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4140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15.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病艾滋病流行、防治及实验室检查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性传播疾病,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薛子东TEL:13700517877,我省性病防治现状(了解)性传播疾病(临床重点了解)性病的报告(临床、疾控和防保人员必须掌握),关于性病的几个问题我省性病疫情特点我省性病防治现状性病防治策略探讨,关于性病的几个问题,性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性危害性性病转归,性病的定义,原来所谓性病(Venereal Diseases,VD)是指经过性交传染的主要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的炎症性疾患。这个定义下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第四性病),现代医学把这四种性病归属为经典性病。,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微生物和临床医学知识的进步,感到了上述概念的局限性。

2、主要表现为:性病病种的增加 感染范围的扩大 传播方式的改变,目前国际上已将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传染的一类疾病统称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这个概念1975 年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STD的传染源,性病病人:现症病人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传染源,由于病人的生殖器上有活动性病变,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病原携带者:可分为 潜伏期病原携带 病后病原携带 无症状病原携带 其它,STD的传播途径,性行为: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这一途径感染占95%以上。接触传播:可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性病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分泌物均可造成性病的传播,间接接触病人

3、的衣服、物品、用具、便盆等也可造成传播。血源传播:主要见于二期梅毒、淋菌菌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病人所提供的血液。,医源性传播:性病也偶尔发生医源性感染,包括医务工作者自身感染和感染病人。胎盘传播: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而引起胎儿的先天性感染。产道传播:有的病原体不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但在胎儿分娩通过阴道时发生感染,如患有淋病的产妇可使新生儿发生淋菌性眼炎和淋菌性脓疱病。其它的传播途径:媒介昆虫是否能传播性病一直未能证实。,关于性病的传染性,女性受感染的危险性大于男性 据估计,一个男性与感染淋病的女性发生一次性交后,其感染率为20-25%。而一个女性与一个已受感染的男

4、性性交期间,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感染。据估计,男性传给女性的危险性是80-90%。感染率与性交的次数有关 患淋病后,与之有过一次性交者,感染淋病的机率为20%,2次为40%,4次为80%。,与患者感染性病的年限有关 患梅毒的第一年间,传染给对方的机率为90%,第二年为70%。胎儿的感染性 患早期梅毒的母亲,若不进行治疗,有一半婴儿将发生胎传梅毒,另一半为死产或产后不久即死亡。未经治疗的早期潜伏梅毒母亲,其婴儿20%为正常或健康的,20%为死产,40%为胎传梅毒。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其婴儿70%可以是正常或健康的,10%为胎传梅毒,其余可以是死产或早产儿。,女性感染STD的危害较大,女性生殖道解剖部

5、位的特殊性,粘膜暴露的面积较大。在性交过程中,病原体通过射精容易到达靶细胞。避孕药物的作用,使宫颈上皮外翻,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部分患者无临床表现,以致疾病进一步传播。,STD的危害性,1.对个人的危害女性患淋病和衣原体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其中8-20%的人感染会扩散到子宫、输卵管及周围组织而发生盆腔炎。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艾滋病死亡率高 患者精神上的痛苦,2.对家庭的危害 通过性行为传给配偶,造成反复感染 父母亲感染性病,通过密切接触传给女性幼儿,引起淋菌性外阴炎 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 孕妇分娩时通过产道传给新生儿,引起淋菌性眼结膜炎,3.危害社会,性病的扩散与曼延增加医疗投入家

6、庭的不和谐而导致的社会不和谐,性病的转归,我省性病流行特点,发病情况,流行的状况 全国性病报告发病数,年龄特点,患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在85以上),30岁组为最高,占到了全部病例数的30.4%。,性别特点,男性高于女性的比例在逐渐缩小,个别病例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情况,职业特点,职业:农民占23.8%;工人占15.6%;无业15.70%。,人群特点,高危人群的患病率高,性病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广泛扩散,普通妇女和儿童均受到影响,病种特点,淋病发病在逐渐下降梅毒发病上升迅速尖锐性湿疣、生殖器疱疹成上升趋势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发病罕见,其他特点,文化程度:以中学为主占66.7%。小学1

7、4.1%。患者来源:以本地为主80.8%,外地18.1%。婚姻状况:已婚占68%;未婚占12.8%。传染来源:非婚性接触占17.4%;间接占13.9%,不详占63.4。,防治现状,当前性病开展的工作,疫情报告性病监测项目规范化门诊,存在问题,政府重视不够许多地区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对性病防治工作仍然重视不够,对性病促进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性病防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各级政府对性病防治工作投入相对较少。,性病流行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各类高危人群的性病感染率仍然很高,并且在许多地区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性病的流行必然会促进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流行;目前我国的性病监测系统相对薄弱

8、,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性病流行的实际状况和可能趋势,性病防治体系相对薄弱在部分地区,性病防治机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性病防治工作;性病的防与治由过去的密切结合型到现在的相互分离,难于发挥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作用,性病防治体系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的性病防治队伍不能满足我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政策和法规有待健全与性病及其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有待完善和实施,社会歧视仍然存在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在重点人群中,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防治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性病医疗服务管理混乱 重视临床服务,忽视预防服务;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9、;性病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能力不够,服务质量差;对性病患者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对隐私的保密。,防治策略探讨,性病防治的宣传,性病门诊的管理,改善就诊环境,开展匿名和保密治疗。提高临床医生性病诊疗水平,规范、全程、足量治疗,迅速地治愈性病患者,将性病的传染期降到最低,减少二代性病的发生。在性病门诊中同时提供临床预防服务,包括发放健康处方、开展咨询、性伴通知和促进安全套的使用等 加强性病疫情的管理,政策法规性病诊疗标准、性病门诊管理暂行办法依法整顿性病医疗市场建立与规范化性病门诊相应的、严格的性病诊疗机构准入和管理制度,针对高危人群的干预,以性病门诊为依托性病门诊医生参与外展工作提供性病医疗和生殖健康

10、服务吸引患者到门诊就诊,健全监测体系,掌握疫情动态加强性病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疫情资料,掌握性病流行趋势;开展性病监测点监测工作,通过不同人群的性病患病率监测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估计性病疾病负担;完善淋球菌耐药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淋球菌耐药监测资料,以指导性病防治实践。,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特点,我省199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截至到2009年底,我省共累计报告HIV/AIDS342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572例,死亡888例.2009年,我省共报告HIV/AIDS602例,其中新报告513例,既往订正89例。2009年报告艾滋病病人167例,其中首次报告101例,66例由既往HI

11、V转为艾滋病病人。2009年报告死亡109例。分布在我省11个市114个县区,占全省119个县区的95.80%。,我省艾滋病流行特点,疫情呈缓慢上升趋势,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 从2000年到2004年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幅达164%;2005年以后,疫情上升趋势放缓,年平均增幅为12%,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尽管疫情增幅有所减缓,但由于新增感染数逐年增加,基数持续加大,危害仍在持续加重。,疫情分布范围扩大,地区差异明显,疫情分布范围持续扩大,从2002年的50个县增加到2009年的114个县。地区差异明显,在全省历年累计报告HIV/AIDS中,运城市报告占42.87%,太原市占21.3

12、9%,而忻州市只占1.87%,吕梁市占1.49%。2009年报告的HIV/AIDS中,太原市占34.39%,运城市占24.58%,而忻州市和吕梁市各占2.16%。,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山西省自2006年开始,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持续保持在较高比例,每年报告的HIV/AIDS 中约30%-40%为性传播。2009年占38.1%。2006年首次报告经男男同性传播,截止到2009年底,已经累计报告95例,管理104例。数量快速增多,分布在全省除朔州市的10个市。,青年成为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 自2006年开始,每年报告HIV/AIDS中,2029岁年龄组比例持续增

13、加,约占当年报告数 的1/3,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流动人口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人群 在外来和流动人口中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3%上升到2009年的40.55%。该群体在我省流动、生活,作为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给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是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淋病,是指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cae)引起的各种感染的总称,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在临床上,淋病包括有症状的、无症状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淋球菌感染,血行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以及眼、咽、皮肤、直肠、盆腔等部位的淋球菌感染。,二、病原学,奈瑟(Neiss

14、er)氏淋球菌 形 态:卵圆或豆形,0.60.8m,通常成对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陷,间距达0.2 m。革兰染色阴性,在多形核白细胞淡红色的细胞浆中有深红色的菌体;碱性美兰染色呈深兰色;多巴染色呈红色。,病人的早期分泌物中,部分白细胞胞浆中可见150对,病期较长者,数量较少,且多在细胞外。人工培养的菌落取材涂片,菌体的大小及染色深度有差异,约25%为典型的双球形,75%为单球形、四联形或八叠形。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有一种假性黄膜。,生物学特性较为娇嫩、喜潮怕干、对热敏感、对杀菌剂抵抗力弱;干燥条件下12小时,附着衣裤、被褥中1824小时,脓液、温物活数天;适宜生长温度3639,39 13小时

15、,40 35小时,42 15分钟,50 5分钟;培养管封缄后37 45周,室温12天;,-30 23月、-70 6个月、-196 长期保存,生长最适PH7.07.5(含2.55%CO2条件下);1:4000硝酸银溶液7分钟内死亡;1%碳酸溶液3分钟死亡;生化反应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产生靛基质及硫化氢,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氧化酶。,实验室检查:,方法:涂片镜检 细菌培养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标本要求:可以在林球菌感染的部位直接取材,一般包括尿道、宫颈、直肠和咽部 标本的培养要强调及时性,取样与制备,标本取材注意事项,涂片检测涂片时切忌用力涂布,应将拭子在玻片上轻轻滚动涂片薄厚要合适对有症状的

16、男性病人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100%不推荐用于诊断直肠和咽部的淋球菌感染,培养检测临床取材标本要尽快接种到已经预温的培养基上取材的深度一定要够,男性要深入尿道内2-4厘米对症状不典型的男性病人取材,最好在晨起排尿前或排尿4小时以后观看菌落特征最好在35小时左右,涂片染色,淋球菌培养,一般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条件:在温度36,湿度70%,含有5-10%CO2的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经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实验或糖发酵实验等鉴定。一般男性标本的培养阳性率为80-95%,女性标本的培养阳性率为80-90%淋球菌药敏实验:目的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可用纸片扩散法做药物敏感性

17、实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发测定最小药物抑菌浓度,,培养,血清学和免疫学试验。省钱、省时、操作方便,可用于大规模人群调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一种病毒吗?是一种细菌吗?能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吗?,关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衣原体病原体特征,衣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原核微生物,在宿主的细胞内生长繁殖,可形成包涵体,约40-50%的NGU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病原学,沙眼衣原体有15个血清型,A,B,Ba,C,DK,L1,L2,L3A,B,Ba和C型最常引起沙眼DK型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L1,L2,L3型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流行病学,是最常见的性病之一多用

18、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年发病数来估计衣原体感染的发病情况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的性传播沙眼衣原体感染约8900万例据估计,每年新发生的性传播沙眼衣原体感染在美国为400万例,在欧洲为300万例,我国不同人群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临床表现,分 类,非特异性尿道炎: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特异性尿道炎:如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阴道毛滴虫、疱疹病毒、念珠菌等,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查,最特异可靠的方法细胞培养 抗原检测 核酸扩增 血清抗体最敏感的方法细胞培养 抗原检测 核酸扩增 血清抗体最方便快捷的方法直接镜检 细胞培养 抗原检测 核酸扩增 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培养:衣原体只能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病原

19、体核酸检测:PCR直接免疫荧光和酶免疫方法检测抗原分泌物涂片或尿常规发现白细胞而没有淋球菌感染的证据,男性尿道炎患者多形核白细胞数量与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感染的相关性,根据临床诊断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男性尿道分泌物涂片经染色未见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培养亦无淋球菌生长,但在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到多形核白细胞,在油镜(1000倍)视野下平均每视野中多形核白细胞数5个为阳性。,387例沙眼衣原体阳性患者多形核白细胞数危险因素的分析,多形核 衣原体抗原白细胞数 阳性数%0 86(1496)5.741-4 59(543)10.875 242(961)25.18,支原体病原体特征,支原

20、体是一群大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无细胞壁,在形态上呈多形性,迄今已知支原体有150余种,在自然界分布广泛。20-30%的NGU由支原体感染引起,实验室检查,培养,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的性传播疾病,可分为后天获得性和胎传梅毒。获得性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内,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包括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和晚期潜伏梅毒。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梅毒(出生后2年后发病),梅毒的临床病程,潜伏期:24周 平均为3周一期梅毒:硬下疳出现

21、持续38周 可自行消失二期梅毒:损害持续312周 可自行消失 以后又可反复发作 持续2年三期梅毒:病程大于2年 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梅毒发病的自然病程,早期梅毒(2年内)990天 6周6个月一期梅毒 二期梅毒 早期 潜伏梅毒硬下疳 皮疹 无症状 扁平湿疣 梅毒性脱发 系统性表现 发热全身不适 浅表淋巴结肿大 关节炎关节疼痛 虹膜炎脑膜炎,晚期梅毒(2年后 320年晚期潜伏梅毒 三期梅毒 无症状 神经梅毒 心血管梅毒 脏器梅毒 皮肤粘膜梅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损害部位或淋巴结穿刺液见梅毒螺旋体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RPR、USR、VDRL、TRUST

22、):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可阴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TPPA、TPHA、FTA-ABS、TP-ELISA、TP-WB):阳性,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时WBC计数3106/L,蛋白量0.1-0.4g/L,异常时WBC计数10106/L,蛋白量1-2g/L,且无其它原因引起该变化。VDRL或FTA-ABS试验阳性组织病理检查:有三期梅毒的组织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直接检查 暗示野显微镜检查和免疫荧光检测:适用于早期梅毒的硬下疳和扁平湿疣期原理利用暗视野显微镜和荧光方法直接观察梅毒螺旋体的形态优点容易出结果时间短敏感性达到80%缺点需要受过专门培训并有丰富经验的实验人员对标本采集要求

23、高需要在没有开始治疗之前检测,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免疫荧光,实验室检测,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是用心磷脂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本实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较低。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荧光梅毒螺旋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血、TPPA颗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抗体蛋白免疫印迹实验(TP-WB),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敏感性(%)特异性(%)一期 二期 潜伏 三期 VDRL7810

24、0957198RPR86100987398TPHA76100979499FTA-ABS 841001009697,实验室检测的意义,影响梅毒血清学实验假阳性的常见原因,前待现象,梅毒治疗的血清学随访,梅毒治疗的血清学随访(1),梅毒经充分治疗后,应随访23年。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包括临床和血清(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学检查。,梅毒治疗的血清学随访(2),疗后6个月内血清滴度不下降4倍,应视为治疗失败,或再感染,需加倍剂量,重新治疗,还应考虑是否需要作脑脊液检查,以观察神经系统有无梅毒感染。,梅毒治疗的血清学随访(3),一期梅毒在1年以内,二期梅毒在2年以内转阴均属正常。少数晚期梅毒可持续在低滴度上(随访3年以上)可判为血清固定。神经梅毒要随访CSF,每半年一次,直至CSF完全转为正常。,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并主要通过性传播的皮肤粘膜良性增生性病变。可感染肛周、生殖器部位的HPV有30多个型,多数HPV感染无症状或为亚临床感染,临床所见的尖锐湿疣90由HPV6或11型引起。,实验室,醋酸白试验 组织病理检查,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门部位皮肤及粘膜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导致该病有两种病毒:HSV-1、HSV-2,多数是由HSV-2感染,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