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252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闸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闸北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历史试卷 (2014.1)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准考证号和姓名。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欧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社会转型期间,不曾发生的是A推行重商政策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2“阶级对抗从一开始就毒化了革命,致使和平改革成为不可能,并使许多资产阶级毫不迟疑

2、地萌生破坏性的激进情绪。”此言概括了某一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这一事件是 A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 D明治维新3伏尔泰曾讥笑说:旅行法国者改遵法律次数之多,犹如换马匹一样。这一现象在何文献颁布后得到改变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的核心内容当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5一位英国学者发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英语世界中才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一般人听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还

3、要更晚一些”。而马克思政党学说产生于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6他有许多容克的观念,他曾宣称普鲁士必须抓住任何有利时机进行扩张,建立一个新的德意志联邦的思想在他脑海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他是 A俾斯麦 B舒曼 C阿登纳 D勃兰特7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曾感叹:“当我们谈论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不久之后,俄国开始“前行”。这次“前行”的起点是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8下方是一幅遮住图例的地图,题为“1914年的亚洲”。图中 / 阴影覆盖

4、地区属于A英俄殖民地 B法俄租借地 C英俄势力范围 D法俄势力范围9巴黎和会上大国共同约定至少在欧洲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即按照语言划定的每一个民族或者种族,原则上都能建立拥有自己的主权和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某种现实与这一原则相悖,19年后最终酿成了 A五四运动 B 十月革命 C慕尼黑危机 D柏林危机10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A“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B“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 C“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

5、听广播。” D“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11二战结束时,它已占据了世界工业生产量的三分之二,拥有世界黄金的三分之二,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39年增加了两倍半,而出口增加了三倍。它因此得以在战后实施A马歇尔计划 B莫洛托夫计划 C西欧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12某区域,1919年协约国决策者曾考虑将它作为防止布尔什维主义的缓冲区;二战后,有11个国家和1亿人口被置于共产党政府的统治之下。以该区域的国家为主体成立的组织是A北约 B华约 C欧盟 D联合国13一场猛烈的排外运动,其领导者是长州藩和萨摩藩的领主,他们试图推翻德川的统治,领导一次民族复兴。这场运动的口号是A“脱亚入

6、欧” B“明治维新” C“尊王攘夷” D“废藩置县”14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推倒柏林墙 B结束越南战争 C撤出古巴导弹 D成立独联体15某组织条例规定:“在根本利益上与各成员国相一致、确实可实现原油净出口的任何国家,在为全权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并为所有创始成员国一致接纳后,可成为本组织的全权成员国。”以下不是该组织成员国的是 A伊朗 B.以色列 C.利比亚 D.沙特阿拉伯 16近代某文论写到:“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该文作者当是 A林则徐 B魏源 C梁启超 D严复1

7、7下列表明洋务派之思想的是 A“君民共主,权得其平” B“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西学本身,体用兼典”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有学者认为:“如果可称为造船制炮的改革,则不妨称为编预算写宪法的改革,虽说康梁等人胸中另有城府,他们的志向超过目前之规划。” 、当是A. 洋务运动 公车上书 B. 清末新政 请愿运动C.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D. 清末新政 仿行宪政19右图中沿“外滩”的斜线网格所示区域划定的时间当是A1840年B1842年C1845年D1860年2019世纪60年代经常有人借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中兴,称誉当时为清代中兴。这一评价依据的主要事件是A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8、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开办京师大学堂21中国近代思潮的演进轨迹可概括为 A. 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B. 政权更替相当频繁 C. 抗争、变革和启蒙 D. 忧患、抗争和共和22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清末新政 D太平天国运动中日战争辛亥革命23“其根本用意在于本乎现代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并结合中国固有的思想,以指点出人文与社会进化必须遵循的自然道理及中国文化所应发展的方向。”“其”当指A天演论 B. 时务报 C. 新史学 D. 新青年24右侧漫画所绘现象的世界背景是A.欧美资产阶级革命B.工业革命扩展C.

9、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25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A战胜国掀起瓜分狂潮 B战胜国要求扩大市场C战胜国扩大资本输出 D战胜国希望利益均沾26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列强已控制中国银行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27右图漫画(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所示事件后的政治局势是A暴力革命B. 军阀称帝C. 分裂割据D. 民国初建28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中国

10、历史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B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C梁漱溟:将来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子的路”。D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29下图为上海著名食品企业凯司令的商标。据此推测,与它的成立有关的是A辛亥革命的胜利 B黄埔军校的建立C北伐战争的完成 D上海解放的捷报30几十年来,日本一直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如果进行反驳,可以作为直接证据提出的是 松冈环: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 禹硕基 等主编: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暴行,

11、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李克痕:沦陷后之南京,汉口大公报1938年7月13日 张生、吴凤照、费仲兴 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9幸存者调查口述续编(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 A B. C. D. 31-3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3分,其余各项可能为0分或1分,多选得0分。31据统计:17世纪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估计约有500万;18世纪时,超过一个亿。此现象的主导因素是A拿破仑战争光大了启蒙思想 B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对外扩张C新航路开辟扩大了英国市场 D英国一直走在现代化的前列321876年奉派的第一任驻英大臣郭嵩焘在英潜心考究后,多次提到“西洋立国二千年,政

12、教修明,具有本末”,他意在表明A西方国家历史悠久,政治清明。B西方国家历史同中国一样长,也有农业和商业。C西方国家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船炮技术,还有制度文化。D西方国家建国才两千年,政治和宗教始终在修订,经济部门也很完备。3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反映了描述者A反对地方宣传自由 B赞成宪政,反对清廷专制C肯定报纸教化有功 D鼓吹新政,反对满清统治34“您可知道阿贝的原意就是父亲吗?您若是作了阿贝,国家又从您这儿多添一个会思维的生灵。这件事倒还有点儿神圣的意思在内哩。可是倘若只是由于剃了发,穿

13、一件披肩,一件短袍,终日期待着一项微薄的收入而做了阿贝先生,那可就配不上阿贝这个称号了。”对伏尔泰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A. “阿贝”是神圣的 B.“阿贝”很贪财C. “阿贝”收入微薄 D.“阿贝”神圣性已丧35某论文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C. 世界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D. 欧洲、日本的重新崛起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 国家形式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的是:君主制和暴君制,贵族制和寡头制,

14、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问题:(1)事实上,17-18世纪的欧美国家在“国家形式”上有重大突破。以英、美为例,分别指出这种突破是什么,并各自通过什么政治文件得以确立?(5分)(2)英、美“国家形式”的重大突破有何积极意义?(5分)(3)相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述的形式,17-18世纪的欧美国家在“国家形式”上的创新体现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37关于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甲、乙、丙三人展开讨论。甲说:近代不平等条约大多是中国遭受侵略战争而战败的结果。对中国来说都带有屈辱性,是民族耻辱的象征。 乙说:对中国的危害是巨大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志。 丙说:不平等条约

15、将列强的侵略要求合法化,成为列强向中国掠夺领土、勒索赔款、攫取特权的合法依据。问题:(1)综合点评以上三人的陈述(3分)(2)如果你参与讨论,你会说什么?(9分)38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材料二: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其中最震动人心的不仅是润土的贫困, 而是他一声“老爷” 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则更

16、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材料三: 民国初年一位同盟会员说“革命告成之后, 全国政党为之震荡, 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 而氓之蚩蚩依然浑噩相安, 中国专制政治聚跃为共和政治, 自表面观之, 虽若神速可喜, 而自里面观之, 前后涉断习惯、根据悉未受变动, 人情未定, 党见难齐, 调和统一, 待时尚多。”材料四: 新青年大声疾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因为拥护那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把他们救出, 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

17、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之影响的认识。(10分)39叙述19世纪中期以后一个世纪里,日本如何在变幻的国际风云中确定自己的角色?(14分)40“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竞争也”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国家者何?国民者何?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呜呼,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试一披地图,世界六大陆,白色人种已有其五,所余者惟亚细亚一洲而已。而此亚细亚

18、者,其面积二分之一,人口十分之四,已属白人肘腋之物。自前世纪以来,学术日兴,机器日出,资本日加,工业日盛,而欧洲全境,遂有生产过度之患,其所产物不能不觅销售之地,前者哥仑布之开美洲,谓为新世界,谓足以调剂欧洲之膨胀,然数百年来,既已自成为产物之地,昔为欧人殖民之域者,今方且谋殖民于他境。以欧人之工商业,而欲求主顾于非洲人,虽费尽心血以开通之,其收效必在百数十年以后,而彼其生产过度之景况,殆不可终日。于是欧人益大窘,于是皇皇四顾,茫茫大地,不得不瞬其鹰目,涎其虎口,以暗吸明噬我四千年文明祖国、二万万里膏腴天府之支那。由此观之,今日欧美诸国之竞争,非如秦始皇、亚力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徒之逞其野

19、心,赎兵以为快也;非如封建割据之世,列国民贼缘一时之私忿,谋一时之私利,而兴兵构怨也,其原动力乃起于国民之争自存。以天演家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公例推之,盖有欲已而不能已者焉。故其争也,非属于国家之事,而属于人群之事;非属于君相之事,而属于民间之事;非属于政治之事,而属于经济(用日本名,今译之为资生)之事。故夫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未必人民之所同欲也;今则人人为其性命财产而争,万众如一心焉。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过其时而可以息也;今则时时为其性命财产而争,终古无已时焉。呜呼,危矣殆哉!当其冲者,何以御之?节选自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年月日)问题:(1) 梁启超作这篇文

20、章的时代背景如何?(4分)(2)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三个主要观点?(6分)(3) 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国民竞争论?(15分)上海市闸北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历史试卷 (2014.1)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5 D B D C D 6-10 A B C C D11-15 A B C C B16-20 D B C C B21-25 C B A C B26-30 C C B C C31-3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3分,其余各项可能为0分或1分,多选得0分。3分1分0分31BC D A32CA BD

21、33BC DA34DA CB35AC DB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1)5分)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权利法案与王位继承法确立。 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2)写明 有利于政治稳定、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即得4分,表述具体清晰得5分。 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与王位继承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明确了国王与议会各自的权利和职责,避免了国王与议会矛盾的再度激化;使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期,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包含三权分立原则与联邦体制为核心内容的民主共和制,使美国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写明 体现民主、法

22、治、平等的趋势 得3分,写出权力制衡 或 限制君主或国家元首的权力等 加1分。37. (1)综合评价三者共同的优、缺点(0-2分),文字逻辑(0-1分) 三者都只提及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破坏作用与消极影响,而未看到客观、长远影响中积极的一面。(2)史实正确(0-6分),史论结合(0-3分),视角全面(0-3分)近代不平等条约确实对中国危害巨大。首先,在中国境内,割让领土、划定租借地与租借,“领事裁判权”等使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巨额战争赔款使得中外贸易大增带来的大量国家税收无法用于本国建设,列强在华的种种特权致使国人遭受外国不良商人、教士、冒险者的欺侮祸害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民族矛

23、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第二,主权与领土不断被分割的中国国际地位江河日下,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了列强予取予夺的对象。近代不平等条约确实是民族和国家耻辱的标志。第三,不平等条约保住了清朝皇族的统治地位,清廷不惜一再残害国人而对列强奴颜婢膝只求“江山永固”,中国的农民起义者、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都遭到遏制乃至镇压,中国迟迟不能迎来现代化的曙光。但是,缔结不平等条约的直接原因敌强我弱,促使清政府开展军事与经济改革,求强求富;不平等条约的缔结与实施,让中国上层逐步适应并懂得国际规则与法律价值;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

24、的起步;在西人享有不平等条约赋予之特权的同时, 西学进一步东渐,中国法律、文化、教育开始不断进步。 总之,近代不平等条约以中国屡受屈辱的方式,唤醒封建落后的中国走向近代化。38. 分析材料、提出依据(0-4分),不抄袭材料原句(0-2分), 对“认识”进行概括(0-4分)辛亥革命取得了政治革命的成功。鲁迅用小说的艺术形式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愚昧以及精神的麻木,真实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同盟会员从上流社会-底层民众以及政党思想、人心传统的角度,发现民主共和远未成为全民共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恰恰反证了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文化层面的任务,“

25、民主”观念有待深入民心。辛亥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取得了政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上述材料显示,辛亥革命在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无法一举摧毁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建立真正的人民大众的共和政制,其文化宣传的任务还远未完成。39.史实叙述(0-8分),观点明确(0-4分),文字逻辑(0-2分) 1854年培理叩关后,德川幕府先后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及法国等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致使日本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并导致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面临国内不断发生的反幕府斗争,德川幕府诉诸武力镇压,但没能成功。1868年1月,幕府制度被废除。可见,这一时期,

26、德川幕府对外无力抗衡、在内不得民心,成为穷途末路的统治者。1868年10月开始,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维新政策和措施,稳定政局、开化民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时,还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继甲午侵华成功后,参与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强迫签订辛丑条约恶劣攫取侵略权益的活动。这一时期的日本政府是大和民族文明开化的引领者、迫不及待践踏邻国的纵火者。日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积极参与战后分赃,又从中国捞取更多的赔款与权益。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是西方列强的“小伙伴”,仍然对中国伺机而动的觊觎者。为缓解经济危机,(昭和)政府增加

27、军费、扩大政府开支,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增强了军国主义势力,加紧策划侵略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937年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本政府不断派出军队侵略东南亚各国。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明确解决危机、维护人民生活的职责,但采取军事侵略的错误举动,极大损害人类文明、文化,也极大破坏了国家经济、国民生活。(战后日本一面复兴经济,一面积极寻求多边自主外交,恢复睦邻关系,加入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似乎,日本政府能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与文明进步提供正能量。)40(1)世界背景0-2分,中国背景0-2分。19世纪中期以来,工业革命

28、在英国完成、在欧洲扩展;列强在世界范围争夺殖民地;19世纪末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840年以后,中国屡遭侵略,战败签定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甲午一战败于东邻“小国”日本后,更遭列强疯狂瓜分。(2)概括、不抄袭原文,每条0-2分 当今欧美各国互相征战的原动力是国民全体力争自立于世。从欧洲开始的世界竞争之形势已遍布全球,而白人的殖民地与势力范围也几乎遍布全球。欧洲工业兴盛而生产过剩,为寻找产品销售地,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寻找销售地,对我国虎视眈眈、逐渐侵噬。国民竞争为自存于世,属于经济之争、人群之争,符合进化规律,由不得个人自己选择参与或退缩。(3)观点0-3分,史实0-9分,阐述逻辑0-3分要点:国民竞争论的内容;产生国民竞争论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原因(梁启超的社会阅历与价值观、历史观);对粱论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