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874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Analysis of the Art of Reason and Debate of MoZi摘 要墨子,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并主张艰苦力行。该学派的经典著作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墨子中的说理论辩艺术是我国古代论辩科学的精华,其论辩朴实无华,推理严密,说理清晰,持之有据,以理服人,讲科学,重实践。它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研究墨家学问,把握墨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纳贤惜材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建设多元文化,促进科学的繁

2、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三表法”的标准和寓理于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举例论证三种方法来探讨墨子高超的说理论辩艺术。关键词:墨子;说理论辩艺术;三表法;寓理于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举例论证Abstract Mozi, who is a famous thinker of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founder of Mohist school, promotes some political ideologies such as the universal love, non-offensive, morals advoca

3、ting and advocates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ing tough tasks.The classic work of Moist School is Mo Zi, which is a rich encyclopedia. The art of reason and debate in this book is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debat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featured by its powerful words, close reasoning, clear analy

4、sis, solid evidence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Mo Zi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orming of reasoning prose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language. Studying the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 of Mozi, researching the Moist knowledge and graspi

5、ng the essence of Mohism inspired u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ttracting the talents. Whats more, it will also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multiple cultures and promoting the flourishing th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llustrate the excellent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 o

6、f Mozi in the following three ways, the criterion of Three Methods, illustrating by metaphors, giving examples and evidences and the use relativity theory.Keywords: Mozi,;the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that theoretical debate; Three Methods; reasoning in the metaphor; the relativity theory; analys

7、is and exemplificat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言1一、墨子思想及其论辩目的1二、墨子说理论辩的主要依据:三表法1(一)第一表:本之古者圣王之事2(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4(三)第三表 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三、墨子的说理论辩方法6(一)寓理于喻6(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7(三)举例论证8四、结语9参考文献11谢 辞12前言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主要记载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说,反映了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研究墨子思想和发扬墨家精神的基本史料。墨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巧言善辩,长于说理,逻辑严密,讲究实用。一、墨

8、子思想及其论辩目的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平民,宣扬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主张艰苦力行。“为天下兴利除弊”是其一生奔走的目标。他推行娴熟的说理论辩技巧,拥有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实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以绳墨自矫的处世方式,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世精神,创作和践行了该学派的经典著作墨子。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主要记载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说,反映了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研究墨子思想和发扬墨家精神的基本史料。墨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巧言善辩,长于

9、说理,逻辑严密,讲究实用。墨家如此热衷于说理论辩究竟是为了什么?“胡适认为墨家总结的说辩目的共有六项:(一)明是非;(二);审治乱(三)明异同;(四)察名实;(五)处利害;(六)决嫌疑。”郑文杰.中国墨学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9.由此可看出墨家的辩学考虑得十分周到,有思想,有认识,有思维,有道义等。“明是非”这是“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是非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问题,这是一个总的提法,是根本之法;“审治乱”、“明异同”、“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要解决的是政治上的、思想方法上以及人认识态度上等方面的是非问题。如此看来,墨家是要通过说理论辩的方式不断宣扬并坚持践行

10、其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主张。二、墨子说理论辩的主要依据:三表法墨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讲究逻辑,明辨是非,极善辩驳。墨子在其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将经验作为检验和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标准,这就是有名“三表法”。墨子说,说话一定要订立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就好比在制陶的轮盘上安放一个测量时间的测影仪,那是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的。“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著名学者郭预衡曾说到,“这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它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

1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1.(一)第一表:本之古者圣王之事“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古代圣王的为人处世作为天下君子治理国家的根本依据,这一表可视为墨文论辩思想的理论来源。诸子百家中孔子是相信命运的,主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庄子也是认命论者,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墨子是反对有命论的,主张人要自强。在论述“非命”这一观点时,墨子说到:“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观于先王之书?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先王之宪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

12、、暴无伤者乎?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 高秀昌译注.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206.墨子反对有命论而主张“非命”,以先王之书未曾说到要认命,顺命来作为论证的依据。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借鉴历史经验,就是参照、借鉴前人的间接经验。对于前人的好的东西,哪怕是敌对学派的,也要学。其核心就是吸收前人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过去的经验阅历,都可以为我们做一面镜子。”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7.古人行了有效,今人也未尝不可仿效;古人行了有害,我们又何必再去上当呢?所以说:“凡言凡动,利于

13、天、鬼、百姓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王者,舍之。” 贵义这是“彰往以查来”的方法,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凡言凡动”就是一切言论,一切行动。墨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说明提倡利和义,不只是一个言论问题,更是一个行动问题,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只有言没有行,不行;只有行没有言,也不行。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四个凡是”中,“两个凡是”是现实标准;“两个凡是”讲的是历史标准,这是现实与历史的统一。讲利,必须讲害;讲正,必须讲反。“利于天、鬼、百姓”相对于“害于天、鬼、百姓”,“三代圣王”相对于“三

14、代暴王”。不但以古论今,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实际,而且通过对比映衬,使得规范的鲜明性就更加强烈和突出了。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方法在文中经常出现,如尚贤中就引用了古代“圣王”尚贤的具体事例来论述其尊贤用贤的思想:“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于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

15、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高秀昌译注.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73.文中通过引用历史事例,说明古代圣王对贤人的高度重视,表明任用人才的思想,进而论证了国家长治久安是统治者重用贤人的结果。这就是以史为鉴的论证方法,即把历史作为镜子来对照现实,指导、鉴戒后人,通过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指导与服务现实,这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体现。(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例如,在论述“非命”这一观点时,墨家讲到,我之所以知到命的有或者没有,是根据众人所见所闻的实情才知道的。听说过,见到过,就说有;没听过,没见过,就说没有 自古至今,自有人民以来

16、,有谁听过命的声音,见过命的形体的人吗?没有过的明鬼下中载到:然则吾为明察此(有无鬼神),其说将奈何可?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若是,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到底有无命,有无鬼都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考察民间实情,这里是在讲直接经验。“耳目之实”,就是要以耳听、目见为实,强调的是亲身体验和实践的重要性。做事情不能只凭文字上的东西,也不能只凭别人的言论和谈话,要亲自去听,亲自去看。墨家讲“为知”,针对只

17、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知”,不重“行”的空头理论家,墨家特别提出了批评。墨子耕注中载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复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者而常之,是荡口也。”(言论可以付诸实行的,就崇尚它;不可以实行的,就不要崇尚。不可以实行而加以崇尚,那就是信口胡说。)真理都是在实践中能够推行,能够指导人们实际行动的言论,在实际中不能推行,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的言行,都是不可信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正确的认识、理论还必须用它来指导实际行动,只有自觉指导实践的认识才是高级的认识,才是最有用的理论。墨子修身载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做官虽讲才识,却要以德行为本。)强调必须“以行为本”,这里是说直接经验。

1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耳目之实”,不是一个人的“耳目之实”,而是“百姓耳目之实”。这个人和另外其他人,即使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物,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千百人的“耳目之实”就比较可靠了。“察知有 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 “必以”,就是“一定要”以众人的“耳目之实”为准,这里是把众人的观点加以综合考虑,是相信群众,以群众为基础的表现。正所谓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一表可视为对理论的深加工,是墨文论辩思想的群众基础。(三)第三表 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古代圣王在衣食住行方面一是讲究以实用为原则。比

19、如衣食只求温饱;房屋只求避风挡雨;舟车只求可使用。都是讲究实用而不是奢侈华丽追求享受。二是以是否有利于百姓的生活为尺度。“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高秀昌译注.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142.墨子认为凡是会耗费百姓财力的事情,圣王不会去做。凡是不利于百姓的事情,圣王也不会去做。反观现实,当今之主“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在衣食住行方面极度淫靡。墨子指责统治者为了贪图生活上的享乐,残酷地压榨百姓,给人民带来了困苦,认为这是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之一。先秦时代的孟子也曾提到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

20、也。”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3.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符合国家、人民利益。墨家非常重视运用理论、学说,不管是间接经验,或者是直接经验,最终还是要看是否有“用”,而有用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是否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利国利民的就是有用,不利于国不利于民的,就是无用,应该予以否定。作为下层民众的杰出代表,墨子思想必然体现下层民众对平等权利的要求。用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作为检

21、验言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真正实现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一表可视为墨文论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孙中原在墨学通论中说过,墨子把人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是有开拓意义的,这种杰出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三、墨子的说理论辩方法(一)寓理于喻 寓理于喻即“一面设喻,一面讲理,水乳交融,使人在自然中得到教育。” 陈学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

22、1998:97.墨者面对的演说对象大多是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所以在讲述时必须力求浅显易懂,鲜明生动。这种寓理于喻的说理论辩艺术在墨子中表现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墨文推理严谨,层层相属,环环相扣,条分理析,生动易懂。特别是非攻上表现得非常直接。这篇文章被胡适评为“墨子书中最谨严而最痛快者” 郭绍虞,顾易生.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33.。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融入了四个比喻:一是将攻伐者喻为盗贼。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盗窃时最常见的不义行为,因此,以盗窃喻攻伐是十分恰切,也是十分浅显易懂的。二是将攻伐者喻为杀人者。攻伐的直接后果是杀人。杀人是不义行为,这个大家都能懂,所以人们

23、马上就会联想到攻伐者的不义。三是将攻伐者喻为不分黑白者。黑白之辩,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以小可以喻大,使人产生深刻的思想。四是将攻伐者喻为甘苦不辩者。甘与苦,也是日常生活的现象,以此喻攻伐者,形象生动又十分的贴切。一个又一个的“喻”,真可谓层层设喻,层层推进,使听讲者的情趣为之大振,又使其在轻松而又活泼的氛围中深切地感悟到了“非攻”的道理。比喻的说理方式就是古人所言之“譬”,即由一物的特性推知另一物特性,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推理形式。而且“论辩中无譬不行,此道诸子皆擅。墨文擅譬,一为取象于物,比喻事物通理;一为取譬于成事,谓其可以照行。” 詹建峰.墨经的形式逻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

24、7:150.墨家对“譬”进行了精彩的推广和运用。 “譬”有两种功能,一是形象描绘,相当于修辞学中的比喻。一是抽象思维,相当于逻辑类比推理,是列举其他事物来说明这一事物,譬喻类推具有举此明彼,以浅喻深,以易喻难,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认识和表达的作用。“取象于物,比喻事物通理”如所染通篇都是以丝之所染为喻。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接着又以此为喻,推至“国亦有染”与“士亦有染”也分为“所染当”与“所染不当”,依次列举“舜染于许由等”,“夏染于辛等”,“齐桓染于管仲等”,“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等”,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

25、染而“当”与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染而“不当”,而将其归为“谨所堪”者,与“染不可不慎也”首尾呼应。该篇以“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起兴,引出“故染不可不慎也”为议题,推出新议题“国之染”、“士之染”,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之深,以及交友要慎重的道理。通篇皆取譬而成。“取象于物”而写成一篇文章,且整练审切,理备而足,却无铺张扬厉之气。“取譬于成事,谓其可以照行”,如贵义中写到,言之可行“譬若药然”,无论草木;汤认为伊尹对于其国,就好像良医好药,是不分富贵与贫贱的。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的人在辩论时,也不忘从群众语言和生活中汲取很多营养成分,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从中孕育出丰富的想象,创造出

26、感人的作品。墨子在辩论时善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正是这种比喻式的说理方式,增加了反驳的力量,增强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议论更加活泼、生动,从而更容易取得辩论的预期效果。言必有譬,无譬不能言,也正是墨者的特点,翻开墨子,譬、若等比喻词几乎随处可见,如尚同上中,用丝缕有纪头,渔网有纲一样,来比喻国家的统一必须制定刑法,又如用治病找病根比喻治国除乱,用筑墙分工比喻墨者实现理想事业的分工等等。取譬以明理,将精妙的论述与形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示,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激发他人的觉悟,真可谓深入浅出,入情入理,风采夺目,浑然天成。(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墨子善于运用“归谬法”,即从对方的论

27、点出发,引出荒谬,驳倒对方的论点的方法。尚贤下载到,墨子说:“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有一疲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危弓、疲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与小而不明于大也。”日常小事知道尚贤使能,治国大事却不知,是“明小而不明大”,真是自相矛盾。鲁问中也载到,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则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

28、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世上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偷一条狗一头猪叫不仁,窃一国一都却说是仁义,就像看见一点白叫白,看到很多白却说黑。而非攻上也反复运用归谬法批评对方“知小而不知大”。公孟中载到儒者公孟子说:“贫富寿天,全然在天,不可损益。”又说“君子必学”。儒家说,天命决定人的身份地位,无从改变,又叫人通过学习改变身份地位,自相矛盾。墨子反驳说:“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包而去掉其冠也。”即教人学习,又坚持命定论,就像既叫人戴帽子包头发,又叫人把包头发的帽子去掉,真是荒谬无理,自相矛盾。这种“归谬法”在公输中运用得可谓是精妙绝伦。文中载到,墨子初见公输盘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

29、指责其攻宋的不义,而是装着被人欺负,求其相助。公输盘不高兴,但墨子又继续以金钱作诱饵,引诱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借用对方这句话,说明对方不知、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接着又去说楚王,先用了三个比喻,引诱楚王脱口而出:“必有疾矣。”接着墨子转入正题,将“攻宋”与“窃疾”联系起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必伤义而不得”。最后终于说服了对方,制止了这一场战争。文中,墨子与公输的辩论,谏说楚王,都是先从日常生活中浅显的事例入手,引导对方说出说理的理论基点,再针对对方的所作所为点明其矛盾之处,最后又用了比喻、推理等手法,论证了自己的结论,使对方像被挤压到了墙角一样,再也

30、无法转身,即在辩论中没有丝毫的回避余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式,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得出自己否定自己的结论,从而使论敌无反驳之力。这种方法被墨者运用得如此熟练自如,登峰造极,这不能不为后世所推崇。墨子所运用和总结的这种说理论辩方式,通过诸子百家的普遍运用,已深深地渗透在后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中,且这种方法极富论证性和说服力,是重要的论辩工具。(三)举例论证 尚贤中为了说明圣王只有尚贤并“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才可抓住治国之本的道理,列举以下几个事例阐明这一观点:“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者伊尹为莘氏女师仆

31、,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高秀昌.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73.通过尧之举舜;汤之举伊尹;武丁之举傅说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圣王重用这些人都不是因为骨肉至亲、无故富贵、面容美好者。只不过因为遵照他们的话、运用他们的谋略、实行他们的主张而已,从而上可以有利于天,中可以有利于鬼,下可以有利于人,所以把他们选拔上去的。这种举例论证,夹叙夹议,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节用一文为了证明圣王之所以王天下是因为其爱

32、民、利民,不去做增加费用而不利于百姓的事这一论点,也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列举了“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 ;“古者圣王制为宫室之法”等。从衣、食、住、用、行各个方面列举“节用”的事实,使“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这一论点更有力度,更容易使人接受,从而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兼爱中载到世事未变,民风已变,提到但凡君主喜欢的民众就能做到这一观点,列举了三个事例以证明这一观点:晋文公喜欢粗衣,臣下就都穿着没有装饰的粗衣;楚灵王好细腰,臣子们就每天只吃一顿饭,所以扶墙才能走路;勾践好勇士,就训练臣子勇猛,放火烧

33、船,擂鼓命令其前进,以至于前仆后继,死在水火之中的人不计其数。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说服力,使民众迎合君主的论断更加通俗化、情景化 。四、结语墨子中的论辩说理艺术,绝不仅仅表现在这几个方面,还有像对照、排比、寓言等技巧,主旨明确,每个论点都运用一个精辟的小标题,结构紧凑,观点明确,逻辑性强。论辩方法上,墨文不及孟子之辩那般迂回曲折、循序渐进。如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的有为神龙之言者许行记述了孟子和陈相的辩论。文章的本意在于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批判许行集众事于一身的做法。作者先不亮出本旨,而是从一次次提问许行的生活用品是否都是亲自制作开始,逼使对方说出生活资料如果全部自制是不

34、可能的,这才托出社会分工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的主旨来。真可谓是欲擒故纵,驾驭自如。墨子之文擅长开门见山,且锋芒毕露。文采方面,墨文的想象、比喻等不及庄子之文奇幻丰富、大胆夸张。但墨子之文更注重逻辑性,更加生活化、通俗化。尚同上中载到,“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高秀昌.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79.总之,墨文的辩论,语言朴实,论证严密,说理清晰,技巧灵活多变,逻辑性强,具有很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虽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文中有大量的“子墨子曰”

35、,但“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围绕同一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所以墨子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墨学虽中绝于汉,但墨子的人格精神却深深地震动了后代,其说理论辩艺术为后世所敬仰、推崇。新时代的我们继续学习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研究墨家学问,把握墨家思想的精髓,适时避开其中的宗教色彩及不事文采的弊端,对于弘扬墨家文化和精神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纳贤惜材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建设多元

36、文化,促进科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郭勇齐.自苦与追求:墨家的人生智慧 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1998.2 郑文杰.中国墨学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 高秀昌译注.墨子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6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10.7 徐希燕.墨子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陈学良.墨子答客问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 郭绍虞,顾易生 M.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

3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 詹建峰.墨经的形式逻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1 高秀昌.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1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邢兆良.墨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 党天正.善设机巧、请君入瓮:浅议墨子孟子的论辩艺术M.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6(8):132-134. 14 孙中原.墨家论辩方式“推” M.新乡学院学报,2009,23(1):111-114.15 易闻晓.墨子散文之论辩M.湖南师范学院院报,2002,15(4):15-20.16 蔡慧.试论墨子以史为鉴的思想M.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15-19.17 薛琴.论墨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M.邢台学院院报,2009,24(3):70-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