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39088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指导书5.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 简介“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系统”是为北京邮电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交换原理而设计的配套实验系统,它是2001年北京市教委教改立项项目。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网中的交换原理和一些实用技术,进一步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各种交换技术的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它是现代交换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同时解决大量学生同时实验,并且使进行交换系统核心软件实验成为可能,利用微机进行仿真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研制并不断改进、创新,推出了这套适应教学特点,且灵活、经济、实用的现代交换原理

2、仿真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的基本思想是这样的:向学生提供仿真的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分组交换机、ATM交换机、MPLS交换机,这些“交换机”能完成跟实际交换系统一样的各种功能。在这里所谓“仿真”是指交换机的所有硬件动作均由软件模拟完成。将实验软件系统装在微机上,学生通过对微机键盘的操作,即完成一系列诸如摘机、拨号、挂机等动作,微机屏幕显示上述各个过程及整个交换机中的通信过程,效果直观形象。“交换机”的通信处理软件部分由各种不同模块组成,且有“标准接口”连接各个模块,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接口和数据结构来完成其中几个关键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并将该程序装入系统内,替代系统内原有相同的模块,检验是否能完成

3、正常的通信处理,若能,则表明学生所编程序可行,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学生编程所用语言为学生普遍使用和掌握的语言。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是科技人才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前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面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挑战。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良好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均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应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而传统的单一层次的实验设计很难达到上述目的,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多层次系统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多层次”就是根据专业

4、知识掌握要求和能力培养目的的不同,将实验内容设计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由多个实验组成;“系统化”就是不同层次的实验成系列,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系统”向学生提供三种实验模块: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专业型实验,安排了17个实验,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验的接口和数据结构均有详细说明,实验要求和步骤,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亦有详细说明,请学生详细、认真阅读,具体做哪几个实验由任课老师指定。l 基础型实验模块基础型实验层的实验内容设计面向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学生通过实验可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讲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该层次

5、实验侧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可提供以下6个实验:u 摘挂机检测实验u 脉冲计数实验u 位间隔识别实验u 软件送音实验u 驱动交换网络实验u 任务调度实验l 提高型实验模块提高型实验的实验内容设计注重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实验重心转移到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该层次实验侧重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它由下列8个实验构成:u 分组交换呼叫建立实验u 分组交换呼叫拆除实验u 分组转发实验u ATM信元交换路由表实验u ATM信元交换实验u MPLS交换标记请求实验u MPLS交换标记分配和分发实验u MPLS交换标记转发实验l 专业型实验模块专业型实

6、验的实验内容设计面向系统实现和全程全网技术,要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背景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科研素质,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层次实验侧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以及全程全网概念的建立。它可提供3个专业型实验:u 小型局用数字交换系统用户模块(周期级)设计与实现u 小型局用数字交换系统中央模块(基本级)设计与实现u 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上述多层次系列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从动手能力的铸造到科研素质的升华,实现了从培养创

7、新意识到深层次挖掘创新能力的递进。实验教学以多层次系列化的“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系统”为主,辅以“AXE-10交换实验室”和“S1240交换实验室”的系统演示和硬件、网管实验,以及“软交换技术实验室”、“网络与交换技术开放式教学实验平台”的创新性实验,构成软硬结合、多层次、前沿性、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二、 系统安装及使用说明一、设计思想该实验系统的基本思想是这样的:向学生提供仿真的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分组交换机、ATM交换机、MPLS交换机,这些“交换机”能完成跟实际交换系统一样的各种功能。在这里所谓“仿真”是指交换机的所有硬件动作均由软件模拟完成。将实验软件系统装在微机上,学生通过对微机键

8、盘的操作,即完成一系列诸如摘机、拨号、挂机等动作,微机屏幕显示上述各个过程及整个交换机中的通信过程,效果直观形象。“交换机”的通信处理软件部分由各种不同模块组成,且有“标准接口”连接各个模块,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接口和数据结构来完成其中几个关键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并将该程序装入系统内,替代系统内原有相同的模块,检验是否能完成正常的通信处理,若能,则表明学生所编程序可行,实验通过。二、安装说明该仿真实验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运行在微机上,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l 系统运行平台:Microsoft Windows系统,例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l 系统运行硬件要求:不要求

9、很高的配置(建议CPU P3以上,内存128M以上)。l 安装方法本实验系统由安装文件“仿真实验系统安装文件.exe”安装而成。安装方法如下:1) 双击安装文件“仿真实验系统安装文件.exe”,即可开始安装。进入语言选择界面:选择安装提示语言,点击下一步(这里选择中文提示)。2) 进入安装目标目录选择界面:点击浏览按键选择你要安装的目标目录或在文本框中直接输入目标目录。选定目标目录后,点击下一步,即可完成系统的安装。三、使用说明1) 点击安装目录下的可执行文件“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系统.exe”或点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即可启动实验系统。进入开始动画:在动画上单击鼠标即可结束动画,进入实验系统。

10、2) 进入实验系统主界面后。建议您先到帮助系统查看您所需要的实验帮助,那里会让您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再请您选择实验。3) 在您选择了需要编程的实验后,您会直接进入编程环境,我们把需要您完成的实验部分的函数头已经为您做好了,请您不要改动其中的函数修饰符,这是为显式加载dll所准备了(因为您的代码模块经编译连接后会形成dll文件加载到主程序中)。您可以在主界面进行源代码编辑、保存、编译、联接等工作(只有在保存完代码后才可以进行编译,然后才能进行连接):在编译连接后下您可运行实验来验证您的代码的正确性。您可随时点击演示观看我们为您提供的演示;4) 对于不需要编程的实验,您在进入实验后

11、请直接进入“编译运行”菜单选择“运行”或者“演示”进行操作;5) 如果您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在帮助菜单中为您提供了帮助信息:提醒您注意的是:对于编程实验,如果您想保存您完成的文件,请您在下次启动应用程序之前把它拷贝到您自己的文件夹中(文件保存在sourcefile文件夹中),否则当下次应用程序启动时,您所完成的部分将被清空,为“新的”实验者使用作准备。三、 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的实验内容设计面向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学生通过实验可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讲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该层次实验侧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可提供以下6个实验:u 摘挂机检测实验u 脉冲计数实验u 位间隔识

12、别实验u 软件送音实验u 驱动交换网络实验u 任务调度实验基础型实验1-6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程控交换机中电路交换方式的理解,向学生提供一台仿真的“程控数字交换机”,该交换机是一个具有四个话机终端的本局交换系统,能够进行呼叫处理,并且具有发送各种信号音、振铃信号以及通话接续等功能。其实验界面如下:这里所谓的“仿真”是指交换机的所有硬件动作均由软件模拟来完成。在基础运行(演示)界面(如下所示),学生使用鼠标点击话机来模拟摘机、挂机动作,使用鼠标点击号码盘的相应数字来模拟拨号动作,通过程序的内部控制能够驱动界面flash显示:例如摘机情况下能够听到拨号音、弹出拨号号盘;在接通被叫时被叫方话机振铃、主叫

13、方听到回铃音;被叫方摘机时,能够显示网络接通等。 实验一 摘挂机检测实验1、实验目的摘挂机检测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摘挂机检测原理的掌握情况。2、实验原理设用户在挂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0”,用户在摘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1”,摘挂机扫描程序的执行周期为200ms,那么摘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0”到“1”的变化点,挂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1”到“0”的变化点,该原理的示意图如下所示: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把前200ms的线路状态保存以备这次可以读取,同时读出这次的线路状态,把前200ms的线路状态取反与这次的线路状态相与,如果为1,就说明检测到摘机消息了。同

14、理,我们把这次的线路状态取反再与前200ms的线路状态相与,如果为1就说明检测到挂机消息了。然后把摘挂机信号作为事件放入摘挂机队列中。下图为摘挂机识别的流程(不包括插入摘挂机队列)。摘挂机检测实验流程图3、实验方法及数据结构所需完成函数:void scanfor200(intlinestate200LINEMAX,intlinestateLINEMAX, UpOnnode * head1, UpOnnode* end1);其中linestate200为已保存的200ms线路状态,linestate为当前的线路状态,head1,end1为摘挂机队列的首位指针,该队列已经在主程序中初始化了,首尾指

15、针都只指向一个头节点,实验的目的就是把检测到的摘挂机事件作为摘挂机队列节点插入到这个队列中(请注意不要改变头指针)。数据结构: LINEMAX 最大线路数 enum UporOn ehandup,ehandon 为摘挂机区别符:ehandup为摘机,ehandon为挂机 struct UpOnnode /摘挂机队列节点结构 UporOn phonestate; /摘挂机区别符; int linenum; /线路号(从0开始); struct UpOnnode* next; /指向下一节点的指针; ;提醒大家的是:请注意把这次扫描的线路状态值保存在前200ms扫描线路状态数组中,以便主程序周期调

16、用。实验二 脉冲计数实验1、实验目的脉冲计数实验用来考察查学生对脉冲识别原理的掌握情况。2、实验原理拨号盘所发出的拨号脉冲有规定的参数。我国规定的号盘脉冲的参数有:脉冲速度:即每秒钟送出的脉冲个数,规定的脉冲速度为每秒钟8-16个脉冲;脉冲断续比:即脉冲宽度(断)和间隔宽度(续)之比,规定的脉冲断续比为1:1-3:1。1)脉冲识别程序扫描周期的确定:为确定脉冲识别扫描的周期,需要计算出最短的变化间隔(脉冲或间隔宽度),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脉冲都能够识别而不至于丢失脉冲。由于号盘每秒发出的最快脉冲个数为16个,脉冲周期T=1000/16=62.5ms,在这种情况下断续时间比为3:1时续的时间最短,为

17、1/4*T,所以最短变化周期为1/4*(1000/16)=15.625ms,脉冲识别扫描程序的周期96ms无变化)。这时在再下一个周期内仍能识别出“无变化”,但已经识别出一次了,不能再作重复识别。对上面的讨论加以概括,只要识别两个变量就可以了:(1)上一个96ms周期内无变化;(2)再上一个周期内有变化就可确定为“位间隔”了。在上面的图中的“首次变化”是识别变量(1)的,首次变化=1是说明上一周期内无变化,否则有变化。上图中前次“首次变化”是识别后一个变量(2)的,前次“首次变化”是读取“首次变化”的存储内容,不过96ms读一次,读的正是再上一个周期的最后结果。前次“首次变化”=1,说明再上一

18、个周期有过变化,否则无变化。将“首次变化”取反后与前次“首次变化”相与,结果为“1”,表示有位间隔。值得注意的是,仅上面识别出的“位间隔”还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说明前一次变化在96ms以前,那么用户中途挂机也可以达到这个条件,因此必须区别是“位间隔”还是“中途挂机”。区别这个很容易,只要区别一下现在用户处于挂机还是摘机状态就可以了。前者是中途挂机,后者是位间隔。方法可以是查一下当前的用户线状态,如果为“1”,说明用户已经挂机,那么识别的是“中途挂机”,否则为“位间隔”。在我们的实验中提供了前100ms的线路状态数组和当前的线路状态数组,以及用来保存“变化识别”、“首次变化”和“前次首次变化”的

19、数组等供学生使用,学生通过编程检测位间隔的位置,当学生检测到位间隔以后,学生把与该线路对应的脉冲值放入到一个零时(局部的)接收号码队列中,当然放在接收号码队列中的事件需保存着与该号码对应的线路号,因为几个线路接收到的号码都是放在同一个队列中的。然后,外部程序扫描该接收号码队列,逐一把各个接收号码事件发送给交换系统中央控制模块进行处理。下面给出的是位间隔检测实验的流程图: 3、实验方法及数据结构所需完成的函数为:void scandigit(int linestateLINEMAX,int linestate100 LINEMAX,int pulsenumLINEMAX,int fchangeL

20、INEMAX,int lfchange LINEMAX, Digitnode * head2,Digitnode * end2)。其中LINEMAX为最大线号,是定义在bconstant.h中的一个宏,linestate为当前的线路状态,linestate100为100ms前的线路状态,pulsenum为当前已经检测的脉冲计数值,fchange为首次变化,lfchange为前次首次变化,head2,end2为号码接收队列的首尾指针,该队列已经被初始化完毕,首尾指针都指向一个头节点,本次实验就是把检测到位间隔的线路的号码值插入这个队列中(请注意不要改变头指针)。该队列节点的数据结构为: stru

21、ct Digitnode int num; /号码值int linenum; /线号struct Digitnode * next;/指向下一节点的指针 需要注意的是:a.把当前的线路状态保存到前100ms线路状态数组中,以便主程序周期调用。b.当脉冲数组值为10时(我们假定拨0发出10个脉冲),号码值转化为0再插入队列中。实验四 软件送音实验1、实验目的软件送音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各种信号音发送情况的掌握情况。2、实验原理交换机需要向用户发送各种信号音,如拨号音、忙音和回铃音等,也需要向其他交换机发送和接收各种局间信令,如多频信号。这些信号都是音频模拟信号,而信号设备是接在数字交换网络上的,它

22、通过数字交换网络所提供的路由来传送。因此这些模拟信号必须是“数字化了的”,信号音的产生不外乎单频音和双频音两种。对于单频信号音的产生,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抽样、量化和编码运算,得到各抽样点的pcm信号,然后保存在ROM中,在需要发送时按序发送。对于双频信号音的产生,是取得两种信号音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作为pcm的抽样周期,然后保存在ROM中,在需要时按序取出发送。由于用软件来模拟信号音的产生比较困难,所以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送的信号音都是预先准备好的信号音文件,并且伴随有界面的送音显示。那么如何考查学生对软件送音的理解呢?我的设计是提供给学生一些需要送音的情况,由学生编程确定该送音的类型,该送

23、音的情况和送音的类别都是在主程序中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需在送音情况和送音类型间“牵线搭桥”。3、实验方法及数据结构所需完成的函数:int decide(Userstate state);其中Userstate为在bconstant.h中定义的一个枚举类型,表示用户现在的状态。有前缀caller的表示只有主叫才有的状态,called的表示被叫,其他为两者共同的。它的值有: caller_ehandup:主叫摘机;caller_calledbusy :被叫忙;theother_firstehandon, :通话中另一方先挂机;sometimer_timeout :某个定时器超时; busytone

24、out :忙音超时;caller_callednull :被叫为空号;called_onecallin : 有呼叫进入;caller_callconnected :呼叫被接通;返回值要求返回对该用户的送音类型:1:拨号音;2:振铃音;3:回铃音;4:忙音; 5:嚎鸣音;6:空号音;实验五 驱动交换网络实验1、实验目的驱动交换网络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T接线器时隙交换原理的掌握情况。2、实验原理在数字交换机中采用的是数字交换网络,数字交换网络的主要特点是它能够将从数字传输设备进来的数字信号直接进行交换,而不需要数/模和模/数转换。在数字交换中,常见的是T接线器和S接线器。由于基础实验中模拟的交换网络

25、为T接线器,所以这里将只对T接线器进行简单的介绍。T接线器有输出控制方式和输入控制方式两种,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由话音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两部分组成。在这里介绍一下输出控制方式,如果需要了解输入控制方式,请参阅有关书籍。设输入话音信号在TS50上,要求经T接线器以后交换至TS450上去,然后输出到下一级。CPU根据这一要求,通过软件在控制存储器的450号单元写入“50”。这个写入是由C PU控制进行的,因此把它叫做“控制写入”。控制存储器的读出由定时脉冲控制,按照时隙号读出相应单元内容。话音存储器的工作方式正好和控制存储器的方式相反,即“顺序写入,控制读出”。也就是说,由定时脉冲控制,按顺序将不

26、同的话音信号写入相应的单元中去。写入的单元号和时隙号一一对应。而读出时则要根据控制存储器的控制信息而进行。由于向话音存储器输入话音信号不受CPU控制,而输出话音信号受到由CPU控制的控制器的控制,因此称为“输出控制”方式。在我们的例子中,话音的输入时隙号为50,在定时脉冲控制下就可写入到50号单元中。如前所述,CPU在控制存储器中的450号单元已写入了内容“50”。在定时脉冲控制下,在TS450这一时间,从控制存储器的地址450中读出内容为“50”,把它作为话音存储器读出地址,立即读出话音存储器的50号单元。这正好是原来在50号时隙写入的话音信号内容。因此在话音信号50号单元读出时已经是TS4

27、50了,即已把话音信号从TS50交换到TS450,实现了时隙交换。在我们的驱动交换网络实验中,采用的是单T接线器。因为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并没有任何的数据进行通信,所以在设计中并不存在话音存储器而只存在控制存储器。在建立交换网络时,要求学生在通信的两个时隙对应的控制存储器相应位置写入对方的时隙号,在拆除交换网络时,要求学生在通信的两个时隙对应的控制存储器相应位置清“0”。在显示交换网络建立或者拆除时,外部程序将会去查这个控制存储器来“建立”连接或者“拆除”连接,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检测学生编码的正确性。3、实验方法及数据结构void connect_network(int timeslice_tne

28、tTIMESLICEMAX,int timeslice1,int timeslice2,int tag)其中timeslice_tnet为一个数组,代表了交换机内的一个控存(控制存储器),下标值(从0开始)相当于一个时隙索引,与下标值对应的数组值为与该时隙通话的时隙,timeslice1和timeslice2为欲建立或者拆除连接的两个时隙。tag为一个标志位,1表示建立网络,0表示拆除网络。实验六 任务调度实验1、实验目的任务调度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时间表实现任务调度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进而对整个呼叫处理软件系统的运行有全局的了解。2、实验原理周期级程序由时间表调度、启动。本实验所编模块时间表调度

29、模块,就是以时间表为依据,通过时间表以不同周期调用下属的七个周期级模块及相应程序(维持模拟系统正常运行的屏幕显示模块、垃圾箱处理模块及基本级程序)。关于设计时间表完成任务调度的方法可参见教材第3章3.6.3。本实验系统的时钟中断周期定为10MS。3、实验方法及数据结构本实验给定的原始数据是各程序模块的名称和规定的执行周期,要求由时间表调度的程序模块有以下几种:周期级:模块名执行周期MFLSCM (摘挂机识别模块)200MSMFPIDE (脉冲识别模块)10MSMFMID (位间隔识别模块)100MS MFTMOD (计时模块)50MS MFSCOC (驱动交换网络模块)100MS MFDRSN

30、 (送音模块)100MS MFSEDT (收号、停收号模块)50MS基本级及其他:模块名执行周期SCAN_H( )200MSSCAN_COMMU( )100MSSCAN_T( )50MSSCAN_D( )50MS CERCOMMU_PROC( )50MSCEDRECEIVE_COMMU( )50MSLFCOMC( )50MSSECHARD( )10MSMFDUST (垃圾箱模块)无周期编程说明:l 因本系统采用的是多模块设计方法,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编译的,根据C语言的语法,若在一个模块中想调用另一个模块,则必须在调用模块中将被调用模块说明为外部函数,即在本实验中凡是时间表要调度的模块均应说明为外

31、部函数。l MFDUST是一垃圾箱模块,它对用户是隐蔽的,只需按照后面的要求调用即可。它有一个传递参数,以决定具体执行哪个功能。l 数据结构(输入、输出)extern char timelist;时间表extern int count; 计数器extern char avail; 有效位(也叫标志位)这些数据结构都为外部变量,是为了保存其被改变的数据,是一种模块间进行通信的方法,它们的初值都已在系统初启时赋值,其含义及功能请查阅附录B. 其他编程所用局部数据,可自己根据程序处理需要,自行定义。l 时间表:有效位 (avail) 时间表765 4 3210 t01111 t1111 t211 t

32、311 t411 t5111 t611 t711 t81 t911 t10111 t11111 t121 t1311 t1411 t15111 t1611 t1711 t181 t1911调用方法:设int i,i为时间表每一栏的第位switch (i) case 0: timecheck();mflscm( ); timecheck();mfdust(i); break; case 1: timecheck();mfpide( ); timecheck();mfdust(i); timecheck();sechard( ); break; case 2: timecheck();mfdust

33、(i); timecheck();mfsedt( ); timecheck();lfcome( ); timecheck();cercommu_proc( ); timecheck();cedreceive_commu( ); break; case 3: timecheck();mfmode( ); timecheck();mfdust(i); break; case 4: timecheck();mfmid( ); timecheck();mfdrsn( ); timecheck();mfdust(i); break; case 5: timecheck();mfscoc( ); time

34、check();mfdust(i); timecheck();scan_commu( ); break; case 6: timecheck();scan_t( ); timecheck();scan_d( ); break; case 7: timecheck();scan_h( ); break; default: break; 注:时间表应该由学生自行设计,由于时间表的初始值在系统启动时即赋初值,学生无法对其赋初值,故本实验给出,望同学们认真思考,真正理解。timecheck()是辅助函数。本实验所编程序模块名为:MFCONT( )。四、 提高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的实验内容设计注重课程知识点

35、的综合,实验重心转移到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该层次实验侧重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它由下列8个实验构成:分组交换类实验指导1、 分组交换类实验界面:2、实验目的:分组交换类实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现分组交换部分核心软件模块,通过这3个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方式呼叫建立、呼叫拆除以及分组转发的原理,锻炼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原理:分组交换虚电路的建立、连接和拆除以及分组的转发原理。X.25建议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制定的关于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

36、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规程。X.25标准的思路是为用户(DTE)和分组交换网络(DCE)之间建立对话和交换数据提供一些共同的规程,这些规程包括数据传输通路的建立、保持和释放,数据传输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防止网络发生阻塞,确保用户数据通过网络的安全,向用户提供尽可能多而且方便的服务。X.25建议为分组交换网定义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的下3层,这三层分别是:物理层,链路层,分组层。与OSI模型的下三层一一对应,只是OSI的网络层(第三层)改称分组层,其功能是一致的。X.25的三层协议为DTEDTE之间的高层通信协议提供了可靠的基础。X.25的分组层在X.25接口为每个用户呼叫提供一个逻

37、辑信道(所谓的“呼叫”是指一次通信过程)。为每个用户的呼叫连接提供有效的分组传输,包括顺序编号,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过程。提供交换虚电路(SVC)和永久虚电路(PVC)的连接。提供建立和清除交换虚电路的方法。当主叫DTE想要建立虚呼叫时,它发送“呼叫请求”分组,该“呼叫请求”分组包含可供分配的高端的LCN和被叫的DTE地址。该分组发送到本地DCE,由DCE将该分组转换成网络规程格式,而且通过网络路由(交换)到远端DCE,由远端DCE将网络规程格式的呼叫请求分组转换为“入呼叫”分组,并发送给被叫的DTE,该分组包含了可供分配的低端的LCN。交换虚电路建立过程被叫DTE通过发送“呼叫接受”分组表示

38、同意建立虚电路。远端DCE接收到“呼叫接受”分组之后,通过网络规程传送到本地DCE,本地DCE发送“呼叫连接”分组到主叫DTE。主叫DTE接收到“呼叫连接”分组之后,表示主叫DTE和被叫 DTE之间的虚呼叫已建立,可以进入数据传输阶段。DTE和DCE对应的逻辑信道就进入数据传输状态。在虚呼叫任何一端的DTE都能够清除呼叫,而且呼叫也可以由网络清除。呼叫清除的过程如图所示。主叫DTE发“清除请求”分组,该分组通过网络到达远端DCE,远端DCE发“清除指示”分组到被叫DTE,被叫DTE用“清除证实”分组予以响应。该“证实”传到本地DCE,本地DCE再发送“清除证实”到主叫DTE。完成清除规程之后,

39、虚呼叫所占用的所有逻辑信道都成为“准备好”状态。交换虚电路拆除过程3、实验方法及数据结构实验一:分组交换呼叫建立实验该实验的完成具体应完成虚电路建立函数bool setup(int mess_flag, int port_lcn ,int lcn_state ),涉及到的主要数据结构有:参数int mess_flag为DTE终端接到的分组类别标识, 参数int port_lcn 为DTE终端接到的分组端口号和逻辑信道号,参数int lcn_state 为DTE终端连接的物理链路上的逻辑信道状态。函数功能说明:DTE终端线程调用虚电路建立函数来完成虚电路的建立。虚电路建立函数根据分组类别标识来处理不同的消息。mess_flag值为0时表示当前DTE终端要发起建立虚电路连接,此函数要完成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