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2298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一级 饶妃娥 2012年3月2日第一级教材内容索引1走步伴奏曲吹吹拉拉2音乐反应伴奏曲之一大苹果伴奏曲之二看星星3扩指伴奏曲保护小羊4手臂动作伴奏曲你说可笑不可笑 5.弯腰、转腰伴奏曲小钟 6.前压腿 伴奏曲小脚 7.双吸腿 伴奏曲弹弹唱唱 8. 脚位 伴奏曲擦玻璃 9. 头的动作 伴奏曲小鸟的歌10摆臂 伴奏曲伸出手1 1蹦跳步 伴奏曲小兔子12平踏步 伴奏曲开火车13游戏 伴奏曲万花筒第一级教材及伴奏曲谱1. 走 步音乐伴奏曲 2/4拍【前奏】 准备动作:“正步位”,双手下垂,1-4右脚始“自然走”八步(见场记一)。5-8原地不动胸前自拍手八次。9-12同1一4动作。1

2、3-14 原地不动“旁按手”。15-16“低头”敬礼一次。第二遍音乐1-4右脚始“自然走”八步,同时“转体”二人相对(见场记二)。5-8原地不动自拍手八次。9-12同1-4动作。13-14原地不动,“旁按手”。15-16两人相互“低头”敬礼。要领及注意点:通过简单地“自然走”,培养幼儿初步学会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此动作可原地或行进做。“自然走”时要挺胸、拔背。2. 音 乐 反 应音乐反应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幼儿这种天性。让幼儿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去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本节训练的目的是使其从小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均获得基础教育。 对幼儿进行舞蹈训练的同

3、时,本课要求同时重视对幼儿的音乐感训练。节拍是音乐的基本元素,是音乐训练的基础。音乐的节拍和音调,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语言的抑、扬、顿、挫。从幼儿熟悉的词语开始,从节拍人手,用有节拍的朗诵;以游戏的方式向幼儿进行节拍训练,使语言、动作、节拍有机地统一,从而培养幼儿敏锐的节拍感。面对4岁的幼儿,首先从简单、易学的歌谣开始。音乐节拍简单,可以多次反复。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的任何部位的动作,反映出单一的节拍。音乐反应(一) 音乐伴奏曲之一 2/4拍随着曲谱边说歌谣边拍手或脚踏,每一字拍击手或踏脚一次(见场记三)。注:-场记均同场记三音乐反应(二)音乐反应(二)音乐伴奏曲之二2/4拍 随曲谱边说歌谣边击

4、打乐器(铃、鼓、钹、三角铁等),每字击一下或每字做一动作。要领及注意点: 录像中的音乐反应动作仅是示例,希望教师启发幼儿的想像力及创造力,每做一遍均变换不同的动作3. 扩 指音乐伴奏曲2/4拍前奏准备动作:“旁开腿勾脚”坐,或“双跪坐双背手”,身向l点。1右手屈臂握拳经肩前向“前平位”伸出,“上翘指扩指”,手心向前(见图1)。2 同1动作,左手做。3-4 双手向外,向内“转腕”,两次(见图2)。5 右手屈臂握拳向“旁斜上位扩指”,手心向前(见图3)。6 同5动作,左手做。 7 双“背手”。8 “摇头”。9 右手屈臂握拳向“旁平位扩指”,手心向前(见图4)。10 同9动作,左手做。11 双手向内

5、,向外“转腕”,一次。12 双手经“下弧线”向“前平位摊手”并“扩指”(见图5)。要领及注意点:第一,屈臂握拳动作均在肩前。第二,臂在“前平位”、“旁平位”、“旁斜上位”时要伸直,位置准确。第三,“转腕”时,手要保持“扩指”手型,臂固定不动。第四,在地面上“坐”或“跪”均要求后背直立。4. 手臂动作音乐伴奏曲 2/4拍前奏 准备动作:“双跪坐旁按手”,身向1点。1-2 双手“扩指”,屈臂,手心向里于嘴前,似摸猫胡须动作四次。同时向右、左“倾头”各一次(见图6)。3-4经“分晃手”至左脸颊处,双手合掌,向左“倾头”成睡状(见图7)。5 左手指左耳,右“旁按手”,向右“倾头”(见图8)。6 做5的

6、对称动作。7 拍手,向右“转腰”双“摊手”一次(见图9)。8 做7的对称动作。9-10双手心向外,在猫胡须的位置上模仿猫叫“喵”。要领及注意点:第一,双手“扩指”屈臂于嘴前时要中指尖相对。第二,启发孩子按歌词表演。5. 弯腰、转腰音乐伴奏曲 2/4拍前奏 准备动作:“交叉盘坐旁按手”,身向1点。1-3向右、左、右“旁弯腰三次,同时右、左、右手扶地三次(见图10)。4 还原“准备动作”。5 向右“转腰”(见图11)。6 同4动作。7 向左“转腰”。8 同4动作。第二遍音乐,动作同第一遍。要领及注意点:第一,“旁弯腰手扶地时,肘要放松,另一侧旁肋尽量拉长。第二,“转腰,时上体垂直,骨盆固定,以腰为

7、轴,手臂是随上体移动。6. 前 压 腿音乐伴奏曲2/4拍前奏 准备动作:“正步位绷脚伸坐”,双手扶地,身向1点。1-2 右脚全脚贴地面移动成“前吸腿团身”(见图12)。3-4还原“准备动作”。5-6 同1-2动作,左腿做。7-8还原“准备动作”。9-11“前压腿”三次。同时双手拍脚背三次(见图13)。12 还原“准备动作”。13-16 同9-12动作。要领及注意点:第一,“前吸腿团身”的“吸腿”要全脚着地,“团身”时额头贴膝盖。第二,“压腿”时,腿要伸直,脚要绷,后背拉直。7. 双 吸 腿音乐伴奏曲 2/4拍前奏准备动作:“正步位绷脚伏卧”,手臂向前平伸、抬头,身向1点。1-6后“双吸腿”三次

8、(见图14)。7-8 向右“转体”1/2成“仰卧”。9-14“绷脚”前“双吸腿”三次(见图15)。15-16向左“转体”1/2成“伏卧”,双手托下颏。要领及注意点:第一,手臂向前平伸时,两手相距与肩同宽。第二,“前吸腿和“后吸腿”时,注意双膝和双脚并拢和“绷脚”。第三,“转体”时,手臂夹耳,保持“正步位绷脚”。8. 脚 位音乐伴奏曲詈拍【前奏】 准备动作:“小八字位”站立,“旁按手”(见图16)。最后一小节右脚向右旁“横移”一步成“大八字位”。1一3 右手手心向前在身体前面划“立圆”三次(见图17)。4 “旁按手”。5-6身前倾哈气一次(见图18)。7 右脚收回“小八字位”。8 静止。9-1l

9、同1-3动作,左手做。12 “旁按手”。13-14同5 -6动作。15 “正步位”。16 静止。要领及注意点:第一,“脚位”要准确。第二,教师要启发幼儿去捕捉擦玻璃时的形象,擦玻璃时手离身体远些。9. 头 的 动 作音乐伴奏曲3/4拍前奏 准备动作:“小八字位”,双手下垂,身向1点;1-4原地不动;5-6先右后左成“旁按手”;7右脚“横移”成“大八字位”。1-2 “低头”(见图19),然后头还原。3-4“仰头”(见图20),然后头还原。5-6 右“转头”(见图21),然后头还原。7-8左“转头”,然后头还原。9 第一拍,第二拍向2点、l点各“点头”一次,第三拍停。10 头还原。11 第一拍,第

10、二拍向8点、l点各“点头”一次,第三拍停。12 头还原。13-14右、左“转腰”各一次。15 “旁按手”还原成身向1点。第二遍音乐1-12双手“叉腰”做,其他同第一遍音乐。13-15“旁按手”。要领及注意点:第一,“低头”、“仰头”、“转头”时,保持上体直立,肩固定,颈部最大限度弯屈和转动,达到训练颈部的目的。第二,使学生初步认识头的位置,注意位置要准确。第三,头部动作时“旁按手”要固定不动。10. 摆 臂音乐伴奏曲2/4拍前奏 准备动作:“正步位”站立,“背手”,身向1点。1-2 向前“蹦跳步”停落成“半蹲”,同时右手“前平位扩指上翘指”,手心向前(见图22)。3-4直膝同时,右手收至肩前保

11、持“扩指”(见图23)。5 右手伸向“上位扩指”(见图24)。6 右手先“旁平位”再“上位”,“摆臂”各一次。7 右手落至右“旁平位上翘指”,手心向旁,眼视右手。8 收右手成“背手”。第二遍音乐,动作同第一遍,左手做。第三遍音乐,动作同第一遍,双手做。要领及注意点:第一,始终保持“扩指”手型。“摆臂”动作臂要伸长、舒展。第二,单手“摆臂”要求在“上位”和“旁平位”之间摆动,手心向前。第三,双手“摆臂”在“上位”时,双手要交叉。11. 蹦 跳 步音乐 伴奏曲 2/4拍【前奏】准备动作:“正步位”站立,双手兔耳形,竖于头上两侧,身向1点(见图25)。1-4“蹦跳步”四次并向右、左交替“倾头”四次,

12、同时向下“折腕”四次(见场记四)。5-6再“蹦跳步”三次,第四拍静止。7-8同5-6动作。第二遍音乐,动作同第一遍,可向任何方位做。要领及注意点:第一,蹦跳时,双膝要松弛,后背直立,保持“正步位”。第二,兔耳形手的手腕与头保持一拳距离。第三,“蹦跳步”行进方向由教师自行安排,也可以原地做。12. 平 踏 步音乐 伴奏曲 2/4拍准备动作:1两人一组,“正步位”;A“抱肘”做火车头,B在A身后双手搭A双肩做车厢,每组行进方向可任选(见图26)。2-9 “平踏步三十二次成“正步位”,找到另一组小朋友,两组相对(见场记五)。10 A成“旁按手”,B保持原状。11-12 相互低头,敬礼一次。再反复做。

13、要领及注意点:第一,“平踏步”要全脚踏地,每步均踏在节拍上。第二,A和B可以交换做火车头。13. 游 戏音乐 伴奏曲 2/4拍通过游戏增强小朋友们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教师发出口令,小朋友们按照曲谱节拍做动作,如“头碰头”(见图27),“肩碰肩”(见图28),tt背对背(见图29),“肘碰肘”(见图30),“脚对脚”(见图31),“膝对膝”(见图32),“拍拍手(见图33),“拉个大圆圈”等等(口令的内容和顺序可任意变换)。做法:老师发口令,小朋友原地准备。1-4可用任何“舞步”向任何方位跑动找伙伴,自由结合成若干对或组。5-8 均按教师的口令“头碰头”(或其他内容)做出反应

14、动作。如此按教师的口令反复进行。舞蹈词汇表LISIOFDANCE VOCABULARY从古至今,在舞蹈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舞蹈词汇。这个词汇表,是我们多年在校外舞蹈教育中积累的适合校外舞蹈教学特征的舞蹈用语。同时,我们也继承了中国舞的传统习惯和体育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分析。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便于这部教材的使用。为了让所有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能使用统一的课堂动作术语;对于教材中所选用的动作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编制了这个词汇表。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学校和教师,能按照本词汇表来统一课堂动作用语,并统一课堂选用的动作规格。对本考级教材中的舞蹈词汇,均进行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整理,其舞蹈动态和

15、训练成效均具有更完善及长远的价值。因此,在一定的舞蹈教育范围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本教材动作的“规范化”、“系统化”,不是程式化,程式化会使动作刻板,减少了动作活力。而“规范化”、“系统化”是为了突出舞蹈动作的各种动力因素并提高其训练性,使教、学者更易抓住动作要领,从而更突出了训练目的。 “规范化”使舞蹈过程中躯体、四肢的方向、位置更严格而准确;舞蹈的姿态与动势愈加鲜明,使教、学者有明确的系统的依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范化”更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从准确的动作运行和动作的节奏(轻、重、缓、急、大、小等)的规范中去突出动作的韵律和特点,使民族风格、动作情感特色更为显明。 本书中的词汇表,是对

16、本年级教材中选用的动作说明。 为了便于查找,本词汇表按以下顺序分类: 舞蹈专业术语; 上肢动作; 上体动作; 下肢动作。 今后,随着不同级别教材的出版,将同样附有该级别选用动作的词汇表。第十三级将有。总词汇表。舞蹈专业术语【舞蹈】关于什么是舞蹈,中国古代早有定论。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的“乐”就是“乐舞”。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数千年前,中国就对舞蹈有此精辟论述,在世界上实属罕见。现代舞蹈艺

17、术家吴晓邦也曾对舞蹈做过简要的说明:“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台湾学者、舞蹈教授李天民说:“舞蹈为综合的艺术,它含有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等,是民族精神,国家文化的具体表现,因其源自人类生活之伊始,所以称舞蹈为艺术之母。”集古今之说,我们总括“舞蹈是艺术形式中的一种综合艺术。它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音乐的伴奏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能表达语言、诗歌所不能充分表达的人类感情。”舞蹈在人类史上几经浮沉;作为艺术之母,它曾存在于诸艺术之前。巫术起源说者考证:原始部落首领人即是巫师。每当祈祷战争胜利或五谷丰收时,巫师跳起祭祀之舞,可通天地鬼神。舞蹈也曾经代替文学和语言,传

18、授战争经验和生产技术。舞蹈也是两性之间表爱的最好形式。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舞蹈曾是贵族阶层的文化标志。中外各国皆如是。我国周朝制六艺以为青年贵族必修课业,舞蹈为六艺中的一艺。李天民曾说:中国的舞蹈学校办得最早,三千年前的周代就有,而且规定了不同年龄段学习不同程度的舞蹈课程。大教育家孔子终生致力于六艺教育,并以此分文野。到唐代,我国进人了封建社会的高峰,文化艺术亦达到世界的空前高度。唐代舞蹈集前秦、汉晋之大成,并广泛吸取各族、各国的舞蹈精华,创制十部乐。舞蹈学者彭松说:“舞蹈的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亲创舞蹈研究院,亲自扮演太阳神,借以光大王权。王家贵族必须会跳宫廷舞蹈。舞蹈

19、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而没落。艺术家欧阳予倩指出:“中国的舞蹈艺术自古以来就极为丰富,极为优美,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但自宋朝之后,由于封建帝王和一些学究们不断摧残,艺人们受到迫害,加之在历朝的战争中又散失很多,直到现在有许多有名的舞蹈已经都不可考。”甚至把舞蹈排斥在下九流,许多舞蹈家流落在勾栏、瓦舍之中。无独有偶,在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曾多次下令禁止舞蹈活动,认为是有伤风化。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舞蹈在中国、在全世界还是在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因时、因人而可消灭的。当今,无论在中国或是世界各国,舞蹈都在以新的面貌蓬勃地发展着。舞蹈随着人类

20、发生而发生,舞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舞蹈也将随着人类走向未来。【舞台方位】舞蹈场记(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线)专用以明确方向的名称,共八个方位。即舞台正前方为第一方位,右侧前方为第二方位,右旁为第三方位,右侧后方为第四方位,正后方为第五方位,左侧后方为第六方位,左旁为第七方位,左侧前方为第八方位。为叙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简称为第1、2、3、4、5、6、7、8点。 【人体方位】舞蹈动作多采用此种方位。即以身体本身的前、后、左、右为定位:分为正前,正后,左旁、右旁,左侧前,右侧前,左侧后,右侧后。为叙述方便可简称为前、后、左、右、左侧前、左侧后、右侧前、右侧后。【人体部位名称】【对称动作】

21、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右脚起做“平步”,对称动作即左脚起做“平步”。 【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别左与右。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为左“前踢腿”;右腿后撤成“踏步”,即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动作,即为左“按手”;右手做“盘手”的动作,即为右“盘手”等。所以舞蹈训练中,经常简称做某动作为左“”、右“”。例如:左“虚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脚、腿、手、臂)为动作腿(或动作臂)做该动作。它是一种习惯用的、某动作略称的术语。【动作的单与双】某些动作,有时以单腿(臂)或

22、双腿(臂)来做。单腿(单臂)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左或右(见上条)。双腿(臂)同时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双”字,例如:“双山手”、“双盘手”、“双踮脚”、“双脚转”、“双起双落”等。 【主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又称“支撑腿”。顾名思义是指做舞蹈动作时支撑身体重心的那条腿。 【动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又称“动作腿”。是在舞蹈时正在运动着的那条腿,一般不担任支撑身体重心的任务。 【身向】、【面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身向”。在中国舞的动作中,常常有身体朝一个方向,而面(脸)却转向另一个方向,即“面向”。例如:“身向”1点,“面向”8点。如果“面向”和“身向”是一致的,则只说“身向”。 【视

23、点】眼睛的视线,它是中国舞以“手、眼、身、法、步”突出舞蹈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传情达意的窗口。“视点”方向以舞台方位(点)标记,如:“视8点”,即向8点平视;“视8点上方或下方,”即向8点的高处或低处看,当视点和身向一致时,则不再说明视点。【眼视】眼睛所看的方向。在中国舞蹈的“身韵”中,往往眼视某个方向时,也略带动头(脸)转向或甩向眼所看的方向,以此加强动作的“精、气、神”。 【平圆】与地面相平行的圆圈路线。如右手在头上方顺时针划一“平圆”,即右手在头上方经前往左,再向后至右划一个圆圈。 【立圆】与地面相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也称“竖圆”。如右臂经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

24、位”划一圆圈。 【上弧线】手臂的运动路线,不是动作名词。“上弧线”是指手臂划“立圆”的上半圆运动路线,如:右手臂由左“旁平位”经“上位”到右“旁平位”,这个运动路线即称“上弧线”。【下弧线】与“上弧线”相对称的下半圆路线。如:右手臂由右“旁平位”经“下位”到左“旁平位”,这个运动路线称“下弧线”。 【双起单落】“跳跃”术语。双脚同时向上跳起,一只脚落地,另一腿停在任何姿态上。上肢动作【扩指】五指最大限度地伸展和张开。【男式叉腰】虎口叉在腰旁,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手腕下压,肘部对正旁。肩部要下沉。此种“叉腰”大多为男性用,女性也可以用。【背手】双臂成圆弧形背于身后,手心向后双手叠放在骶骨位置上双

25、肩展平,肘向身体正旁。单手也可以做“背手”,称左或右“背手”。【上位】手臂向上直伸,在双肩上方、耳侧,两臂间距与肩同宽。【前平位】手臂平抬于身体前方,高与肩平,两臂间距与肩同宽。【旁平位】手臂平抬于身体两侧,高与肩平。【旁斜上位】手臂伸向“上位”和“旁平位”之间的位置。【旁下位】手臂下垂于腿两侧。【旁斜下位】(旁按手)手臂伸向“旁下位”与“旁平位”之间的位置。【抱肘】双臂交叉于胸前,高与肩平,双手抱住肘部,一般用在舞蹈训练的连接或结束动作上。【摊手】手臂可向前或前侧方向成“平位”或“斜下位”,手心向上,指尖向下。两手同时做称“双摊手”,一手做时称“单摊手”。【转腕】保持扩指手型,腕部主动向里,

26、向外转动。【上翘指】保持“扩指”或“掌”式手型,指尖向上方。【摆臂】手臂在身前或身旁做“立圆”(上半圆或下半圆)的“弧线”动作(不超过180度)。可由右向左、由左向右或由前向后、由后向前摆。可单臂做,也可双臂同时做,双臂做时,两臂距离要保持与肩同宽。【分晃手】手臂动作的一种。因具有“分手”和“晃手”的双重特点,故称“分晃手”。手臂动作与“晃手”相同。双手同时由里经上向外“分晃”。“分晃手”与“双分手”的不同处是“双分手”如花蕾绽开,“分晃手”如拨荫见月。上体动作【仰头】身体保持不动,头部最大限度向上仰,眼视上方。也称做“头上屈”。【低头】身体保持不动,头部最大限度向下低,眼视下方。也称做“头下

27、屈”。【点头】“低头”连续做,动作幅度缩小。【转头】身体保持不动,头部向左或向右最大限度转动,眼睛随头向左或向右看。【摇头】“转头”连续做,转动幅度缩小。【倾头】身体保持不动,头部最大限度向左或向右旁倾倒,眼视身体前方。【旁弯腰】一种腰部软度的训练动作。也称“旁屈”0骨盆固定不动,上体正对前方,眼视前方,头部向旁倾倒,然后肩、胸、肋部、腰部依次向身旁弯屈。旁屈的一侧肌肉收缩,另一侧肌肉伸屈,可以在地面的“交叉盘坐”、“双跪坐”位上做,也可以在站立的“正步位”、“小八字位”、“大八字位”和“踏步位”上做。 【转腰】腰部灵活与柔软的训练动作。也称“拧腰”。腿部与骨盆固定只是用腰部以上身体向左或向右

28、转动。根据人体的骨骼结构情况,下肢不动,上体整个转动四分之一是不可能的,“转腰”只是一种拧转状态,肩部转动最大,腰部转动最小。这个动作实际是脊椎的转动,是以腰为轴,上体垂直向左或向右转到最大限度。头随身体转动,或留在原位。下肢动作【绷脚】脚腕伸展,脚背向上拱,脚尖向下压,与腿部形成一个流线形的优美造型。【勾脚】脚尖勾起,脚腕收缩与小腿的弯曲度超过90度,与腿部形成勾曲式造型。【伸坐】坐地,“上体直立”,双腿并拢向前伸直。脚成“正步位”或“4、八字位”,“绷脚”或“勾脚”。【双跪坐】跪地,大腿与小腿屈叠在一起:小腿的膝盖、胫骨、脚背贴地;臀部坐于脚跟上;双膝并拢,“上体直立”。【交叉盘坐】坐地、

29、屈膝、小腿交叉盘于身前,双膝打开,或右腿在上,或左腿在上。【仰卧】仰面躺卧。双腿并拢、伸直。可“正步位”或“小八字位”,可“绷脚”或“勾脚”。双臂在身体“旁斜下位”人字形平放于身旁地面,手心向下。 【伏卧】身体趴伏在地面。双腿并拢、伸直。可“正步位”或“小八字位”,“绷脚”。头转向一侧,用耳贴地。双臂平伸与肩同宽放于头上地面;双臂也可屈肘。手掌撑地于肩前。 【正步位】双脚内侧靠拢,脚尖对正前方。 【小八字位】两脚跟并拢,脚尖分开90度,分别对左、右侧前方。 【大八字位】脚的方位同“小八字位”,双脚跟距离约横脚一脚至一脚半。 【正步位半蹲】在“正步位”上,全脚压在地上,下蹲到最大限度,臀部在脚跟

30、上方,“上体”垂直。 【前吸腿】地面动作。“仰卧正步绷脚”,双腿曲膝上吸,小腿靠向大腿,脚尖顺地面滑动,可脚尖点地,亦可全脚落地做。可以双腿同时吸起,亦可单腿吸起,另一腿不动。 【后吸腿】地面动作。“伏卧正步绷脚”,大腿不动,小腿最大限度地向身后弯曲。可以双腿同时吸起,亦可单腿吸起,另一腿不动。【前吸腿团身】地面动作。“坐位”双腿曲膝上吸,全脚落地(也可以绷脚尖点地),低头以额触膝,双臂抱脚腕。这个动作也可单腿做。【前压腿】初学者的做法是在“伸坐正步位”上,上体向前俯压。“绷脚”做时双手触摸脚尖,“勾脚”做时双手触摸脚跟,眼视脚踝。 【旁开腿】“仰卧正步绷脚”,双腿同时向旁打开到最大限度,膝对上方。 【自然走】同生活中行走状。 【平踏步】每步落地时全脚着地,踏地有声。可单腿连续(原地)踏地,也可两脚交替踏地。两膝微弯屈,膝关节放松。可以原地做,也可以向前、向后、向旁,以及带“转体”做。 【蹦跳步】一种带有低“跳跃”性的“舞步”。这种“舞步”的自然形态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很能表现儿童快乐、活泼的天性。做法是站“正步位”或“小八字位”,然后向上一蹦落地微屈膝,“蹦跳步”就完成了。“蹦跳步”可以向前、向后、向旁或原地做;可以连续做多次以及带“转体”做。 【横移步】(以右为例)“正步位”,首先右脚向右旁迈一步,脚尖方向不变,然后左脚向右脚移靠,停在“正步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