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710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画论课程(0745)习 题 集参考教材: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解释:1、宣和画谱P6:中国画著论书。无编者姓名,二十卷,卷首有赵佶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名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整的巨著。2、“六艺”P5: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3、吾道一以贯之P4:“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5、顾恺之P19:东晋

2、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6、历代名画记P19-20: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作者唐代张彦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收藏印记等。后七卷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8、南北宗P28: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然而玄思冥想是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北宋、黄庭坚

3、山谷集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11、画山水序:12、解衣磅礴P105: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P6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画的人,有图之大的宝器,理乱有法制伦常14、林泉高致15、一画P55-57: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16、南齐、谢赫画品P65:17、山水纯全集P22:-北宋、韩拙18、姚最:P66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所著续画品是继南齐谢赫画品之后的一种评品画品的著作。所录画家不分品第,评论计画家二十人。19、贞观公私画录P70:裴孝源著,又叫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

4、考证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20、王微叙画P79: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的主要作用,他以使人从画面上获得自然界的真实美感,激发精神。与宗炳绘画“畅神”有一品。叙画于宗炳山水画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二大文献。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在本质上和“迁想妙得”是一致的,但是字面上更加平易近人。其“师”字提的最妙,师造化不只是重现自然,而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理想和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上。22、迁想妙得P106:愈剑华所说。顾长康,乃指画家作画过程。顾恺之单就文字来解释,就是在构思艺术形象的时候迁作者的思想深入去认识和选择客观世界而艺术构思。这种“迁

5、想妙得”不仅限于人物,只要有生动之可拟与气韵之可侔的,如山水、狗马之类,都要用“迁想妙得”才能创造艺术形象来。23、米家墨戏P98:米家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指写意画随兴成画,故名。24、十六家皴法P103:郑绩将其分为、披麻皴、云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折带、乱柴、乱麻、矾头、骷髅、弹涡、雨点、芝麻、马牙、斧劈。25、画法P14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26、画理P146:指画家对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27、画趣P146: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28、气韵生动P156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29、骨法用笔P156: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用运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方法。30、五彩彰施P168:即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颜色。31、书家八体P170: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五摹印、六署书、七 书、八隶书。32、以形写神P209:用形态表现精神,形态正确,精神才能生动。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P191:-苏轼。反对以形似论画。34、逸笔P194:从形似入手追求神似,运用简洁精练的技法。35、逸气P194:可以说表现作者的清高,也可以说是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36、气韵P231: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

7、。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37、生气P239:活力;生命力。38、神气P239:神情气概;精神气息。39、真气P242:元气。40、士气P242:旧指读书人的气概。41、灵气P244: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42、意境P259: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43、实境P261:指那些描绘实景的意境44、混沌P262: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45、

8、南北宗P300: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46、文人画P299: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9、47、置陈布势P401:“置陈”是指画中形的位置和陈列。画中形之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布势”指布陈发自形内的力量。“置陈”以“布势”为结果,“置陈”法为“布势”服务,必须二者有机结合。48、意在笔先P395: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49、郭氏“三远法”P429: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取景技法名。 宋郭思所纂集的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 (如范寬的谿山圖) 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 (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自近山

10、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如倪瓚的容膝齋圖)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又增一: 郭氏謂山有三遠,愚又三遠者: 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 (如郭熙的平遠) 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仿佛者,謂之迷遠; (如馬遠的山徑春冊) 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 (如郭熙的深遠) 後人合稱為遠。 元代黃公望山水訣合两家之说,谓: 山论三远, 從下相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間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一) 画道论1、*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P1P4答:“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阴、阳两极

11、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道”与“艺”的相互关系:统一的辩证关系。“吾道一以贯之”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6、P72、*为什么说“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P3P4答:画即是道,反映出中国画特有的内外在(内容与形式)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道”,取自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主要以事物发生、变化、发展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为依据。P3“吾

12、道一以贯之”P4,“道”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所有道理。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50-583、简述中国画与“儒教”所言的“道”关系。P2答:“吾道一以贯之。”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的意思。包括绘画。(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P7)“儒教”所言的“道”,指的是“人道”,即“仁”与“礼”;(P6)绘画恰恰将此道理形象化,起到推行礼教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天然,非繇述作”。(P67)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P6)4、简述中国画与“道教”所言的“道”关系。 P1答:道学所指的“道”即是天道。指天地周

13、而复始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P53)此道与画道相通,“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道法自然”,(P1)即反映了道学“任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观。古典绘画强调“解衣磅礴”(P105)和“外师造化”(P86),充分体现了“道”的这一理念。古典绘画所反映出的道学思想,是其认识万物世界的辩证统一思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P195、简述中国画与“禅”所言的“道”关系。 P2 答: 禅学所谓的“道”,即为个体对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自我感悟,并由此感悟而达到完善自我的修身境界。此道反映在绘画方面,则体现为个体对画理的感悟

14、和表现。“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P49)“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9)“我之为我,自有我在”。(P4)“”(P52)以禅论画理。“绝处逢生,禅机妙用”。(P48)“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之于禅理”。(P49)以禅论画法。“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法无障,障无法”。“无法而法”。(P4)“”(P48)6、简释论语:“吾道一以贯之。”P4答:【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

15、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

16、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7、简释论语:“子曰:志于道,据于的,依于仁,游于艺。”P4P5答: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

17、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3、“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有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4“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8、简述石涛“一画”的含义答: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5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6指绘画造型

18、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7二、功能论9、*论述古典论中关于绘画的审美作用。答:绘画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任何一种艺术都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并以“明劝戒”的作用服务于社会。P65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P61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绘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一方面,以“存形”的特殊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史以来社会政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绘画艺术的审美作用;社会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多彩,艺术为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分别列举古典画论中有关绘画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19、论说。P628410、分别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不同绘画题材相应的社会审美作用。P62答:人物、道释神仙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花鸟画、山水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分别举例说明;11、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认识作用。 答:通过绘画认识善恶,例举:P62通过绘画认识历史,例举:P70通过绘画认识社会,例举:P7212、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教育作用。答:通过绘画起到政治教育作用。例举:P68通过绘画起到思想教育作用。例举:P64通过绘画起到道德教育作用。例举:P7613、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娱乐作用。答:通过绘画起到

20、赏心悦目作用。例举:P78通过绘画起到陶冶情操作用。例举:P79通过绘画起到畅神怡情作用。例举:P8114、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调剂作用。答:绘画作品可以起到修身作用。例举:P80绘画作品可以起到养性作用。例举:P78绘画作品可以起到静心作用。例举:P83三、创作论15、*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答: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例“解衣般礴”(庄子。田方子)P105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艺术创作取材生活。例范宽,其人P91。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P116创作表现方面,倡导从“有法”到“无法

21、”、法随自然的法则。A、常以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画。P121、P122B、作画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P118C、观察、写生重视取舍与夸张。P121D、塑造艺术形象追求“神似”。P140表现手法力求创新,提倡“变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P143创作态度要求聚精会神,严谨认真,深思熟虑。P14716、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答:南朝陈姚最续画品。P87唐李嗣真续画品录P88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P90北宋范宽语,见宣和画谱卷十一P91清石涛题黄山图轴P10017、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迁想妙得”(形象思维)的论述。答:东晋顾恺之论画。P106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P108北宋

22、郭熙林泉高致P110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竹记P110明代王履华山图序P11518、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述。答: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P96明代董其昌画旨P99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P131清代郑燮郑板桥集P102清代李方膺题画梅诗P12019、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神似”的论述。答: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P198明代王绂fu书画传习录P140明代鲁得之鲁氏墨君题语P143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41清代郑燮题小幅兰花陶风楼藏书画目P14220、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变法”的论述。答:南齐谢赫画品P132唐代严悰cong后画录P132明代王世贞艺苑卮she言P134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P146清

23、代恽寿平南田画跋P14121、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创作态度的论述。答:北宋郭熙林泉高致P147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48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P148清代郑燮郑板桥集P149清代华琳南宗抉秘P149四、品评论22、简述南齐谢赫品画“六法”。答:P156: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23、简述五代荆浩品画“六要”。答:P161: :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景、五日笔、六日墨。先说气和韵。荆浩把六法中气韵分开来讲。什么叫气?“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画家的思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什么叫韵?“韵

24、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形象,单独显露出来。荆浩把气韵分立为二法,气、韵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指表现对象的神,气韵是完整的词,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评画,仍然用气韵,不作分解。三曰思。荆浩把思作为一法,并说画家要聚精去思考他表现的对象(凝想形物),无疑是指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立意构思活动。四日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要求画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搜妙创真)。荆浩特别重视艺术的真,真是神似和形似的兼备。他说“似者得其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正好的山水画要气质俱盛,也就是形神兼备,自然之物的真和思想认识的真要统一起来。五日笔、六日墨。这是讲笔墨。荆浩曾说过:“吴道

25、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他在笔法记中说:“项容山水,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他对笔墨的重视和追求。在我国古代,荆浩是第一个将笔墨并重的人。谢赫六法只讲骨法用笔,并没有提到笔墨。荆浩对笔墨的解释是:“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形自然,似非用笔。”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笔记之以形质,墨写之以阴阳。”实际上是指具体技法的追求。笔墨应该为以上几点服务,也就是为创作服务,我们不应该成为笔墨的奴隶。荆浩还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骨、气,他解释道:“笔拖

26、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24、简述北宋刘道醇评画“六要”、“六长”。 P162、P164答: “六长”概括了中国画形式美方面的对立统一法则:1、粗鲁求笔,是说粗旷豪放的绘画,要讲究笔墨技法,不能狂涂乱抹;2、僻涩求才,是说描写冷僻少见的题材,也要讲求法度,不能乱画;3、细巧求力,是说在工细精巧的作品中,要表现力量不能纤软柔弱;4、狂怪求理,是说怪异的造型,要合乎情理;5、无墨求染,是说在空白处不是没有东西,而是要表现出丰富的涵义,即“计白当黑”的意思;6、平画求长,是说在平淡中要有深长的意味,即平中见奇,才耐人寻味。25、简述清代邹一桂的评画“八法”。答

27、:P165、P16826、简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画“四品”。答:P17127、简述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画“四品”。答:P155、P171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唐朝名画录一书在裁定画家等格上大体沿用唐李嗣真画后品、张怀瓘画断分品列传的方式,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因而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也称作唐画断,作者著述态度严谨,对于本朝画家画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对采录人书的画家,既记载画家的生平事迹、师承和画作,又对画家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进行论述,所提供的许多绘画史料真实可靠,对画家的品量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唐代的绘画理论特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开创

28、了中国绘画断代史的体例。1.逸 在书画的审美批评中,最早以“品”论画的是南朝著名的评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谢赫已把“逸”作为一种风格加以描述。(1)而真正作为书画品第出现的是在唐代,初唐书论家李嗣真作书品后,效庾肩吾之书品,突出之处另设“逸品”,将李斯、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五位书家列为逸品。而以“逸品”论画的是唐代画论家朱景玄,在其论著唐朝名画录中以“神妙能逸”品论画。置神妙能三品于逸品之前,其将张怀瓘的神妙能三品与李嗣真的“逸”品溶为一炉,而成四品。书画书录解题云:“是编以神、妙、能、逸四品,前三品俱分三等,逸品则不分。盖既称逸,则无由更分等差也。”(2)逸品虽已出现,但地位不

29、高,只是三品之外的另一品。而逸品直到宋代,地位才得到了明确的升越和稳定。“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然逸品之高,岂能附于三品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3)自宋黄休复后,逸品在绘画美学中居于首位,其在画论名著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黄休复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4)他所说的是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而逸格只是三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自此逸格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地位得到了确定。元代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

30、形似,聊以自娱耳。”(5)其“逸气”说真正体现出艺术从重再现造化自然到重“表现”主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转向与变化,使“逸”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地位得到了决定性的巩固。逸的本义有“隐遁”“超越”“逃亡”等,这样的绘画常为一些逸士高人所为,他们一般是隐士型文人,性格柔弱而乏于刚性,因而被称作逸品的画大多具阴柔之美,而乏刚猛之气。绘画只用来“怡悦情性”,是随意自然的、草草点点的,笔简形具,不十分认真严谨。“不拘常法,得之自然”逸品 2.神 神品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神品,回归应物象形,追求思与神合,以致妙合化权,神形相即。神品注重学养,对象的本质和作者寄予的精神的刻画 3.妙妙

31、品画之于人,各因其性。笔墨精有选举权,不知所然,自心付手,曲尽玄微,妙品高于能品。妙品追求灵气 4.能能者,形似也,其要在于性因动植,体侔天功,及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能品讲究趣味。能品,重再现,偏于客观;妙品,心中自有千山万岭,无数英雄豪杰,借笔墨精妙,叶胸中郁结,偏重于主观28、简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画“四格”。答:P17329、简述清代黄钺yew二十四画品答:P19730、简述明代李士达语山水画“五美”。答:P180五、形神论31、*试述你对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的理解。答: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论点。指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主张“以形写神”。P195、P209谢赫“气

32、韵生动”对神韵的认识。指气度、神韵。P156苏轼传神记。“传神与相一道”,指观察、捕捉对象神态对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P191、P197陈郁论写心。“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难也”。指写神更要写心。P19920032、*论述“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画形象塑造上的体现。答: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界定了中国画形象塑造以“写神”为目的的重要特征。P208222“形”的解释。P186、P187194“神”的解释。P186、P195207“形与神”的内在关系。P186、P208222“形与神”的辩证关系。P18733、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形”的论述。答:战国韩非韩非子。P187西汉刘安淮

33、南子。P188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序P188元代倪瓒清閟阁全集P193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9434、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神”的论述。答:东晋顾恺之(晋书顾恺之传)P195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P198南宋陈郁藏一话腴youP200清代笪ad重光画筌P204清代谢堃kun书画所见录P20635、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形与神”关系的论述。答:战国荀况荀子。P208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P209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jean。P217明代莫是龙画说。P218清代沈宗骞qian芥舟学画篇。P221六、气韵论36、*试述谢赫“气韵”的含义。P228答:谢赫的评画标准“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

34、一法。P229气、韵分举。P243“气”所指的含义。P239-P246“韵”所指的含义。P246-P248“气韵”的含义。P23637、*例举历代画论中“气韵生动”对汉魏以来人物画的影响。P228答: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P239南齐谢赫画品P246唐代窦蒙画拾遗录P240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P240北宋宣和画谱卷五P24738、例举顾恺之论“神气”。答:“神”人物的精神面貌P228P239P23939、简答谢赫的“气韵生动”与顾恺之“传神”的异同。答:顾恺之“传神”观先于谢赫提出 “气韵生动”的“六法”论。P229顾恺之“传神”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P239谢赫的“气韵生动”指对象的“风气韵度”

35、。P246谢赫的“气韵生动”主要针对品评人物画,指精神、性格、气度等。P229顾恺之“传神”主要针对人物画的表现。P23940、简要例举历代评论家对谢赫的“气韵生动”一语的发挥与应用。P229答: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P231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P232元代扬维桢图绘宝鉴序P23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P234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236七、意境论41、*论述“意境”是我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P251、252答:它是构成绘画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A、“情”与“景”P266B、“意”与“境”p263它是体现画家艺术精神最高理想的境界A、以意“造境”p260B、以境“写境”P256C、以诗“取境”P

36、259它是塑造绘画艺术形象创作思维的途径A、“意造境生”p268B、“写貌物情”P257C、“不尽之意”P26042、*试述历代关于“意境”的论说。P251答: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P253北宋郭熙林泉高致P255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P258清代笪da重光画筌P262近代金城画学讲义P269八、风格流派43、*谈古典画论中绘画风格的含义。答:绘画风格的形成P273、P276个人风格(创作个性)P273、P283(P277-290)时代风格(创作共性)P273、P292(P291-294)民族风格(表现形式)P274、P295(P294-296)个人风格与时代、民族风格的关系。P27344、*谈古典

37、画论中绘画流派的含义。答:流派形成的内在因素P274历代主要流派P274A、人物画流派P296-298B、山水画流派P303-314C、花鸟画流派P215-326董其昌的“南北宗”、“文人画”P274、P298(P298-303)九、继承论45、*试述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的两种态度,并谈谈自己的认识。答:一种是“借古开今”,“具古以化”。P335(P338-339)一种是“师古为上乘”,“泥古不化”。P336(P338)学习古典绘画正确的方法是:A、学习是为了认识传统艺术;P337B、学习是为了继承传统艺术;P346、P350C、学习是为了创新传统艺术;P33946、*“画当出己意,模

38、仿堕尘垕;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请谈谈你对吴昌硕诗的理解。答:逐句解释该诗;模仿是认识传统绘画艺术的途径;P337继承、生活、创新的辩证统一,是学习传统绘画的正确方法。创新是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目的;P339十、避忌论47、简述“避忌论”的含义。P366答:画家的艺术品格:名利、人格等;画家的艺术修养:生活、学识、素质等;画家的艺术技巧:用笔、用墨、章法、造型等48、列举古代画论中的“避忌论”答:五代荆浩笔法记:造型“二病”。P368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三病”P369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章法“十二忌”P371-374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修养“五俗”P376清代松年颐园论画:论画与

39、名利。P379十一、修养论49、*中国画论中从几个方面强调画家所具备的艺术修养。P380答:首重“人品”的修养。P380重视“读万卷书”。P386注重“行万里路”。P384强调“目饱前代奇迹”。P382重视修身养性。P386十二、章法、款识论50、简述你对中国画的“诗趣”的看法。508-51051、简述题款的作用?553另外:论述历代名画记的主要理论贡献。(参见笔记,即课件)中国画论模拟试题(共4题,总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计20分)1、谢赫画品2、宣和画谱3、郭氏“三远法”4、解衣磅礴5、意在笔先二、翻译题:(共3题,每空5分,计15分)6、将“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

40、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翻译为白话文。7、将“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翻译为白话文。8、将“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翻译为白话文。三、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计20分)9、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出致; ( )1、论语; 2、老子; 3、庄子; 4、孟子10、选出不是石涛“一画”含义的条目。 ( )1、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2、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3、指绘画线条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4、指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与法则;11、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

41、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的“迁想妙得”观点,是由谁提出的。 ( )1、东晋顾恺之; 2、南朝姚最; 3、南齐谢赫; 4、唐张璪;12、品画“六法”,是由谁提出的。 ( )1、东晋顾恺之; 2、南朝姚最; 3、南齐谢赫; 4、唐张璪;13、中国绘画流派“南北宗”, _为北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 )1、范宽; 2、董源; 3、唐寅; 4、苏轼;14、古典山水画章法“三远法”出至_的林泉高致。 ( )1、郭思; 2、郭熙; 3、范宽; 4、刘道醇;15、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存在有内在的相互联系,_家学说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 ( )1、墨家; 2、道家; 3、法家; 4、儒家

42、;16、中国画论中从几个方面强调画家所具备的艺术修养,首重“_”的修养。 ( )1、读万卷书; 2、目饱前代奇迹; 3、人品; 4、行万里路;17、“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垕;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此为近现代画家_的论画诗。 ( )1、任伯年; 2、吴昌硕; 3、齐白石; 4、黄宾虹;18、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有两种态度,一为“借古开今”,另为“_”。 ( )1、“借古论今”; 2、“弃古创新”; 3、“泥古不化”; 4、“师古为上乘”;四、简答题(共3题,每题5分,计15分)19、谈谈你对“赏心只有两三枝“的理解。20、解释“迁想妙得”。21、简述北宋刘道醇评画“六要”、“六长”。

43、五、论述(共2题,每题15分,计30分)22、论述形与神的关系。23、论述历代名画记的主要理论贡献。(0656)中国画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简答题1. 文人画的艺术特征答案要点:文人画肇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元,明清滥觞其特征为(1分):强调绘画的文学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分)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引书入画;(3分)画上题字作诗钤印蔚然成风。(3分)2. 如何理解“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答案要点:(1)出自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2分)(2)通常认为以画得“似”与“不似”为标准来论画是和儿童一般的见识,忽略了中国画对神、意的强调;(3分)(3)苏轼并非反对和否定形似,而只是认为重点

44、在于表现事物之精神而不应以形似为满足。(1分)3. 谈谈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答案要点:(1)此语出自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诗画在传统中国画文人思想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画之间可互为表现,互相渗透。“诗乃有形画,画乃无声诗。”4. 唐代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请简述“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答案要点:(1)本意为:十天时间画一段水,五天时间才画一块石头;(2)喻古人作画一笔不苟,精思熟虑,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5简述绘画的社会功能。答案要点: (1)认识功能(2分)(2)教育功能(2分)(3)审美功能(2分)6简述“笔”与“墨”的关系。答案要点:(1)用笔用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基本功,传统中国画家均极注重笔墨的锤炼。(2分)(2)“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2分)(3)画上无纯粹有笔无墨之笔,也无纯粹有墨无笔之墨;“笔”、“墨”须相伴而行,互为作用,无墨无以立笔,无笔无以落墨。(2分)7宋代画学考试多摘取古人诗句为题,如“乱山藏古寺”。试列举三例以上“画学”考试题目答案要点: 踏花归去马蹄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