综言之,台湾的技职院校在强化其产学合作上,可朝以下之因应对策来思考(曾铭深,1999;林姵君,2006):1)建立更具诱因的教师奖励制度,导引教师投入产学合作项目:赖致行(2002)指出提升大学教授参与产学合作的方法,包括:(1)学校应当与企业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2)学校应当主动将教师的信息,有效传达到需要参与合作的企业

38、;(3)学校应当从升等、绩效考核、减授钟点、奖励制度等做调整,以强化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意愿,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以台湾中原大学来说,就在96学年通过产学合作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权利金的分配比例上,把老师与学校的分配比例从原本的7:3调高为8:2(张明华,2007)。换言之,负责主导研发计划的教师可以透过已经成功技转的研究成果得到80%的技转金,比过去增加了10%的比例,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参与意愿。2)建立产学互动之信任感与合作共识:维系产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和经营,有赖充分的沟通以厘清双方之认知差异,并进而能促进产学间的互信与共识。基此,有必要在合作案进行前,即就未来所欲达成的目标、成果发表时限、保密协

39、议、技术转移、执行程度、人力需求、经费总额、智能财产权分配等事项,充分进行沟通,以及签订明确契约,以减少双方认知差异之障碍。一旦合作双方建立共同的理论和共识,将有助于提升产学双方之信任度、信任感,而这对于双方未来之长期合作,也将有极大之帮助。3)协助校内各系所组织跨领域之合作团队:由于科技进步快速,因此厂商或业界所欲委托进行之研究案或合作案,通常不只包括单一领域,因此需校内不同学院、系所彼此间相互支持,以满足计划(或项目)所需资源。基此,建立有机式的促进机制,以跨领域的研究团队或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将可提升研究效率与跨领域产学研究目标的达成。4)建制更弹性的新创合作模式:例如各校之创新育成中心可

40、进行策略联盟,以结合多元化的研究资源,辅导更多新创企业,以激发更具效能之产学合作成果。其次,可以政府赋予的租税优惠或纳入创投基金等新创事业模式,以规避现行较为僵化的会计制度,来提升研发效率与研发成果的商品化过程。此外,鼓励企业赞助大学成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或以创新育成中心平台搭起产学桥梁,都是促成产学合作的可行模式。再者,不容讳言的,政府应积极修订相关措施与法规,加速松绑研究经费与设备之使用弹性,以化解法规僵化产生之产学合作障碍。5)以合作双赢创造蓝海优势:面对台湾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大学校院势必尽快找出自己的定位,以建立出自己的“蓝海市场”。以台湾的科技大学而言,如何与一般普通大

41、学区隔出本身优势,强化产学合作、发展应用性研究,可能就是一条可供实行的蓝海策略。换言之,学校产学合作策略好,学生也就更容易就业,而企业爱用技职毕业生、口碑好,则入学率与社会形象也都会随之提升,未来也将可进一步取得更多资源投入产学合作,并因此建立出学校的蓝海优势。6)建立产学合作规范、体现教育本质与使命:高等教育商业化的存在,合作固然有助于产学双方的成长,然而如未能有适当的规范,极可能会落于汲汲营利的面向,因此大学在参与产学合作的同时,更应秉持学术专业性,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们生活进步的使命、达到教育本质的体现。7 结语台湾产学合作近几年在产、官、学三方的同心协力下,诸如产学合作纳入学校评鉴指标与

42、教师考核指标,法规的逐步松绑、智慧财产权分配制度的研议等,促使许多学校都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然而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积极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同时,如何让产学合作“更上一层楼”,以提升研究成果“质”与“量”,实为产学合作当前重要的努力目标(张明华,2007)。基此,各大学不只要努力成为企业的“研究中心”,协助企业发展更先进的技术,更要积极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育中心”,藉由企业挹注的赞助经费来培养符合产业所需的专业人力,才能真正为产业及学术界达到“接轨”功效。再者,因为产业是“活”的,发展方向更是不断在改变,想要了解产业需求,大学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关在学术高塔中“闭门造车”,而是要实际走到产业界

43、,亲身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毕竟教师是产学合作的灵魂,因此能否创造出优异的产学合作绩效,端赖于学校教师的认知、专业素养与投入意愿。最后,当世界各国互动愈来愈频繁,产学合作更不能只是致力于深耕本土,而是要积极朝向国际舞台,寻找更多发展契机,才能为产学合作注入另一股“活水源头”。参考文献:1 江秀聪.在台湾行政机关研究发展单位功能之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1984.2 江义平.以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技术人才资源之研究台湾职业学校产学合作实施现况分析J.技术学刊,2000(1):139-148.3 吴亚君.航天科技教育产学联盟策略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1.4 吴清山,林天佑.产学合作J.教育

44、资料与研究,2004(59):115.5 李仁芳.合作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发展政策报导J.科学技术数据中心,1998(2).6 李明义.“教育部”委办产学合作教育规划J.机械工程月刊学会双月刊,1997(217):19-25.7 李明义.制造科技产学合作教育执行工作报告R.第一届台湾地区大专院校研发主管会议,屏东:屏东科技大学,2001.8 李秋玮.我国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2003.9 杜瑞泽.产学合作于设计教育之重要性研究J.工业设计,1996(2):2-4.10 林君频.中国大陆产业之研究以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台北:政治大学,200

45、7.11 林炎旦.专科学校建教合作策略内涵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7.12 林姵君.台湾大学产学合作现况与发展之研究以学术型创新教程中心为例D.台南:成功大学,2006.13 林清海.影响工职教师支持企业界研究发展关键因素之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1991.14 林清和.产学合作之特色J.技术与职业教育,1994(23):32-35.15林聪明.工程教育与技职教育如何配合产业技术发展需要J.政院第14次科技顾问会议议题一,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实研发成效,1993.16 邱邦洋.影响产学合作计划绩效之研究D.台湾:中兴大学,2005.17 洪伟盛.高等技职校院与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因素之

46、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2004.18 洪荣昭,张吉成.高等教育经营理念人才培育与产业合作R.2000“与全球同步跨越世纪”系列研讨会之四:60-75.19 洪德生.台湾的产学合作关系现况C/亚东关系协会科技交流委员会-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之“台日产学合 作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台北:1A-1-22.20 徐作圣.全球化科技政策与企业经营M.台北:华泰书局,1999.21 高玉芬,何志峰.从策略联盟剖析建教合作J.技术与职业教育,1996(35):51-55.22 康自立.建教合作教育原理M.台北:全华书局,1985.23 康自立.加强企业与科技院校产学合作之研究M.台北: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人力规

47、划处,1997.24 张明华.完善配套、提高诱因J.评鉴双月刊,2007(10):21-22.25 曾铭深.OECD国家推动产学合作之作法J.经济情势暨评论,1993(3):80-98.26 曾鑫城.影响大学与民间企业技术合作的关键因素之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1990.27 汤尧,成群豪.高等教育经营M.台北:高等教育,2004.28 黄月香.台湾科技大学产学合作成效评估之研究D.台中:朝阳科技大学,2004.29 熊志翔.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 刘锦龙(a).台湾企业与学术机构合作模式之研究M.台北:崇德工业发展基金会,1983.31 刘锦龙(b).企业与学术研究机构如何结合从事研究发展M.台北:全国工业总会,1983.32 蔡吉胜.大专院校产学合作运作系统之建模J.建国学报,2002(21):337-345.33 萧锡锜.台湾工业建教合作之探讨J.教育资料集刊,1994(19):1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