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0375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小抄资料(完整版)西北大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陕西省教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特、永恒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往,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教育的产生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3.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4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5劳动起源说: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出发,提出了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从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6.交往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澜,著作教育概论。7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阶段、古代教育阶段、现代教育阶

2、段。8.教育形成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9.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10.古代教育阶段: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1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里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以“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为教育的内容。欧洲封建社会宗教神学居统治地位,逐渐出现了两类教

3、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以培养教士为目的,其教育内容以“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骑士教育以培养勇敢善战的骑士为目的,其教育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13.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14.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特点表现为:1.教育的普及性;2.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教育形式多样化;5.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

4、络化;6.教育国际化。15.教育的内涵(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6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2.教育个体的发展功能).17. 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不

5、愤不启,不悱不发。倡导教师以身作则,教学相长”18.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19. 亚里士多德“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代表作伦理学政治学20. 古罗马教育学家昆体良的轮演说家教育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21. 1806年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22. 再前苏联先后1939年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影响最大,建国后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3.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4. 当代教育的发展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

6、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5.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教育学时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26.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素养。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2.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4.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第二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2.对教育目的的理解(简答):首先,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的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7、。其次,教育目的即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最后,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这主要体现在: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他们有一定区别。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此可见,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部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目标(狭义)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

8、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4.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的确立:1.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发展学说。6.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 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8.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9. 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10.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第三章 学生1.学

10、生首先是人,具有人共有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认识学生的本质必须从人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两方面来考察。2.学生是一种社会角色,它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学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有属性):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体表现在: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3.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是学生的一个特点,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

11、质的规定性。4.学生的发展:1.学生发展的规定性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的个别差异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简答):1、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6.现代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四章 教师1.教师:就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2.教师劳动与其他社会劳动的明显不同是

12、教师以自身的言行品德影响和感染学生。3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不仅有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且还有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既需要他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又需要有高尚的品格。创造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都没有一定的常规,每

13、次出现都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处理。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示范性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有格力量去感化学生。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劳动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空间的广泛性的时间的连续性。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又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

14、,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个体性和集体性。(从教师的自我备课、讲课等个人活动和与其他教师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两方面来说)4.教师职业角色:教师既是教育者、文化传播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5.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体现在: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6.教师专业素质应涵盖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7.专业道德: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合作,互勉共进;严于律己,积极进取。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职前教

15、育、入职培训、在职学习、以评价促发展、自主发展9.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映着师生关系的性质。10.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2.师生的实践表现: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1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作用:1.有利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4.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5.良好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二、具体措施: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12.

1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进行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

17、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权利:1.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2.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二、义务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 义务4.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第五章(略)第七章 教学实践1.教学实践:就是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是备课、上课以及课后活动。3.备课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分类:以备课的

18、场合和人数划分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以备课的智力活动方式划分有内心备课和行为备课;按备课的工具划分为纸质备课和计算机备课;按系统层次划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4.学期备课的基本要求:了解课程性质及总的教学时数;阅读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了解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及学习风气;做好实验、实践和教学媒体的检修准备工作。5.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有表格式和条文式两种。6.课时备课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是教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并确立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7.备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

19、备课的核心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系统设计。8.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要素。第八章 班级管理1.班级: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度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2.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3.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4.19世纪初期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由贝乐和兰卡斯倡导的。5.17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6.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

20、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7.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8.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整分合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实践锻炼理论、调节控制理论、整体育人理论。整合分理论(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人本管理理论(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实践锻炼理论(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调节控制理论(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地控制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整体育人理论(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影响学生发发展的因素素纷繁复杂)。9.人本管理理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认识到人是管理的

21、核心要素,必须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10.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开展各种有意义制度的教育活动。第八章 班级管理1.班级: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度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2.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3.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4.19世纪初期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

22、”,由贝乐和兰卡斯倡导的。5.17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6.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7.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8.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整分合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实践锻炼理论、调节控制理论、整体育人理论。整合分理论(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人本管理理论(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实践锻炼理论(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调节控制理论(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地控制信息反

23、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整体育人理论(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影响学生发发展的因素素纷繁复杂)。9.人本管理理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认识到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必须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10.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开展各种有意义制度的教育活动。第十章 教师教育研究第一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1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和特征。答: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主动性;(2)反思性;(3)日常性;(4)实践性。2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答:教师作

24、为一个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行为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其意义重大,作用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6)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学校办学特色。3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答:(1)选择课题;(2)制订计划;(3)实施研究;(4)整理分析;(5)表述成果。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1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答:(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经验总结法;(4)教育实验法;

25、(5)教育统计法。2教育观察法的含义及特点。答:教育观察法就是指人们利用感官的通道及必要的辅助设备,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以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具有能动性和直接性特点,在教育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能保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活动从“经验”水平提高以“科学”水平,促使他们从经验型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3教育观察法的类型。答:(1)自然观察法;(2)直接观察法;(3)参与观察法;(4)综合观察法。4运用教育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答:(1)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2)掌握观察技巧,培养观察能力。5教育调察法的概念和特点。答: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正确的教育

26、理论和思想指导下,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具有时空因素有非限制性与间接性、调查内容的现实性与经验性、调查对象的非干预性与自然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与先进性、调查实施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等特点。6教育调查法的类型。答:(1)按调查范围分类,可能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2)按调查对象分类,可能分为全调查和非全面调查。(3)按调查手段分类,可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和测验调查。7运用教育调查法的基本要求。答:(1)按照调查目的与任务选择调查对象;(2)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

27、)严格控制调查条件;(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8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内涵及其特点。答: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具有以下特点:新颖性,即教育经验总结的成果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反映。普遍性,即通过教育经验总结,人们能够获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灵活性,即教育经验总结事先设有假设和控制有关条件的特别要求,灵活方便、适用性强。9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答: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发现和确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变革性,即研究者

28、要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控制性,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将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果性,即研究者以发现、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主要任务。10教育实验法有类型。答:根据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根据实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组、多组和轮组实验。11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答:提出一个因果关系的假设。从这一假设出发选择实验对象,并通过对因变量的前期测试,将其分成若干个等质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线实施实验,即施加自变量的影响。实验告一段落后,对因变量进行后效测试,

29、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比较,决定对开始时的假设是肯定还是否定。12运用教育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答:(1)教育实验设计要符合教育性原则;(2)必须提出实验的假设;(3)搞好实验变量的设计;(4)教育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13教育统计法的含义及特点。答:教育统计法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做出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是简捷、直观,能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14.教育统计法的般程序。答:教育统计法一般分两个步骤:数据整理。通过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检查、分类和编制次数发布表等

30、环节的处理,为计算各种统量数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计算,说明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情况和相关程度等,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15教育统计法的方法。答:教育统计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描述统计,是指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组后,通过计算样本量数来说明样本特征。推理统计,是指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特征,从而揭示其本质与规律的一种方法。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校本研究1校本研究概述。答:(一)样本研究的特点。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研究。(1)校本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2)校本研究以校为基础和前提。(二)校本研究的类型。校本研究可

31、分为单个教师的研究、学校教师群体的研究和合作型的研究三种类型。2校本研究的因素。答: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3自我反思。答: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时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1)反思的实质。首先,反思是一种自我对话。其次,反思也是一种自我诘难。(2)反思的形式。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在教学后的反思。(3)反思的内容。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隐性观念和角色假定进行反思和分析;指向设计、实施及其结果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32、和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和分析;指向个性、风格、机智及智慧层面的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独特性、智慧和机智表现进行反思和分析。(4)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用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4同伴互助。答: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分为三种:(1)对话;对话的类型可分为四种: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2)协作

33、;(3)帮助。5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答:校本研究的方法指的是适合于教师从事或参与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1)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2)课堂人种志研究。“人种志研究”这个术语来自人类学,ethnography译为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常人方法论与本土方法等。人种志研究试图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观点,用局内人的语言与意义体系来解释一切。(3)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

34、统地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6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答:校本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教育调查报告;(2)教育实验报告;(3)学术论文;(4)教育叙事;(5)教育案例;(6)教学课例。第十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1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答: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教育育建设的基本,也是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肯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促进人的个性与全面素质的发展;(2)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促进社会文化发展。2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答:(1)人本主

35、义教育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为:教育目的:人本主义认为教育应为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的,人个是教育的主体,宣扬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的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学目标:人本主义教学目标观以其人性观为出发点,以发展创造力为核心,以形成独立个性为归宿。教学动力:人本主义教学论不仅把情感看做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认为其在建设新型人际关系,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具有特别生要的价值,形成了一套以知情协调活动为轴心,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罗杰斯等人的意义学习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渗入个性和人的行动

36、之中的学习,因此,教学人内容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教师不作预先的规定。师生关系与教学过程:在师生关系上,他们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授”,而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充当“促进者”的角色,除了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有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澄清价值外,教师的关键任务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人本主义为整个教学过程不应该有固定的结构,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得怎样,实质上是学生的一种自我的教育过程。(2)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本身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其基本观点如下: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37、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本情境进行再创造。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建构者。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多元智力理论。智力不

38、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有八种智力。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倾向。智力往往通过复杂的方式相辅相成。每一种智力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智力有不同的显现、勃发高峰期。八种智力只是一个暂定的概念。第二节 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1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答:基础教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3)基础教育面临挑战。2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答:(1)首先,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2)其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3)再次,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4)最后,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3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答:具体目标

39、表现在六个方面:(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整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40、、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三节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1世界基础教育宏观发展趋势。答:(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个性化。2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特点。答:(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2)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3)延长义务教育年限;(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答:(1)课程现代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生活化;(4)课程智能化。4基础教育改革态势。答:(1)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2)教学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3)教学评价逐步确立了新观念与新方法;(4)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日趋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