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575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内容摘要: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使用新课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或误区。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或误区。关键词: 教学 误区 思考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使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等。这些与

2、新课程的要求和课改的目标明显是背道而迟,下面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或误区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不当之处,敬请斧正。误区之一:课堂教学就是热闹的活动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就是热闹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随意、肤浅的,局限于表面的热闹,缺乏明确的目的,“为活动

3、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又是我们必须要予以关注的。因此当前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针对以往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1.1要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1.2要注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外在表现方式,应更多地注重内在品质,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

4、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1.3要注重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活动的内向化水平。有价值的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活动的形式与活动的质量、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误区之二:课堂教学中仅有学生的声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也许是投鼠忌器,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去说、去讲

5、,尽管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而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课堂教学中仅有学生的声音。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在自然科学领域,尽管知识具有客观性,但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途径、解决策略上却是多元的。因此,每种理解都是有效的。然而,这种有效并不等于已经完全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6、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主动构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能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流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这是一

7、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式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的理念。误区之三:课堂教学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开始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我们教师们绞尽脑汁,创设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并希望通过这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

8、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情境都能达到上述目的,教师们创设的情境有些是无效的,无价值的,甚至是带有“副作用”的。-课堂教学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过去的教育同人的生活、经验、活动严重隔离,从根本上排斥了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忽略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这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违背的。在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实践一切。实际上,事事都亲历、体验、实践既不可能

9、也没有必要,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因而,在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使他们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的局限,利用已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和学习,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再拓展到对更广泛、更高水平的未知世界的探究,通过这样具有逻辑结构、系统上升的认知循环递进,达到对这个世界的实质性认识。任何时候,教育都需要引导、整理、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经验,力戒那种只满足于学生当下的需要和兴趣、只停留在零散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缺乏必要的拓展和提升的做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育就不但要保持个体经验,而且要提升个体经验,要将人类更广泛意义上的种族经验传授给学

10、生,从而打通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文本与生活文本之间的通路,实现学生经验的成长和基础学力的提升。误区之四: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吗?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然而就知识的分类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

11、;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可见,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

12、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各种学习方法各有所长和局限,探究发现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探索和占有蕴藏于知识中的人类智慧,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无论在现在和将来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总之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改的真正受益者。参考文献:1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2 课程改革中令人困惑的几个问题 刘杰 教师博览2007年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