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293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还有部分毕业生专业背景、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2011年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

2、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总共有93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从最近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得到的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剧。现实的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并且有常态化趋势。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次产业

3、从业人员比重从“十五”期末的44.823.831.4,转变为372835,第二、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增加。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两个矛盾 1.1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我国劳动力总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合,2010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超过24

4、00万人,其中,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930万左右,按去年的经济水平新增的工作岗位只有1200万个左右,仍有1000万左右的缺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城镇新增就业规模将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就业机会1200万个,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高达1300万人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的限制,我们本身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是有限的。以我国GDP增长今后保持在7-8测算,社会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大概是一个在600万一900万之间的“常数”,二者存在较大的反差,造成了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

5、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自l999年起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后,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均有了空前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到20lO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已达到630万,“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年均 万 “十一五” 期间 250

6、0 2400 “十二五”期间2500 2000 1200 1500 1140 700 1000 541 500 就业人口 就业机会 应届高校毕业生 2. 结构性矛盾突出1.2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首先,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

7、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叫做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实际上大学阶段,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就业岗位了,最需要的是了解社会生活,熟悉职场规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寻找自身的定位,然后再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成功。这个需要学校在教学方法

8、和教学内容方面都要做出变化。 一个学生的基本功,不仅仅是理论,当然理论也很重要,更关键的是实践,实际上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知识的这种学生,最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前两年学理论的同时,要结合实践,但后一年就应该着重要实践,通过实践增加才干,一旦进入社会,一旦学生毕业,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只有做到这一点,进入社会,才有用武之地,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发挥作用。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其次,现行就业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比较简单。2. 两个观念一个专业的问

9、题2.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不是难在就业,而是难在择业观念上。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固守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专业不对口不就业。多数学生则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就业理想首选的仍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中城市、党政机关等,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不愿意到乡村、中小企业等基层单位和艰苦岗位去,就业愿望脱

10、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11、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其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就业竞争力。“降低期望值”是近儿年提倡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就业观念,就是要大学生们不要因为想一步到位而错失很多别的机会,要“先就业、再择业”,等。但事实是“降低期望值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调查中有学生表示:“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太缺少应用性了,实习的时候感觉有20能派上用场就不错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就足吃亏在没有人告诉和指导我们,就业到底需要哪些能力,企业用人的兴趣点在哪里。“学”与“用”结合不起来,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吃了很大的亏。“就业力”的缺失,已经成为目前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共

12、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 2.2用人单位的观念问题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 2.3专业的不对称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

13、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社会因素,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还有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差异过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结构性

14、矛盾的焦点,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专业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等等多方因素造成,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1.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常言

15、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每个学生必须要正确评价自己的才能,转变过分理想化的就业观念,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抓住就业机会,当决则决,当断则断,不要犹豫彷徨。1.2,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1.3,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勇于创业,敢于创业,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

16、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2.高校的改革。2.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国家政策、面向市场办学。是专业设置与国内、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2.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2.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

17、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2.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注重夯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学习的环节,如做好项目、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使自己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无

18、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5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多举办创业类竞赛,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激情与意识,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些项目支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起到一个倍增的效果。3.用人单位要大胆的录用大学生,每一位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学习能力,放宽对经验等各方面的限制,相信他们在进入企业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各个岗位都会做出一番优秀的成绩的。4. 政府部门要充分促进就业。4.1制定政策法规

19、,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4.2拓宽就业渠道使其畅通无阻。政府积极主动和各企业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大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平台,是大学生及时了解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到招聘信息,积极组织,合理管理所管辖部门的人才市场,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便利,促进其就业。继续加大从基层选拔公务员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险的接续办法,简化毕业生的就业程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像薪酬待遇、社会保险、户口档案、

20、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畅通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层级之间自由流动的职业通道。4.3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要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从往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非国有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约占70%。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4.4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控制失业。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

21、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4.5有关部门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还要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市场整合的基础上,对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也要整合加强,为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

22、服务。并积极稳妥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引导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4.6要综合运用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更多劳动者成功创业,为其解决创业融资难、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的创业者都能获得培训机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要进一步落实新的促进创业的税收政策,大力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制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努力优化创业环境。 以高校毕业生为重中之重的同时,还将统筹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帮扶措施。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国家的十二五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