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执笔人:陈宝峰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确立了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并被列为市个人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
2、新思维习惯”。这是我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最艰巨的使命。优秀人才,必然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较强的思维能力。教育能否圆满地完成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使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题,也是目前仍有很多人表示疑虑的问题,即是思维能不能培养
3、,教育在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中到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目前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完全为了考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给教师和学生树立了一种错误的目标: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地记住教科书的内容,并在考试时迅速复制;学生被要求做大量的练习题,是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题目。这种以考试为中心,以记诵为手段的教育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熟练程度的提高,却没有使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锻炼。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以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
4、,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二、课题概念的界定本课题主要研究九年级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化学思维就是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化学思维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体现在对实验现
5、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变化与条件、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上,它包括化学抽象思维和化学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实际经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的新的、独特的认识能力。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就是由教师根据各级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创造想象,推理判断得到新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学习
6、效能,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适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2创造思维理论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
7、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
8、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调而枯燥的课堂。4成功教学理论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
9、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在于探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训练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新型人才的需要。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具体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初中学生化学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2)行动研究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
10、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3)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等),对某种或某几种教育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的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六、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11、52011、6)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供给学习和掌握,设计并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通过课题论证。2、实施阶段(2011、72012、5)(1)学习理论。
11、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养思维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课堂实践。进行“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3)阶段总结。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总结。3、总结阶段(2012、6)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好结题材料的整理、汇总、提炼,报告专家组鉴定。七、课题研究策略(一)转变师生角色,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确立了学生的
12、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顾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1、转变角色真诚互动学生的学习,既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性的学习。教师冷漠、刻板的语言,压抑沉闷的课堂气氛,都会影响
13、到师生产生互动的激情,有些学生不愿甚至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教师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鼓励性的话语,“很好”“你真棒”“很有创意”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热情洋溢、丰富形象的语言表达、得体恰当的手势,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些学生受现象的感染,注意力不够集中,非常活跃,就把这些活跃的同学比喻成氧气,想氧气一样活跃,而把那些不愿思考问题的学生比喻成氮气,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维的火花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被点燃。有些化学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实
14、际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的职责就是创设情景,学生能用自己原有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完成,例如影响铜铁生锈的条件,比较铜铁生锈的难易,自来水、蒸馏水纯净度的比较,探究石蜡燃烧的相关现象,以及厨房制二氧化碳并验证其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搞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调查当地水质污染情况及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观当地化工厂、钢铁厂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无疑都会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悟到化学的魅力,产生动手动脑的冲动,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当然,教师在这些活动中,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过多指手划
15、脚、大包大揽,要适时的引导、点拨,就像催化剂一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认真的学习、思维,要根据不同差异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存在问题,确定如何去教。教什么呢?不是教现成的结论,或对答案,或只讲解学生不懂不会的知识,而是满腔热忱地指导每一位学生去认识、把握、调控、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行为、体验等,即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例如:在讲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同差异的学生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上存在偏差,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步骤上存在很多问题,此时教师不能直接指出正确的配平方法,而是让学生再次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6、把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错误集中起来,陈列到黑板上,让出错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对症下药,指出其错误的根源,让他们自己进行诊断,改正,然后再给出相应习题,进行练习,直到药到病除为止,通过学、做、教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在学生亲历的实践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制定活动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反思,评价,总结,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在讲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时,主要强调用含碳酸根离子的碳酸钙和含氢离子的稀盐酸来制取,在分析其原理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稀盐酸能否被稀硫酸代替,碳
17、酸钠能否代替大理石?学生会做出各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时教师在设计思路上给以适时的引导,通过分析实验结论让学生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师生互动教学使学习者完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质量,也使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丰富、完善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体现了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发展的最大价值。(二)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
18、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对回答错误或通过探究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应该允许学生再思考再实践,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
19、理的自由”。可见在课堂上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的讨论。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意见进行反驳,对教师的结论
20、进行否定。一道题可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产生各种解法,没有必要教师替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并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例 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1所示,请判断A、B、C、D、E五种物质的化学式。+EACBD+E图11 A、B、C、D、E转化关系图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可得出以下六种答案:答案一:A.H2 B.CuO/Fe3O4 C.H2O D.Cu/Fe E.O2答案二:A.C B.CuO/Fe3O4 C.CO2 D. Cu/Fe E.O2答案三:A.CO B.CuO/Fe3O4 C.CO2 D. Cu/Fe E.O2答案四:A.H2SO4/HCl
21、 B.Fe C.H2 D.FeSO4 E.Zn答案五:A.H2SO4/HCl B.Al C.H2 D.Al2(SO4)3 E.Mg答案六:A.H2SO4/HCl B. Zn C.H2 D.ZnSO4 E.Mg/Al通过以上学生的六种不同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成就感。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讲一节课还不如给学生一些时间自己去思考。这样的场面在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个学生讲解完一道题目后,下面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五、六种解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简单。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一定要大胆鼓励。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超过教师,只有这样,学
22、生才能更有发展。八、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因此,课堂将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一)前测工作为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在进行课题研究前(2011、5)笔者对150名初三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有效的课堂类型 系统讲解教材56人、占37.3%,重点难点精讲69人、占46%,答疑14人、占9.3%,作业讲解9人、占6%你认为通过实验教学有助于思维发展的情况 完全符合98人、占65.3%,比较符合41
23、人、占26.7%,不符合11人、占7.3%你认为自己的学习与直觉的关系 解题全凭直觉7人、占4.7%,直觉逻辑结合103人、占68.7%,与直觉无关17人、占11.3%,其它23人、占15.3%你认为创新思维与学习的关系 无关紧要4人、占2.7%,帮助很大120人、占80%,说不清楚26人、占17.3%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形式,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中,实验除了学生探究、验证未知问题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运用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观察过程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形象思维。学生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将现在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表象联系起来,运用类比、想象、联想、分析、
24、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得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其中定性实验主要是运用思维比较、类比的结果,是形象的;而定量实验主要运用思维进行分析、数据处理,是抽象的。此次问卷调查第59题就是基于实验教学与思维能力关系而设计的。调查发现,多数同学形象思维较为活跃,而有47%之多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的深层原因,说明抽象思维能力更有待培养发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直觉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方面,它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第1011题的统计发现有37%的学生不善于运用直觉思维。事实上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
25、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本问卷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调查(1219题)。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创新思维高不可攀,认为创新思维是大科学家、发明家所具有的,我们普通人怎么会有创新思维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人人都有创新思维,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都曾经用不少创新思维去解决了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只不过是许多人没意识到那是创新思维而已。调查中发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只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培养。此外,在对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渴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期望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能有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在课堂中或合作,或自主,大胆探究,激烈讨论,积极交流
26、看法,合理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创新的空间,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二)课堂实践结合课题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一位教师假如从来就没有过对自身有关教学模式方面的思考,对他人的经验也不习惯于进行“模式”上的认识与分析,把教学能力的增强仅仅局限在具体学科内容的熟悉上,仅仅局限在某一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就只能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依据课题研究目标我们课题组决定尝试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部分课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模式”就某一门学科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学习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会有所不同,而且课堂教学
27、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知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课堂教学不能按预设的进行,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模式”是相对的,不断地调整变化模式是绝对的。“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是最好的模式。”模式的建构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实验阶段总结再实验再总结上升至理论高度。1、习题课教学模式的建构习题教学是将学生应当掌握的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课堂问答和练习、课外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信息反馈为特征来检查、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并由此达到
28、了解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习题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落实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在这个环节实现。习题教学主要通过习题课的形式来完成。习题课是以习题教学为中心的一种特殊课型,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为内容,通过书面、口头或实验等解题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类型。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形成网络,查缺补漏,总结提高;二是提高运算和操作技能;三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1)、练习讲评课的教学模式练习讲评是一个
29、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运用自身教学经验,引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上练习讲评课之前,教师应思考最根本的几个问题:练什么,怎么练;讲什么,怎么讲。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个人练习、集体练习、课外练习等。讲评的形式也很多,比如单向传授、双向交流、学生互评等。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练习讲评课中,主角不一定是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做题,然后让他们听讲就足够了,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方面暴露思维上
30、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让一些充满机智的思维启发其他学生。模式名称“互评互助”教学模式教师公布答案将学生已完成的练习随机发放。然后教师公布答案,并强调评判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点评:前期准备点评: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同学的学习。学生按教师要求,为同学评判练习。学生互评练习点评:对同学真诚帮助。将评判完的练习还给练习的主人,并告诉被评判者存在的问题和评判的原因。学生相互讨论存在问题拿到自己的练习后认真分析得失和原因。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自己练习情况点评:认真落实。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教师把握全局,升华课堂效果。 讲评练习总体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通病”,并从深层次剖析“患病”原
31、因,指明改进努力的方向。教学特点 学生身份换位,在评判同学练习时取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同学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帮助。能调动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练习的落实,并在多方面取得收获。简要评述 这种练习讲评课用于一些非正式练习(重要测试)常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学生换位为教师的角色,去评判同学的练习正误,从同学暴露的问题中看到自身也存在的不足,印象很深,以后会努力避免犯类似错误,也悟出一些答题的要领。另一方面从同学练习中好的“亮点”得到学习和借鉴,鞭策自身更加努力学习。对这种模式,有人还存在误解,以为教师偷懒,其实不然,教师虽然没有直接评判,但对每一份练习都认真审阅,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
32、找出解决的办法,工作量也不小。相反,教师“鞠躬尽瘁”,学生无所事事,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而这种模式比起教师评判显然效果更好。不要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2)、试卷分析课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试卷分析课教学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是“讲解评析”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主要目标是掌握正确答案、改正错误,以落实知识为最终目的。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听和记,仍然是单向传输过程。学生的主体参与未能体现出来,造成一些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仍然不知其故,自己应如何改进学习也没有明确的答案。试卷分析课有两种极端,有的教师采用较放任的做法,判完分后把试卷发回给学生,再将答案贴出来或稍稍与学生对
33、一下答案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惟恐遗留任何问题,所以事物巨细,每道题都详详细细地加以讲解。前一种做法给了学生较多的主动性,但未加指导和点拔,对学生在思维和能力上存在的通病未加分析,这对于自学能力不是很强或基础较差的学生非常不利。同时由于未得到老师评价,学生会对以后的考试重视程度下降。应帮助学生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克服。后者则未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缺乏针对性,就算教师讲评得非常好,学生也可能收获不大。试卷分析要借题发挥,不能就题论题。出一套好的试题不容易,学生在考试中也充分投入了精力并期望有所收获,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套试题,充分发挥好每道题的价值,借题
34、发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点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一套覆盖面再广的试卷也只是一些知识点,教师在分析试卷的过程中,要力求把这些点连成线,进而组成面结成体,使学生能够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形成知识体系,借考题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之目的。每份试卷的平讲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这样的评讲必将使学生的思维开阔,能力得以提高,借考题培优补差。理想的试卷分析课,能帮助优等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差等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这是其它课型所不能替代的。模式名称 “小组订正”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点评:教学互帮互助效果
35、可能比教师唱“独角戏”好。分发试卷后,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主持小组讨论,订正错误,分析试题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完成反馈表,并做好讨论记录。分组讨论点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巡视,解答共同性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达标的同时,进一步分析失分原因和思考如何改进。各小组组长上交反馈表。集中反馈点评:先“民主”后“集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恰倒好处。教师从全局的高度指出学生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并借题发挥,点拨思维、方法和技巧,指引学生努力的方向。教师小结教学特点 在课堂内进行分组讨论试卷的评讲课,让学生互帮互学,达到订正试卷的目的,并让学生的思路相互启发。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一些存在的
36、“通病”,指点思维、方法、技巧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简要评述 学生从分发挥主体性,相互讨论中将问题反映和解决得更深入;同学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比教师的启发更有效;教师的巡视解答、小结则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除了学科本身,还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引导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2、演示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建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我校地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尚不齐备,许多学生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因此上好演示实验课尤为重要。在没有进行课题研究之前,演示实验课往往上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仅仅是观众,虽然学生也有好奇心可只是为了看热闹,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37、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我们决定以演示实验课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模式建构的又一尝试。演示实验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在教学中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是广大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演示实验课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性: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做到心中有数,即必须首先明确,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基本技能以及哪些能力。(2)直观性:教师在做每一个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对所要观察的具体事物、装置、操作及反应现象等,要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3)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
38、要实事求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例如,课堂的演示实验多数是成功的,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和失败,遇到这种情况,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4)安全性:演示实验必须确保安全,即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考虑安全;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安全。(5)时间性:课堂演示实验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如果演示实验安排过早、过晚或者演示时间过长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演示实验应尽量做到适时、适度,这一点至关重要。课 题 氧气的性质模式名称“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演示实验 取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将一带火星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现象。讨论 带
39、火星的木炭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所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过渡 氧气还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作进一步探讨。板书: 氧气的性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一瓶氧气的样品设问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并可阅读教材得到相应的数据。板书 氧气的物理性质演示实验观察、思考阅读研讨物理性质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一组精心准备的实验:1、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4、 硫在氧气中燃烧。5、 磷在氧气中燃烧。学生活动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每一个实验现象的结论及相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学生汇报
40、全班交流板书 氧气的化学性质提问 结合氧气的性质谈谈你对氧气用途的认识。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教学特点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简要评述 本节“氧气的性质”课,是一节利用一组内容丰富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氧气的性质的“演示实验引导讨论”课。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新意,突破了以往课堂演示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的思维模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观点出发,将教材中的实验与适当增加的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为探究式的实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并进行探究,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即使是演示
41、实验,采用科学的组合和教学方式,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九、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通过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我们教师对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而且切实转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念。首先在备课时,以往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教能使学生学会、学扎实;通过课题研究后,我在备课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创设条件与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发展的平台。其次在上课时,以往常常由我们教师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追求讲得清楚、明了,让学生一听就会;现在则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
42、题,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练习时,以往我们常常满足于学生能正确完成习题;现在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会解习题”深入到“会解决实际问题”。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试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试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的去设计新的试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试验后,对试验现象、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试验的重
43、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而在今天探究性试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试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试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凝视试验现象、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试验课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思考、探究、创新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十、研究反思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
44、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具有长期性、多学科性,不是一踌而就的事,虽然从步入初三第一天起师生就共同努力,然则我仍感觉离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针对性的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理论知识很不够。这也使我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一度茫然失措。经过县教科所专家们的亲自点拨指导,受到许多的启发。在新一轮的研究中,仍迫切需要更多地理论学习,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要以化学课堂为依托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变教
45、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的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的不太理想。针对特定的教学模式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来说既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钱爱萍,吴恒祥,赵晨音著.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查有梁著.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李勇:化学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见学科教育,2001年第11期孙建民,孔繁升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5曾晖著.思维实验与化学教学.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