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9058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记中“太史公曰”史评形式初探*第24卷第3期,01.24No.3绥化师专JournalofSuihuaTeachersCollege2OO4年7月Ju1.21304史记中太史公日史评形式初探冯万里(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温州32500,)摘要: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字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日的主要内容,太史公日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日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史评形式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OO4103一OO640

2、6史之有评,由来已久.如果寓褒贬于记事分寸之中也算是一种评论的话,那么,自有史以来就有史评;如以编史者正面使用论评文字才算,那么发端于先秦古籍中,后代相继承袭,很有发扬光大.研究史记中的太史公日,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笔者抱着学习的态度,就太史公日的主要内容,太史公日的表现手法及太史公日史评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请教大方之家.一,太史公日的主要内容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日的论断形式,借助于这一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鲜明爱憎感情,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

3、130篇史记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无太史公日外,136条太史公日涉及了广泛的思想内容.这些丰实的内容互相牵涉关联之处很多,很难清晰地划分各篇所论述的范围,只能大体上分类粗钱介绍主要内容于下.(一)阐明立篇旨意的,有河渠书赞,三王世家赞,鲁仲连邹阳传赞等篇.太史公的这类论赞,具体说明了自己写某书,某世家,某传的意图.他说:管祭作乱,无足载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丹季之属小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崇者,帮附之世家言.(<管祭世家赞)他在田叔列传写了田叔之子田仁的事迹,是因为仕与余善,余故序论之.(<田叔传赞)他作<河渠书.又是由于余从负薪塞宣房,悲孤子之诗而

4、作河渠书.(<河渠书赞)在这些论赞中,也表现了司马迁不同凡响的见识.比如,苏秦是战国时代着名的纵横家,在历史上曾起过一些坏作用,最后又中反问计而死,当时之人就共笑之,讳其学术,并且把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苏秦传赞)这些人正象鲁迅描写的那样,是漫然的抓了一时之所谓恶名.接二连三地向被批判者摔了过去而且时时改换,个个不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的人.司马迁一反俗见,认为苏秦起闾阖,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所以不能全盘否定,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苏秦传赞)可见司马迁是反对据一时之可否,定千秋之功罪,反对把恶事恶声强加于人,使评论历史人物流于

5、漫骂的,太史公这种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仲尼弟子传赞)的态度,对我们今天都是不无启发的.(二)评论史料的选择和运用的态度的,有五帝本纪赞,司马相如传赞,大宛传赞等篇.史家撰者,占有丰实的史料固然重要,但合理的选择,准确的运用史料更为重要.太史公在论赞中表现的基本态度是:在史料选择上,主张摒弃其文不雅驯(<五帝本纪赞)者,而采其语可论者着于篇.(<司马相如传赞)他认为应记载一些重要的但又不为世人所习知的史实.他说:世既多司马兵法,此故不论,(<司马穰苴传赞)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在管晏传赞中又说: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在史料

6、运用上,提倡好学深思,进行一番深考.司马迁深深感到,由于历史变迁,史料残缺,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许多事都无法弄清楚了.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三代世表序)因此,他提出以对待历史材料一定要慎重,不能疑则传疑,(<三代世表序)而应着其明,疑者阙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他?收稿Et期20031110?作者简介冯万里,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64曾明确表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太宛传赞>)太史公的求实精神,得到了后代史家的一致好评,纷纷以实录二字称誉.(三)引据事实摒去相传的谬说的,有周本纪赞,魏世

7、家赞,刺客传赞等篇.史料的批判往往重于占有.司马迁作史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是敢于冲破种种错误束缚,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免于历史讹误相传,贻害后人.他说:世言荆轲,世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刺客传赞>)通过认真的考证,他认为周东徙洛阳是在至犬戎败幽王以后,因此,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周本纪赞)他适大梁,有人告诉他说魏国灭亡是由于不用信陵君的缘故,他却以为不然,认为秦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是任何人也抵挡不了的.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世家赞>)在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

8、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的情况下,他认为这些人是与以耳食无异,是非常可悲的,果断地指出秦世异变,成功大.(<六国年表序>)这些都表现了太史公作为史学家的卓绝胆识.(四)叙述实际调查行踪和收获的,有今上本纪赞,齐太公世家赞,春申君传赞等篇.司马迁行万里路,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是一个创举.在近l5篇序赞中,太史公详细报告了自己的行踪和宝贵收获.这收获主要有:其一,印证了部分史料.如世之传孟尝君好容自喜,他不知道是真是假.到了薛地,人家告诉他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人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从而使他坚信孟尝君的好客是名不虚矣.(孟尝君传赞>

9、;)其二,了解了一些遗闻逸事.如他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淮是侯传赞)其三,思想认识上的收获.如他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屈贾传赞>)要言之,漫游对史记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五)谈个人成败得失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有伍子胥传赞,季布栾布传赞,汲郑传赞等篇.这一类在论赞中占的篇幅最多,牵涉面也很广,极难一一叙述,仅能撮其要略言之.

10、在总结有些人为什么身败名裂的经验教训时,太史公认为这主要在于有私心,有野心.他说晁错亡身是在于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袁盎显错传赞)魏豹,彭越遭诛是在于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魏豹彭越传赞>)韩信失败是由于在天下已经安定统一时,还有企图分裂天下的军事野心.假如韩信不是天下已集,乃谋叛逆,而是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成:于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淮阳侯传赞>)应该指出,司马迁对晁错的评论失之偏颇,而对韩信的论断,都是表面文章,其实这里用了曲笔,史迁并不认为韩信会反,淮阴侯列传也全无韩信谋反的描写.后代不时有人指出

11、作者作传本意的,如李慈铭说:案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铬<越缦堂读史札记>)李笠也说:案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作!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李签史记订补)确实,高帝生平来信,无过萧何者矣,而且疑之,况信耶?(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在当时刘邦猜忌日重的情况下,张良以神仙自脱,萧何以谨畏自保,(<陈亮集>卷九)耿直而不知进退的韩信,迟早会有借口被诛的.在谈到有些平平常常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时,太史公认为这是因为际遇好.他说: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

12、过凡庸,(<绛侯周勃业家赞>)后来所以能功盖于世,主要是有了从刘邦打天下的机会.他还说: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辨士,然游说诸侯,至自首无所迂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者,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范雎蔡泽传赞>)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许许多多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志士或生不逢时,才能不得施展,或托身失所,被压抑,受摧残,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鉴于这多有贤圣之才,困厄不得者众甚也(<张丞相传赞>)的实际情况,太史公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忍辱负重待机自奋

13、的精神.他说: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不羞,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季布栾布传赞>)因此他感到如果稍受辱,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丧失进取之心,甚至自杀弃世,那是一种堕落.他认为有志者是不愿意轻易地死的,如果遇到一点愤慨就自杀,那是俾妾贱人之所为,是其计画无复之耳(<季布栾布传赞)之所致,非大丈夫所该有的.他说,假如伍子胥不能弃小义,又何能雪大耻?假如受辱即死,又同蝼蚁何异!所以,他对伍子胥隐忍就功名的精神倍加推崇,颂扬,说:非忍丈夫熟能致此哉?(<伍子胥传赞

14、>)司马迁这种人生观是积极的,他自己身遭腐刑之辱而坚持发愤着书的行动,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太史公突出地议论了交情的问题.他从自己的亲身遭遇中深深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势利关系.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平津侯主父传赞>)出尔反尔,趋炎附势,十分可怕.他说:夫以汲.郑之贤,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郢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阕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汲郑传赞)这是一幅势

15、利图,画得惟妙惟肖,揭露也真入木三分.与势利者相反,有正义感的游侠却能救人于成厄,振人不瞻,不既信,不倍言,(太史公自序>)因此得到了司马迁由衷的赞扬.(六)论统治阶级为政得失的,有孝文本纪赞,吕后本纪赞,匈奴传赞等篇.65这类论赞篇目较多,太史公论述较细致,有些问题谈得也相当深刻,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有:l,主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事业成功大后,司马迁又认为汉武帝总结汉兴以来百年历史,看到诸侯大者叛逆,小者不择手段,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的事实,实行推恩政策,逐步缩小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采取强本干,弱枝叶(<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16、的措施,也是正确的.他谴责叛逆之徒说: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对能救国家之难,打击叛乱者的,又给予肯定.他说:七国叛道,蕃屏京师,唯梁为杆嘉其能距吴楚.(<太史公自PD)拥护一统,反对分裂,是泾渭分明的.2,要顺民心,达民意.太史公认为汉初社会,君臣欲治,人心思定,厌战情绪非常严重,统治阶级只有推行符合这种社会潮流的政策,社会才能安宁.他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吕后本纪费)又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

17、,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律书费)3,约法省刑,崇尚德治.他说:秦政不政,反酷刑法,岂不谬乎?(高祖本纪费)总结秦王朝不施仁义而亡之经验,太史公认为,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循吏传赞)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孝景本纪费)刑罚罕用,罪人是希,(<吕后本纪费)因此他提出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酷吏传赘)的观点,认为唯有德治,才是为政之道.4,要举贤授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太史公非常强调的问题.他认为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太史公自PD)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兴亡成败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与否?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18、诚哉是言也.(<楚天王世家费)在平淮书赞中,司马迁还特举齐桓公用管仲之谋终成霸业的事实来证明用人的重要性.历史经验教训使他懂得,要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一大批有力的文臣武将的辅弼,个人的作用终究有限.他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匈奴传费)说得很深刻.在谈到刘邦所以能取天下时,他说: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敌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秦楚之际月表序)言下之意,在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刘邦本人固然作用可观,但陈,项的功绩也不可磨灭.他没有把汉家勃兴归于刘邦这一人一谋.太史

19、公还主张人主要掌握好招贤绌不肖的权柄,多用贤者,反对象赵王那样诛贤害良,舍君子,重小人的行为.他认为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晋世家赞)君臣要搞好关系,同心为国,那么,君主应比较开明,善于纳谏改过,不能象周厉王那样恶闻其过,(<十二诸侯年表序)否则,公卿惧诛而祸作,(十二诸侯年表序)大夫惧诛.祸作,(<晋世家费)后果不堪设想.(七)自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经过及撰着从<史记的动机,意旨和感想的,有太史公自序一篇.66这一篇不仅使我们知道了司马迁的出身,家学渊源,游踪及着作记载的时间,范围,篇目,字数,动机,目的,史料来源等情况,而且还了解到他正直的为人和继承父亲遗愿,决

20、心继孔子之后作第二部春秋的伟大抱负.他有高深的史学修养和精辟独到的识见,但在他致力于史记创作时却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惨重打击,以致身毁不用矣.他创作史记的目的在于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又恐自己的着作一时不能传世,只能将着作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的赏识.自序告诉我们,他对我国史学事业具有极大的热情和赤胆忠心,他在前代圣贤因遭遇不平而着书立说,垂范后世的精神激励下,勤勤恳恳,坚忍不拔地发奋疾书,终于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创作.自序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创作,是极其重要的资料.在并不全面地叙述了太史公日的主要内容后,务必指出,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在太史公日里还是明显存在的.他一方面要求

21、建立一个明君贤臣治理下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的封建社会,一方面又把希望全寄托在有一个好皇帝身上.他说:一人有庆,天下赖之.(<建元以来王子诸侯者年表序)一方面提倡发奋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方面又认为美好者不祥之器,(<扁鹊仓公传费)信仰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吴王刘濞传费)的明哲保身哲学.一方面能是则是,非则非,功则功,过则过地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一方面又失偏颇,如此刻薄少思(<商君传费)评价商鞅.就不够公正.凡此种种,我们虽不能苛求古人,但终须辩证分析.二,太史公日的艺术上的成就太史公日充实精当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读这些文字,不仅能

22、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且可以得到美的欣赏.象五帝本纪赞,十二诸侯年表序,孔子世家赞,游侠列传序等,都是久经流传的精美的散文佳作.司马迁在描写这些文字时,也是惨淡经营,费了力气的.太史公长于咏叹,在对人物事件进行褒贬评述时,他的序赞中蕴藏着一种深长的情思,象是不绝如缕的云雾,在清淡的话语中升腾而起,具有强烈的抒情味.我们先看他对才气无双而终不得封侯的李广的评论: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李将军

23、传赞)李广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司马迁见过这位英雄.所以在这段文字里,又补充描写了他的正直,质朴,忠实等优良的品质,并且通过广大人民对李广的哀悼,来表示作者对这位英雄的崇敬和悼念.在貌似平淡的赞语中,作者对英雄遭遇的同情和不平,对现实的愤慨之情隐然自见.司马迁的序赞,或是笔墨酣畅的抒情,处处有我在;或是淋漓尽致的暴露和讽刺,每每可见其愤世嫉俗之怨,或是对高义奇节之士的向往和对失败者与受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时时流泻太史公的真情实感.象季布栾布传赞,汲郑传赞,伍子胥传赞等,动情处肝胆皆见,激昂时气势磅礴,均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赞语.象孔子世家传赞更是徘徊曲折,跌宕生情.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司马迁

24、对他是十分仰慕的.论赞起手就凭空极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造成一种声势,然后归人孔子,使人觉得他向往的原来是孔子.接着就写自己读孔氏书,适鲁,观仲尼庙堂等的具体感受,来抒发自己对这个人物向往的一片真情.并把这种感受写得虚神宕漾,有股想之不全,说之不尽,所谓观海难言的味道.往下又宕开笔墨,用天下君主贤人来与孔子相比,从而反证孔子的伟大和影响的深远.这段文字感情深沉而行文多变,与李将军传赞相比,便可以看到,同样是表达作者自己敬仰颂赞的评语,却因为所写人物不同,所以评论也各不相同,但又都做到恰如其分.司马迁的序赞还特别注意文势的曲折反复,文笔的跌宕多姿,章法的变化多端.如管晏传

25、赞用先表明作合传之旨,然后分别褒扬管晏的方法;范睢蔡泽传赞是先用韩非子的话作立论的根据,接着把范蔡的事迹一并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扁鹊仓公传赞和这种写法又同中有异.它先以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立论,却没有把扁仓一并论述,而是先立扁,后论仓,最后得出结论,韩信卢绾传赞章法又异.这一赞论述了四个人,用的是先分后合的方法.我们再看五帝本纪赞: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之.孔子所传,宰予向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乐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

26、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这篇论赞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逻辑非常严密,复杂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读这篇论赞,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迂回曲折.难怪古文观止的评点者极力推崇此赞,说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转折层曲,往复回环.其传疑不敢自信之意,绝不作一了结论.乃赞语中之尤趋绝者.可谓司马迁之真正知音.人选在古文观止里的游侠列传序,是太史公序赞中文字较长的一篇.这篇序有六百三

27、十七字,洋洋洒洒,慷慨激昂,通篇叙事,议论,抒情冶于一炉;叙事和议论又难解难分,一股对游侠同情,颂扬,鸣不平的激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作者颂赞不失信,不背信,能救人于患难,助人于穷困的游侠,否定那些好客的贵族和盗跖居民间的暴豪之徒的意旨是通过多种方法表现出来的.时而欲扬先抑,时而含语双关,时而层层对比,时而尽情感叹,全文文辞朴质,却又蕴涵着回荡曲折的气势,感情敦厚,却又时隐时显,九转十八湾,似山间朝暮,变化多端,读之令人低徊咏叹,不能释卷.太史公序赞最常用的方法,是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简明扼要的叙事中加上一,两句议论,把自己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和爱憎态度表现得十分鲜明.项羽本纪赞,<楚元王世家赞

28、,淮阴侯传赞,魏其武安侯传赞诸篇,都写得精彩生动.如=淮阴侯传赞描写韩信少有大志,着笔不多,却抓住要领;批评韩信自矜功伐的缺点,又态度明朗.魏其武安侯传赞描写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的丑态,曲曲如绘,作者谴责之意溢于言表.司马迁还有部分序赞,却重说理而少叙事,可以看成是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如酷吏传序:孔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军?盗贼多有.太史公日: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纲尝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

29、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纲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蒸蒸,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这段文章对于当德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分析得鞭辟人理.通过秦法苛刻,议治见仁,两两相交.明末法治非制治清浊之说.而作者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讥汉武帝时代德衰法重之意,寄之笔墨蹊径之外,大有语不多而意深厚,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之慨.太史公序赞的语言,既不雍容华贵,追求文采,也不铺张扬厉,离奇怪诞,而是不事雕琢,不着脂粉,有一种于疏散自然,平实朴素中有整齐严密的美的特点.司马迁不喜欢用对偶句,常常避免对称的句法,而多用

30、长短交错,参差变化的语句,使文章朴实谨严,流畅疏朗,委曲自如.序赞完全用散文体,叙事力求语言明净,析理崇尚缜密而有条理,在质而不俚的语言中奔放着作者饱满的情感,实有强烈的抒情风神,使读者不得不随着作者的笔触对那些事件和人物分别爱憎.他那通俗质朴的语言文字,深受后代学者尤其是唐宋古文运动大家韩柳赏识和师法.成为古文运动者们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有力武器.司马迁序赞还善于用反复和迭句表现心潮的起伏和情绪的回荡激昂.如在批评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用非其人时,他用唯有择任将相哉!唯有择任将相哉!(<刘敬叔孙通传赞)反复句表示自己的强烈不满.在序赞中,司马迁还有意识地使用概括而含蓄的警句式的民间谣谚,将哲理点

31、化出来.虽然用语不多,却也饱含诗意,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荡起读者感情的波涛,促使读者深深寻味.如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传赞)来说明好人不用自我吹嘘,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尊敬;用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栋,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叔孙通传赞)说明一个王朝的兴起不能靠一人一谋;用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来说明人有所长,也有长短;用利令智昏(平原君虞卿传赞)来揭露统治阶级贪图私利而不知足等等.无一不言简旨远,理寓其中.两千多年来,史记的语言成为史学家,文学家用心学习的榜样,不是没有道理的.三,太史公日的产生和发展67史学之父司马迁是个不仅善于师法前人

32、,而且实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伟大学者.史记无论在体裁设置,内容选择,还是人物描写,语言适用上,都无不体现着司马迁的继承与独创精神.史记中的太史公日,作为司马迁用以抒发已见的史评形式,也不是太史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先秦古籍中的君子日的启迪下演化出来的.君子日这种形式,是先秦史家所公有的,是史家对于某事某人所作的论断.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古籍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君子日这种论断.司马迁博学强论.六经异传,百家杂说,各种史记等典籍和汉政府所藏的历代文书档案,他都无不通习知晓,对于左传,国语之类的历史名着更是熟烂于胸.班固就说他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班

33、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因此,他对先秦史家借以发表论断的君子日不会视而不见,不会弃之不学.何况司马迁撰写史着,已经忠实到寓论断与序事之中已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人对事的褒贬态度,很需要有一种形式来帮助论赞述臧否,这样,从君子日得到启发,司马迁自然就创造了太史公日这种史评形式.太史公日和君子日之间的师法关系是极其明显的.其一.在文中同时使用二种形式,司马迁在史记之秦本纪,鲁周公世家,晋世家和宋微子世家的叙事中,直接采用了君子日的形式进行插评.其二.从君子日和太史公日在文章中的位置看,两者也没有什么差异.君子日一般都放在中间或末尾;太史公日绝大部分放在篇末,显得比较整齐,但根据表达的需

34、要,也有放在文首或篇中的.其三.不仅形式上一致,而且在遣词造句,史观表达上也有基本一致的.只是一个详述,一个略说而已.如左传?襄公三年的君子日:君子谓祁溪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溪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溪有焉.史记?晋世家亦用君子日,不过说得更概括:祁溪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从左传的君子日到史记的君子日,共同嘉许一人一事,前呼后应,可谓一脉相同.研究左传我们还可以看到,左传中的君子日或是当时名人的言论,或引用诗,商书等书里

35、的话帮助论断,这就给司马迁以极大的启发.史记太史公日大量引用了诗经,论语,老子及韩非子等书中的语言,辅以许多谚语,鄙语,俚俗语来加强评论的效果,使太史公日的语言生动质朴,又剖析利深刻,令人信服.太史公日毕竟不于君子日,出于兰.胜于兰.司马迁在因袭中是有创造和发展的.第一,<左传的君子日,虽然或是作史者的话语,或是他人的言论,总之包含着编者的思想,但是,标于君子二字,就成了假托之辞,还不能说是编史者正面坦陈使用评论文字.史记的太史公日则不同,太史公即司马迁,是以职代人,用太史公三字标目,说明我国史论发展到司马迁手里,已经正式开始由编史者负责正面使用评论文字了,这无疑是68一大进步.第二,无

36、论左传,还是国语,或其他先秦古籍,运用君子日进行评论都是偶尔为之,谈不上是系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不高,取得的成就亦微乎其微.而史记作者用太史公日发表评论,都完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安排的.一百多条太史公日或为总结语,或特地立独行阐明立篇之意,或补充篇中未及之事,都是担负史论作用的.司马迁是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中的一部分来精心构思,认真撰写的.象赵世家中写李牧诛三个字,不明缘由,而在赞中详记(赵王)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从而前后照应.卫将军骠骑传赞补叙苏建贡大将军主尊重,而天下贤士无称,宜招选贤者.大将谢以奉法不敢招士,是为了与传中和柔自媚等语相应.

37、(王鸣盛<十商榷)卷六)李广传赞,美其死天下知与不知皆尽哀,忠心诚信于士大夫.卫青传赞则蓍其不肯招士,位尊而天下贤士欠夫无称.是为了两两相形,优劣自见.(王鸣盛<十商榷)卷六)由此可见,太史公写论赞是成竹在胸,全盘打算,何处落墨,有条不紊的.又由于太史公日篇幅多,容量也就大,涉及的问题也就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历史,道德,形势,人事,世系,几乎无所不包,有些问题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这样,在理论上就系统而形成体系,成一家之言.太史公的许多历史观点都被后世史家所接受,并发扬光大.因此,太史公日在史论上的贡献,是君子日无法望其项背的.第三,左传中的君子日数量有限,文字简洁

38、,虽然没有游离于文章之外,但在表现手法上终究不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受君子日的影响,太史公日的文字也不繁琐,少则十几字(如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序),多则六七百字(游侠列传序),一般均控制在一两百字上下.但在表现手法上则大有讲究,有古人说:司马迁长于叙事,而传赞但称其史才,皆不得混能文之誉焉.(刘天惠<学海堂集)卷上)司马迁在传赞这类文字的写作上是才华毕露的.他挥舞生花之笔,极尽腾挪变化之能事.把这类文字写得丰实多彩,又和正文浑然一体.这种不仅仅发抒己见,而且注意文学修辞的写法,也是君子日作者不能望其项背的.自从司马迁太史公日史评形式开创后,得到了后代史家的广泛响应.既而班固日赞,苟悦日论,

39、东观日序,谢承日诠,陈寿日评,土隐日议,何法盛日述,杨雄日撰,刘炳日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刘知己<通史?论赞)虽然名称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赞也好,论也好,序也好,都是史评形式.后代史家在运用这种形式时,也有了新的发展,使太史公日这种形式趋向定型,更为社会所重视.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汉代又一个大史学家班固创作了汉书.汉书中班固的赞是继承了史记传统的.清人赵翼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史迁于各纪传后有太史公论断一段,班书仿之,亦于各纪传后作赞.是班之赞即迁之论也.(赵翼<陔馀丝考)卷五)不过班固的赞比太史公日又明显地进步了.班固把汉书篇末凡已赞之辞皆改称赞日,使史

40、官抒议从自显姓名向总归论赞发展了.这是史评发展的方向,班固这一改,是理应受到肯定的.班固汉书之后,南朝范哗有后汉书一书遗世.范哗在思想上比司马迁,班固更重视史评写作.在<后汉书中,他有意识地把他的史论单行,并以此为重心.着意史论成了后汉书的一个特点.据隋书?经籍志载,范哗还亲自把后汉书赞论编为四卷,希望有赏音者.他曾自负地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于过秦篇,尝共此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又说: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宋书?蒹哗传>

41、;)范哗的话,虽不免夸口,但也并非纯属自诩.后汉书史论的文学价值是受到南朝文学批评家沈约等的推崇.范哗史论那种抑扬咏叹,跌宕多姿的特色,又明显可见是受了太史公的影响.赵翼说:范书论之后又有赞.赞之体用四字韵语.自诩l本大思精,无一字虚设以示独辟.实则仍仿史记,汉书末卷之叙述,而分散于各记传之下以灭其踵袭之迹耳.(赵翼<陔馀丛考>卷五)就明白说出范氏论赞是步司马,班之后尘的.到了唐代,史论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一定程度的重视.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总结晋朝治乱兴亡的经验,作为当朝借鉴,在房玄龄等编撰的晋书里,亲自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和陆机,王羲之传撰史论.到了宋代,史家着述,借论赞表达

42、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和建议,提出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以寓褒贬劝解之意;蔚成风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评论.通鉴有史论2.09篇,司马光自撰114篇,95篇是录用历来史家的论赞的.其中汉纪?太祖高皇帝中直接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赞来评论项羽的功过.翻开卷帙浩繁的24篇,除元史外,其他各史都有论赞,不过名称上有些出入.如此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和旧五代史都用史臣曰;晋书,南齐书和日唐书除有史臣日外,还有赞曰;北史和南史用论日;南齐书和宋史除有论日外,再加赞日,而新唐书,辽史,金史和明史又只用赞日;更奇怪的是新五代史,它不用论日,也不用赞日,每有史论,则用呜呼发端.如

43、此种种,变总未有能出史本加厉记之范围者.(王盛鸣<十七史高榷)卷一)太史公日不独对正史,野史影响深远,即使对古代文学作品和近代人物传记着作也是有影响的.清初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在广泛接受了先秦散文,史传文学及六朝志怪,唐传奇的基础上,精心创作出来的.作者在许多短篇后面,每每冠以异史氏日,用多少不等的文字发表自己的观点.今人汤志钧编着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中,则用论日臧否人物,阐明各人的政治立场,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等,究其渊源,实与太史公日同类.当然,太史公日乃史评草创时期,比起尔后专门家的史评理论来,自然不可等量齐观,一视同仁.史记作为历史着作,它的重心在记史而不在史论,司马迁不可能像刘勰,刘知几那样去评论纪传体,编年体的优劣,史书流派的得失;司马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如对于撰史的态度,对于人物评价的尺度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但是,应该看到太史公日是对先秦西汉史学本身的发展,它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对司马迁的太史公日,后世史家也有批评或不理解的.司马贞的补史记序中就说太史公赞论粗疏.刘知几<史通?论赞篇批评得很尖锐,说:司马迁始限以篇终,各书一论,必理有非要,则强生其文,史论之烦,实萌于此.他认为太史公不必一定要每篇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