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114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氯的各种操作规程图文.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液氯工段工艺操作规程1、概述:1.1液氯工段任务:把气态氯进行降温液化,而使其变成液体,以便于运输和贮存,并满足对氯纯度要求很高的场合。1.2 液氯的用途:液氯一般气化后使用,广泛用于纺织、造纸、冶金、医药、塑料、橡胶等行业。1.3 液氯的贮运:液氯应贮存在阴凉通风的库房中,专库专储,切勿与易爆易燃及氨气共储共运,库温不超过35,防止日光照射。失火时,可用水浇救。2、原料及性质液氯工段主要原料有:氯气、氨、氯化钙、硫酸2.1 氯气的物化性质:2.1.1 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式Cl2;原子量35.453,分子量70.906,重度3.214Kg/M3(标准状况下;1大气压,0),沸点:-33.9,

2、熔点:-100,汽化热:20.39Kj/Mol(-34.4),熔融热:6.39Kj/Mol(-101)。压缩系数:0.17.6MPa之间,平均为0.000202。溶解度:0,1atm下100g水中溶解1.462克。熔解热:22.07Kj/Mol,水合物:温度小于9.6与水生成Cl28H2O水合物,生成热76.74Kj/Mol;外观:气体为黄绿色,液体为黄色微橙的透明液体,具有窒息性刺激气味。2.1.2 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属卤族元素,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除了对惰性气体、碳、氮等元素外,几乎可以与各种元素直接化合,氯也能和许多化合物起反应,因此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氯状态存在的氯是极少的,大多数呈无机化合

3、物存在。2.1.2.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如 2Ag+Cl22AgCl在有水存在情况下,即生成盐酸,促使金属腐蚀如2Fe+3Cl22FeCl3 FeCl3+3H2OFe(OH)3+3HCl完全干燥的氯气和液氯常温下几乎不与金属反应,也有例外:如钛与湿氯气不反应,而与干燥氯气反应Ti+Cl2TiCl2,TiCl3,TiCl42.1.2.2氯气与无机化合物反应:如2NaOH+Cl2NaClO+NaCl+H2O2Ca(OH)2+Cl2Ca(ClO)2+CaCl2+2H2O 2.1.2.3与有机化合物的反应:C6H6+3Cl2C6H6Cl6 2.1.2.4与水作用:氯气微溶于水,在9.6以下与水生成Cl

4、28H2O水合物,因此在冬季,水同氯很易生成水合物结晶,在常温下,氯微溶于水,生成少量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O+HCl2.1.2.5和氢气反应:氯气和氢气在光照的情况下,能迅速反应与释放大量的热,并以爆炸的形式将热释放出来。光照燃烧H2+Cl22HCl+Q(183.9kj)2.1.2.6和氨反应氯气和氨气即时在低温下,亦激烈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当氯气过量时,生成油状的NCl3和NH4Cl;而NCl3分解时亦发生强烈爆炸8NH3+3Cl26NH4Cl+N2+1606.4KJ(NH3过量)4NH3+3Cl23NH4Cl+NCl3+500.3KJ(Cl2过量)2.2氨气的性质2.2.

5、1 氨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为0.7771g/l(0),熔点为-77.7,沸点-33.5,它临界温度为132.4,临界压力为11.298MPa,在0时液氨比重为0.64Kg/l,氨气易溶于水,常温下单位容积水能够溶解900倍的氨气。2.2.2 燃烧性:常温常压下不燃烧,若用火焰灼热,则出现青黄色火焰,在530以上的高温时,会引起分解,氨气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是13.126.8%,与火红的金属接触能引起爆炸。2.2.3 对金属的腐蚀性:无水纯氨对钢铁无腐蚀性,当氨中混有水分时,对锌、铜和黄铜有腐蚀性。2.2.4 对润滑油的作用:不含水的纯氨,对石油系统的润滑油不

6、起化学反应,在有水分存在的情况下,经过压缩易形成乳状物,使润滑油性能降低。2.2.5 氨对人体器官有危害,特别对眼鼻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人咳嗽流泪,有呼吸闭塞的感觉,在空气中氨的浓度达0.35%时,人会中毒头晕,脉搏微弱,血压降低,四肢变冷,痉挛,甚至失去知觉,浓度超过0.51.0%时会造成死亡事故,液氨与皮肤接触时,会使皮肤强烈灼伤。2.2.6 氨的单位制冷量大,导热系数高。2.2.7 氨和氯气即使在低温下,亦激烈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当氨气过量时,会生成油状的NCl3,而NCl3分解时,会发生强烈的爆炸,有破坏作用。8NH3+3Cl26NH4Cl+N2(NH3过量)4NH3+3Cl2

7、3NH4Cl+NCl3(Cl2过量)生产上用此用途检验管道了、氯钢瓶是否漏气。2.3 浓硫酸的性质硫酸分子式H2SO4,分子量98,使三大强酸之一,浓H2SO4有强烈的吸水性,在吸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对钢材设备的腐蚀性极微,但稀硫酸对钢材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纯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市售浓硫酸为无色或红棕色油状液体,密度为1.841.86g/l。纳式泵用浓硫酸为98%的浓度,因硫酸与氯气不起化学反应,并且氯气在浓硫酸中的溶解度又较少,因此选用硫酸为湿氯气的干燥剂。2.4 氯化钙:分子式CaCl2,分子量111.0,氯化钙盐水比重1.286。(每100Kg水中含量为42.7Kg CaCl2),其百

8、分比浓度为30%,其冻结温度为-55。3、生产基本原理3.1 氯气是一种较易被液化的气体,在0.1MPa下温度在-34.5时,就可以制成液态氯,如果压力再加大,则液化的温度还可以提高,而不纯氯气中的杂质却不易液化,将氯气与杂质气体分离,可提高氯气纯度在99.5%以上。氯气液化温度与压力的关系见下表:温度-100-95-90-85-80-75-70-65蒸汽压KPa1.6532.5863.8665.6656.66510.93114.93020.662温度-60-55-50-45-40-35-30-25蒸汽压KPa28.66037.05748.25561.98199.309101.308122.5

9、73150.937温度-20-10-505101520蒸汽压KPa183.353364.6800.3120.3690.4310.5020.5760.666温度2530354550556065蒸汽压KPa0.7590.8710.9971.2681.4321.541.7821.974温度7075808590100110120蒸汽压KPa2.1862.4152.6582.9213.1953.7954.5025.312根据上表液氯的制取因具体条件不同可分为:低温低压法、中温中压法、高温高压法 。我厂采用低温低压法,即氯气表压在0.03-0.15MPa情况下,被冷却到-30-35之间。3.2 液氯液化尾

10、气与压力及液化温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如果压力足够高,温度足够低,任何气体都可以完全液化。但实际并非如此,来自电解的氯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气,在液化前氢气占比例很少(0.4%以下,但氯气液化时,氢气并不液化,因此随氯气液化量的增加,氢气占余下部分气体的比例逐渐提高,氢气与氯气的爆炸范围是H2/Cl2=587.5%,因此,在生产中总是控制氯气不完全液化,而来控制并保证尾氯气中含氢在4%以下。3.3 液化效率:定义:已经被液化的氯气与原料氯气中的氯气量之比,液化效率越高,被液化的氯的量越多,液化尾气量就越小。由于液化效率受液化废氯中含氢量的限制,所以原料氯气带进来的氢气量越小,液化效率越高。不同氯

11、气总含量的液化效率与尾氯纯度关系见下表:原氯内含氢%液化效率%尾气含氯%0.397.3733.30.494.7448.730.592.1160.000.689.4766.670.786.4871.430.884.2175.000.981.5777.791.078.4580.00注:(1)上表中按原氯纯度95%计算,若有变化可调整。 (2)上表中按控制液氯尾气含氢4%计算,但实际控制应使尾氯含量提高,相应液化效率较低,以保证尾氯含氢量不大于4%。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均采用原料氯和尾氯纯度计算液化效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C1-原氯纯度%(体积百分数) C1-尾氯纯度%(体积百分数)液氯岗位原氯控

12、制指标:氯内含氢0.4%,由液化效率与液化尾气的关系表可查得,当液化尾氯中含氢4%时,尾气含氯应控制在50%即可,以此值可查得当液化温度在-30时,原氯压力可控制在0.14MPa(表),当液化温度控制在-25时,尾氯压力可控制在0.2MPa(表)。4、工艺流程简述自干燥来的干燥氯气,进入原氯分配台,进入液化槽,经过降温液化,液氯进入液氯贮槽。未液化的液氯,经换热器到尾率分配台,然后送往盐酸工段。液氯贮槽装满后,将液氯送入汽化器内,用热水加热汽化,使氯气升压至0.8-1.1MPa,然后将高压氯气送入包装槽内,通过高压氯气将贮槽内液氯压入钢瓶或槽车内,进行包装。包装前钢瓶内原有的残余氯气用氯气泵抽

13、出,送往尾氯分配台。贮槽、汽化器中的污物定期排放到排污槽中,经中和处理后排入下水道,并分析其中NCl3含量不得超过60g/l,包装后贮槽泄压去液化槽。5、生产操作5.1 开车操作5.1.1 开车前首先检查设备、管道阀门是否好用。系统停车后,再开车应通氮气试漏,将液化系统各控制点阀门调到工作状态准备接受氯气。5.1.2 接收氯气前,应首先开动氟冷冻系统,将制冷剂温度降到-355。5.1.3 原氯纯度达到80%时打开氯气分配台进液化槽阀门和贮槽上平衡阀,进行氯气液化,同时调节尾气阀门,控制原氯压力0.15MPa范围内,尾气纯度不得低于45%(单氟机尾氯纯度45%,混合尾气纯度65%),控制液化效率

14、保证尾气含氢量不得大于4%。5.1.4 盐酸、次氯酸钠开车时,及时开阀供氯。5.2 正常操作根据控制指标要求,保证贮罐、汽化器等液氯设备容量不得超过80%。5.2.1 调节尾气阀门,控制液化效率,使尾气中含氢不得超过4%。在此前提下,控制尾率压力使尾气氯气纯度最少不低于45%。5.2.2 控制液氯贮槽的液位,至安全线时即开始倒槽。5.2.3 倒槽:打开空槽平衡管阀门,进液氯阀门,关闭其他阀门,然后关闭满槽上进氯阀,关平衡管阀门。5.3 系统停车操作5.3.1 停车前应通知用氯单位做好停车准备,若电解工段短时间停车,液化系统设备内氯气不做处理。5.3.2 电解停车后,原氯纯度降到80%,改送二氯

15、、盐酸、尾气处理工段。5.3.3 停车后要经常检查各贮槽压力、系统压力、汽化器压力,若有压力升高,应马上查找原因,采取泄压措施。5.4 事故紧急停车5.4.1因本工段发生严重事故,必须做紧急停车时,应做如下处理:5.4.1.1通知调度停直流电,氯气送盐酸、尾气处理工段。5.4.1.2关闭所有与发生事故有关的阀门,防止事故扩大。5.4.1.3通知冷冻系统紧急停车。5.4.2因外单位重大事故紧急停车时,应做好如下处理:5.4.2.1首先切断与发生事故单位的管线联系,防止发生连锁反应,使事故扩大。5.4.2.2然后按停车步骤进行本工段停车。5.4.2.3马上通知调度,对症处理。5.5包装操作 5.5

16、.1 包装前准备工作5.5.1.1液氯包装加压0.8-1.1MPa(表压)5.5.1.2开包装液环式泵,调节循环酸量。5.5.1.3按规定检查空钢瓶或槽车,瓶或槽车内无负压,并且开关灵活严密。5.5.1.4包装系统设备阀门、工具等齐全,灵活好用。5.5.2 液氯钢瓶抽空系统操作5.5.2.1系统开车步骤:5.5.2.1.1检查系统管路、阀门、设备密封情况,阀门是否灵活好用,电机仪表是否正常。5.5.2.1.2检查液环式泵是否有酸,并用长扳手进行盘车,看是否转动正常,以免启动液环式泵时烧坏电机。5.5.2.1.3检查液环式泵及电机地脚螺栓是否坚固。5.5.2.1.4开动液环式泵:首先打开液环式泵

17、的冷却水阀,并将循环冷却水池放满水,然后开液环式泵循环酸阀(先开23圈,再倒1/21圈,然后启动电机,同时开动液环式泵)。5.5.2.1.5液环式泵开动起来后,根据电流和泵的循环酸量,调节循环酸阀,使泵温和电流正常、泵温以不烫手(60)为宜,循环酸应控制气液分离缸液面在其视镜中部。5.5.2.1.6逐渐打开泵的入口阀;5.5.2.1.7开动液环式泵之前,逐个检查从用户来的液氯待抽瓶,用氨试验,打开瓶阀,看其是否是氯气瓶,并对其测压,余压不低于0.05MPa都进行抽瓶,对余压0.05MPa的气瓶,要对用户进行相应的教育及处罚并对其氯气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5.5.2.2停车操作当用户返回的空瓶抽空

18、完毕后,可停车对系统进行维修保养,停车步骤如下:5.5.2.2.1关闭全部已抽好的空瓶瓶阀,撤下抽好的空瓶。5.5.2.2.2关闭液环式泵氯气入口阀。5.5.2.2.3二人配合,一人停泵,一人同时关闭泵出口阀。5.5.2.2.4液环式泵停止运转后,立即打开泵入口阀。5.5.2.2.5关闭循环酸冷却水阀及分配台上的阀门。5.5.3 充装前检验:5.5.3.1检验人员包装前要仔细检查钢瓶,下列情况不得予以包装:5.5.3.1.1漆色、字样和充装气体不符合规定(GB7144),或漆色、字样脱落不易识别气瓶种类的。5.5.3.1.2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5.5.3.1.3未判明装过何种气体

19、或瓶内没有余压的。5.5.3.1.4钢印标记不全或不能识别的。5.5.3.1.5超过技术检验期限的。5.5.3.1.6钢瓶经外观检验有缺陷的,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5.5.3.1.7气瓶使用期超过12年。5.5.3.1.8瓶阀和丝堵上紧后,螺扣外露不足三扣。5.5.3.1.9钢瓶有泄漏。瓶体温度超过40。5.5.3.1.10新钢瓶无合格证的。5.5.3.1.11不经钢瓶检查岗位检查的。5.5.3.2槽车有以下情况,即为检验不合格,不得充装:5.5.3.2.1液氯汽车槽车证件(合格证、驾驶证、押运证等)不齐全。5.5.3.2.2液氯汽车罐体的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5.5.3.2.3新槽车

20、无合格证。5.5.3.2.4超过技术检验期限(包括车辆行驶部分)。5.5.3.2.5车辆行驶部分或罐体部分有缺陷不符合规定。5.5.3.2.6罐体温度超过40。5.5.3.2.7罐体内无剩余压力的。5.5.4液氯充装5.5.4.1钢瓶充装:5.5.4.1.1在磅秤上用卡子把包装铜管接头与钢瓶嘴加垫片后卡紧,然后称量,作记录并按钢瓶规定装液氯量,定好磅秤。5.5.4.1.2打开瓶嘴,在进行充装过程中要经常注意钢瓶情况,如有异常,马上停装,分析原因,并抽气清刷。5.5.4.1.3钢瓶按规定装满后,关好钢瓶阀门(用氯试漏),关液氯包装阀,打开真空阀,对铜管抽空,抽完后关真空换瓶包装。5.5.4.1.

21、4要记录钢瓶所属单位、号码、皮重净重,充装时间和包装人,以备检验。出厂前要复检,包装完后停液环式泵。5.5.4.2槽车充装5.5.4.2.1安装槽车与充装台之间的管路。5.5.4.2.2打开液氯贮罐出液阀,打开槽车充装阀及充装分配台的充装阀,关闭其它充装台的充装阀。5.5.4.2.3检查汽化器、贮罐、槽车压力,控制在0.81.1MPa之间。5.5.4.2.4查看槽车的罐体液面计,判断罐体是否正确进料。5.5.4.2.5槽车液位达到80%时,关闭槽车充装阀门。5.5.4.2.6打开真空回抽阀门,将充装分配台至罐车充装阀门之间管路中存留的液氯抽干。5.5.4.2.7拆下包装钢管。5.5.4.3槽车

22、充装完要复检,如下:5.5.4.3.1检查槽车压力、温度是否正常。5.5.4.3.2检查槽车的气相阀门和液相阀门无泄漏,加装盲板。5.5.4.3.3检查槽车车辆状态(轮胎、固定栓)等是否正常,撤走垫车斜木。5.5.4.3.4槽车过磅检查是否超装,填写充装和充装后检查记录表,驾驶员、押运员进行车辆检查合格,在记录表上签字后离厂。6、主要技术控制指标6.1液氯岗位 6.1.1原料氯气纯度80% 氯内含水0.05%压力0.05-0.15MPa6.1.2 液化尾气尾氯含量45% (单氟机尾氯纯度45%,混合尾气纯度65%) 氯内含氢4%压力0.03-0.15MPa6.1.3 液位控制液氯贮罐、汽化器等

23、设备应严格控制液位,液氯填充比应小于1.25;一般每立升容积不得超过1.2Kg。6.1.4 液氯汽化器用热水加热,水温控制在40。6.1.5 贮罐汽化器、排污器等含NCl3量60g/l。6.2 液氯包装岗位:包装液氯纯度99.5%包装压力0.8-1.1MPa包装重量按钢瓶规定上下波动不得超过10Kg液环式泵硫酸浓度98%包装钢瓶,不能超过35贮存。7、液氯常见事故现象原因及其处理方法不正常现象原 因处 理 方 法1、液氯设备爆炸发生部位多数在液氯汽化器、气液分离器、液氯贮槽、液氯钢瓶等1、氯内氢高:当氯内含氢在4-8%时,受日光照射强烈震动、摩擦时即爆炸,多发生于死角和薄弱环节。2、NCl3含

24、量60g/l,在日光照射或90时(密闭爆炸试验为44-45)易于爆炸,NCl3是由盐水中含氨及铵盐带进来的。3、操作不当,使用液氯汽化器时的加热蒸气(热水)温度过高,使汽化器内液氯急剧汽化,压力过高而爆炸。4、停车时某一管道仍有液氯,在外界温度高时又未能打开阀门,液氯大量蒸发造成压力过高而爆炸。5、液氯瓶内混有有机物。6、液氯钢瓶及其他设备长期使用后。受腐蚀机械强度低,或在装瓶超过80%,压力增大而爆炸。1、严格控制氯内含氢4%。2、液氯汽化器等应经常排污,使NCl3含量60g/l。3、控制液化器压力在0.8-1.1MPa。 4、停车时,应仔细检查管道设备、阀门等。5、新瓶包装前务必洗净,旧瓶

25、如发现增重或其它不正常现象也应洗瓶6、定期检查液氯设备,包装不超过80%,对于没有档案的瓶不能进行包装。2、管道和设备漏氯气或液氯。1、由于氯含水高而腐蚀管道设备,穿孔造成漏气。2、管道法兰,阀门使用质次垫,受氯气腐蚀及压力过高而损坏。3、钢瓶在用热水淋晒洒时易熔合金超过68而熔化跑氯。4、原使用的钢材质量差,内部有裂缝,经一段时间后受腐蚀或受压产生裂缝流出液氯或气氯1、氯内含水不能超过规定,迅速补好或停车。2、应使用高压石棉橡胶垫。3、绝不允许用热水淋洒钢瓶。4、停机补焊,如果是液率贮槽应立即倒槽。3、液化效率低。1、原氯条件差:原氯纯度低,氯内含氢高,压力低。2、冷冻条件差,冷冻系统不佳,

26、盐水未能保持冷冻要求的温度,而冷量损失大。3、液化槽因积油,结垢结冲等形式使传热效率低。1、通知电解,干燥改善氯条件。2、检修冷冻系统。3、停机修理。4、液化后废氯压力高。1、液化槽盐水温度高,由于冷冻机工作不良或氨蒸发器积油结冰等。2、液化量小:因原氯中含氢过高影响液化。3、原氯压力高而纯度低4、废氯用户量小或停车。1、检修冷冻机液化槽、保证盐水质量。2、联系干燥工段解决。3、联系干燥工段解决。4、与盐酸、次氯酸钠工段联系。5、原氯压力升高1、氯气纯度低。2、废氯或液氯管堵塞或阀门芯子脱落。3、生产槽和包装槽之间阀门未关或不严,形成气液倒压。4、用氯单位停车或用户量小。5、制冷剂温度高。1、

27、联系干燥工段解决。2、检修堵塞处或更换阀门。3、关紧阀门。4、联系用户解决。5、严格遵守制冷剂质量要求。6、氯压跳动废气管结霜1、液化槽液化量过大或管道堵塞2、废气量排放量大,带出液氯。1、清洗并疏通管道,严格操作要求。2、严格废气排放要求。7、尾气含氢高1、原氯含氢高。2、液化效率高。1、通知干燥解决。2、降低液化效率。8、尾氯分配台出现液氯1、包装加压时,进氯贮罐阀门未关严。2、液化槽至生产的进液管道堵塞。3、未开液化槽的液氯出口阀门。4、包装时,生产槽的包装阀未关死。5、包装完毕或压槽完毕后未排废气,立即来生产。6、生产槽未开进液阀及平衡阀。7、平衡未开或阻塞。1、应关严阀。2、清理堵塞

28、部分。3、打开。4、关闭。5、排废气。6、应开进液阀及平衡阀。7、应开平衡,清理阻塞。9、钢瓶抽滤时有氯味1、接头或管道漏或盘根坏了。2、合金属堵熔化。1、更换盘根或管道。2、严格清洗。10、钢瓶抽滤时液氯钢瓶及管道结霜瓶内残存液氯过多。延长抽滤时间。11、卸液氯瓶时嘴跑氯1、抽瓶时真空度不高残存氯气。2、抽瓶时瓶嘴堵塞。1、注意操作,并检查纳氏泵。2、更换。12、钢瓶抽滤时间长不易除尽1、管道堵塞或泄漏。2、泵故障,抽力不好。1、疏通管道或补漏。2、检查或更换纳氏泵。13、包装时接头跑氯接头不好重新接或更换接片14、包装速度慢1、液氯管道或瓶嘴堵塞。2、压力不够。1、检查清洗。2、提高压力。

29、15、包装时液氯瓶发热。瓶内有水和其它杂质拆下抽空处理8、安全注意事项:8.1精心操作,严格工艺操作,记录整清,准确可靠。8.2操作时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8.3 严格控制好各种贮氯设备不能超过规定指标。8.4定期排污,防止NCl3含量超过60g/l。8.5 彻底防止跑冒滴漏,保证空气中含氯在1mg/m3以下。8.6必须严格控制包装压力。8.7控制各受压容器设备压力不超过规定。8.8客户自备钢瓶交付使用时,必须提出试压检验证据,并报名检查日和检验单位。8.9磅秤定期检验,检验期不超过3个月。8.10钢瓶贮存严禁碰撞和敲击,不准靠近热源及易燃物、钢瓶堆放不超过两层。8.11 钢瓶若因腐蚀漏气,

30、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理。8.12 本工段严禁烟火;需动火,必须加以处理,办理动火手续。9、液氯工段接触化学品危险性作业场所有毒有害允许浓度液氯工段接触化学品危险性氯 气化学品中文名称:氯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 Chlorine 危险性类别:第2.3类 有毒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肺部无特殊所见;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表现,病人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钳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可发生昏迷和休克。有时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还可引起反射

31、性呼吸抑制,发生呼吸骤停死亡,慢性中毒: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可引起职业性痤疮 及牙齿酸蚀症。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大气及水体有严重污染,人和牲畜吸入后对呼吸系统有严重刺激,溶于水体后,使水体显酸性。 燃爆危险: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若遇高热、有爆炸危险。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看,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

32、但可助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可用干粉、砂土扑救。 灭火注意事项: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应急处理:迅速搬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殊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避免与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等物质接触,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作业场所有毒有害允许浓度1、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氯气含量允许最高浓度为1mg/m3。2、生产、使用氨气的车

33、间(作业场所),空气中氨气含量允许最高浓度为30mg/m3。3、生产、使用氯化氢气体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氯化氢气体含量允许最高浓度为7.5mg/m3。4、生产、使用氯化氢气体的车间(作业场所),室内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为0.5毫克/ m3 (以NaOH计)。5、生产、使用CO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CO含量允许最高浓度为30mg/m3。6、生产、使用过氧化氢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过氧化氢含量允许最高浓度为0.5mg/m3。液氯工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1.目的为确保液氯工段生产过程的安全制定的规程。2.使用范围凡参与本公司液氯工段生产过程控制的人员必须执行本规程。3.主要安全指标3.1氯气

34、总管中含氢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4%;3.2贮罐、气化器、排污器等含NCl3量60g/l;3.3液氯气化器用热水加热,不应用蒸汽加热,进口水温控制在40,气化压力1 MPa;3.4贮罐、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应大于容器容积的80%;3.5液氯充装压力1.1MPa3.6充装后的钢瓶应复验充装量,两次称重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充装量的1%;3.7液氯钢瓶的充装系数为1.25kg/l;槽车的充装系数为1.20kg/l;3.8氯气泵硫酸浓度98%,换酸浓度95%4.液氯工段生产特点4.1有毒气体氯气是有毒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呈黄绿色,比空气重,刺激呼吸道及眼睛粘膜,吸入后会引起肺水肿、支气管炎,情况严重的

35、甚至造成中毒死亡。厂房区空气中允许含氯量不得超过1 mg/l。5.生产中的安全操作5.1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按操作法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控制指标。5.2严格控制有关设备的液氯液面,不得超过容器容量的80%。5.3严格控制尾气中的含氢,含氢量不得高于4%。5.4装瓶前要仔细检查钢瓶,发现不合要求的,严禁充装,并进行处理;装瓶时不得超重,并执行复检制度。5.5任何人不得在液氯的有关设备上动火,必要时,要先经妥善处理,并报请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办理动火手续,方可动火。5.6汽化器、液化槽、贮槽等设备要定期排污,严格控制排污物中三氯化氮储量在60g/l以下,以避免发生事故。5.7汽化器必须用热水加热,严禁

36、用蒸汽加热,加热水进口温度不得超过40,气化压力不得超过1MPa.5.8钢瓶严禁碰撞和敲击,不准靠近热源及易燃物。5.9液氯满瓶与空瓶应分开放置,并设有明显标志。钢瓶堆放不行超过两层。5.10生产区域空气中氯气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5.11严禁将气化器中的液氯装入液氯钢瓶。5.12液氯贮槽必须装有计量装置及压力表,各种安全附件必须灵敏可靠。5.13起重设备应选用双制动系统,必须定期进行检修,确保灵活好用。5.14液氯生产系统的设备、管道上不能使用橡胶垫片,应使用耐氯垫片;用氯设备应使用与氯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5.15液氯钢瓶存放期不得超过三个月。5.16不应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气

37、瓶。6.不正常现象及处理措施序号不正常现象原因分析处理方法1液氯设备爆炸发生部位多于气化器、液氯贮槽、液氯钢瓶等1.氯内含氢高:当氯内含氢大于4%时,受热、日照、强烈震动、摩擦时即发生燃烧或爆炸,爆炸多发生于死角,薄弱环节。2.三氯化氮含量60g/l,在日光照射或90时(密闭爆炸实验为44-45)易于自爆。3.操作不当,使用液氯气化器时加热温度过高时气化器内液氯急剧气化,压力过高而爆炸。4.停车时,某一管道内仍有液氯,又未能将该管道阀门打开,在外界温度高时,液氯大量蒸发气化形成压力过大而爆炸。5.液氯钢瓶内混有有机物。6.液氯钢瓶及其他设备在长期使用后,受腐蚀机械强度低或装瓶超过80%,压力增

38、大而爆炸。1.严格控制氯内含氢4%。2.液氯汽化器等应经常排污使三氯化氮含量小于60g/l。3.停车时,注意液氯气化器压力控制在0.8-1.1MPA。4.停车时,应仔细检查液氯管道、设备、阀门等。5.新钢瓶包装前务必洗净,旧钢瓶如发现增重或其他不正常现象也应洗瓶。6.应定期检查液氯设备,包装不能过满,低于80%。对于没有档案的瓶不能进行包装。2管道或设备漏氯气或液氯1.由于氯内含水高而腐蚀设备,管道穿孔造成漏气。2.管道法兰、阀门使用次质垫圈,受氯气腐蚀及压力过高而损坏。3.钢瓶在使用热水淋洒时,温度超过40度,易使合金融化而跑氯。4.使用的钢材质量差,内部有裂缝,使用时间长受腐蚀或受压产生裂

39、缝流出液氯或气氯。1.氯内含水不能超过规定指标。对穿孔管道迅速补好或使用更换。2.应使用高压石棉垫或四氟垫。3.决不允许用热水淋洒钢瓶。4.停机补焊,如果是液氯贮槽应立即倒槽。3液化效率低1.原氯条件差:原氯纯度低,氯内含氢高,压力低。2.冷冻条件差,冷冻系统不佳,盐水未能保持冷冻要求的温度,而冷量损失大。3.液化槽因积油、结构、结冰等原因传热效率低。1.通知电解、氯氢处理改善原氯条件。2.检修并修理冷冻系统。3.停车修理。4液化尾气压力高1由于冷冻机工作不良或积油、结冰等。2.液化量小:原氯内含氢高或纯度低影响液化。3.原氯压力高和纯度低。4.尾氯用户量小或停车5.贮槽泄压过快1.检修制冷压

40、缩机、液化槽,保证盐水质量。2.联系氯氢处理工段解决。3.联系氯氢处理工段解决。4.和下游用户联系解决。5.缓慢泄压。5原氯压力升高1.氯气纯度低。2.尾氯和液氯管堵塞或阀门芯子脱落。3.盐水温度高。4.氟制冷压缩机负荷低1.通知氯氢处理工段解决。2.检修堵塞处或更换阀门。3.严格控制冷冻盐水温度。4.提高负荷。6尾氯含氢高1.原氯含氢高。2.液化效率高。1.通知氯氢处理工段解决。2.降低液氯产量。7尾氯分配台出现液氯1.包装加压时,进氯贮槽阀门未关严。2.液化槽到贮槽的进液管道堵塞。3.平衡未开或堵塞。1.应关严阀门2.清理堵塞部分。3.应开平衡,清理堵塞。8原氯、尾氯压力高1.包装时平衡阀

41、门未关死。2.包装时,包装槽进液阀门未关死。3.原氯纯度低。4.冷冻盐水温度高或氟制冷压缩机组负荷低。5.在包装完后,包装阀门未关死。6.废气排放量小,用户单位停车或用量小1.关死平衡阀。2.关死进液阀。3.提高原氯纯度。4.检查氨冷冻系统,提高负荷。5.关死包装阀门。6.严格操作,联系下游用户处理。7.具体操作方法以液氯工段工艺操作规程为准。液氯残气、残液处理操作规程1、系统开车步骤:1.1检查系统管路、阀门、设备密封情况,阀门是否灵活好用,电机仪表是否正常。1.2检查液环式泵是否有酸,并用长扳手进行盘车,看是否转动正常,以免启动液环式泵时烧坏电机。1.3检查液环式泵及电机地脚螺栓是否坚固。

42、1.4开动液环式泵:首先打开液环式泵的冷却水阀,并将循环冷却水池放满水,然后开液环式泵循环酸阀(先开23圈,再倒1/21圈),然后启动电机,同时开动液环式泵。1.5液环式泵开动起来后,根据电流和泵的循环酸量,调节循环酸阀,使泵温和电流正常、泵温以不烫手(60)为宜,循环酸应控制气液分离缸液面在其视镜中部,电机电流要稳定在38A以下。1.6逐渐打开泵的入口阀,观察分配台上水银U型压力表的变化,U型压力表的汞柱读数不应低于1000mm。1.7开动液环式泵之前,逐个检查从用户来的液氯待抽瓶,用氨试验,打开瓶阀,看其是否是氯气瓶,并对其测压,余压不低于0.05MPa,对余压0.05MPa的气瓶,要对用

43、户进行相应的教育及处罚,并对其氯气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2、停车操作: 当用户返回的空瓶抽空完毕后,可停车对系统进行维修保养,停车步骤如下:2.1关闭全部已抽好的空瓶瓶阀,撤下抽好的空瓶。2.2关闭液环式泵氯气入口阀。2.3二人配合,一人停泵,一人同时关闭泵入口阀。2.4液环式泵停止运转后,关闭泵出口阀。2.5关闭循环酸冷却水阀及分配台上的阀门。液氯充装前、后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为了加强对液氯充装工作的有效控制,有效防止不合格气瓶及罐车进入充装环节,根据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2、适用范围本规程实用于液氯气瓶、液氯槽车的充装前、后检查工作岗位。3、充装前检查工作:3.1液氯钢瓶的充装前检查:3.1.1运输液氯气瓶车辆必须有以下证件A、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B、剧毒化学品准购证C、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D、押运人员押运证E、驾驶员驾驶证3.1.2运输液氯的车辆的车辆必须配备A、灭火器2只B、试漏剂C、抢险器材D、防护用具E、三角形灯、矩形标牌F、导静电板。3.1.3气瓶合格标准:3.1.3.1盛装毒性程度为有毒和剧毒气体的气瓶上,禁止装配易结合金塞、爆炸片及其它泄压装置。3.1.3.2气瓶的钢印标志是识别气瓶的依据,钢印标记必须清晰准确完整。3.1.3.3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