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6092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微课程的学习模式策略思考-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课程学习模式的策略思考 基于系统化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摘 要】微课程学习模式的探究是微课程的实践阶段。本阶段既是体现微课程活力的关键,也是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根据各地的研究,微课程学习模式可分为;一是为实现“翻转课堂”的“导学一体”模式;二是与常规课堂整合的课前预习模式、课堂穿插模式、课后巩固模式等等。“导学一体”模式的表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翻转。而实质则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知识建构;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与常规课堂整合的其它三种模式则是渗透新课程理念,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适度的改革,以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关

2、键词】学习模式;“导学一体”模式;常规课堂整合模式在全国微课程研究热一浪高过一浪的气氛下,微课程学习(或曰教学)模式探究正在走进微课程的实践阶段。本阶段既是体现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的活力和意义的关键,也是一线教师进行微课程草根研究、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落脚点。在这一实践领域,有的专家学者赋予微课程很高期望:利用微课程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对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实现“翻转课堂”。而一线教师更多的则是依存于现有的教学环境,从师生实际出发,探究微课程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最终达到专家学者提出的“翻转课堂”之目的。一、微课程学习(教学)模式分类根据笔

3、者的分析归纳,目前全国各地微课程的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二大方面。1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平台。或者说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撑,形成“导学一体”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可用图1表示:图1 2在现阶段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中,利用微课程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培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提供资源平台。微课程学习的方式可多样化:或是作为课前预习;或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或为学生课后巩固复习、培优补差提供帮助等。(1)课前预习模式教师把微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要求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之前,与传统的课前预习一

4、样进行课前预习,微课程仍然是课堂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图2微课程学习任务单微视频为核心课前预习课 堂(2)课堂穿插模式教师同样把微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插入微课程,旨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构建高效课堂。如图3、图4。微视频1微视频2常 规教 学图4图3 (3)课后巩固模式 微课程一是帮助学生自我复习巩固,由学生自由选择复习的时间和内容;二是教师在单元或章节复习中,像课堂穿插模式一样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二、微课程学习(教学)模式分析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陌生的。在微课程实践的具体环节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分析探究的话题。在课前、

5、课中、课后等不同学习时段(即不同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微课程在学习的不同时段所起的作用如何;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定位、教学方式等等。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1“导学一体”模式笔者认为,如图1所示,“导学一体”模式的表象是教学(或学习)任务的前移和教与学顺序的颠倒。即由传统的教师“教”在前、学生“学”在后,转变为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其实质则是知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建构的,而非通过教师的教而被动接受。并且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因此,现在要讨论的是,一是如何促使学生学习的前移;二是学生学习前移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教;

6、三是教师应为学生学习的前移和课堂教学的创新做哪些工作。或者说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变。(1)实际上,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或是“学案导学法”,或是“三导教学法”等等的研究,都是在为学生学习的前移进行探讨。目前,微课程正是利用现代“云计算”的技术,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平台和支撑。要促使学生学习的前移,必须具备几个基础条件:一是要有系统化的微课程资源,而非是单一的、零星的几个微课程。例如,初中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就要把地理逻辑思维渗透在初中学段的地理微课程的整体研发中,即把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分解、溶化于每一个微课程。二是学生要有学习前移的需要。教改专家张

7、卓玉提出,“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但如果学生没有“鱼”的需求,何谓授以“渔”。因此,在“导学一体”的模式中,学生内驱力、学习需求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三是学生适应学习前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学校各学科的整体、长周期的推进,这也是目前要实现“翻转课堂”的最大障碍。(2)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课堂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开讲点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导学一体”的模式里,学生课前通过微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关键所在,否则学生学习前移就失去了意义。“导学一体”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收获”和“

8、疑问”。或者如张卓玉所说,学生是带着两张“通行证”走进课堂的,一张是准备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交流、共享的学习收获,另一张是准备向老师和同学们求教的尚未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创新。“导学一体”的课堂变化表现在: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坛变为生与生、生与师共同探究问题的论坛;二是学生展示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展示一词应该成为方式创新的核心概念。例如,在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微课程学习中,在课堂上学生可展示通过学习归纳出的“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分析、归纳这一规律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就“同纬度海陆气温不一样”、“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气温不一样”两个难点的分析方法与过程进行质

9、疑、研讨、交流。通过释疑拓展促进学生掌握分析气温差异的基本方法,促进地理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内化提升(如图5)。图52课前预习模式课前预习是一个老话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强调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有着“指导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明显,课堂无变化(教学程序、方法不变),教学与预习的关联度低”等缺陷。微课程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源,主题鲜明(学习什么)、过程清楚(怎样学习)、任务明确(达到什么要求)、关联度高(课堂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套)。教师利用某个微课程作为课前预习使用时,实际上是把某1、2个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前移,而不是1课时的学习内容都进行了学习前

10、移。因此,课前预习中使用的微课程,突出的是教学中的“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思维点、能力点。而非涵盖课堂学习的 “面”(全部)。例如,世界气候中的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预报、天气符号、空气质量日报、气候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等知识点。师者可选择“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微课程作为课前预习点。而这点兼容了本课时中的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思维点、能力点于一体。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需求是基础。这一基础要靠较长时期的积累和多方面、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包括营造一个崇尚知识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作为师者最关键是:诱导、督促、变革。设计(制作)溶趣味性、知识性

11、、思维性于一体的微课程(核心是微视频),借助游戏的理念“诱导”学生爱看、想学、善思;惰性是人的天性,成人如此,更何况10多岁的学生。因此,外部的推力(督促)必不可少。但是,真正的学习内驱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变革。要如“导学一体”中的课堂一样,变革教学方式。展示、质疑、研讨、阐释、交流、倾听、引导、释疑、内化提升应该成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格调,课堂教学与课前预习密切相联,才能达到实用、高效之目的。3课堂穿插模式微课程用于课堂穿插也有二种情况。图3所示,把微课程的全部溶于课堂教学之中,安排课内时间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某一个微课程。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师者可以现场指导学生研讨

12、、释疑、交流,培养学生在微课程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起着引领、推动、示范的作用。但最大的问题是时间,课内能否有充足的时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图4所示的是把1、2个微视频视同为多媒体课件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与传统多媒体课件不同的是这些微视频特别富含能力点及思维点,为学习的“解惑”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因此,师者在使用这些微视频时,不能当作“电影”让学生看一看,而应引导学生关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思维过程、建构过程。例如,“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中的“同纬度海陆气温不一样”这一点。微视频中展现的表象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不与纬线平行,海陆交界

13、处弯曲大”。学习过程:同一纬度上(如40N)海洋、陆地各取点读出(判断)两点的气温值海洋与陆地的气温不同。思维过程:北半球20等温线明显的弯曲哪里弯曲海陆交界处特别明显10、0等温线一样弯曲南半球的20等温线海陆交界处也明显弯曲等温线在海陆交界处明显弯曲表明什么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拓展提升:用同样的思维方法分析、归纳“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比周围低”以及“冬、夏季海陆气温的差异”。4课后巩固模式微课程作为学生课后巩固可选择的方式和资源,同样要紧紧抓住微课程的灵魂,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生成点、能力提升点。在复习阶段不单是巩固知识,更重要的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为学科素养和学科智慧。正如新的教学理念所言,学习的真谛在于“悟”。“悟”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思维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