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324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竹子开花节节高初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的学习您见过竹子开花吗?可能很多人回答没见过。可是您肯定知道,竹子,不可能一夜的时间,便是那么高的吧。成功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比如大家都听过的例子:有个人吃到第三个馒头才吃饱,抱怨自己不应该吃前两个馒头,直接吃第三个馒头多省钱。这个故事我们听的时候感觉好笑。然而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犯过这种错误呢。初中物理在很多同学的心里有这么一种意识,就是太难学。这种意识扎了根,还没等到他开始学习物理呢,就已经觉得任务太难了完不成,于是产生了焦虑心理。等到学习遇到点滴困难时,便选择暂时逃避,明天再做吧。明日复明日,一

2、拖再拖。最后的结果就是物理学的一塌糊涂。然而一旦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推迟自己要放弃的心态,则每天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物理学习呢,个人以为要从途径:物理现象科学方法物理知识入手。学生从物理现象中掌握科学方法,才能更快捷地获取物理知识。教学中只有借助于科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其次,学生要理解物理知识的内容,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即所谓竹子开花节节高,而节节之间都是联系密切的,直至最后竹子开花,完成最终的涅槃。一、物理现象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物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多多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

3、养对物理的兴趣。2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确定出所要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提出的方式也应该灵活处理,即可由教师基于现象或理论提出,也可以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等方式。3注重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培养物理探究性的活动非常多,如探究水的熔点与沸点,这个探究活动可以说是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比如物质的密度,可以猜想在日常生活中,体育课上掷的铅球,你认为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做的,做成教室的课桌的木头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等。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现

4、象、与原理的理解。通过自己的交流与合作,掌握理解新知识。二、科学方法物理科学方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由低到高划分为感受、领会、运用、评价四个层次。1“感受”唤醒学生早已经掌握但又未明确的科学方法,审视、构建新知识。例如,学生为了区别不同物质种类,会主动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意义;还可以运用力的合成这种等效替换的方法理解二力平衡、电学的等效电路等的实质。2“领会”复习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启发学生运用新的思想诠释旧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为提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效能,可以变换新视角:首先从哲学的

5、内、外因的辨证关系的角度重新启发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因果关系。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应该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在于内因惯性;惯性不会去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汽车质量大、惯性大,保持的速度和质量小、惯性小的人的速度是一样的。再次,惯性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大,外力改变物体原来运动状态的时间长,顺势引导学生把“力和惯性”综合考虑,过渡到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潜意识思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3“运用”改变物理问题的条件,转到不熟悉的领域或新情景中。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课内容时,我们在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即假设摩擦力为零, 迫使

6、学生改变思路,运用归谬法推断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于一个不愿冒险的学生或是经常用习惯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学生,无疑会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4“评价”学会总结与交流。在学习完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后,要学会进行总结评价,总结在这一章节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总结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总结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或是对哪个知识点不理解整理出来。当然,运用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综合运用“看、听、说、做、想、练”的学习方式,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

7、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学习网络,才能真正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性。三、物理知识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科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所有知识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需要师生的共同感悟。1重视探究。新课改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节节有探究,时时有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它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进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在这种教学进程中学生经历了从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的漫长曲折的思维过程,当再碰到类似问题时,其思维过程将大大缩短,反应将变得敏捷而有效。因此,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也能够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以认知、情感

8、同步发展为媒介的互动交感状态,促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融为一体,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2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科学方法。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材、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方法。3有效测试。教师在阅卷后根据学生试卷上暴露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确定目标,并在学生自改试卷前明确指出,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学习更有方向性。同时要运用学习小组,解决个性问题,找出共性的问题互相研讨,能使

9、每个人的大部分疑问得到解决。最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整理落实,在课堂上或课下独立完成“反馈矫正”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课下对题目进行认真反思,并将典型题目落实到错题笔记本上。传统观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课堂教学的组织,这就必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必然有了老师有时候恨不得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心理。现代教育要求教学从重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要由我们所习惯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即授人以鱼,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授人以渔的转变,像竹子一样,自己有动力一节节的拼搏奋进。竹子开花节节高,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要盲目拔苗助长,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听得见花开的声音。-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