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3332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概述1. 心理现象的发生(唯物主义的理解):认为心理现象是自然发展中高级物质形态的属性, 是身体的特殊部分活动的表现。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结论1: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动物演化史 结论2: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狼孩、鲁滨逊漂流记、刘廉仁 人离开人的社会省会条件和实践,会失去心理的正常发育,也会失 去大脑的正常发育。 人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推断未知的事情。 结论3: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加上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同一物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二 感觉1.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

2、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反之亦然。(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3)特征分为两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微弱刺激的能力。E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R 二者成反比,E=1/R 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2.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定

3、比关系)(名词解释/简答)(尽可能完整)韦伯定律:感觉变化中,虽然差别阈限常因刺激类别和感觉类别而不同,但其差别阈限与作 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保持一种定比关系。 即:I/I=K I-两刺激间的差异(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的强度(原刺激量);K是常数。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3. 感觉的适应(名词解释)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时间的长短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表现为:a.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b.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光适应:快 ; 暗适应:慢)4.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关系(简答题。先解释这两个词,再说关系)(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 感受性的

4、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反之亦然。(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3)两者之间的关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微弱刺激的能力。E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R 二者成反比,E=1/R 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三知觉1.知觉的基本特性(简答题)(1)选择性两个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l

5、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l 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 知觉整体性l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l 知觉的整体性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个别(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3) 知觉的理解性l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

6、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用一个词表示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l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l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

7、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本人的态度和情绪。3. 错觉(1) 错觉的概念错觉:人在特定条

8、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2) 错觉的特点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 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3) 错觉的类型 线条 (长短、方向)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 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倒飞错觉 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4) 对错觉进行简单的评价四 记忆1. 记忆的特点(按照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感觉记忆的特点 感觉记忆在瞬间能储存大量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

9、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过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2)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 短时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 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3)长时记忆的特点1)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情景记忆a. 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b. 与个人经历密不可分c. 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a.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b. 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2) 根据人们的意识性分类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

10、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3) 根据记忆的提取方式分类 陈述性记忆a. 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b. 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c. 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a. 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b. 包括:对知识、认知和运动技能的记忆c. 多次尝试逐渐获得d. 利用时不需要意识参与2. 记忆恢复涵义: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即时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随年龄增长,现象逐渐消失3.长时记忆储存的条件与方法(如何保持记忆,克服遗忘?)(1)组织有效的复习:促进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11、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加强中间材料的学习(2)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笔记、卡片、编提纲(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补充蛋白质4.影响遗忘(记忆)进程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l 熟悉、有意义、多少(2) 学习的程度l 过度学习。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3) 识记者的态度l 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4)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l 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材料时发生的现象5. 位置效应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6. 在学习中,克服抑制的方法。 注意及时复

12、习 复习时,改变各部分知识的学习顺序,适当进行位置调换。五 注意1. 注意的分类(按照目的和努力进行分类)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高级形式的注 意,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可以通过言语方式来表现。人的情绪、 经验和兴趣以间接的方式影响它。 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义注意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2.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引起原因 无意注意的引起原因a. 客观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b. 主观方面。人本身的状态:人

13、的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的经验。 有意注意的引起原因a. 对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b. 对兴趣的依从性c.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d.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e. 对人格的依从性3.如何尽可能保持人的有意注意?(如何引起和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1)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有意培养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目的明确且不机械。(4)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4.注意的起伏现象(1)指注意间歇性地加强或减弱的周期性变化。(2)产生的原因

14、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l 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节律性活动l 呼吸、血压、神经元等节律活动引起5.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如果要保持注意,应该怎么做?)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性。 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单调不利于注意的稳定。 了解活动的结果。 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六 思维1. 在教学条件下掌握概念的方法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变式与比较。变式: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 形成概念体系。 将概念运用于实践。2.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 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

15、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 念的关键特征,这种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属接受学习 概念形成: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 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方式。属发现学习3.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 多余刺激的干扰。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动机。 情绪。 个性。有灵活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心的人, 善于解决问题。七 需要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尽可能全面,先述再评。)(1)马斯洛是美国人本

16、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 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即需要层次。 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象金字塔一样排列,哪种需要出现在意识中,取决于更具优势的需要的满 足程度。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人的意识,一种需要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2) 理论要点 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越依赖于外部条件,似本能

17、的性质越突出,可塑性越大。 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越是高级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在个体发育中,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从低级到高级波浪式地一级一级地演进。一般较低级的需要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需要的层次发展顺序不是绝对固定的。 人的基本需要可分为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两大类。l 缺失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某种直接的意外事故或危机,寻求满足的动机就增强,满足后动机就减弱。l 生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但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这些需要的满足不使动机停止,而是进一步增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级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成熟的成年人都

18、能自我实现。因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几乎与本能无关,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3) 简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系统全面,对深入研究人类的需要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斯洛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他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和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 马斯洛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实现,但他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把社会的共同利益排除在外。其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而不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的社会内容。 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划分,带有机械割裂的性质。(4) 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含义 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

19、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 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 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对个体学习很重要,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八 动机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倒U形关系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l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l 一般说,从事比较容易

20、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l 动机水平也会因人而异。2. 学习动机的分类(1)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有关。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任务选择和不同的行为结果。(2)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学习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 的倾向。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 望。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

21、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l 感情上的依附性l 获得派生地位l 通过获得赞许和认可使地位更确定和巩固不同内驱力因年龄、性别、人格等不同而不同。3. 动机归因理论-韦纳(知道内容,要会实践应用和分析。)(1)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2) 基本假设: 寻找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3) 韦纳认为人们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可归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4) 韦纳认为,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涉及三个维度:其一,成败的原因归于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其二,成败的原因归于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其三,成败的原因归于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因素

22、。(5) 案例分析1) 将成功归因为稳定的原因 将失败归因为稳定的原因 将成功归因为不稳定的原因 将失败归因为不稳定的原因2) 学习动机归因理论 将学业失败作一种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而会造成今后学业失败的恶性循环。 将学业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因素-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归因。 归因理论提示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一方面要使学生看到努力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努力提供正反馈。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4. 自我效能感理论l 指人们对自

23、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班杜拉l 未来行为的出现并不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对自己某种行为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1)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2)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24、,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言语暗示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情境条件(3)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5. 成就动机(1) 概念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

25、倾向。(2) 分类(两种) 追求成功的动机 回避失败的动机(3) 两种不同动机的人,各自的表现是什么。 追求成功动机的人l 成就定向者喜欢对成败机会参半的工作去冒险挑战,对太难或太容易的工作都没有兴趣。l 成就定向者比失败定向者在完成容易任务过程中坚持的时间要长。l 如果一个人的趋向成功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他就敢于去冒险,就希望在冒险中获得成功。l 趋向成功的倾向较高的人,如果成功了,这种成功便可能降低他的成就动机;如果失败了,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成就动机。 回避失败动机的人l 失败定向者不愿意承担风险,他们只对非常容易的工作或极难的工作有兴趣,以此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l 避免失败动机高的人

26、比成就动机高的人(更容易)做出不现实的职业选择。l 如果避免失败的倾向大于趋向成功的倾向,他就比较保守、消极,害怕失败,往往避难就易,不敢去激进努力。l 避免失败的倾向较高的人,如果成功了,就可能进一步提高自信心,提高成就动机;如果失败了,就会更加消极悲观,更进一步降低成就动机。(4) 成就动机的训练 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概念化: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等等。 练

27、习:为前两个阶段的重复。多次重复能使学生不断加深体验和理解。 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不过这时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学习场合,这一切合要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能体验成败的条件。 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5) 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意义 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排学习、工作,并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 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成就需求高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去完成难度比较高的学习任务,使之竭尽全力去完成。 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如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正确评价,给予一定的奖励。 教师要建立对

28、学生积极的期望6. 在我们的教育中,可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 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2) 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3) 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5) 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7. 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两种不同的思路(方法)(1) 学习动机的激发 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适当地开展竞赛。 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

29、励。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2) 两种不同的激发思路1) 提供学习的外部诱因的原则a. 表达明确的期望 b. 提供明确的反馈 反馈(feedback)是指关于某人努力结果的信息。本书所讲的反馈既指学生接受的有关自己各种表现的信息,又指教师获得的有关自己教学效果的信息。 c. 提供及时的反馈首先,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那么他们在这一周内都会延续这种类似的错误,而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加以避免。其次,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难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讲尤其如此。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证明,不管奖励多么有效,如果奖励的次数不够频繁,那么奖励对改善行为没有多大作

30、用。频繁地给予小奖励比偶尔地给予大奖励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对考试频率的研究发现,经常性地用一些简短的测验对学生的进步进行测试,其效果要好于不经常的、较大的考试2)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a. 激发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坚信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内容的呈现方式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b. 列举与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的例子。(例子见课件)提高内部动机的其他方法a. 材料呈现方式b. 使用游戏和模拟c.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d. 给学生一些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的选择权e. 向学生提出他们用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

31、的好奇心九情商(情绪智力)(在情绪和情感一节)1. 定义: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代表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水平。2. 分类(包括五种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十 人格1. 认知风格(1) 定义: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做认知方式。(2) 特点:具有稳定性,但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3) 分类:1)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涵义(威特金 ):根据个体对外界环境(“场”)依赖程度的不同。 测量。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 差异的表现及应用2) 冲动沉思卡根等人(Kagan et al

32、, 1964)对儿童认知速度的研究。依据个体对问题思考的速度(分类)3) 同时性继时性达斯(Das et al, 1975)依据脑功能的研究发现。l 左脑优势个体:分步骤处理问题l 右脑优势个体:整体加工问题 继时性认知风格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同时性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其问题解决方式是发散式的。2. 人格成因(受哪些因素影响)(1) 遗传因素 遗传是人格不

33、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l 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l 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l 看行为的社会意义 塑造功能还体现为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l 米德等人对新几内亚三个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见课件)(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成员的社会遗传因素:人类性格的工厂。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三种教养方式 家庭的情绪气氛l 融洽OR对抗l 夫妻关系 儿童的地位和作用 出生因素l 出生顺序l 独生子女(4) 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麦肯依1)例如: 孤儿院儿童的研究失怙性忧郁症: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 母爱丧失l 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性。l 影响一生,易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 弃子易形成攻击、反叛人格。2)结论: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二者并不一一对应,它们不能单独起作用,要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气温因素中,炎热的地方,攻击行为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