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469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 史料教学已不是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对这一教学法进行探索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这一教学法是否还适用?教师在教学中又该本着什么原则去运用?一、史料教学(一)史料史料是了解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是生成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根本。波兰学者汉德尔斯对原始史料有过这样的定义:“固定并保存下来的人类思想、活动、(或者最一般地说)生活的足迹。” 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382页梁启超先生也曾这样说过:“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由此可见,要想获得更真实的历史,就应该掌握更原始的历史资料。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要想更精通这一门课程,无论是高中历史教师,还是当代高中生,都需要重视史料在学科中地位。并且应该掌握一定的运用史料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对历史的解释言出有据,话出有因。对于史料,按其性质,我们通常将其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又可称为原始史料,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并遗留下来的能放映当时当事的历史资料。二手史料一般是指后人对前朝前代情形的描绘、记载以及评论。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史料又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也称非文字史料,它主要包

3、括:房屋建筑饰品器物钱币古墓等起居类遗存;绘画刺绣,影像实录等图片类资料,以及回忆传说等口述类史料。文献史料主要指遗留下来的书面的文字性历史资料,例如古籍史书,铭文碑文石刻等。 (二)史料教学史料教学就是将适当的历史资料引进历史课堂,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其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历史本源的欲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独立自主处理历史问题的目的。最终辅助历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教学方法。史料教学首先是由英国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历史教学陷入了困境,未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教育部组织了自上而下的历史课程改革推行史料教学法。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

4、史料的选取运用,以史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举已二十年后“新历史科”局面的出现宣告成功。根据英国改革的成功事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适时适量地将史料引进历史课堂可以改观时下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沉闷的现状。同时,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二、新课标对史料教学的要求(一)新课标新课标是新课程标准的简称。年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年月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新课程标准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它的颁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尝试构建新的中学历史课程知识体系;突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杜芳

5、,新概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如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这意味着把中学历史教育定位在基础的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的历史学教育。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将中学历史学教育的内容放在学术的高度去严格要求,这只是普及性的基础性的历史教育,甚至可以说是历史常识的推广课程。开展这样一门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历史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对此的具体解释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

6、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所以说,中学历史教育不应太专业化,应更注重人文性和时代性。(二)新课标对史料教学的要求最早运用史料教学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当时英国的历史教学出现困境,国家为此进行了试探性的课程改革史料教学。在数十年的改革中,英国历史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此成果也展开了探索研究,只是尚未颁布明确的成文改革措施。但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史料教学已经被隐约的提及。首先在“前言”一部分,新课程标准

7、有这样的表述:“通过高中历史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民教育出版社.2003,4.。学生如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教师的引导解析是不可忽略的,更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实践中的习得能力。史料教学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法。它能提供百家的观点,能绘出纷纭的世界,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其中,磨练学习。同时,这一部分还提到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等内容,这

8、些都是恰当运用史料教学法可以达到的效果。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对史料教学有了较明确的要求。例如“知识与能力”一项中,明确写到“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学生要想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有足够的历史资料供其阅读。这个在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史料都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的时代,根本构成不了问题。问题是有没有适合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言外之意,将史料引进课堂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过程与方法”一项中又提到“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

9、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也多次提到收集资料,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更是提倡学生进行“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上诸多要求无一可以离开史料。而要更好的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首先将史料引进课堂,在历史教师的带领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鉴别史料知识,分析史料的方法。然后,在由其自主完成任务。综上,我们不难得出史料教学适应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史料教学的实行。三、备课中选取史料的原则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

10、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李忠康.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它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备课的过程,首先是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通过备课,教师能够全面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备课的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每节课的重难点不同,教学目的也所差异,这就决定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的效果。(一)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标为纲,谨慎选取史料 从世纪之初到现在,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学者和许多一线教师都在探索着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根据上文,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选用史料教学法是迎合这一新形式的明智之举。

11、然而,无论是人类发展史,还是自然演变史,都已有千亿年之久。研究这些问题的史料更是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如此繁多的资料进而获得知识呢?那么此时,就是历史教师发挥服务引导职责的最佳时机。教师需要在课前将繁杂的史料收集精简,将晦涩的史料整理疏通,最后呈现给学生既能满足他们求知欲又能符合他们理解范围的史学资料。那么,历史教师的这一系列去繁除杂的工作应该本着怎样的原则去完成呢?首先,历史教师要精读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为纲,选取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史料。以高一历史必修一中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在搜集教学史料时找到了两则与本课有关的内容,他们分别是:

12、汉书中关于高祖刘邦身世的记述“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这则材料用传奇的故事体现了高祖天生“龙种”,生来既是高贵的皇帝命,同时高祖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人物。所以引用这则材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可见这一课的要求侧重与政治制度演变相关的资料。这则材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关度较低。另一则材料来自史记平准书,内容为:“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

13、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这则材料展示了汉朝建立后,百废待兴,事事凋敝的局面。这与本课政治制度的相关度明显高于前一则,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在了解当时的社会局面后,会更容易理解政治措施的颁布,也就更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识记。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列举史实”的目标。然后,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合理安排史料的在课堂中出现的时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目的。同样是上面的史料,可以做引入这个话题时的情景问题,如给出上述史料,并提出材料中的局面出现后,当时的统治者颁布了怎样政治制度来应对?还可以做了解本节内容后的随堂巩固练习,如将上述材料和几则相关的史料组合,出一道

14、综合分析题。那么,哪一个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呢?显然是第一种。因为第一种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第二种就比较老套,学生会觉得比较乏味。或者说学生会认为它只是一道习题,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由于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地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在选取史料时,也应考虑到这一点。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意思送给别人鲜美的鱼,不如传授别人捕鱼的工具。同理,历史教师告诉一道习题的标准答案,不如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醒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如教会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标准。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各界人士因为立场不同,对该运动的观点肯定不一致。此处如果引入这样一

15、组材料:史料1: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在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中称: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史料2: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劳乃宣在奉案杂存中说: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史料3:怀着政治目的的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清大臣刚毅说: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史料1的笔者为参加运动的内部人员,他的立场肯定是维义和团,对义和团的行为也是推崇的。因而在他眼里的义和团的团员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是“毫无滋扰”史料2是与义和团成敌对关系的人员所写,既为敌对,他们眼中的义和团是“焚杀劫掠”的匪人形象,也就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了。史料3是抱有坐收渔翁之利的官员的态度,他愿意看到的景象自然是:“鹬”“蚌”相争的越厉害越好,两败

16、俱伤是他的最大愿望。学生通过对这三则史料的阅读分析,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驱动,人们会对同样的事件秉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以此类推,这将大大加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类现实认识,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有辅助作用。而在长久地有目地进行这样的实践练习后,学生不仅会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有所长进,而且会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总之,历史教师选取的史料时,一定要参透新课程标准,全方位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方向不偏不倚,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二)辅助教材,恰当选取史料新课程标准的第四步份对教科书的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

17、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高中历史教材是教育专家学者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精心选材编著而成的教学用书。它凝聚了编者团队多年的教研成果,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所以,历史教师在选取课堂史料时,要想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就最好做到:所选史料要服务于历史教材,互补于历史教材。仍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课标中的学习要点要求识记内容相应也多。这就给教师运用史料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选取史料才能更有效地补充教材?精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时间跨度大和教材篇幅限制,教材提及的内容

18、全是各朝各代政治制度的具体措施,而对为何实施这些措施并未说明。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本课学习结束后,对各朝各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就只能停留在“只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同时,这样会造成学生记忆的困难:单纯全是政治制度如何区分,又如何联系?搞不清这个问题就很容易造成记忆混淆或干脆记不住。这时就十分必要补充适当史料,解释说明教材没有阐明的问题。事实上,教材并未完全忽略这问题。教材只是选择了另一种呈现方式图片方式。在教材的第12页插入了一张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当时节度使出行的气势有多么威武宏大,从而也就可以了解到当时节度使是多么权势逼人。此时,只需略加解释便可使学生理

19、解本课教材的另一张插图北宋文官出行图。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北宋文官之多。一个是武官横行一个是文官浩荡,为什么前后两个时期会有截然不同的局面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五代时期的皇帝皆是前朝节度使发动兵变篡位而即的。这一点连宋太祖赵匡胤也不例外。因而,教师应在此处选取关于五代时期帝王的简要资料来补充教材的不足。例如“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勋,原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天雄军节度使”。课程再补充这些史料后会显得更连贯,更完整,也跟便于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能补充史料在课堂导入

20、时,这样史料的作用,不仅是补充教材,更是创设课堂情境的一种手段。以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说到法律,学生会觉得很有距离感,从而认为是很难学的东西。这样的心理暗示将不利于教学。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在导入时,选择些有趣味的史料,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例如在导入这节课时给学生展示母狼哺婴青铜像图片, 并为他们讲述罗马城建立的历史故事。既给学生们简述一下关于罗慕洛斯和勒莫励志复仇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很容易把学生一下拉入了古罗马那个战乱的年代,仿佛自己就是其中斗志激昂的主人公,于是罗马法的距离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事实上,历史教师运用史料教学无非是让学生更充分更形象地理解教材,

21、在这其中,历史教师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将课本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更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历史学习串联成一种条件反射。四、结语综上,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为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而采用史料教学法。为更恰当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而遵循新课程标准,选取恰当教学史料。同时,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还应注意:所选史料与以课标为中心编写的教材形成互补。这两条原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前提的。如果只考虑课标要求,不顾教材的偏倚,将有可能造成理论脱离实际,事倍功半,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只考虑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就有可能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最终不能造成教材资源的浪费。所以,历史教师在选取史料时就必须兼顾以上两条原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做好这一步,历史教师才有可能成功地运用史料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接班人。参考文献: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14.2李忠康.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2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4周燕樑.中国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