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1777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 【摘 要】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就是引导学生求真、崇善、立美,使其逐步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求真,教学之要义;崇善,教学之核心;立美,教学之必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时,看到的是求真之艰难、崇善之尴尬、立美之薄弱。走出其困境的策略可以是:真实为本、真情感染、真诚对话;寻觅善源、心存善意、礼发善言;慧眼发现、愉悦体验、开拓创造。 【关 键 词】 教学;求真;崇善;立美 【作者简介】 胡兴松,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先后出版8部教育专著和30多部教育类书籍,发表

2、300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曾获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 G631 A 1671-0568 (2015) 07-0004-04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对于如何做人,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就站不住。而三者之中,相互的关系又如下:真、善为美的基础,美是真、善的完成。真、善好比人体的骨骼,美好比人体的皮肉。” 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就是要引导学生求真、崇善、立美,使其逐步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一、求真、崇善

3、、立美成为教学之道的依据 求真,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追求真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态度,更是教学之首要。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是善恶矛盾的综合体,善恶同时存在于人身上,没有天生的善人与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善人与恶人。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善”是人性美丽的光辉和人品高尚的写照,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黎民百姓的朴实追求。 “崇善”,就是要心存善良,胸怀善德,独善其身,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善待他人,善待自

4、然,善待社会,以一颗宽容广阔的胸怀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崇善,是教育之核心。在我国,对于“教育”这个词,西汉的刘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就是说,“教”最重要的方式是要以身作则;“育”是“教子使作善也”,即让学生把握“善”的标准,使他能够做善人。所以,教育是教人向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与善,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精神变化,使之日益完善,成为诗意地栖居、有尊严地活着的人。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振聋发聩的呼吁,但这一教学美育宣言至今仍被淹没在应试教育

5、的滥觞之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观一处胜景,听一曲音乐,赏一幅国画,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啊!美,能愉悦性情,启发思维,纯洁灵魂,丰富生活。一个真爱美的人,也必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立美”教育,或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因素与形态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想,以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活动。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

6、、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它既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美化,又能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求真、崇善、立美成为教学之道的现实 求真、崇善、立美成为教学之道,是勿庸质疑的。然而,当我们将视角转向现实,却不能不令人忧心如焚。 1. 求真之艰难。伴随当下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正视的、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并不是心悦诚服。许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洗耳恭听教师的讲授或照本宣科地回答提问,也可以在试卷上循规蹈矩

7、地作答,但内心里却隐藏着自己真实、另类的想法。一言以蔽之,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不信”! 在今天的多元化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并存与碰撞,多元的文化思潮、可怕的信仰危机,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使他们难辨是非;在今日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使人难觅真相。凡此种种,都是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不信”的客观的外在原因。 然而,“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中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的双重人格、偏激的情感以及片面的思维方式等,对他们的思想、言行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某一现实问题时出现口是心非的情形。这些是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

8、容“不信”的内在原因。 学生由于受教室以外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要求教学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教师而言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教学对于解决学生“不信”的问题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应当有所作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增强教学的活力和实效,使学生心悦诚服,实现由“不信”到“信”的转化,并实现由“信”到“行”的转化。 2. 崇善之尴尬。近年来,社会上“名爹”的比拼、老人“扶不起”的现象,对社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尴尬,同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善”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因此,关注和研究教学何以引导学生“崇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9、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社会现象纷呈,各种文化思潮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学生由于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局限,看问题易于偏激而陷入片面。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也敢想敢说,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然,学生的真心袒露有的是崇高、淳朴的,有的难免偏激、片面或卑劣。然而,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表白与滋养崇善的价值追求永不相悖。我们既不能扼杀学生关注社会的激情和感悟人生的愿望,又要让他们在认知、感悟、理解、思考中有新的超越和升华。我们应潜移默化而非限制规定地引导,我们应润物细无声而非放任自流地滋养。 3. 立美之薄弱。美育是学生全面发

10、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美育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美育就是“上上音乐课、美术课”而已。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关心青少年的审美品味和审美价值观,于是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织与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异化和畸形状态。 当下,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美盲要比文盲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也有所反映,价值取向重现实、重效益,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出现了“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的现象。一部分中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

11、感觉、直觉、领悟和灵气,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他们受“通俗”、“流行”冲击太大,一部分人崇尚反叛,追求“酷”、“爽”、“荒诞”、“畸趣”,真假不辨,美丑不分,“玩”字当头,“乐”为中心,满足于在调侃中寻求轻松和快乐。教学要重视“立美”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求真、崇善、立美成为教学之道的策略 求真、崇善、立美成为教学之道,不只是一种理念或口号,而必须走出象牙塔,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即研究求真、崇善、立美的策略,也就是求真、崇善、立美的法与术。否则,仅是呼吁教学要求真、崇善、立美,无异于寻求一张空头支票。 1. 真实为本、真情感染、真诚对话。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

12、导学生求真,首先要确立“真实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课堂走出失真状态,回归本真。教学必须讲求一个“真”字,最基本的就是坚守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上下真功夫,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出类似于日常实践中连贯性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并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坚实与厚重。 【教例】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道理,如果仅是口头上的空洞说教,势必难以使学生有亲身真实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自己游览北京故宫时拍摄的三张照片,即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匾额,并辅之以下语言讲述: “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是北京故宫的三大殿。

13、这三大殿的名称是什么意思呢?“太和”语出周易,“太”是极大的意思,“太和”是“阴阳会和,冲和之气也”,即指太虚(天地)中阴阳二气处于和谐圆满的状态,强调天地之间的和谐;“中和”语出礼记中庸,意即凡事执用其中,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和”出自周易,即“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只有神志专一、内心和谐,才能保持福寿安乐,天下太平,强调人内心世界的和谐。一言以蔽之,它们强调的就是天地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也正是这种“和”文化的延伸与放大、发展与创新。 面对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学生,我们的

14、教师绝不能以冷若冰霜、盛气凌人的“说教者”或“卫道士”而自居,而要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征服学生,同时要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动人,用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2. 寻觅善源、心存善意、礼发善言。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善的最大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觅善源,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外活动,不断向学生播种善良、孝顺、宽容、诚信、团结、奉献、正义、勇敢等种子,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什么是人的优秀品质、可贵精神以及高尚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存善意,多一点人性的关

15、怀,少一点道德的苛求。对学生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合乎规章制度的言行,少一点“上纲上线”,多一点人性的理解与宽容。 【教例】一所小学的课间,一位小女孩在吃橘子。一位小男孩问她要,女孩不给,于是小男孩动手抢女孩的橘子。这时,一位大男孩走过来,制止了小男孩的行为。小男孩把橘子还给了女孩。 我们一般都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小女孩自私、小男孩霸道、大男孩有正义感。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则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小女孩不给橘子是出于本分,小男孩抢橘子是出于本能,大男孩制止小男孩是因为同情,小男孩还橘子是因为害怕。“本分”、“本能”、“同情”、“害怕”,都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上纲上线,将其上升为

16、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我们一定要守住人性教育的一脉古典余韵,让人性教育的精神散发出阵阵芬芳的幽香。 教学所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传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有效地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仁慈、善良之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启迪,从而完成健康的人格构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因为习得的知识可能转眼便成云烟,而课堂里获得的感动与人文关怀,会让学生铭记一生。 3. 慧眼发现、愉悦体验、开拓创造。“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大利雕塑家罗丹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

17、双发现美的慧眼。教材和教学过程是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文本和教学过程,用智慧之眼来发现美、感知美。 引导学生“立美”,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这既是主体发现审美对象的美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或一则精美的板书,或一幅图片的插入,或一句名言的引入,或一首小诗的朗诵,或一则案例的讲述,都可以创设一个美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竟境蕴含的内容,而且要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体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美。 【教例】在教学“联系的观点”时,我

18、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动情的语言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诗词中的意境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讲述是这样的: 昨晚,我细细品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小诗断章,深深为诗中的和谐美而赞叹和折服。诗人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首清新优美而意味无穷的哲理诗。 初读这首诗,首先感到的是语言精练朴素,意境清新自然,使人如饮醇酒,如沐春阳,眼前幻化出一幅美妙的画面: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你”,立于桥上,惬意地望着四周,静谧的一切,小桥、流水、清风、岸柳看着看着,就如痴如醉地心醉神迷,浑然忘我。她,立于钟楼之上,含情脉脉,望着看风景的“

19、你”“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岸边楼上“看风景人”眼中的另一道风景。夜深人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楼上“看风景人”还在梦中深情地重温着看风景的“你”,“你”成了“别人”梦中的风景。 这首诗展示了四个不同的镜头,摄取的分别是生活中常见的各自独立的画面。但是,由于诗人把四个镜头分为两组并蒙太奇式地组合在一起,人、桥、楼、风景、明月、窗子、梦的相互依存,融合贯通,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读断章这首诗,犹如欣赏一道风景,欣赏一道世界万物和谐之美的永恒风景。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断章是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告诉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20、。 引导学生“立美”中的“立”是创造美的意思,“立美”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显现出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美。“立美”要求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多样具有美感意味的手段和途径,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审美愉悦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教学之美是客观的,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发现教学之美的眼睛、体验教学之美的智慧和创造教学之美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立美”教育方面自觉而为,精心创造,就会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 丰子恺.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

21、生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218.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36.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 4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44. 5 王允庆,赵满军.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G.大连出版社,2000:150. 6 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78:62. 7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文档资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道 求真、崇善、立美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