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知识要点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知识要点梳理.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广)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是学校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教育学:(宏)(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微)(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学的双重性:1.教育学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有区别2
2、.教育学的科学特征不够明显3.教育学具有非理性和艺术性特征 教育学所具有的这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并非教育学的不足或弱点,它恰恰充分地说明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学完全社会科学化或完全人文学科化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教育产生: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学校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原因和条件:(1)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与奴隶制国
3、家的形成(2)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的出现与专职教师的出现(3)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于使用(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中)外铄论;(外)内发论东:思孟学派学记、儒家学派论语、荀子西: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国家本位”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自然”教育观念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1、“教育学之父”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影响: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新年并作了深
4、入论证。 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法,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爱弥儿,教育就是要让而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3、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将教育思想和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书中建构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体系,“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传统教育”4、英国洛克在教育漫话“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三)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1.德国梅伊曼、拉伊:首创“实验教育学” 2.美国杜威,18
5、99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儿童中心”。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的教育理论几乎完全排除了教育是一些人按特定意图主动影响另一些人的活动的观点,称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基点。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第一次将赫尔巴特理论定性为“传统教育”,并提出“现代教育”概念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他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美国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评。3.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6、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是上层建筑。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科学的新特点: 教育研究更加深化。美国布卢姆制定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类目标分不同层次。1975,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深化的同时,当今教育学这一门学科群。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矛盾性: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具体表现:发展方向: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
7、,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发展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发展结构上的矛盾指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人的发展有某种主观需要和可能,但社会发展却暂时没有或不能提供相应的客观需要。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且提供某种客观需要,但人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主观需要和可能。发展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二者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可能是基本一致的,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不同
8、的冲突。一致性:从总体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2)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3)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看,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教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教育内部更直接地体现为代表社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教育要求(也可以
9、说是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性素质:生理前提、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先天后天同等下,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个体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相对而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的。(2)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充分肯定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教育
10、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成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其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的方方面面。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可能转现实;一般性转专门性;较低水平转较高水平)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能发展科学)教育的政治功能:根据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稳定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能制造政治上的
11、舆论和思潮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能传承文化;能改造文化;能创造、更新文化教育诸功能的联系:1、教育功能的整体性 2、教育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沿着两个方面展开和深入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教育权利和机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道教育内
12、容)(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观方面。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教育活动进程表必须适应人的发展顺序性,不能“颠三倒四”,更不能逆人的发展顺序而行。“凌节而施”“揠苗助长”。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硬用成人的心态要求学生。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教育者实施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
13、教育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就会延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互补性:要求教育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即通过发展身心某一方面的长处去弥补和补偿某一方面的短处,不一定要求学生越是什么方面不行就越不服输,就越是要再这方面迎头赶上,而是可以通过适当发展另一方面的长处来弥补某一方面的短处,这样既有可能提高教育效能,又有可能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特长。个别差异性:要求坚持因材施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
14、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必须指出:教育要尊重和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意味着被动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固有特点。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力求适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拉动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其方方面面都咬收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性,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15、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相对独立性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选择性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教育关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活动中的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教育规律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三个子系统。教育的结构规律:是
16、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规律。满足教育系统正常发展的组合方式,就是教育的结构规律。它是教育系统总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要素这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它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
17、化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前一种规律叫做教育的内功能规律,后一种叫做教育的外功能规律。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1)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教育规律是客观的,而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2)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规律:认识教
18、育规律利用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 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教育的言语艺术:(1)口头言语艺术:说服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群体教育口语、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家庭谈话技巧(2)体态言语艺术:
19、面部言语艺术、状态言语艺术、手势言语艺术、外部言语艺术(3)教育幽默教育幽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奇巧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一种教育艺术。形式:表情幽默 动作幽默 书面幽默 口头语言幽默教育幽默的功能:能使教师具有个性和与众不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和化解师生的情感冲突能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教育氛围,强化教育效果能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
20、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即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联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
21、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P124识记要素:智能、体能(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
22、情感、意志、性格(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联系: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卢梭 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但在当时具有很大进步意义,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的腐朽面和促进人们的思想启蒙爱伦凯 主要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教育必须以培养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学派”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尽管他也有一定的反个人倾向。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非常极端,与其说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不如说是国家主义的教育
23、目的。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有其社会现实根源、理论根源)教育目的观: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我国人才培养基本精神体现在:持社
24、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的危害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人戏称“陪读”制度。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原因: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这一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既隐藏这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1)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决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问题。(2)要深
25、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机会竞争;要加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规范和引导办;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德育:我国的德
26、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智育: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体育: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渗透、促进)“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德育和智育的地位与作用更有基础性,强调德育与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
27、作用)教育改革实践对于教育改革理论的需求表现于两个方面,这是由改革除旧布新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改革是一种人为的对教育除旧布新,使教育向改革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行动,教育改革可以在任何教育层次和门类中进行,在强度和时间、空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 教育改革理论是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兴趣。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
28、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双重效应 :(1)对教育改革的正面效应: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人力资本理论成为指导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育改革形成了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国家和经济界对教育改革的干预。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投资和效益的研究规定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人力资本理论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2)对教育改革的负面效应:人力资本理论单方面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未能科学地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本理论过于强调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使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过分的夸大。由于人力资
29、本理论过于强调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致使政府制定过于超前教育政策,导致教育供给大于实际需求。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随着人类教育需要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分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日渐提高。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864年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开始。2000年,我国出版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
30、: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 专业性表现:有规定的学历要求;有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有特定的职业道德;有相应的制度保证等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精神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作为一种职业权利,与教师的义务相适应,主要由相关的法律给予规定和保证。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教师的权利是教师顺利工作、正常生活和维护其合法利益所不可缺少的法律保证。进行教
31、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义务: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不可分割的。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
32、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教师角色: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不仅意味着充当教师的人应完成的有关行为,而且意味
33、着社会对他们所抱的期望,不仅是教师社会群体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角色构成: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的。教师的角色期望分为: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和教师的自我期望。教师的角色协调:为避免因教师多元复合角色所引起的角色冲突,应进行角色协调,即通过调整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期望来缩小角色差距,保证教师角色正常扮演的措施。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尽量统一,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指标,引导社会公众比较客观地看待教师的角色行为,从而产生合力的角色期望。教师个人的协调也应该提倡。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
34、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师德修养(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业务素质(即教师的职业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教师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组织方式)
35、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管理的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影响课程的基本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分化与综合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要求:(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应体现现代性、应具有民族性、应具有结构性)(3)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对教学进行改革)(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课程编制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探究模式、批判模式、情境模式课程编制的原则:(1)史密斯:系统知识、
36、历久尚存、生活效用、兴趣需要、社会发展准则(2)克尔:统合、反复、系统原理(3)伊藤信隆:互补性、准备性要求、教育转换、价值统一、法律依据准则(4)课程专家会议论: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原则课程编制的方法:主观法、客观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教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p242识记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我国制定课程计划的总原则:保证学生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获得德
37、、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一般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相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课程标准:是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p243识记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本文部分有的课程标准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教材: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等,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有的称之为课程资源。教材编写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形式上的特殊要求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问题:加强基
38、础与更新内容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教学:(广)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出中心地位教学的基本作用:(1)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2)心理发展角度: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教学的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教学的作用概括:授受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发展基本能力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现代教学观的演变
39、倾向: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传统教学观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现代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教学系统:实质上是有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特性(独特的要素、组合性特征、独特的结构与功能、表现的多样性)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40、联系的基本单元。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是相互决定的,教学要素实质上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教学系统的要素:教师(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这四个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教师中心说: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学生中心说: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学科中心说: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
41、程。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其存在的内在矛盾。教学过程结构: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其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知教学材料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教育过程的本质: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认识-发展说教学设计与开发: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基本途径:现代媒体设计与开发(言语和语言、教学示
42、范等传统媒体和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现代环境设计与开发(通过课室校园等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对家庭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影响,使儿童自然产生特定的学习兴趣)现代活动设计与开发(对师生互动等的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开发使他们相互作用而“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我国中小学生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和循序渐
43、进相结合的原则(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分类:(1)形态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和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2)行为主义分类: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3)主体性分类:提示型教学方
44、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4)层次分类:1操作性教学方法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广)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
45、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简单方式和混合方式。学习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选择的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法。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认知操作;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学习策略是衡量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学习策略具有特定性。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和核心,为教授策略和学习化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改造和发展的条件。(1)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2)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通用学习策略的教学。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交叉式学习策略的教学。教授策略: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
46、体的策略。教授策略主要有:呈现技巧、内容转化策略、指导行为策略、教学管理策略、课堂强化技术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我们把由师生群体行为为主体的,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策略叫做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1)课堂教学互动策略:支持性互动策略、课堂交流策略(2)课外教学互动策略:调和策略、人际交往策略学习方式:是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关心和研究的主题,所以形成了比较宽泛的概念,既指称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也指称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样式”。基本意涵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的基本程序:设计教
47、学目标 诊断性评价 团体教学 单元形成性测验 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 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人们常常交替使用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这两个术语。教学评价基本原则: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学习化教学评价的类型:他评价与自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依据评价标准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依据所起作用的不同)课程材料的评价方法比较常用的:专家判断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分为:学科成就测验、日常考查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方法: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含着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等。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1)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 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2)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1.课外教学 2.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