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51851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试行V1.0)2005年4月关于制定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技术暂行规定的说明一、 问题的提出2004年我公司某ALCATEL设备机房,四楼BSC收三楼部分传输设备的2M信号误码告警,经查,两端设备与2M传输电缆均完好,传输设备接成工作地与保护地合一的方式;BSC设备本身为工作地与保护地隔离,但BSC机房的JZ00电源分配架为工作地与保护地合一设备,JZ00与BSC之间由安装设备铝导轨和架间防震连接螺栓将JZ00机壳的保护地,也即工作地传递给BSC保护地,而原机房直流配电接地模式是按工作地与保护地只在接地总汇集线一点相连。传输设备与BS

2、C的电源直流回流导体(48V)分别从电力室直流配电屏单独引入,由于两设备的直流回流导体的截面积、长度、电流有差异,两直流回流导体上的电位差是不同的,造成传输设备与BSC的直流工作地的电位不一致。连接传输设备与BSC的2M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分别和两端设备的外壳相连,而在本案例中,演变成2M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存在电位差的两设备工作地相连,而该电位差又通过两端设备中的2M电缆接口变压器的低阻绕组加在2M电缆的芯线上,并在芯线上产生直流电流,该电流引起BSC接口变压器磁饱和,造成误码,影响正常通信。二、 国际、国内有关机房接地的规范和建议1990年原邮电部批准试行YDJ 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

3、行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后该规定以YDJ 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规范发布施行。该规范是我国通信机房接地设计的依据。规范规定:综合通信大楼的接地方式,应按单点接地的原理设计,即: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包括屏蔽接地和建筑防雷接地)共同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数字通信设备的机架保护接地,应从接地总汇集线或机房内的分接地汇集线上引入,并应防止通过布线引入机架的随机接地。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在1991年制订、并于1996年修订后推出了建议K.27电信大楼内的连接结构和接地。该建议从模拟到综合数字通信系统的转变,加强了对机房连接和接地技术以及对电磁兼容性(EMC

4、)的关注。在该建议中,对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定义了隔离直流回路(DC-I)和共直流回路(DC-C)两种模式。为适应上述二两种模式有对应的DC-I设备和DC-C设备。在使用时,其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必须与设备的接地模式一致。建议K.27还对机房DC-I区域与DC-C区域互连提出了建议。ITU-T在2001年11月推出了建议G.703数字终端设备总则:分层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该建议指出,在输入和输出两端,同轴电缆或对称电缆屏蔽层的外导体必须连接至接地网络。同时该条文的注解中又提到,在发端和收端接口,同轴电缆外导体与地网直接连接后,可能由于电缆每一端地电位不同,结果通过连接体在外导体上出现无用的

5、电流,并通过收信输入回路。这可能会产生误码或甚至永久性故障。为防止这个问题,在收端接口外导体与地网两者之间可以采用直流隔离,但直流隔离的方法必须不影响该设备和所有设施仍符合电磁兼容性。三、制定本规定的说明根据原邮电部YDJ 26-89标准,对数字通信设备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只限于ITU-T定义的DC-I模式,因而只能使用DC-I设备。目前国际、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厂商生产的设备,从接地模式分有DC-I设备、DC-C设备及DC-I、DC-C兼容设备三种。我公司机房设计是按照原邮电部YDJ 26-89标准设计的,即按DC-I 直流配电接地模式设计的;但是在ALCATEL机房使用的交换机和JZ00电源

6、分配架是DC-C设备,与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不一致。(注:ALCATEL已在研制DC-I模式的电源分配架。)因此,出现了如同ITU-T建议G.703 所述的问题:由于设备两端地电位不一致,在连接设备两端的2M电缆上出现无用直流电流,并通过收信输入回路产生误码,影响正常通信。考虑到今后无法完全避免使用DC-C设备可能性,参照国外一些通信营运有自己公司的接地和配电相关规范的做法,制订了浙江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设计及设备接地暂行技术规定。本规定以原邮电部YDJ 26-89标准为基础,参考ITU-I建议K.27、建议G.703等资料,结合移动通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将逐步修改、完善。今后若

7、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和集团公司颁布新的相关规范、规定有冲突时,以新颁布规范、规定为准,届时酌情取消本规定或并对本规定进行补充、修改。目 录一、 总 则6二、术 语7三、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和设备接地模式9四、机房直流配电接地模式的确定和设备接地模式的选配9五、机房的联合接地系统101、地网的组成102、接地汇集线103、接地电阻值10六、机房接地系统与设备互连111、一般原则112、DC-I区域接地方式123、DC-C区域接地方式124、DC-I区域与DC-C区域界面接地方式125、 DC-I区域与DC-C区域网元设备间2M电缆的连接方式126、数字配线架的安装和接地137、数字配线架上电缆外导体的

8、接地138、UPS输出中心线的接地13一、 总 则1. 本规定是根据原邮电部标准 YDJ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参考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的有关建议,结合移动通信机房实际情况制定。2. 移动通信机房的接地系统设计,应做到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的安全,确保通信设备正常工作、满足电磁兼容性及设备间信号的正常传输。3. 在进行新建移动通信机房接地系统设计和设备技术选型时,尤其是设备接地和互连中的原则问题,按本规定执行。对于扩建、改建、整治移动通信机房也可参照本规定执行。对原已使用机房整改有困难的,可参照本规定做好防范工作。4. 在机房中安装的设备应符合本规定对设备的直流配电接地模

9、式要求。5. 外单位租用我公司机房或在我机房放置设备,其接地方式必须符合本规定要求。6. 本规定是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将逐步修改、完善。今后若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和集团公司颁布新的相关规范、规定有冲突时,以新颁布规范、规定为准,届时酌情取消本规定或并对本规定进行补充、修改。7. 本规定解释权属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网络部。二、术 语1、直流配电接地模式直流配电系统电源回流导体与保护地间的连接方式,亦即直流电源供配电系统的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的连接方式。直流回流导体也就是与直流电源工作接地相连的导体。2、隔离直流回路(DC-I)当直流回流导体除在接地汇集线与保护地单点短

10、接外,在从电源柜总输出到用电设备沿线其它所有地方,全程与保护地保持绝缘隔离的供电方式。3、共直流回路(DC-C)当直流回流导体除在电源系统总输出侧和保护地短接外,还在从电源柜输出到用电设备沿线和保护地存在多点连接的供电方式。4、设备接地模式设备的工作地与保护地间的连接方式。5、DC-I设备和DC-C设备在DC-I设备中,设备的工作地与保护地保持隔离;在DC-C设备中,设备的工作地与保护地是短接的。6、DC-I/DC-C兼容设备在DC-I/DC-C兼容设备中,设备内部的工作地与保护地之间可以隔离、也可以连接,从而满足CD-I或CD-C的运行模式选择。7、接地连接线通信设备与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之间的

11、连接线。8、接地引入线 接地总汇集线与接地体或地网之间的连接线。9、接地汇集线通信机房建筑内分布设置的,可与各通信机房接地连接线相连的一组接地干线的总称,可分为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和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垂直贯穿通信局(站)建筑各楼层的接地主干线。一段与接地引入线相连,另一端与各层机房的水平接地分汇集线相连。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分层设置,供各通信设备的接地线连接。10、均压环连接垂直接地体的水平的等电位环。三、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和设备接地模式1、通信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包括隔离直流回流(DC-I)和共直流回路(DC-C)两种模式。2、对于DC-I直流配电接地模式,机房的直流回流导体和保

12、护地只允许在接地总汇集线 和保护地一处短接。在其它任何部位工作地与保护地严禁短接。3、对于DC-C直流配电接地模式,机房的直流回流导体除在接地总汇集线与保护地短接外,从电源柜输出到用电设备沿线和保护地应广泛短接(即采用接地连接格删方式,使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多点相连)。4、设备整机接地模式可分为CD-I设备、CD-C设备及CD-C/CD-C兼容设备。四、机房直流配电接地模式的确定和设备接地模式的选配1、通信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必须与设备接地模式相一致。2、通信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一般采用DC-I模式,应选配DC-I设备。对于必须采用DC-C设备时,应将安装DC-C设备的区域按DC-C的直流配

13、电接地模式设计。3、机房同时存在DC-I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和DC-C直流配电接地模式两个区域时,每个区域应相对完整、独立,区域的界面应简捷,宜将两个区域分设于机房的两侧。五、机房的联合接地系统1、地网的组成1) 移动通信机房应按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机房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2) 移动通信机房的建筑防雷接地是大楼接地系统的一部分。地网应充分利用大楼基础的柱、梁内的钢筋作为地网的接地体,并加以扩展、互连成为机房的联合接地系统。对通信大楼院内设有铁塔或专有变压器的,且其地网外沿与机房地网外沿或铁塔地网与变压器地网外沿之间相距30m以内时,彼

14、此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2、接地汇集线1) 接地汇集线一般设计成环形或排状,材料为铜材,截面积不应小于120mm。2) 机房内的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应从地网的中心,通过接地引入线多根就近引出。3) 机房内的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可安装在墙面或走线架上,接地汇集线应与建筑钢筋保持绝缘。 3、接地电阻值移动通信大楼的接地电阻值不宜大于1欧。六、机房接地系统与设备互连1、一般原则1) 新建通信机房大楼,宜设置多处垂直接地总汇集线,用于大楼直流工作接地、设备保护接地、光缆加强筋接地、UPS交流中性线接地。2) 移动通信机房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机房的防雷地

15、、保护地和工作地均接至联合接地网(以下简称地网)。建筑物防雷装置中的雷电流应利用外围各房柱的外侧主钢筋和塔楼主钢筋(指对大楼顶有塔楼的机房)作为雷电流的引下线。大楼保护地和工作地可以在接地汇集线汇合接往地网,也可以分别接往地网。接地汇集线与雷电流引下线在地网的引接点相互距离应不小于5m,条件允许时,宜满足1015m。为使机房的保护地、工作地以较短的途径与均压环相连,宜从远离雷电流引下处的均压环上多点引出,作为机房保护地、工作地的接地汇集线。3) 机房的防雷地由建筑物柱内及楼面内的钢筋等组成,通过立柱地基与地网相连。机房的走线架、槽道、上线柜、金属支撑物、安装机架导轨、机座及设备外壳等在电气上可

16、靠连接组成机房的保护地。机房的工作地是指设备直流供电系统的回流导体。4) 机房的走线架、槽道、上线柜、金属支撑物、安装机架导轨、机座及直接固定在地面的设备等,在安装时应与建筑物内,包括立柱、梁、地板内的钢筋绝缘。对竖井内安装垂直走线架等难以确保与建筑物内钢筋绝缘时,可在外部采取隔离措施,确保走线架等与建筑物内钢筋绝缘。5) 大楼外侧的金属门窗宜与柱内钢筋相连;对于有封闭走廊的机房内侧金属门窗宜与机房的走线架、槽道、上线柜、金属支撑物等保护接地系统相连。2、DC-I区域接地方式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为DC-I,也即为DC-I区域时,无论是某一楼层整个机房或某一楼层局部机房,其保护地与工作地只能在

17、接地汇集线或地网中一处相连接。3、DC-C区域接地方式1) 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为DC-C,也即为DC-C区域时,在该区域内,不设接地汇集线,其保护地与工作地应多点互连。2) DC-C区域内的所有设备机架均接至一个连接栅网上,该连接栅网与周围非本区域金属构件,其中包括保护地、防雷地、工作地均应隔离。3) 为减小DC-C区域内设备间工作地电位差,应在设备列架的工作地,也即保护地之间,用专用直流电位差均压线互连。4) DC-C区域内的空调、照明等设备可按DC-C区域外的设备考虑。5) DC-C区域内设备的直流供电必须单独从电力室配电屏引出,其直流回流导体也必须与沿途周边的金属物隔离,也不允许与任

18、何接地汇集线相连。4、DC-I区域与DC-C区域界面接地方式1) DC-I区域与DC-C区域界面接地连接应采取单点连接。其连接点为两区域设备的直流回流导体在电源柜输出侧和保护地短接的公共连接处。2) 连接DC-I区域与DC-C区域的走线架、槽道,应在DC-I区域与DC-C区域的界面上采取隔离措施;此外,在DC-I区域与DC-C区域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金属物搭接。5、 DC-I区域与DC-C区域网元设备间2M电缆的连接方式1) DC-I区域与DC-C区域间网元设备采用2M同轴电缆连接的,其收端设备必须具有2M同轴电缆外导体对地隔离的功能,在实际使用是,将其置隔离状态。2) DC-I区域与DC-C区

19、域间网元设备采用2M对称电缆连接时,对电缆屏蔽层须采取以下其中一项措施:1、电缆屏蔽层在其发端或收端对地隔离;2、在配线架处,将电缆屏蔽层断开。6、数字配线架的安装和接地1) 当数字配线架电缆两端的设备分别在DC-I区域与DC-C区域时,配线架应建在DC-I区域。2) 数字配线架的安装视同普通设备一样,机架与保护地相连,底座与地面内钢筋绝缘。7、数字配线架上电缆外导体的接地1) 数字配线架电缆两端的设备均在DC-C区域内时,配线架上的2M电缆的外导体应接地。2) 当数字配线架电缆两端的设备均在DC-I区域时,配线架上的2M电缆的外导体宜接地。当数字配线架电缆两端的设备分别在DC-I区域与DC-

20、C区域时,配线架上的2M电缆的外导体也不应接地。8、UPS输出中心线的接地UPS输出中心线应单独设立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引接至地网均压环处。通信设备的接地与互连的技术规定(试行)条文说明目 录1 总则2 术语3 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和设备的接地模式4 机房直流配电接地模式的确定和设备接地模式的选配1 总 则我公司某ALCATEL设备机房,BSC收传输设备的2M出现误码告警,经查为连接BSC和传输设备的2M电缆的两端外导体电位不一致引起,本规定对移动通信机房的接地设计原则提出:除满足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和人员安全外,还必须确保设备间2M信号的正常传输。2 术 语1) DC-I是英语DC-Return Is

21、olate (with Ground) 缩写。此时设备的直流供电采用48V、工作地、保护地三线方式,有些厂商称之为三线方式。2) DC-C是英语DC-Return Common (with Ground) 缩写。此时设备的直流供电采用48V、地(工作地、保护地合一)二线方式,有些厂商称之为二线方式。i. DC-I设备有些厂商称之为三线设备。ii. DC-C设备有些厂商称之为二线设备。iii. DC-I/DC-C兼容设备有些厂商称之为二线、三线兼容设备。3 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和设备的接地模式1) ITU-I建议K.27在电信接地装置的定义中规定:隔离直流回路(DC-I):直流回流导体单点接到BN的

22、一种直流电源系统。BN是指连接网,其定义是:在直流至低频范围内,能为电子系统和人员提供电磁屏蔽的一组互连的导电构件;下同。2) ITU-I建议K.27在电信接地装置的定义中规定:共直流回路(DC-C):直流回流导体在许多点与周围的BN进行连接的一种直流电源系统。4 机房直流配电接地模式的确定和设备接地模式的选配1) 通信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必须与设备接地模式相一致。在DC-I区域,只允许安装DC-I设备,如果安装了DC-C设备,通过保护接地系统,将DC-C设备的工作地传递到DC-I设备的保护地上,从而破坏DC-I区域的属性。2) 通信机房的直流配电接地模式一般采用DC-I模式,并使用DC-I设备。当选用的设备厂商只有DC-C模式时,应要求厂商改型为DC-I设备或选用其它厂商同类型设备。例如:在制订本规定的说明中提到,由于DC-C模式ALCATEL JZ00电源分配架与DC-I模式的MSC配合使用等原因,造成网元设备间传输误码,目前ALCATEL已经开发生产DC-I模式JZ00电源分配架。如果厂商不改型且又无其它替代产品,而必须使用DC-C设备时,可专设DC-C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