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57601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武汉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 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 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 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

2、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内遍布有

3、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2.重庆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地处长江上游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

4、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陪都,1997年确定为直辖市后,重庆 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并重庆拥有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

5、大,有“山城”之称。气候: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重庆气候温和。水文: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经济:2013年,重庆市GDP达到12656.69亿,全市人均GDP为42976.8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文化:方言文化: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

6、,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劳动号子;陪都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二、 城市定位武汉: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重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分析: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国地理大区的区域中心,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被选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

7、;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规划中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作为直辖市的重庆被选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两大城市相比较,重庆在政治,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发面的实力都胜于武汉。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重庆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同样极为悠久。两者皆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近代就是工业重地,现在也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三大生产基地,也是国防

8、工业科研生产基地。两大城市在工业制造业水平方面旗鼓相当,故定位相似。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拥有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天河机场,同时也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其公路路网密度163.20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16条省道,并且作为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也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重庆地处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发展很快。武汉在交通运输方面略胜于重庆,故其为交通枢纽,重庆则定位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的地理位置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

9、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52 所普通高校, 70 万在校大学生。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 12 万人。各类科研机构 106 所,国家实验室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 47 名。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重庆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67所高等院校,89万多科技人员。在科教方面,武汉明显胜于重庆。三、 城市规模武汉: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

10、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全市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千米。 2013年末建成区面积534.28平方公里。截至2013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022万人。户籍人口82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18万人;非农业人口555.60万人;户口待定人口0.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30,其中,人口出生率11.28,人口死亡率4.98,人口净迁移率-3.06。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

11、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户籍人口3343万人,常住人口29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占总人口6%。分析:相同点:依据城市规模等级全新划分标准,武汉和重庆市区常住人口均已达到1000万以上,故都为巨大型城市。不同点:重庆的地域面积是82400平方公里,重庆市下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武汉的地域面积只有重庆的十分之一,武汉市下辖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重庆的常住人口为2945万人,武汉则为其三分之一。

12、比较两大城市人口规模,重庆明显胜于武汉,但比较人口密度,武汉则明显胜于重庆。其原因可归结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科教水平,交通状况,政治地位等方面。三、城市形态武汉城市形态演变: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在发展受到限制后,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

13、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重庆城市形态演变:时代城市定位政治定位经济技术水平城市形态特征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50-1978)工业中心1950-1954为西南军政中心工业经济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结构提出“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城市布局思路,现代城市骨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

14、至直辖前(1979-1996)经济中心计划单列市重工业占据主要位置、农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崛起城市形态向“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大都市方向演进直辖后(1997至今)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央直辖市经济、社会全面腾飞“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 重庆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分析:相同点:武汉和重庆都经历了经历了从组团型到放射型变化,沿江发展。不同点:武汉和重庆都依据了自身城市的特点,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力”的自然格局,以长江、汉江及东西向山系为纽带,形成汉口、武昌、汉阳相对独立完整的城市动能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同时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此发展是更理性的扩张和非蔓延性的增长,一个“六星拱卫,多轴多心”的城市未来正迎面而来。重庆市按“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模式在顺应自身城市发展自然条件的同时,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并兼顾了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生态城市的一种健康之路。重庆也充分利用了山水相融的特点,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等新的生态建筑技术以开始运用于新建筑的建设中。未来的重庆市形态必将是“山水城市”、“立体城市”之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生态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