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730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不吸收公众存款、可经营贷款业务的新型机构,是我国旨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而进行的重要金融体制创新,也是传统金融业态的有效补充。2008年8月,重庆市通过了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在重庆市的试点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小额信贷业务得到较快发展,社会反响积极,小额贷款公司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加强对我市“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活跃金融市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本文拟对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简要分析重庆市发展小额

2、贷款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额贷款在重庆今后的发展思路。一、小额贷款的系统认识(一)小额贷款的概念小额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2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 小额贷款在中国:主要是服务于三农、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合理的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了民间借贷市场,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发展概述(一)产生背景小额贷款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主要是为了满足穷人的信贷需

3、求,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自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到如今已经几乎覆盖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全球共有1亿人受益于小额信贷,约占全球总贫困人口的8.3%。小额信贷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目前,从国际范围来看,多元化模式的小额信贷正逐步融入正规金融体系之中。我国自1993年试办小额信贷以来,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国际捐助、政府补贴支持到商业化运作

4、的过程。2008年5月,央行和银监会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其目的是弥补银行在当地中小企业客户群的“盲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小额信贷已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这极大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二)发展现状(1)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明显的信息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它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同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是一个有力的补充,而且能在竞争中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由2008年底的不到500家,发展到2009年的1334家,到2010年10月已达2300

5、多家。统计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机构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河北,分别为286家、204家、194家、176家和152家,普及到的农村贫困人口1231万。在众多小额信贷机构中,小额贷款公司是目前我国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力量,也是当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一条重要途径和通道。(二)小额贷款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规模、覆盖面或者绩效等方面,都与国际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现在的发展状态可以说是想做的做不了,能做的又不想做。一方面,对于现在的小额贷款公司,政府出台政策时并未加以定义,大多数的小额贷款公司并非做的是小额贷款,因

6、为成本低、风险可控,政府没有相关的金融监管,更多的业务是面向中小企业贷款,在为贫困的低端人群贷款上的服务做的很不够。另一方面,很多真正想做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没有能力服务真正需要的客户。二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小额贷款需求的增加,加之我国也不断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不断放宽其成立的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其资本的逐利性也暴露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研究室主任陈同全认为,“随着小额贷款款公司数量堵塞不断增加,资本的逐利性可能会使其在今后的放贷中,偏偏离草根经济体,转而向大中型成熟企业放贷。”三、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一)规模壮大,发展势头良好 2010年

7、末,进入人总行统计系统的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有75家,比2010年6月末增加11家;从业人员1042人,比6月末增加237人;实收资本55.28亿元,比6月末增加11.93亿元;贷款余额60.32亿元,比6月末增加19.32亿元。 2010年末,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为7370万元,比6月末户均6773万元增加598万元;户均人数13.9人,比6月末户均12.6人提高1.3人;户均贷款余额804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贷款余额579万元,分别比6月末提高1637万元和70万元。2010年末,我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与实收资本的比值为1.09:1,比6月末的0.95:1有所提高。(二)企业收益效率

8、稳步提高,与发达城市仍有差距 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2010年6月末,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高于全国368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万元,而2010年末,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8万元,户均贷款余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7万元,分别比6月末提高190万元和518万元。 在四个直辖市中,2010年末,我市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实收资本、贷款余额四项指标均处领先位置。但在户均实收资本、户均贷款余额、从业人员人均贷款余额三个主要效率指标方面,我市都低于上海和北京,仅高于天津,而户均从业人员数则位居第一,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企业效率在直辖市中并未占优,有待进一步提

9、高。 表1:2010年直辖市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效率指标对比内 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户均从业人员(人/户) 10.29.67.8 13.9户均实收资本(万元/户) 9675671610378 7371户均贷款余额(万元/户) 9390538413086 8043从业人员人均贷款余额(万元/人) 9255591674 57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网站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整理。(三)发展空间大,发展力量有悬殊 2010年末,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户数排全国第15位,从业人员数排全国第第11位,实收资本排全国第10位,贷款余额排全国第11位,户均人数排全国第2位。 从企业效率指标看,我市小额贷

10、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排全国第11位;户均贷款余额排全国第11位;从业人员人均贷款余额排全国第16位。 从宏观效率看,2010年末,我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的0.55%,贷款余额相当于GDP的0.76%,按2010年末全市2884.62万人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小额贷款余额为209元,均排全国第7位。我市主要指标在全国的排名除户均人数外都处于比较靠后位置,这说明我市的小额贷款发展力量仍有悬殊,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的小额贷款发展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广阔,可以得到进一步挖掘。 四、重庆市小额贷款发展的SWOT分析(一)重庆市小额贷款发展的优劣势(1)重庆市发展

11、小额贷款的优势 1、金融业成为重庆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 2009年,重庆新增各类融资约3000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万亿和8500亿大关,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高达 37.5%,金融业占当地GDP比重超过 5%,贷款余额与GDP的比例接近1.5:1,金融业首次成为重庆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重庆GDP中有6%来自金融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1%,处于西部最低。重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证券化率达100%。二是重庆市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拥有全国仅有的三家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之一,是大区证监局、银监局和保监局的所在地,是四大国有银行省级行所在地

12、,是除广发行外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省级管辖行的所在地。重庆拥有西部地区其他城市(除成都外)不能比拟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期货等各种内外资、港资金融机构近6000家,并聚集了大批的金融管理人才。金融机构数量、资产及外资银行数量虽不及京、沪、深,但重庆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金融生态建设已有良好起步。这就为小额贷款进行融资、资金周转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2、重庆中小企业增多,市场前景广阔。在全国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信贷规模的收缩对中型企业融资有较大冲击,小型企业在夹缝中融资空间虽有所加大,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担保机构审保会和银行审贷会都通过的贷款项目,兑现贷款比例却有所下降

13、,一般在50%70%。面对资金紧张的问题,中小企业主主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小额贷款。截止2011年7月,重庆共有中小企业20.6万户。直接融资少,重庆上市中小企业只有17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仅4家。今年正申请发行集合票据的中小企业也为数不多,直接融资的覆盖率明显偏低。这就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有了广阔的发展市场 3、政府大力鼓励支持。一是为促进金融业发展,尤其是小额贷款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重庆市决定调整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股东持股比例、出资人资格、贷款余额限制、经营环境四个方面着手;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境外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小额贷款公司

14、的投资。二是重庆市金融办、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重庆三峡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政银保”三方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合作协议。 此次“政银保”三方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在未来一年内为小贷公司提供最高20亿元左右的融资贷款。这样小贷公司的资本金可以达到105亿,按照小贷公司每年放贷量可以扩大资本金的1.5倍计算,小贷公司每年可放贷262亿元。4、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2010 年,重庆市坚持用市场的方式和改革的手段引导金融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建立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推动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考核制度。人民银行健全金融稳定监测、评估、处置机制,开展银行分类别、金融稳定

15、分区县定量评估,建立与外省毗邻地区金融稳定协作机制29 个。商业银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贷款质量排名全国第六,不良率降至0.9%。在全国开创小贷公司一口接入征信系统的“重庆模式”,促进小贷公司稳健发展。探索实施小企业信用成长计划,举办小企业信用成长论坛。征信系统数据质量不断提升,开展空头支票信息导入征信系统试点。深化与法院系统合作,相关征信数据采集量居全国首位。完善反洗钱调查、协查、会商制度,洗钱罪判例总数占全国的1/4。(2)重庆市发展小额贷款的劣势 1、重庆金融体系不健全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少,银行,证券,保险数量多,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少。货币经纪公司,证券融资公司,金融租货公司,创

16、业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有的甚至是空白。国内金融机构多,外资金融机构少,外资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设有大的突破。二是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缺少金融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一方面,重庆分支金融机构多,法人机构少,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区域等方面的自主权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往往由公司总部来决定,相关的金融业务也多在总部所在地开展,加之重庆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客观上降低了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务量。2、重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推动重庆小额贷款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抓项目,而是抓人才聚集。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

17、市小额贷款从业人员截止2010年末达到1040人左右,居于全国中等位置,但是从业人员人均贷款余额559万元/人,居于全国靠后位置。这显然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不足。格林斯潘指出:“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3、地方政府部门与上次部门工作沟通不足。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管理运行主要是由市金融办统一管理,各区县金融办负责沟通咨询统计工作。但目前有些区县对小额贷款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本区域的小额信贷行业的认识也不够深入,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小额贷款公

18、司偏离正确的政策引导,严重影响了小额贷款发展规划。4、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不强。 2010年末,我市贷款余额与实收资本的比例排全国第10位,西部第3位,低于西藏(1.50)、浙江(1.49)、福建(1.45)、江苏(1.38)、上海(1.26)、湖北(1.23)、江西(1.17)、安徽(1.16)、新疆(1.11)。除西藏只有1家小额贷款公司,数据不具代表性外,排位靠前的地区贷款余额与实收资本之比呈现了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的特征,间接反映出我市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企业经营理念、资金合理有效利用方面仍有差距,竞争实力较弱,资本利用率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二)重庆市发展小额贷款面临的机遇

19、与挑战(1)重庆市小额贷款发展的机遇1、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重庆的目标是到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金融市场中心。关于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重庆市有一个“三六三”的提法,即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集聚六类金融机构,发展三大金融市场体系。所谓发展三大金融市场体系,即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和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除这三类金融市场体系之外,重庆还将围绕投融资中心的打造吸引六类金融机构:包括把信托公司做大做强、和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合资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打造融资担保体系、发展私募股权机构、扩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资金互助组织等。此次重庆的金融战略规

20、划将会给小额贷款的发展提供一个更活跃的发展平台,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2、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四大国策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小额贷款的机遇。(2)重庆市小额贷款面临的挑战 1、小额信贷自身信誉与信用评定问题。目前为止,我国对小额信贷的外部监管处于真空状态。我国既没有针对小额信贷行业的信用评级机构,也没有公布其经营业绩增加其透明度的平台。很多小额信贷机构目前仍然没有电子计算机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透明度也不高,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中小额贷款公司有规范运营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约占86.74%,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几乎没有这些。2、小额贷款公司资

21、本规模小,信贷供给能力有限。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被限定在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规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融入资金,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正式成立前,对需求市场已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开业不到两个月注册资本就已基本占满,而需要资金扶持的企业和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还有增无减,影响了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3、思想认识上存在障碍和误区。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对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总认为发展经济有众多正规金融机构就够了,对搞活民间资本市场讳莫如深或不屑一顾;对于解决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22、贷款难”问题,没有紧迫感,缺乏责任感,更谈不上千方百计去探索和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另外,也有少数人鉴于历史上曾有过令人惊恐的金融风险案例,对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心存疑虑,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总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尚属试点,上级没有硬性指标,何必自讨苦吃。这些思想无形中给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又增设了一道思想障碍。五、重庆市发展小额贷款的对策建议(一)适当提高银行融资比例。在融资上,各级政府要和相关金融机构接洽协商,为小额贷款公司搭建平台,以解决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融资比例可提高到75%以上,增加农村贷款的资金支持,以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此外

23、,应赋予小额贷款公司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资格,享受与农村金融机构同等待遇。(二)征信体系的建设。重庆人民银行的征信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比如其与重庆市高法的协议就将判决信息纳入了其征信系统。事实上,虽然国务院的新三定方案明确了人民银行主管征信业,但实际各个部门也有建立相应业务征信系统的。如果重庆能利用两江新区设立的契机,争取试点,把各个系统的征信信息整合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去,同时尝试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将征信信息产品化。不但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国内领先探索建立征信服务产业链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加强自律管理,积

24、极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优质的业绩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资金,或者扩大实收资本规模,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获取更好的企业效益。政府也应当针对优质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小额贷款公司解决准入门槛受限、银行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四)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搞活民间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小额贷款公司是解决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负责、放手探索、大胆试验,做到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一方面要积极审慎地扩大试点范围和数量,扩大覆盖面,以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

25、鉴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定位是“支农”和“支小”,服务对象以低端客户为主,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其经营投向,对真正“支农”和“支小”的,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创建初期可以免征或减征。同时,积极探索构建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对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投放的杠杆作用。(五)创新融资渠道。政府要大力支持依法合规经营,运行良好、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小贷公司增资扩股;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小贷公司向不超过两个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小贷公司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进委托资金,探索信托资金参与等增资扩股的新路子。同时,小贷公司应积极争取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运营资金,解决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六)加强监督管理。市金融办与各区县金融办要加强工作联系,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召开现场工作例会,检查是否有抽逃资本金、非法集资、跨区经营、帐外经营、放高利贷、暴力催债等违法违规行为,并根据现场检查分析,形成书面报告,指出不足,督促及时整改,切实引导和规范小贷公司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在核准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