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659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生活意义.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千利休“侘茶”的生活意义华中科技大学摘 要在当代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日本民族不仅创造出一个个让人惊叹的经济“神话”,也以其追求极致又极为嬗变的独特民族性格,形成神秘又独具魅力的国家形象。作为与日本国民性格构成密切相连的日本茶道,最初起源于我国隋唐时期的抹茶道,现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如今的日本茶道在形式上虽发展出众多流派,但究其本质仍相通于四百多年前的千利休“侘茶”。艺术源于生活,其生命力也由人们的生活需求决定。“侘茶”思想得以确立,不仅与千利休本身的茶道修养,也与其所处战国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二战以后,千利休的“侘茶”重新被日本茶道界提出,显然也是因为有一定社会意义和心理诉求为

2、背景。本文从东方文化视角出发,以千利休的生平、著作、茶道影响等为主线,透过千利休创立“侘茶”的社会背景,藉由其著作表现的“侘”思想,条分缕析“侘茶”的“人和”与“物和”,得出千利休“侘茶”实际上是活动化、形象化的“日本论语”,即“侘茶”将民众应当具备的生活意识、道德精神融入强调程式与规范的日本茶道仪式中,通过不断重复实现“知行合一”。同时,本文回答了“侘茶”与禅学出世思想的差异,指出“侘茶”在“茶禅一味”之外更具生活意义,可能亦是日本人“生活即修行”国民观念的源头之一。进而推测先于武士道精神草创的“侘茶”精神,虽未似前者被广泛重视,但与武士道相反相成,造就了日本独特的二元国民性格。最后将当代日

3、本茶道与历来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化对比,提出因产生背景、发展环境、精神内涵等等差异,以完全摹写日本茶道来发展中国茶文化或者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是不恰当的。需要借鉴“侘茶”的是如何将精神与仪式结合的,从而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寓教于行的形式传达出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尚。关键词:日本茶道、侘茶、千利休要 旨对日本茶道精神进行区别化定位,并以千利休“侘茶”为分析切入点;通过详细描述千利休草创“侘茶”时,茶道发展阶段和社会历史背景,指出其创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据“侘”词义的历史变化和对比其老师武野绍鸥解读“侘”,不以极端化而是动态化的视角来构建千利休“侘”思想的基本框架。根据千利休关于茶

4、道的和歌集利休百首阐述“侘茶”基本精神,抽离出“茶道四谛”的“和”,分为“人和”与“物和”,并提出“人和”实际上是种朴素的因材施教观;通过后人辑录的南方录来探讨茶室、茶庭与茶道具中透出的“物和”,得出简素化的茶事与茶物是千利休传递自身思想观念的、符合当时日本社会诉求的外在举措; 探究千利休“侘茶”在当今日本社会仍然广为民众推崇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分析日本国民的二元性格;提出我国今后在研究以千利休“侘茶”为主流的日本茶道,以及其他艺术存有时,应当更关注其共通的精神本质和对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借鉴日本文化传播模式,构建适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系。目 录摘 要I要 旨II目 录III1.引言12.

5、千利休“侘茶”简介22.1“侘茶”与日本茶道22.2千利休其人22.2.1“织丰”茶师千利休32.2.2信长与秀吉的“茶头”43.“侘茶”的内涵分析53.1“侘茶”的“侘”63.1.1“侘”一词的释义63.1.2绍鸥与利休的“侘”73.2利休百首简介83.2.1利休百首的由来83.2.2利休百首的基本精神93.3“侘茶”中的“四谛七则”103.3.1茶道四谛之“和”与“人和”103.3.2“七则”与“前、后、总”礼123.4“侘茶”仪式的“人和”134. “侘茶”的“物和”144.1茶室与茶庭144.1.1茶庭144.1.2茶室154.2“侘茶”的茶道具164.2.1千利休与茶道具174.2.

6、2茶勺“泪”185.“侘茶”的生活意义195.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侘茶”与武士精神相反相成195. 2闹市中的山居小屋动中取静、向内探索205. 3“侘茶”的生活“禅”工作就是修行206.千利休的“侘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216.1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性226.2“侘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23注释25参考文献27谢词291.引言日本茶道被认为是日本纯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日本文化中的其他部分密切相连。自二十世纪初,英文版茶书(冈仓天心 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提倡“现在正是东方的精神观念深入西方的时候”。)出版伊始,日本

7、茶道逐渐成为世界一窥探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在众多日本茶道流派中,与强调华美的书院茶相对、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侘茶”成为主流。可见,了解了“侘茶”的精神内涵,就意味着从一个侧面把握了日本的国民性格。然而,国内对日本茶道的研究多集中在外在形式与“禅”意,如描述“和敬清寂”在茶道仪式中的表现,或偏向阐释“茶禅一味”的禅学思想,而把“侘茶”直接转译为“闲寂茶”、“空寂草庵茶”。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如果“空寂”是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意识,那么对审美观不同的其他民族,又应当如何看待仪式纷繁冗杂的日本茶道之美;如果“侘”仅仅是“枯寂”佛学,那么与佛家滥觞地的印度“苦修”精神相比,同样的“空”、“无”不

8、同在何处;如果“侘”是日本国民性格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对普通民众又有怎样的社会生活意义等。因此,有必要对“侘茶”的精神内涵进行综合分析。在日本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作为日本茶道形式和“侘”精神的最终确立者,被誉为“日本茶圣”、“日本茶道始祖”的千利休,在日本茶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千利休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大量学术著作、小说和电影中,持续影响着当今日本国民。 本文尝试以当代日本茶道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终点,而以四百多年前日本茶道草创时期的千利休“侘茶”为起点;透过千利休的生平与所处时代背景、对茶道精神与仪式的见解等,来探寻 “侘茶”的深层含义;不拘于“茶禅一味”的佛学观,而是围绕千利休生平、“

9、侘”、“侘茶”的“是什么”与“为什么”,来挖掘“侘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日本国民性格中的生活修行观、与武士道精神的联系等,并探讨其存在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2.千利休“侘茶”简介2.1“侘茶”与日本茶道在日本,“茶道”一词的出现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此前,日本民族对吃茶的称呼主要是“茶湯”或“侘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茶道”或“数寄道”的说法,但流传不广。其中“数寄道”仅出现在千利休时期前后的较短时间内。现在,日本国内对茶道的习惯称呼仍然是“茶湯” 本文为叙述方便,以“日本茶道”而非“茶湯”来统称,按照形式可分为崇尚形式的豪奢书院茶和茶室面积四畳半以下的素朴“侘茶”。后者不仅是当今日本茶道

10、的主流,在广义上也就是千利休茶道体系的全部。此外,根据日本茶道中的“真、行、草”三种级别的定义,“侘茶”当对应于“草”级茶。可见,相比用“茶道”或“茶湯”,用“侘茶”来定位与分析千利休的茶道思想更加合适。众所周知,与我国的传统饮茶习惯相异,虽然也存在类似的“煎茶道”,但日本茶道的“茶”就是指能边饮边吃的翠绿色抹茶。简言之,日本茶道是将精制的茶叶用茶磨碾成粉末状的抹茶,再将这种抹茶放人茶碗里,注人热水后用茶筅搅拌的过程和相应礼仪。可见“侘茶”显然更贴近日本茶道的内在神韵。而探讨这种独特饮茶形式的产生,就需要追溯到活跃在四百年前的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1534-1582),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

11、战国大名。、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时代的一名茶师以及他提倡的茶道精神。2.2千利休其人在“织丰时代”,茶师千利休与今井宗久 今井宗久(1520-1593),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茶道大师与堺市的富豪。、津田宗及 津田宗及(-1591年),堺的茶道家、富商。并称“天下三宗匠”,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天下一宗匠”,位列日本茶师之首。在现今的日本文化生活中,体现其审美观亦冠以其名的物品数不胜数,如“利休灰”、“利休豆馅”、“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等。一位茶师能够形成如此持久的

12、影响力,实在值得深思。审视千利休的生平,他极高的茶道技艺和人格魅力固然引人赞叹,但也需同时参照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就像“英雄”与“时势”,向来都是相互造就的。 2.2.1“织丰”茶师千利休千利休(1522-1591)出生于今大阪府堺市的一个咸鱼商家庭,幼年名与四郎,19岁时改名为宗易,号抛筌斎。早年曾向北向道陈 北向道陈(1504-1562),书院茶茶师。修习由“唐式茶会”演变而成的“书院茶”,后拜村田珠光 村田珠光(1422-1502),被后世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的弟子武野绍鸥 武野绍鸥(1502-1555),为茶坛名人之一。为师,修习“草庵茶”。另一说是,在向武野绍鸥求教前

13、,千利休就已师从禅僧村田珠光,因此深得“茶禅一味”内蕴。63岁时在京都禁中小御所举行的茶会上,千利休才被正亲町天皇御赐“利休居士”之号。这个称号采自大德寺春屋宗园的语录,其意思是“名利共休”或“名利顿休”。值得一提的是,在千利休之前,作为日本茶道开山者的村田珠光就创立四张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和“茶禅一味”思想(姜天喜等2009)。“村田珠光得到一张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僧,禅门第一书碧岩录的著者的墨迹后,领悟到 佛法存于茶汤之中,便把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余悦

14、2002) 曾作为连歌师的武野绍鸥也将和歌引入茶道,提出了茶汤的真意在“侘”。(伊藤古鉴2006)他在侘之文中说“ 侘是真正的真深之心,以此为旨,诗句、茶道知量禅味,实为格言故,爱奇货珍宝,选精好酒食,或乐于建茶室结构,摆弄庭木泉石,游乐设施,乃与茶背道而驰惟有专于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功夫在了解自性。”芳贺幸四郎认为,千利休深化了“侘茶”内涵,真正使茶道具的“和物”取代“汉物”,促使“侘茶”从武士阶层扩展到平民阶层,即确立了茶道“侘”精神和使茶道生活化。因此,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及体系被称为“侘茶”。在千利休剖腹离世后,中间辗转崎岖。到他的三个后人分别继承祖业,承袭或创立了茶室不

15、审庵、今日庵、官休庵,并分别称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被茶道界统称为“三千家”。其中“里千家”是当今最大的日本茶道流派。除三千家外,日本茶道流派还有远州流、大日本茶道学会等许多流派。各流派虽在风格上各具千秋,但茶道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大同小异。有时流派差别仅在仪式步幅或茶巾颜色。由上可看出,千利休对茶道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将原本局限于贵族或僧侣的日本茶道塑造成了可以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侘茶”。具体措施就是在精神上给日本茶道注入新内涵,在外在表现上选择简素的茶室、茶道具、茶仪式等,而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所在。2.2.2信长与秀吉的“茶头”相较而言,中国历史上向来就不缺少起初仅限

16、于贵族或某些特定社会阶层、后来被推广到民间的艺术文化形式;也不乏自成一家、使“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的艺者雅士。纵然千利休“侘茶”促使茶道成为日本国粹,但若对一门纯艺术而言,拥有如此大影响力着实突兀。因此,“侘茶”成长的外在因素不容忽视。千利休生活的时代正是战乱频发、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开始交融的日本战国时期,与追求精神宁静平和的“侘茶”精神迥然相异。此前在日本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的饮茶文化就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中国唐文化的雅事。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1185-1333),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从宋朝传回饮茶方法,把茶作为一种救命灵药,为寺院僧侣所利用。在室町时代

17、 室町时代(1338-1573),是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名称源自于幕府设在京都的室町。,贵族书院茶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新兴的武士阶层和富裕阶层中流行(滕军1992)。即,茶在流传入日本之始就与中国平民茶不同,在贵族中象征地位和修养,在僧侣阶层是神秘药材,后来对武士就是炫富与娱乐手段。在室町幕府逐渐衰落时,武士阶层开始把握政权、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如同中国的开国皇帝总要编造神话故事来说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统治阶层更替可能引起的隐患,也需要能有稳定民心、广受认同的精神文化。如此,原先作为上层文化标志的茶道也渐成为武士阶层的教养要求。“当时上至幕府将军、下至各诸侯国大小领主都会聘请著名茶人为茶

18、道老师,学习、推行茶道。”(滕军1992)作为当时茶道第一人兼巨商,千利休成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也就理所当然。据考证,到1570年为止,千利休曾和武将织田信长交好,至1573年左右,在日本妙觉寺中担任织田信长的 “茶头” 原指佛前奉茶奉水者,也指即专职献茶和煮茶待客的人,这里可以视为茶道方面的老师。而织田信长又把茶道与政治融为一体,以掌握茶道代表控制中央政权,用赏赐所收集的名贵茶道具来笼络人心。深究茶道能与政治相连的原因,一方面如赵方任(2002)所述“茶道所提供的禅的境界既可为随时面对死亡的武士提供一块暂时的心灵乐土,使他们能勇往直前,还可以化解武将们野鄙粗放的习性,这对将来统一后

19、治理国家将大有裨益,因此织田信长积极鼓励部下学茶事茶。”另一方面,在1582年“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后,已经62岁的千利休受到丰臣秀吉赏识,成为丰臣秀吉的“茶头”。相比织田信长更甚的是,丰臣秀吉将举行茶会和参与茶会的资格作为对部下的奖赏,把茶事提到了荣誉层面。这种荣誉化的茶事,对社会文化无疑具有了形成某种价值取向的条件基础。追随丰臣秀吉的时期,千利休完整确立“侘茶”思想,也走到了茶道艺术的巅峰。1591年,因政见和艺术见解均背道而驰,被丰臣秀吉赐死的千利休,在京都聚乐第霞屋町的私邸剖腹自杀。千利休之死也为“侘茶”蒙上传奇色彩。商人出身、后为僧侣的千利休却被赐与武士礼法的切腹,说明在当时千

20、利休的个人地位远不止一个茶师。同时,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茶道当成政治工具使用、并不遗余力地扩大影响力的背景下,千利休的“侘茶”不再是纯粹的禅门修行,而与世俗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可见,千利休“侘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与其他历史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比如贵族、僧侣赋予茶事上的高雅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茶事茶具奖赏化,千利休本人则集名僧侣、巨商、“茶头”于一身。在这些因素渐淡的当代日本社会,千利休“侘茶”为何同样处在重要地位,仍值得细究。有人说“如果不是茶道,如今摆在日本料理旁边的可能就是可乐”,那么日本茶道与附着于可乐上的文化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对现在日本社会风貌的形成有何影响,尚

21、需深析千利休“侘茶”的精神内涵。3.“侘茶”的内涵分析“侘茶”的精神内涵就是千利休茶道思想的产物,也是其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源头。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侘”一词从何而来;千利休的解读与更早提出“侘”定义的武野绍鸥相比有何不同;怎样解读经千利休改动并成为茶道“四谛”中“和”与“侘”的联系等。3.1“侘茶”的“侘”3.1.1“侘”一词的释义日本文字的产生是古代日本人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几百年间,尤其是在万叶和歌的创作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照搬”到“和化”的两个阶段(吕莉1991)。从中国汉字角度看,“侘”初见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九章的“侘”字,主要用于表达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人生际遇上的

22、愁苦。“侘”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失意的样子,现代汉语中已不大使用。在日语文献中,“侘”字初见于万叶集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最初主要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悲情爱恋而不得之情。平安时代后期的“侘”还发展成为反映对生命受压抑的不满和优郁,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认命的沮丧心境(叶渭集、唐月梅1993)。根据张建立(2009)的归纳,目前日本茶道学界存有三种对“侘”较有代表性的界定。第一种是以唐木顺三(1973)为代表,以将军足利义政 足利义政,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的政治失意为典型,认为整个日本曾出现过一种“侘”的社会现象,即一种贫寒落魄者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状态,其追求的也不过是一种相对贫

23、困的情调之美。第二种观点完全否定“侘茶”的“侘”中具有的贫困、愁苦等消极意义,是一种被赋予了积极价值的理念。这种观点也是教授茶道的师傅们长期以来主张和支持的观点。第三种从文献考证的角度看,有的学者通过考察“侘”在茶书中的使用情况,断言日本茶道重“侘”的精神是1930年之后的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茶道家元、禅学者及京都帝国大学史学科出身的学者乃至其弟子们的倡导下,“侘”才成为茶道的精神理念(铃木贞美等2006)。上述所谓三种界定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过分否定,将“侘”等同于“无”;一种又过分追求积极意义,且与日本茶道发展紧密相连。但若认为千利休的“侘”就是这二者之一,仍存在较多疑问。一是

24、此前武野绍鸥就曾详述过他理解的“侘”精神,与千利休所理解的差异在何处;二是若为如此积极化的茶道观,为何至今仍以简素茶道具而依托,而非日益精美华丽的茶具等。藉由第三种观点,可见二战后的日本茶道界重提“侘”精神,或许是当时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与战乱频生的千利休时期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诉求,值得作为分析“侘”内涵的参照。3.1.2绍鸥与利休的“侘”如前所提,在千利休之前,武野绍鸥把“侘”从歌道引入了茶道,并在写给千利休的文章绍鸥“侘”文中进行了界定:“侘之词,故人曾咏于各种歌中,可近来是将正直、谨慎、不骄的作风视为侘,一年中也只有十月才能称其为侘。定家卿歌里云:虚假皆无的世间,唯有神无月。谁出真诚染秋雨。

25、通于此意的只有定家卿。所言谁人,发自诚意,真不愧是定家卿,贵为不漏于事物之上。” (千宗室1983)但如齐海娟(2008)认为,这时武野绍鸥“侘”观就是照搬连歌精神的“枯寒”。这显然与上文“侘”词义分析中的积极意义相差较远。由此,可以借南方录中武野绍鸥与千利休对茶道精神的描述,来说明两者对“侘”的不同解读。武野绍鸥认为“侘茶”之心,如“远远望去,花凋叶落,只有海边的苫房,秋时的黄昏”。千利休认为“何须等待山花开,君可觅山间雪中草萌春。” 原文是花待人山雪間草春見。随后,南方录对千利休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世人日夜都注视着花该开在何时。可花叶却不知我心,只以其肉眼可见的色彩供人享受。山间村落与岸边

26、苫房一样,都是幽静的住所。去年一年花与红叶全被雪埋住,山间村落空寂与岸边苫房一般。仅从这无一物的荒凉处,即会萌发出一种感觉上的冲动。积雪覆盖着大地迎来艳阳之日青青的小草萌芽欲发于雪地间,不需任何外力,不久就将通向真极之处。”从和歌描绘的时间上来看,武野绍鸥把“侘”精神寓为晚秋至初冬,而千利休则认为晚冬至初春这一时期的“雪地小草”更符合“侘”之意。一个迈向死亡的寒冬,一个由冷寂看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或者说一个为“侘”而枯寒,一个由枯寒而生春意,两人的境界差异可见一斑。比照叶渭渠、唐月梅(1993)对日本美意识中“无”的阐述,“这里所指的无,不是定位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是作为超越有与无的对立的绝对

27、无而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指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可见千利休的“侘”并非全然积极向上,更不是简单的枯而寒;而是肯定两种情形同时存在,是注重向积极方向转化的动态概念。即,千利休的“侘”意指在外界环境不利时,更能凸显人所拥有能改变自身心态行为,从而激发出内心之中的改变处境的自由意志。不是刻意追求“枯寒”以获得磨砺,也不是盲目乐观忽视艰险,是在任何时候都能随遇而安的宁静内心,与万物相“和”、浑然天成的生命美感。3.2利休百首简介如果将千利休比喻为开拓“侘茶”道路的先行者,那么他为后来人设置了怎样的路标,也就是留下了哪些关于茶道的书籍?现在认为,记录千利休言行和茶道思想主要有利休百首和南方

28、录。其中,利休百首是千利休为提示弟子“侘茶”的要领,为便于记忆做成了和歌形式,成为了如今日本茶道入门教材。对后者一般认为,南方录是由其弟子南坊宗啓记录并整理的、千利休关于茶事做法和用语的具体描述。其中内容庞杂丰富,涉及到茶道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是否能代表千利休的思想,现在日本茶道界中仍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神津朝夫(2005)指出南方录是众茶师假托千利休之名、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而成的。因此,这里去繁求简,以利休百首一窥千利休的“侘茶”精神。3.2.1利休百首的由来利休百首详细介绍了“侘茶”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用语十分优美。“一首和歌有五句,每句音节数为五音、七音、五音、七音、七音,节拍轻快

29、韵律明确,是初学者必读的千古秘书”。对日本茶道的初学者,“每次上课背诵一首,久而久之,其中提示的要领诀窍,自然而然地心领神会,大师的谆谆教诲亦言于心而形于外,自在挥洒而不逾矩。”(祝晓梅2011)如同中国论语是孔子言行辑录一样,这些和歌是由千利休的弟子陆续收集而成,因此在历史上曾出现和歌数不同的版本,比如利休五十首、利休教歌三十一首、利休七十首等,直到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斋时,才将这些和歌整理成利休百首版本,一共102首,并以利休居士教谕百首歌为题写在里千家总本部今日庵咄斋水屋的纸门上,表示对先师的尊敬和对教诲的谨记。3.2.2利休百首的基本精神本文选取其中不涉及茶道具体过程的第一至五

30、首和最后一首,共六首,依据井口海仙(1973)的释义来触探利休百首中蕴含的千利休思想 中文直译引自台湾“日本茶道裏千家教室東吳大學推廣部”网页,网址为,意译参考井口海仙的利休百首解説。:第一,道入思心我身師匠(踏上茶道之路的决心,即引导我前行的老师。)自然产生学习的决心时,心中就会升起力量,如心灵导师般,明灯指引着我们不畏困难艰险而向前。第二,習見習習善悪言愚(孜孜学习细细体会,轻言好坏则为愚者。)学习要用心体会,轻率批评别人,不仅突显自己的无知,还无法获得新知。第三,志深人幾憐深奥教(有心学习的人,总会遇到惜才者愿深入教导。)就像千里马遇见伯乐,努力学习的人才会遇见亲切的老师。他们会向对待自

31、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地教导。冷淡的学习意愿只会浇熄教导者的热情。第四,恥捨人物問習是上手基(不耻学习,才是成长的基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耻下问才会有所得,假装懂得只有原地踏步。第五,上手好器用功積三揃人能(兴趣灵巧努力,具此三项者始可登顶。)要想学得好,除了兴趣还需手巧,但最重要的是积累努力。想依靠别人变得技艺高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規矩作法守尽破離本忘(规则需严守,虽有破有离,但不可忘本。)规则是必须要严守的,但也需要根据眼前的实际情况来寻找最合适的选择。从教学形式上看,现代的日本茶道是要通过茶道仪式达到类似于佛家 “顿悟”的境界。联系前文所提千利休“侘茶”是从“无”到“有

32、”,利休百首似乎能够大致解释出“有无相生”的原理,即专注地修习茶道,在物我两忘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乐趣。不难发现,利休百首的基本观点与我国论语有许多相通之处,不仅是治学方法也是为人处事之道。论语的中心思想或言孔子学说可以用“仁”字以蔽之,而欲一言概括千利休的“侘茶”,则需借助他在利休百首之外的论述。3.3“侘茶”中的“四谛七则”以往国内对千利休的研究常立意于“茶禅一味”,殊不知“茶禅一味”的思想源于我国湖南石夹唐代禅师善会(公元805-881),而成于宋代著名大师圆悟克勤(公元1063-1135),在日本茶道史上也是由村田珠光最初引入的。用于表述茶道精神的另外两个重要词语“一期一会”、“独坐

33、观念”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 井伊直弼(1815-1860),江户幕府末期的大政客和著名茶师。同时,“谨敬清寂”早先是由武野绍鸥提出,但千利休改变首字“谨”为“和”,遂成为日本茶道的“四谛”。3.3.1茶道四谛之“和”与“人和” “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在涉及日本茶道的中文文献中多有描述,或简要概括、或详细剖析。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就是:“和”表示恭和、谦让、和谐之意,期望人人都能以情为重、以和为贵;“敬”表示以礼相待、以茶致意,意味着对宾客的敬意;“清”指环境的清雅幽静,也指心境的安宁平静;“寂”是饮茶者寂然入静,进入凝神沉思、心无杂念、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就探讨千利休的“侘茶”思想而言,紧

34、扣“和”可能更为适宜。而对“和”的分析,笔者将从“人和”与“物和”两方面考虑,此处主要阐述千利休的“人和”精神。从吃茶法上看,千利休改变最初抹茶的一碗碗分斟,为大碗点茶、数人依次传递饮茶,具有了形式上的“人和”。 从精神内涵上看,可见一则关于千利休的逸事,在某次约定好时间的茶会上,几个身份低微的平民先到来,欣赏了壁龛中的插花和挂轴回到了座位上的时候,几位贵族才到达茶室。点茶时,千利休自自然然地先为平民点茶,不顾面露诧异的贵族(森本司朗1983)。天正十五年(1578年),为了庆祝丰臣秀吉战胜,千利休组织了京都北野大茶会。这场茶会不仅农民百姓可参加,而且“没有茶的人,拿米粉糊来也无妨”。两则故事

35、体现的平等精神与此前日本社会强调的等级观念截然不同。然而,若说仅凭这些举措就断言,千利休“侘茶”体现了佛家“众生平等”观念也有些不妥,比如千利休并非对所有参与茶事者一视同仁,至少要有对茶道的热情作为前提。他的形象与修行中的僧侣也有差异,甚像是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因此,千利休的“人和”,实则在茶道方面达到引导者的境界之后,是可以忽略参与者的世俗身份,而对茶道的整个过程,与其说是鉴赏艺术,毋宁说是参与者向茶师学习的过程。就技巧上来看,“侘茶”似乎并不“难”,千利休也不要求弟子们的一举一动都模仿自己,反而鼓励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在任何时候都得体的点茶形式(赵方任 2001)。因内容重在传递难以言说的主客

36、“心意”,“侘茶”也不像是用来传承纯艺术的知识或技巧心得。对这种不拘形式、也似乎不限内容的茶道仪式,可以推测,千利休其实是通过点茶过程,把对人生的领悟毫无遗漏、自然而然地演绎出来,所以才会要求客人必须认真专注。其间呈现出的“人和”精神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当代的日本茶道流派也在赋予“和”现代情调,如出现以“和”比附“和平”,称茶道是“一碗茶中的和平”艺术等论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形诸文字,致使现今流于口号。“侘茶”是用外化的种种仪式来展现思想,看似简单枯燥、实则有需仔细揣摩的深厚内蕴。3.3.2“七则”与“前、后、总”礼“利休七则”是最基本的茶道守则,与“茶道四谛”一起,被并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

37、七则”或“四规七则”,是“侘茶”经由具体茶道仪式来表现主宾间的“人和”精神。“利休七则”的内容是:第一,茶要点得口感恰到好处;第二,茶花要如同开在原野中;第三,炭火要使水烧开;第四,夏天举办茶事要能使人凉爽,冬天举办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温暖;第五,赴约要守时;第六,凡事应未雨绸缪;第七,关怀同席的客人 原文是茶服点,炭汤沸置,花野,夏凉冬暖, 刻限早,降雨用意,相客心。有关千利休阐述“利休七则”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其与弟子的对话中。有一次,有人问他有关茶道的秘密,他回答说:“你燃起炭火,将水烧开到适当的程度,而后使茶产生适当的滋味。你(在茶屋里)安排花木,就如(它们)正在生长着一般。在夏天,你暗示凉爽

38、,冬天则托出温暖,此外别无其他秘密。”千利休还针对这个问题,吟咏了下面的诗句:“茶汤只此而已,首先把水烧开,接着将茶注入,而后适度饮之,须知全在这里。”当千利休吟咏这首诗歌之后,询问者略带轻蔑地表示这样的吃茶法,他早就知道的时候,千利休严肃地说:“如果有人已经熟知此道,我乐意拜他为师!”或许千利休是想要告诉弟子,最重要的就是看似最简单的。一如我国“大道至简”的道理。千利休作为茶师修习茶道,也是在围绕这些原则并在不断寻找更适宜的点茶方法。而点好一碗茶,不仅在口感上更加味美,也愈易将人生感悟传递到宾客内心之中。相对“利休七则”多针对茶师,“前、后、总”礼主要表现客人对茶师的感谢。即,当被邀请参加茶

39、事,那么首先要向邀请方告知或承诺是否出席,同时表示感谢,是谓前礼;等到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还为前一天得到邀请做出答谢,这就是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事结束时的一种礼节,包含表达对茶师用心的赞赏等。另外在品茶的过程中,客人还要回敬“四礼” 四礼:一礼是对端茶人的谢意;二礼是对在坐长辈、同伴的致谢;三礼是对自己获得饮茶机会的感谢;四礼是对茶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参见松井宗幸茶道入门,成美堂出版社,2004年,第24 - 27页。3.4“侘茶”仪式的“人和” “按照茶道的规矩,茶会中的话题不应该涉及道具的应用以及菜肴搭配等方面的评论。一般说来,时事、政治、经济、军事等 都在茶会禁忌的范围之内,被认为适合茶会

40、的话题包括天气的晴晦、风花雪月等的雅事、茶道具的由来、茶人逸事等,其中尤以和吃茶本身相关的话题为主体。”(赵方任2001)千利休的“侘茶”以不拘于形式、返璞归真为特色。因为发现以前男子的盘腿坐式不利于点茶的操作,他还将点茶姿态改为单腿坐单腿立膝式。随着日本人生活礼仪的变迁,茶道的点茶姿态也定格为双膝跪坐式。现在,虽然千利休时期的“侘茶”已不可见,但透过现代的“侘茶”,也可以浅尝日本茶道之味。 其的程序大致如下:当客人依次就座后,主人端出刚烹调的、热气腾腾“怀石料理”,一般就是指“三菜一汤”,所用原料必须是新鲜的水产品和蔬菜。丰盛时还添上烤鱼等。日本清酒也是必备之物。但饮酒时,须用小盏分成三口半

41、,边慢慢品尝主人款待的美味佳肴。待“怀石料理”结束之后,客人暂时回避一下,主人收起餐具、清扫茶室,用撒上水珠的鲜花替换挂轴。随后客人进茶室就坐,主人端上精美的点心,这时才开始正式品茗。所吃茶有浓淡之别,浓茶常配以用糯米粘面的“豆馅点心”,淡茶则为小脆饼。此时,主人才坐于茶炉之旁,取出一方红似手帕的绸缎,把事先备好的茶盒、茶勺等茶道具,当着客人之面,再擦洗和用开水冲净一次。这样之后,主人才开始为客人“点茶”。点茶的过程十分讲究技巧,先用精制的小茶勺在茶碗里舀进抹茶茶末,再用竹制水舀倒水入茶碗内。倒水时既不能外溢,又要发出潺潺水声。这时,主人才用小竹刷点出一碗有泡沫的抹茶来。之后就是客人的吃茶过程

42、。在日本茶道看来,任何一件茶道具都是有生命的,甚至也像人一样分为正脸和后身。它们在吃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吃茶前,先要举碗高至眉,在心中感谢万物,再向右侧的人说 “恕我相陪”,向左侧的人说“我先失礼了”,对茶师说“领受盛情”。完成“四礼”后,需要将茶碗的正面转向对面,自己从碗的后身开始用茶。吃茶后,重新把茶碗的正脸转向自己,在向茶碗行礼的同时在心中默念“请让我欣赏一下您”;然后用双手捧起茶碗进行鉴赏,鉴赏后还要对茶碗行礼并默念“谢谢您了”。从对主客双方的要求上看,“侘茶”就差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仅用于欣赏的纯艺术。同时对仪式上的茶道器物,千利休“侘”观的“和”精神也使之在奇巧华丽与枯萎破败两

43、端中做到了符合日本文化的平衡美感。4. “侘茶”的“物和”如同最初“唐物”的价值地位远高于“和物”,在“侘茶”创立以前,吃茶的茶会多是供贵族、武士阶层炫耀茶道具、游艺玩乐的奢华“书院茶”。虽然村田珠光的“草庵茶”已经大大消除“书院茶”中的娱乐性,但直到千利休“侘茶”精神与茶室茶道具等器物相连,才使之拥有完全胜过“书院茶”的物质力量。虽然对南方录是否为千利休的思想产物,当代日本茶道学家持有不同观点,但不妨借此书探究千利休“侘茶”中的“物和”。4.1茶室与茶庭4.1.1茶庭此前,村田珠光“草庵茶”庭已初现轮廓,千利休丰富了茶庭的内容以使更符合“侘茶”观,如在茶庭中增加通向茶室的“露地”、用来洗手的

44、“手水钵”、踏石(“飞石”)、齐腰高的墙垣(“待台”)、装饰用的便所(“饰雪隐”)等,使之呈现“闹市山居”的幽静美感。“露地”:露地的由来,传说是千利休所记的露地清茶规约中的“露地的树石皆天然之趣,由此悟不明其中之意之辈,莫不如归去”,是“侘茶”的专用 “通路”。露地分为内外露地,是营造出“市中山野”氛围的重要部分。比如一进入外露地,就是刚洒过水的石板路,让人感觉仿佛是山中露水。在内露地,铺有踏石的小路迂回变化。在小路两侧的四季常绿树,配合透过人工修剪得错落有序的枝叶洒落下来的阳光,还有故意散落在小径上的落叶,让人们感觉这是与尘世不同的深山幽谷(潘洁敏2009)。“手水钵”:这是放洗手用水的钵

45、或容器。起源于佛教,是参拜神佛必须洗手净身的悠久习惯。尤其是寺庙或禅院都会建有这种洗涤设备,以供访客使用。但是应用于茶道世界,则始于千利休所设的“蹲踞”。“蹲踞”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手水钵”洗手时,必须蹲下来。即要有谦卑虚心,同时清洁外表与内心。这种“蹲踞”的形式,大体上以石头的材料最为茶人所喜爱。有利用自然的石头,也有人工打造的。在茶道的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林瑞萱1991)。 “饰雪隐”:在世界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里,从未听说过把厕所当成艺术品供人欣赏的,然而在日本茶道里,厕所就是艺术品。在正规的茶室旁边附设有一个厕所,日文叫“饰雪隐”。建造“饰雪隐”所用石头是从河边运来的,以示清洁

46、。其内部设有足悬石、前返石、后返石,地面上铺满了白砂粒。主人要精心打扫,客人要装作去厕所的样子进“饰雪隐”,领会主人的匠心和修行态度,并不使用它。4.1.2茶室在茶室的面积上,对村野珠光时代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千利休改为可以只需一张半的微型间,即“小座敷”;并取消专门为贵宾设的“贵入口”,改设必须俯身而进的“躙口”;在茶室外型上,采取农家古旧时的茅庵式,中间柱子常常是一根老皮粗树,甚至青睐有虫咬痕迹的柱子;茶室内的装饰也以简素为主。“小座敷”:即草庵式的小茶席、小间茶室。也就是四张半榻榻米以下的茶室。与宽敞的书院刚好相反。小座敷是千利休所创的茶道礼法。这种茶道礼法特别是从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开始,千家的人都很爱用“小座敷”这个称呼。草庵式小茶席的茶道礼法,乍见之下似是容易,但如何以简单的手法,去表达茶会的旨趣才是最困难的。所以千利休认为进行“小茶席”礼法时,在内心之中,必须有“茶道的真”,也就是严肃敬谨的精神。茶室挂物:最初用于草庵茶室的挂物,是德高望重的人所书写的佛语和祖语等墨迹。“就这样,吃茶时就像有位高僧在眼前,心情也会恭敬起来。”到了千利休的时候,茶室便没有了悬挂物和席上的装饰品,只挂祖师大德的墨迹,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