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383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1.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复习提纲1、动物的生命周期: 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青蛙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青蛙与蝌蚪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尾游泳鳃成蛙水中或陆地四肢游泳或跳跃肺和皮肤变态发育:像青蛙那样,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蝗虫的生命周期:卵、若虫(幼虫)、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像蝗虫这样,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类型。蝴蝶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类型。一般很多昆虫的发育

2、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苍蝇等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得以延续。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影响动物生命周期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和敌害等生活环境的变化。2、新生命的诞生:大多数动物的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精子与卵的结构的比较:精子卵结构分头部和尾部,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小约0.05毫米0.1毫米形状蝌蚪形,能游动卵圆形,不能游动,是人体最大的细胞人的生殖系统: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睾

3、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说明:人是受精过程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中进行的,受精前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无数个,而真正能钻入卵的精子只有一个,最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马上进行分裂,这是的养料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形成胚胎后,才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在子宫内发育,这

4、时胚胎与母亲靠胎盘与脐带相联系,胚胎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亲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除体外。由于胚胎外面有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在母亲体内发育2个月后初具人形,叫胎儿,大约胚胎在母体内发育9个月,然后从母体内产出。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3、走向成熟 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度时期。女孩子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子比女孩子晚2年左右。

5、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外形上的变化 生殖器官的变化 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说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叫弱。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4、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有性生殖:通过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式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 无性生殖:不通过精、卵细胞结合,直接产生新个体生殖方式 体外受精:青蛙和鱼类 按受精方式分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其余所有 卵生:昆虫、爬行类、鸟类等(体外发育,营养靠卵黄) 按胚胎发育方式分 胎生:哺乳类(母体子宫内发育,母

6、体供给营养)动物的生殖 卵胎生:鲨、蝮蛇(母体体内,卵中的卵黄)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无性生殖 没有精、卵细胞的结合 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5、植物的一生: 种皮种子的结构 胚:胚轴、胚芽、胚根、子叶 (有无胚乳) 有胚乳: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胚乳内含营养物质)种子的分类 无胚乳: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等(子叶内有营养物质) 有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按有无种子 无种子:蕨类、苔藓类、藻类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菜豆、棉、黄瓜、

7、花生、橘等 按胚中子叶数目 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甘蔗等种子萌发的条件:合适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芽的分类 顶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芽 侧芽: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芽的结构:生长点(由分生组织构成)叶原基、幼芽、芽轴、芽原基顶芽与侧芽的关系:顶芽发育较快往往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摘除顶芽,可以促使侧芽发育,多张侧枝。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雄蕊:花药内有花粉(里面能产生精子)、花丝 花蕊 雌蕊:柱头、花柱、子房内含胚珠(里面含有卵细胞) 花的结构 花被:由花瓣组成 花萼:由萼片组成 花托:花的着生部位。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

8、的萌发 生长发育 开花 结果 死亡6、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传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有性生殖 自花传粉:豌豆 传粉方式 虫媒花:花的特点有哪些?植物的生殖 异花传粉 孢子生殖 风媒花:花的特点有哪些? 无性生殖 营养生殖(生产中常用的生殖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说明:在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花传粉以后,划分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而子房的胚珠内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里的精子就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子房壁-果皮子房 珠被-种皮 果实 胚珠- - 种子受精卵-胚说明:在被子植物的子房中,有的只有一

9、个胚珠,受精后,形成一粒种子,有的有多粒胚珠,受精后可以形成多粒种子,即一粒花粉只与一个胚珠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粒种子。有多少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多少粒种子。人工传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给农作物授粉,这就是人工受粉。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1、猫头鹰 白天 休息, 晚上 出来活动,主因是 温度 、光照影响其行为;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3.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

10、热性等。4.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 调节 作用。(2)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达尔文 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温特 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科学猜想, 郭葛 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 单侧 光照射;具 生长素 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生长素分布 多 ,胚芽生长 快 ;向阳面生长素分布 少 ,胚芽生长 慢 。5、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 2.作用:能 促进植物的生长

11、 。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 果实的发育 ,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 防治杂草 。6、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 血液中 血糖含量 的升降,决定于 胰岛素 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 下降 或 上升 ,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肝脏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 高于 正常值。治疗服用胰岛素。)医治糖尿病可

12、以定时注射 胰岛素 。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液血糖浓度是否为90毫克100毫升或检查尿里是否含 葡萄糖 。 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二、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含量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 、 新陈代谢 、 生殖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 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 消化腺 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 消化道 。 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三、神经调节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体液调节

13、和 神经调节 ,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 激素调节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神经系统 来控制和调节的, 快速而短暂 ;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 缓慢而持久 。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 接受信息 传导信息 处理信息 传导信息 作出反应 的 连续过程 ,是许多器官 协调作用的结果。(一)、神经元 1.神经

14、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4.看图36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细胞体 ; 细胞核 ; 树突 ; 轴突 ; 髓鞘 ; 轴突分枝 ; 末梢 。 (2)的功能是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到细胞体中。 (3)的功能是 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中传出。 5.我们周

15、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 神经元 来 获取 并 传递 的。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 脊神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 承担信息的传导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12对 ,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头部 和 颈部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 由 脊髓 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 躯干、 四肢的皮肤 和 肌肉 ,共有 31对 。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身体的

16、颈部 、 四肢及 内脏 的感觉和运动。 (四)、中枢神经系统 1. 脑 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接收处理 各种信息,并 决定和启动 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五)、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这些神经叫 植物性神经 。 2.植物性神经 不受 人的意志所 控制 。 (六)、脑的结构和功能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干 三部分。 1.大脑。 (1)大脑特别发达

17、,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最高级部分 ,是人的 思维器官 。 (2)大脑的结构分 左、右两个半球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沟 、 裂 和 回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 脑干 背侧, 大脑 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

18、,会使人 站立不稳 、 行走摇晃 、 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七)、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 脑干的延续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 和 反射 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八)、反射 1.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19、传导 、 处理 。 4.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神经中枢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达到 效应器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 。 5.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反射弧 才能实现。 (九)、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 缩手反射 、 膝跳

20、反射 、 排尿反射 、 排便反射 。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3.高级神经中枢一般在脑中。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肌腱中的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产生效果 小腿反弹。 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神经系统 功能是否 正常 。 四、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1、动物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 、 有固定模式 的行为;它们受 遗传的控制 ,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活动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 ,也叫 本能 。 2.动

21、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个体 在生活过程中 逐步形成 的,是 通过学习 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 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 重要反应方式 。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是具有 适应意义 的活动。 3.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更为复杂 。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4.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 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反射弧 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

22、,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五、恒定的体温 1.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 左右。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 绝对不变 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一定限度 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2.产热。 (1)在 安静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 骨骼肌颤抖 ,能使热量 成倍增加 。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

23、能 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血流量 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 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散热量 减少;温度高时, 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比较少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

24、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 (二)、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四、生物的呼吸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1)呼吸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2)呼吸运动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

25、增大=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3)肺泡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五、光合作用1、 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淀粉)+氧气(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4)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 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6、 2、 二氧化碳(1)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水)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 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能供呼吸;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4)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 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

27、,区别如下: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六、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3、

28、 保护臭氧层。(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4、 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七、空气污染与保护1、 空气污染(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土地沙漠化;车辆尾气的排放;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空气污染

29、的种类:汽车尾气;可吸入颗粒物(烟尘); SO2酸雨。2、 保护空气(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2)保护空气的措施:使用清洁能源;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植树造林。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

30、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

31、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 青菜 P-果实 西红柿 K茎 马铃

32、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 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 湿度

33、小,气温高,光照强 蒸腾作用强. 5 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 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 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 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叶细胞液浓度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 宇宙的起源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

34、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 中。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

35、行星乃至生命。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36、2.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公元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世纪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4.太阳系

37、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6.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38、”。7.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第3节 恒星的一生1.恒星的演化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第4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

39、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

40、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第5节 生物的进化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16。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

41、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学说祖先进化原因核心思想布丰进化学说相同环境的改变(气候)物种可变拉马克学说不同用进废退物种可变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相同自然选择物种可变(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