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1135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岭镇困难退耕地区和退耕农户调查摸底报告一、基本情况小岭镇位于柞水县城东部社川河上游,距县城40公里, 307省道穿境而过,年平均气温12.4,年降水量734毫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镇域面积111.1平方公里,辖胡岭、常湾、李砭、金米、罗庄、新华、岭丰7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2913户,现有耕地7205.5亩,森林面积11.9万亩。小岭镇属柞水乃至全市的工业重镇,是柞水县小岭工业园区所在地,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银、铁、铅、锌、铜等20余种,大型矿床4个,大西沟铁矿矿石总储量3.02亿吨,居亚洲第一,银铅矿储量较大,镇内有陕西银矿、大西沟铁矿等工矿企业17家。全镇已形成矿产业、

2、林果业、劳务业三大重点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储量亚洲第一的菱铁矿规模化开采决定着小岭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机遇。1999年国家做出退耕还林重大决策后,小岭镇抢抓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山川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设目标,严格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要求,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全镇累计退耕6523.7亩,荒山造林8542.2亩。其中,1999年度退耕地1326亩,荒山造林580亩;2002年度退耕地3380.3亩,荒山造林3701.

3、6亩;2003年度退耕地1807.9,荒山造林1160.6亩;2006年度退耕地9.6亩,荒山造林10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每年持续上升。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工作重心由整体推进转移到巩固成果上来,我镇立足实际,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工业产业发展、中药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相结,走出了一条林药相互促进、村企共同发展的道路。统筹推进矿产冶金、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发展等工作,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农民生产发展长远生计,走出了一条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新路子,确保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巩固,退耕农户长期受益。二、调查结果通过多措并举地开展工作,我镇的这次入户调查工作如期顺利完成,调查共涉及7个村

4、:1、总户数2916户,其中基本口粮不达标的户数是1899户,困难退耕农户户数为604户,家庭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的户数509户。属于扶贫对象的户数604户,属于低保户数332户,困难退耕农户人数2366人。2、其中属于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缺乏青壮年劳动力232户,因病致贫162户,缺乏致富技能356户,3、其中基本口粮田不足的主要原因:缺乏造地资源301户,现有土地改造困难226户,4、当前急需帮扶的措施:建设口粮田65户,移民搬迁194户,配置能源设施278户,提供技能培训304户,扶持后续产业336户,其中种植183户,养殖153户。三、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

5、对改善工业区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制约、影响了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发现,一旦国家停止钱粮补助,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将面临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耕地大量减少,农民基本生活难以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镇绝大多数农田停止耕种,对粮食生产产生了很大冲击,粮食产量下降幅度较大。尽管目前各退耕户还处在国家政策补助期内,农民的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是一旦停止政策补助,退耕农户的基本生活将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退耕面积较大的村和极少数“全退户”。二是种植的树种效益偏低,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不大。我镇退耕还林地以造生态林为主,种植的板栗、油松、红椿

6、等其它生态林树种,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长、见效慢,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出现种植效率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 三是后期管理不善,影响了树苗的正常生长。各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建设上,没有及时搞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农户普遍缺少实用技术,退耕还林后没有进行抚育管理,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任由树苗自生自灭,直接限制了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对退耕还林的意义认识不够,对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解决退耕农民长远生计的难度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力;二是缺乏统筹考虑,将精力主要放在检查验收及资金兑现问题上,对于培植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识不够。没有

7、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析形势、解决问题;三是缺乏积极引导和服务。在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方面研究不够,没有形成活力,未能很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农业项目的捆绑投资不够。四、解决措施 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实行林下开发,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对全县已实施的12万亩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是解决退耕农民生计问题的关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镇实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林下资源开发:一是实行间作。提倡在退耕还林地内加大造林密度,种植其它经济树种,实行多模式配置、立体经营,使农民有一个好的收益预期并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推广林下种药、种草,以草养牧,推动养殖业发展,解决

8、农民生计问题。二、强化技术指导,进行品种改良。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必须以巩固现有造林成果为基础。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全镇板栗种植面积已达到1万亩以上。对现有板栗树进行高枝嫁接、改良品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在退耕还林村确定一名技术员,对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使其有动力、有精力投入林业生产技术指导。三、加大跟踪投资,搞好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移民搬迁、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今

9、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要重点向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倾斜。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农户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要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农业产业,现实多渠道增收,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力。我镇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可耕种土地进一步减少。因此,解决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必须走外延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工业经济等,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要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进企业打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到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积极反映问题,争取政策扶持。目前,国家正在对退耕还林压缩补助后农民的生计问题进行调研,我们应借助此机会积极向上反映我们的实际情况,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一是争取适当延长国家钱粮补助年限;二是争取适当加大经济林的比例;三是争取国家加大对退耕还林工程区农业建设项目投资,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以解决农民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稳定。2013年4月2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