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的趋势,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而这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视点,它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差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人类已经进
2、入21世纪,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面向21世纪的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未来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是今后几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陈至立部长提出:“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应该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1、教育的概述人类进步的文明史,实质上是知识不断生产、学习、贮存、更替和使用的历史。教育传递文化经历了三大阶段并形成三种方式: 原始畜牧业及农业文明阶段,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大部分知识是以师
3、徒口耳相传、物体示范、行为模仿、面对面传授的方式得以实现的。 手工业及工业文明阶段,文字与学校是教育传递文化的一种高级方式,金属活字改变了知识的贮存与传播方式,为其大量积累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 信息技术文明阶段,由于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使教育的功能发生深刻的革命,全方位、超时空的立体传递,在积淀、保存、吸收人类文化方面产生了时代的意义:首先,教育的文化资源传播速度和效率大大地加快和提高。其次,教育传递文化的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因特网的建立为改变传统教育的文化传递模式提供了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可设置在网上,使得每个愿意学习的人都能得到它。另外,任
4、何年龄阶段的人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1.吸收容量大。首先,教育对文化的吸收范围扩大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其次,知识的来源性质不仅具有科学性,还有信息性、商品性。再次,吸收知识的节奏表现为高速,在网上选择。知识吸收采用的手段是电脑联网贮存,这种贮存功能的容量之大为教育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无限的资源。2.大多数人基本都具有在网上高速整合、加工本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能力。3.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排斥旧文化的速度加快了,从而表现出知识的不断更新。这是由于科学发展与技术发明已融为一体,加快了知识的更新
5、过程,为教育对文化的更新、排斥、更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客观条件。教育的这种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的方式,将会大大地提高人们获取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财富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2、信息技术的概述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将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成为发挥教育文化功能的必要手段,从而促进教育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通过使用技术
6、领域中的专用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达到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目的。其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纳,那就是技术特征和教育特征。从技术特征上看,它具有信息技术的属性,即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主要指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角色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支持师生双方面的教学活动。而从教育特征上来看,它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合作活动化等。3、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3.1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信息意识
7、、知识、能力、道德)为目标的教育。3.1.1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3.1.2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信息素
8、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3.1.3 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
9、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3.1.4 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3.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信息技术教育目
10、标的涵义有两种: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
11、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
12、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4、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背景和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的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
13、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优势。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
14、进入学校的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研究对象是在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观念、内容、工具、手段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的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过程。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使学生感受信息化的气息;同时又整合到其他课程中,良性互动起来,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
15、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5、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5.1 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计算机,将被快速地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新世纪中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已逐步普及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比其它学科更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通用性和灵活性,对于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5.1.1
16、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生动活泼的气氛是学生学好某一学科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呢?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它。这一点是信息技术课独特的优势,因为许多教学软件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如通过PowerPoint幻灯片的演示,激发起学生想要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幻灯片的欲望;通过展示漂亮的桌面,学生就会想法设法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来设置自己的桌面。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振奋学习精神,不良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而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
17、学习情绪的直觉因素,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抓住时机,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应以班集体中一员的角色出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再加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使学生在民主中求知,在平等中超越,在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
18、想和感情的机会。所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的前提。 精讲多练,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学习PowerPoint制作动画时,教师只讲选定目标,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再单击自定义动画命令,选择效果选项,后面该怎样做,留给学生自己完成。5.1.2 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
19、、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如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调试阶段,最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程序运行很少一次就能成功,而是需要通过对程序中的语法不断地修改,反复运行调试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结果。有的学生就是在语句中缺少一个分隔符号,经过多次的检查才得到正确的答案。看到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学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一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又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同时又增强了学生们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心。5.1.3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各种软件工具的使用、程序的编制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等,都有太多的空
20、间让学生大胆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说明他们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解某Mic
21、rosoft Word应用程序退出(关闭)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最终能够发现至少有六种方法。这一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分析,学生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地纠正自己错误,同时又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教学过程操作就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正因如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动脑筋,多提设想,发掘更多的创意。要帮助学生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有意培养
22、学生的抽象思维。要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的局限,培养学生的横向、纵向,联想能力和求异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目录结构这一节,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学习,必然会对其能力有所提高。 启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能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如:让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制作出一幅富有个性的电脑作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就会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力,并体现于电脑作品之中。5.2 信息技术教育对其它学科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
23、的一个重要学科,绝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学科范围内的教学上,而应着眼于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眼于未来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它的崛起,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为发展中的素质教育倍添动力。6、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6.1 改变原有的“主”“副”课思想观念信息技术这门课,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戴上了“副课”的帽子,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因为信
24、息技术这门课不参加任何正规的考试,所以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的重视,甚至有一些小学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从而导致了有些教师应付上课(信息技术课等于是自习课或自由课,结果是“你好我也好”,讲授的知识根本不符合课本要求,也不论深浅,打开机器自己练去吧。爱玩游戏玩游戏,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甚者,连教也不教)。应付检查(备课是备课,上课是上课。只要我把课备出来了,上面检查通过后,上课的时候,只要不听课,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管不着)。这样,教学环节缺胳膊少腿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于是,造成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平衡。 现在社会上、学校里,还有学生家长都过分的强调智育的发展,也是造成学生素质发展不
25、平衡的一个因素: 有的学生智育方面学的很好,但当问及一个小小的计算机问题时,他都回答不上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不会用计算机就等于是文盲”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了。 由于文化课的学习枯燥、乏味,所以在文化课学习之间穿插一节信息技术课,将大大的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其它课程,反之,将使学生更加疲惫。造成这些不良结果,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领导者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在此,我衷心的希望各主管部门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只盯着智育,而放弃了技术、技能教育。毕竟我们实施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啊!毕竟未来的世纪是信息技术社会
26、啊!计算机信息技术已处于先导地位了。只有重视了信息技术课,我们才能把握契机,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6.2 发挥优势、把握先机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有着自身独特的一面: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信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7、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它的过程性和两面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现在刚刚起步,一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在以下一些问题上,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27、改进和提高。7.1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互动性不强学生充当教学课件的观众,参与不够,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特点。一些学校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使教学软件的使用僵化、单一,无法进行一些自主性的开发,基本上就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和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耳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期下去,学生充当观众而缺乏主动参与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产生新的厌倦情绪,就如同以往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一样,会令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因此我认为学生主动参与教
28、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7.2 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当然这需要不断更新、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需要多渠道大量的最新的教育信息,需要通过互联网与各学校资源的共享。至于本地、本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7.3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
29、存在明显不足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的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通常也可以对超媒体系统与多媒体系统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固有特性。利用超文本方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各种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然而,由于各学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相对比较低,导致学校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技术开发不足,
30、对各种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极不便于检索、阅读,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相反,如果学生从小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探索、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信息、利用信息,那么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7.4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计算机意识、水平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
31、师所掌握的,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不愿意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培训必须努力抓好,要有考核制度,要求个个教师能够名符其实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学活动。上述问题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我们反复的教育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来加以消除,以此促进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总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无论是对哪一门学科,它都将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这门课既有较
32、深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能力,双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上机要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上机体会各个功能、分析操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的能力。计算机运行自动化和程序化,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科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真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感觉。这门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 ,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3、参 考 文 献1徐晓东.等.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刘群英,程全洲.信息技术教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维纳(N. Wiener).控制论(副)标题: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中文版)4马东元.网络信息技术基础及网页制作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5苗逢春.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蒋新革. 新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李新乡.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 8黄荣怀. 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9孙小礼,冯国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10哈特莱(L. V. R. Hartley).信息传输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57.(中文版)11洪文峰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课件制作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