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858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671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姓 名:论文题目:互联网金融及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毕业院校:学校导师:2013年10月27日一、论文选题依据(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研究现状述评德鲁克在(2009)平台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又称电子金融,是指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迈克尔波特(2010)在金融创新体系一书中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与技术密切相关, 互联网金融机构除具有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外,还

2、要承担其特有的操作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成因不仅来自于金融业自身的高风险性,而且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也使得风险具有扩大效应,同时互联网时代金融监管难度的加大也使金融风险更难控制。美国金融学家杰弗瑞莱克(2007)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不同,传统的金融主要包括市场和制度,如金融工具、经营手段创新等;而互联网金融主要指的是将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运用于金融活动上,如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网络保险等。对比传统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结果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具有信息化和虚拟化、高效性和经济性、一体化的特点。国际银行业都非常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在操作风险管

3、理制度、监管手段和方式等方面都进行积极探索。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美联储前副主席罗杰富古森在2002年3月4日的演讲(题目是-回到管理银行风险的未来)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艾迪凯德(2006)在银行风险管理一书中指出:风险是投资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投资和预期结果或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内部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策略风险、人才风险

4、;外部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等。内部控制思想诞生时期较早,并在二十世纪就是九十年代得以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内部控制进行大量研究,促使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得以发展与推广。 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概念首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提出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风险评估等组成部分。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9月颁布了银行机构内控指引,新报告以COSO报告为蓝本,提出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银行管理文化、风险区分及衡量、管理工作及权责划分、数据沟通反馈、监控和修正缺陷五方面内容,并

5、强调了风险管理的持续性和全面性。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又被称为风险内部控制。美国学者菲利普乔瑞在风险价值一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一书中认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是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应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制定并执行信息沟通制度,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保罗萨谬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2004)对内部控制充分性、有效性等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在研究中分析出企业结构关系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二者之间关系,认为企业只有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增强投资者信息,以及拥有稳定的资本结构。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对内部控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并且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进行研究

6、,促使内部控制研究在我国取得进步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越积越大,于是,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不仅提出由控制程序、控制环境、会计系统组成的内部控制的内容,而且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查。1997年后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财政部等部委于 2008年、2010年分别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规范指导。目前国内学者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处在介绍、引进和借鉴的思考阶

7、段。袁德嘉和赵定涛(2007)采用国内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从业务类型、损失类型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对于操作风险强度与频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操作损失事件分布特征制定相应控制制度,认为应当建立操作风险保险制度。乔立新等人(2009)从内部控制机制出发,提出了建立六个子系统的操作风险控制系统,这六个子系统包括操作风险管理指挥中心、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中心、数据传输风险管理中心、操作风险报告系统、操作风险应急反应中心以及操作风险审计中心,对实际建立内控机制提供了理论框架。潘再见、陈振(2010) 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亚太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分析

8、了亚太地区的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进展、状况、方法与组织结构、收益及存在的障碍,并据此提出我国操作风险管理中应注意搭建综合整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塑造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徐虹、林钟高和吴玉莲(2009)从交易成本、信任与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合作价都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内部控制是为实现最大化财富在企业内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以及委托人之间作出的合约安排,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从内部控制进行实证方面研究,忽红旗和闫广禄(2010)认为“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继承与发展,两者都强调了全员参与、运用相关技术手段,主动应对风险,对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风险管理包含了对战略目标的管理,能

9、够直接产生效益,且强调风险的自然对冲,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风险管理属于企业治理范畴。”我国著名经济学教授厉以宁,陈岱孙(2009)在金融学说史一书中指出: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活动所涉及的业务和涵盖的领域。经济学者李春燕(2005)认为:网络金融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网络金融是现代金融在可预见的将来呈现的一种新面貌,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钟永红(2008)在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中指出:在关注互联网金融积

10、极效应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一新生业态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即风险。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新兴的金融机构,而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这一模式由于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一直处于非监管的“真空”状态,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突出的风险。内部控制研究虽然起源于国外研究,但是,无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其进行广泛研究:不仅有理论性研究,而且有实证方面研究。然而,从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研究针对企业研究居多,对商业银行研究较少,并且大部分是适用普遍性的研究,而不针对某一具体范围,并且更少于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技术设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随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日益重视商业银行

11、面临的风险的时期,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也显示出其重要性。2.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理论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21世纪金融业的一场革命,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日益受人瞩目。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创新,它也引发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市场结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同时,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对我国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借助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理论作为分析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现状的理论依据,利用案例和数据分析,对邮储银行的内部风险现状进行剖析,最后针对

12、邮储银行内部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进一步发展邮储银行内部研究的理论。实际意义 互联网金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新经济重要内容的互联网经济初露端倪,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得以产生。因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业也不例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邮储银行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近年来,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并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坏账等。因此,对我国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

13、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邮储银行内部内部运作机制的理解,阐明其风险控制机制运行的深层机理,解释其现实的建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未来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进一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二、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具体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目标和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以当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与深入为大背景,从中国邮储银行基层行的实际出发,运用内部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和案例,结合国内外重要法规制度,通过回顾全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发展历程、重要性等,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

14、控制模式,对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案。强调健全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重点在于向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转变、向“强总行一弱分行”的管理体制转变、向资本精细化的风险控制机制转变、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向综合化经营结构转变、向国际化转变、向流程银行转变等。2. 研究目标 本研究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以邮储银行基层工作为切入点,综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工作成功经验及先进理论,对我国邮储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类、挖掘分析,力争通过深入研究寻找一条邮储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为邮储银行进入全面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理

15、论支持。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基本知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发展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实现形式、利弊分析等重要内容。2. 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科学管理的构建。对邮储银行内部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过程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现有研究条件和基础,研究开发方案和技术路线等)1.研究的基本思路 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国内外有关政策、法规及案例,对我国邮储银行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

16、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文献、专著、期刊等来研究有关互联网金融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现有学术成果,寻求理论依据,开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查阅参考国内外学者的著述,寻找可以借鉴的理论。对于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不完善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2)比较分析法:从国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以及解决方法入手,对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以及相关的问题制度进行介绍和对比,并结合我国邮储银行的实际加以借鉴。(3)文献资料与实践调研论证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3.现有研究条件和基

17、础(1)工作积累 对于本研究的课题,由于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订有大量中外文期刊,并拥有中国期刊网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源。目前已经搜集了关于论文内容的各项资料,包括20本以上专著,40篇左右的论文,以及相关的网站资料和硕士论文。并通过阅读、整理笔记,初步整理出资料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写作打下理论基础。(2)已取得的研究成绩 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梳理出了与论文内容有关的相关学说以及观点,了解了国内外的相关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论文的思路,现在已经完成论文框架结构的撰写工作,并且还在不断优化使其更加细化和精确。努力使文章更具有说理性和现实

18、践操作性。4.研究开发方案和技术路线 本文基于一种“基层看问题”的视角,力求避免理论研究与邮储银行基层单位实践脱节,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一些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监管部门和邮储银行相关政策规章,针对自身内部风险控制方面的主要问题(如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管理理念滞后、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风险量化技术薄弱、相关配套机制不到位、经营管理体制弊端明显、流程建设不标准等)提出建议、措施,使相关措施更具可操作性。针对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原动力的治理结构改善问题,专门制定了近期、长期策略。另外,还特别提出采用流程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加强内控和提高效率的矛盾,并进行相关流程内部风险控制实例分析。四、本课题的特

19、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以及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制度背景和特殊机制有一些面上的讨论,系统的、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对国内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进行初步探讨,以邮储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邮储银行内部风险现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了国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经验,根据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提出我国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创新模式,认为健全邮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重点在于向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转变、向“强总行一弱分行”的管理体制转变、向资本精细化的风险控制机制转变、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向综合化经营结构转变、向国际化转变、向流程银行转变等。五、参考文献1李麟.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

20、展带来“鲶鱼效应”N.上海证券报,2013-01-22.2田溯宁.点评:“云计算”带来大变化J.新金融评论,2012,(1).3万建华.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2012,(1).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5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评审会暨第64 期“双周圆桌”内部讨论会纪要.圆桌:互联网金融模式与未来金融业发展J.新金融评论,2012,(1).6兰秋军.互联网金融数据抓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05)7李妍,覃正.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传导速度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9)8梁春丽,胡素青.同享优

21、质资源,融汇无界精彩“金融与互联网行业高峰论坛”对话实录J.金融科技时代,2012(01)9赵艳.网络金融监管的难点及对策探究J.学理论,2011(01).10熊建宇.网络金融的特点及安全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10(31).11许瑞.网络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2(06).12王元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4).13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年8月14由曦、宋玮、刘琦琳、袁满.交战互联网金融J.财经,2012(10)15陆媛.激辩互联网新金融模式J.新世纪周刊,2012(37)16曾刚.传统银行暂难被

22、取代J.财经,2012(10)17于东智,商业银行治理:特殊性与着力点J.金融与保险,200418何自云,商业银行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9陈四清,论在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推进风险管理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620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在我国的构建 J ,中国软科学,200421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学会科学版),200922罗开位、连建辉,商业银行治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商业银行“契约型”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研究,201023石汉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J.银行报刊,2008.6

23、24罗晓亮.加强银行内控管理促进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金融网,2007.1125潘再见,陈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亚太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4)26张潇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有效控制浅探J.现代财经.2010(2)27叶慧颖,王顺香.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0(2)28盛永志.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J.商业经济,2010(1)29林永忠.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中国城市经济,2010(09)30陈景新,刘炜?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3)31康平东.构筑农业银行内部

24、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1(16)32周莉莉,陈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5)33许玉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34李淼.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0.(4)35文熹明.关于商业银行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3536李煜辉.基于PDCA循环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 2337K.Ragahuanandan,D.V.Rama.MangementReportsafter COSO:InternalAuditor,2006,(8

25、):120-12438MelvinA.Esienger.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Internal ControlsJ.Cardozo LawReview,2007,239Elazar.Berkovith,Ronen.Israel.The Design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CapitalStru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840Kenichi.Yazawa. WhyDontJapaneseCompaniesDisclose Internal ControlWeakness?:Evidence from J -SOX Mandated Audits.SSRN Working Paper.41Doyle.J.T,W.Ge,S.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Repor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