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师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介绍,第一部分全册教材概况,实验教材与修改教材内容对比,教学内容安排,括号的由来和作用;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计算工具的演变,数学文化,部分教学内容的变化,1.“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的主题图有变化,在这里不再出现“整除”概念;删去“探索规律”一节,本册“探索规律”内容为“图形与几何”。2.变更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中,关于小数点向左移动(缩小)的说法。3.删去“生活中的小数”小节名,把这节中的两道例题修改后放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中做例4、例5。4.“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增加了主题图,将原例4改为例3,增加“解决问题”一节。5.将原来第
2、八单元“统计”的单元名改为“平均数”,并调整了该单元的内容。6.调整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高”的认识。,第二部分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知识基础与发展方向,知识基础: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方法,认识小括号,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发展方向: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整个运算教学,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等,单元内容结构与编写思路,没有括号的三步;有小括号的三步;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三步。,例2,有小括号的三步,例1,没有括号的三步,先算每天做多少个,再算7天一共做多少个,最后算还剩多少个。,从生活实际引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例4,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三步,1.认识中
3、括号;2.讲解运算顺序。,例3,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可以同时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凑24”的扑克游戏,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可在课内玩,也可在课外玩。,单元内容结构与编写思路,乘除法的关系,1.乘法交换律2.乘法结合律3.简便运算(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4.乘法分配律5.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乘除法的关系,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问题解决,1.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相遇问题2.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两步)解决的简单问题3.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三步)解决的简单问题,知识基础和发展方向,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整数乘除法的计算,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学
4、习数与代数知识的基础,基础知识:,发展方向:,体会乘除法的关系,1.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2.分清各个数在算式中的名称;3.根据算式,讨论得出乘除法的关系。,注意:1.告知学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举例说明“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的0.,删去了“整除”,1.根据情景列式解决问题;2.启发学生写出有这种规律的算式。3.观察得出乘法交换律;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培养符号意识。5.用字母表示出乘法交换律。,例1,探索乘法交换律,1.根据情景列式解决问题;2.通过多题的演算
5、得出乘法结合律;3.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例2,探索乘法结合律,引导学生先观察算式形式(连乘)和数据特征。,例3,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运算,1.根据情景列式解决问题;2.通过多题的演算得出乘法分配律;3.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例4,探索乘法分配律,例5,运用分配律的简便运算,例1,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新增),例3,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三步)解决的简单问题,例2,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两步)解决的简单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进行验算,积累经验,养成习惯,单元内容结构与编写思路,1.明确行和列的含义2.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3.结合
6、方向用数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4.结合方向用数对表示两个物体的位置,知识基础与发展方向,基础知识:生活经验,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发展方向:“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在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例1,明确行和列的含义(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到方格图上的位置)例1的层次:1.呈现在班级座位示意图中小红的位置;2.抽象到小红的位置可以用方格中的点来表示。,情境图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即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据;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将学生
7、的生活经验与数学规定相融合;统一“列”“行”的顺序及方向,明确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数。,例2,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认识数对,明确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方法。,1.明确走的方向(向东)2.明确每分走的米数等于每格的边长;3.明确学校在几列几行;4.用数对表示。,例3,结合方向用数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1.明确各自的方向;2.理解速度相同;3.直接用数对表示(不再提示“几列几行”),例4,结合方向用数对表示两个物体的位置,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
8、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标要求:,单元内容结构与编写思路,认识三角形高三边的关系内角和按边分类按角分类,知识基础与发展方向,生活经验,三角形的直观认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性质,知识基础:,发展方向:,例1,认识三角形(观察、抽象),例2,认识三角形的高(操作),注意: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围成”的意思;二是对于三角形只给出描述性的概念。,变化:1.删去三角形的稳定性;2.高,由折变为画。,例4,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操作、交流
9、),例3,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操作、交流),增加:三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步骤:观察探究概括。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看第三个角来进行分类。,例1,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例2,认识等腰三角形(操作:折),由“叫做”改为“是”。,删去“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60”。,例3,认识等边三角形(操作:折、剪),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
10、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学建议,单元内容结构与编写思路,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近似值,知识基础与发展方向,知识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发展方向:小数四
11、则运算小数问题解决,知识概述:小数的产生,由上到下,从熟悉到陌生,从旧知到新知。数形结合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例1,认识两位小数,数形结合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小数的意义(描述性)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例2,认识三位小数,小数的意义及计数单位,注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不要忽视小数的写法。以老师念,学生写等方式教学写小数的内容。,例3,小数的读法,通过让学生判断0.3和0.30是否相等,从换算成“角”和“画图”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大小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一个
12、小数增加位数或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小数。,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例1,探究小数的性质,例2,小数的性质的应用,给出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用三组数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1.先比较整数部分;2.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3.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最后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例3,比较小数的大小,改变了“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
13、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数形结合,通过观察比较得出规律。,例1,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例2,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应用(扩大),例3,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应用(缩小),例4,单名数的改写,例5,复名数的改写,要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得的法:首先,要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其次,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最后,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右移动,移动几位。,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
14、保留整数,求近似值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例1,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体会平行四边对边相等,以及形易变形、不稳定的性质),例1,认识平行四边形,例2,体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改折高为画高,例3,认识“高”和“底”,(从“实物”抽象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比,发现共同点都是四边形,不同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例1,认识梯形,例2,认识等腰梯形,例1,4个一组的循环规律,例2,数形结合的等差规律,单元内容结构与编写思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加法、减法、加法运算律的应
15、用,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混合、连减(小括号),知识基础与发展方向,知识基础:一位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发展方向:小数混合运算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有意不给出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仍是从解决问题入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例1,小数加法,例2,小数减法,(1)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2)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例
16、3,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例2,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连减、小括号),例1,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减混合),知识基础和发展方向,知识基础:分类、数据收集整理,简单的统计活动及简单的统计分析,发展方向: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全册教科书安排情况,一下,二下,三下,(引发学生对学习“平均数”的需求。),例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及其求法,凸显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代表”的应用价值。发现平均数可以是这组数据中的数,也可以不是。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的理解,还需注意:这里的“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但可以作为代表数的不仅是“平均数”。,例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及其求法,例3,利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1,认识统计表(由单式到复式),特别要注意表头的设计,例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由单式到复式),综合与实践,1.将“综合与实践”由原来的2个页面调整为1个页面。2.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可操作性。3.设置了“活动拓展”栏目。,数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