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0529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2012级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解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据图1推断,西周A封国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B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D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图1 西周分封示意图(局部)2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为形成这套价值体系,汉武帝A燔诗书,明法令 B罢百家,尊儒术 C立中正,定九品 D正君心,致良知3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

2、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 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4关于圆明园遭劫焚事件,时人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记载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该日记片段揭示了圆明园毁于内外勾结的事实 谴责了中国人对圆明园的趁火打劫来自听闻的内容真实性尚需考证 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圆明园劫难A B C D5“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A鸦片战争期问 B洋

3、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国民革命期间6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图2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图2A航运业 B面粉业 C机器制造业 D矿山开采业7关于平型关战斗的歼敌人数,当时国民政府军令部宣布为10000人。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学界大多接受了1000余人的说法。当时国民政府军令部宣布为10000人的做法A宣传了大规模会战的重要性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鼓舞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D肯定了中共敌后战场的主导地位8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

4、万元户9在英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中,“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百年的地盘进攻工业资产阶级无疑是绝对获益者。”这里的“它”指A光荣革命 B宪章运动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10“两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精神符号。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材料所述的两个“精神符号”的内在联系是 都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 都致力于政治蓝图设计 都意在实现人现实的幸福 都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A B C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斯大林模式,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5、赫鲁晓夫改革,毁誉参半11历史的整理与总结需以事实为前提。图3为某同学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的一张小卡片。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A B C D12“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第三世界国家组装,第三世界国家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作为个案,它可以证明全球化时代A高科技产业前景堪忧 B应大力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C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D应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

6、52分)13(28分)规则、秩序影响市场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六典:皇城之南,东西十坊(住宅区),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汴京计有姜行、纱行、牛行、马行、果子行、鱼行、米行、肉行药铺、金银铺、彩帛铺、染店、珠子铺、香药铺、靴店等三十多“行”。(整理自北宋东京梦华录)(1)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商业的特点(2分)指出与唐都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商业的突破性发展并予以说明。(6分)材料二 1933年,全球66国代表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国际舆论敦促与会者务必使其不得失败,因为“文明世界站在十字

7、路口”。与会期间,英国力图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美国则希望让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苏联建议“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各大国之间选行经济联系,不受各国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的限制”,但未获支持。7月3日,罗斯福申明美国不参与任何有关货币稳定协议,间接导致会议失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材料三 1944年7月,战后世界经济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就“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方案,美国提出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现金)份额的多少,英国则主张采取透支方式,不需缴纳现金。经过艰苦交锋,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8、”。会议期间,因担心美国借此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控制,苏联始终心存疑虑,最终也没有批准该协定。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2)据材料二、三指出制约两次国际经济会议顺利进行的相同因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国际会议结果的影响。(10分)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摘自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3)据材料四指出市场在现代中国人生活中地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14(24分)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往往因

9、问题倒逼而产生,改革需及时。阅读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摘自斯皮瓦格尔两方文明简史(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的贵族政治(4分)材料二 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或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摘自魏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策。(4分)材料三 表1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时间事件1901年设

10、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1903年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1910年成立中央代议机构一一资政院1911年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3)据表1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3分)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9分)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ABDDCBCBDCAD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52

11、分)13 (1)唐长安: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空间、时间规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2分)北宋东京:商业活动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如出现沿街经营和夜市、晓市;商业规模扩大、行业众多,如出现纱行等三十多“行”;出现专门性集市,如鱼市等。(6分,任答两点)(2)因素:大国利己主义;大国间(或美英间)的世界经济霸权之争;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的矛盾。(4分,任答两点) 前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仍然混乱,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4分)后者: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

12、(6分,任答三点)(3)变化:从在人们生活中消退、消失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最大影响。(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共十四大市场经济目标的提出和实践;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融入国际市场。(4分,任答两点) 14(24分)(1)特点:公正(或中立、不偏不倚)。(2分)说明:颁布解负令,壮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创立四百人会议,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组建民众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4分,任答两点) (2)问题:隐瞒人口;土地兼并。(2分) 对策: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加强政府对人口的直接控制。(4分)(3)内容:设立新机构;制定法律;变专制为立宪。(3分) 论证: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9分,论点1分,论据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