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06620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分析与研究 内容摘要: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掌握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引进来的办法;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带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学校内外培训工作,可以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实行轮岗教学,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 关键词: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技工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我国技工教育的办

2、学质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协调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从事技工教育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应该看到技工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技工教育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比较偏低,是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技工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能够胜任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随之增长,所以技工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大学)于9

3、0年代初开始“双高(高学历、高技能)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这实际上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雏形。1996年9月3日劳部发1996293号文件关于加强技工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中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大学)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文件中指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大学)应继续探索和完善教师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高级技术等级证的“双高人才”。 1998年2月11日原国家教委下发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正式提出。在劳动系统

4、下发的文件中,经常使用“一体化”教师的概念。在教育系统下发的文件中,经常使用“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实际上,“一体化”教师与“双师型”教师两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如2002年1月29日劳社部函200212号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使职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普遍增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不断增多。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2003年12月3日教职成20035号下发的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

5、交通部、卫生部六部委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008年12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级技工院校的高度

6、重视,各个学校都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一些学者也积极探索“双师型”的问题,并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给出了多种解释。2、“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双师型”教师有不同的解释。刘春生、徐长发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对“双师型”教师做出如下解释:“双师型”即教师型和技师(工程师)型,这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即: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使专业理论课教师技能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化,以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技师(工程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刘合群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对“双师型”教师给出

7、如下解释:“双师型”教师是指承担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教师,既掌握某一专门职业,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掌握该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技工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的是“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 有的是“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有的是“工程师以上职称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从以上论述看出,虽然在解释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内涵却是相同的。即“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只是对职业资格的要求不统一。作者认为: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掌握丰

8、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教师;也就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备同专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即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等于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理论教师加技师或高级技师,而不能等于专业理论教师加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技术设计,而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工人,而不是培养技术设计人员。技师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理论教师加技师或高级技师。3、“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双师型”教师既然是教师,所以必须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如下特点:1、具有从事相关专业理论教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从事相关专业

9、实践动手能力的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3、能承担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承担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任务。4、工作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内。既可在教室内为学生授课,又能在实习中心为学生授课,又能带领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实践学习。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技工院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偏低,2007年国家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技工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技工院校教师总数的76%。再加上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中技师资格认定从2003年以后才开始加大鉴定力度,所以许多技工院校中满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加具备同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上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这客观上要求技工院校要加大“双师

10、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技工教育的发展。那么技工院校应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呢?1、采取引进来。引进来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引进对口升学以后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后备培养人才。首先要求这部分人,若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要限年限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这部分人学历一般达标,但一般只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因而职业资格不达标。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取得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资格五年后可以申报职业技能鉴定技师资格,所以要求这部分人在进校五年以后必须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的评审,并规定通过年限。这部分人在12年内可以作为辅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领他们熟悉

11、教学过程,作为培养锻炼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是从企业引进所需专业且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这部分人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达标,但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求他们限期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如果这部分人学历不达标,学校要求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学历层次,达到符合国家要求的学历层次。第三种是从其它学校挖掘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调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补充教师队伍。2、开展校企合作,带动“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优秀企业中技术工人的精英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尤其现场指导实训教学工作,让技术工人参观校内实训中心,观看学生实训项目,然后对实训项

12、目为教师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由于企业技术工人处在生产一线,对当前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比较了解,所以能准确地帮助教师改进实训项目,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企业技术工人对什么知识用途多、什么知识用途少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可以帮助理论教师明确讲授专业知识的重点内容,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企业技术工人“传、帮、带”的作用使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方向更好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第二学校可以选聘企业技术工人中的精英到校任教,担任兼职教师,使他们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第三学校也可以选拔专业理论基础好、潜力大、学风正的中青年教师

13、到优秀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学习,时间可以是脱产半年或一年。要求送到企业培养学习的教师要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情况,同时要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实践技能。从企业返校后,学校要与教师签订考取符合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协议,协议中要规定获取年限。另外学校要安排这些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辅班教师熟悉实践教学,从而使这部分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储备人才。3、加强学校内外培训工作。一要做好学校内部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的开展校内培训,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班,进行相近专业的技能培训活动,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组织实训教师的相关专业的

14、理论培训班,强化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二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活动。学校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专业与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学校要积极为教师联系校外培训学校,使教师培训活动落实到实处。4、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组织的技能竟赛活动。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竟赛,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尤其可以提高教师的实

15、战经验,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5、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实行轮岗教学,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教学安排时要注意理论教师岗位与实训教师岗位定期进行轮岗,这样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推动,也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关注的工作。“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时间跨度大,一个“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时间或更长时间;教师退休、教师转换岗位、教师调离岗位都可能减少“双师型” 教师数;新教师达不到“双师型” 教师的条件,

16、影响“双师型” 教师数,所以“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关注的工作。因而各个技工院校要制定并建立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要指定好具体负责部门,专项管理。学校要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查找“双师型” 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并使“双师型” 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忌“双师型” 教师培养的短期行为。2、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久以后,就会产生惰性心理,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使自己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另外,许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知识积累多了以后,就会产生自满情绪,表现在工作上就是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主动性,所以学校要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督促教师积

17、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管理制度也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比如学校在工资奖励上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在评定职称、评先推优、推荐学科带头人、技术能手、教学骨干等方面要给与优先,学校要从制度与政策上鼓励和保护好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3、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使教师明白“双师型”教师在技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学校要在教学中积极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创造条件。4、国家应该出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使得技工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做到目标明确,

18、有据可依。省级与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评估、技师学院的评估以及各种教学评估中,都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但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标准,各个学校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计算比例,使得“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技工院校是一个模糊概念。5、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考核力度。学校要加大教师的考核力度,督促教师们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水平。学校要出台管理制度,规定理论教师必须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且使其最终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教师学历不达标,学校要硬性规定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标准,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6、“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

19、贯彻终身教育思想。如果一个教师已经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也要加强监控力度,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保持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先进性。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更新速度,所以“双师型”教师若不能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自己的知识老化,技能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变为一个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一个“双师型”教师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7、“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主要加强他们的关键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增强,对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杨金土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河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职业培训处职业培训文件汇编M(内部资料)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